关于回族各姓氏的由来

关于回族各姓氏的由来

上一篇/下一篇2008-01-2023:38:38查看(381)/评论(8)/评分(27/0)姓氏学又称人名学(anthroponymy),是专门研究人类姓氏和名字的起源、意义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和民俗特点的科学。当代*姓氏学是以研究汉族为主的姓氏学,涉及与汉族不同又相同的回回民族姓氏的起源、意义、历史发展、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民俗回回民族回回民族特点,还未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整理。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资料,将其整理成文字,为回族回族研究增添一点新的话题,望能得到同仁的批评与指正。回族

一目前,谈到汉民族姓氏的来源,专家学者初步认为它同本民族最古老的图腾标志有关,最古老的姓氏可能来源于各民族先民的图腾标志。例如,从殷商*骨卜辞中,可以辨认出200多个有图腾意义的族名。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又出现了氏,汉族姓氏到秦代基本是合二为一。因姓是为了别婚姻,氏是为了别贵贱,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回回民族的姓氏来源却与汉族大不相同。*回族的形成与汉族不同。回族形成后,普遍使用汉语,回族姓氏也最后汉化,与汉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渊源仍与他们先民的姓氏有关。一般说来;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构成,这一姓氏特点在回族先民进入*时仍然是很明显的。唐宋元时来华的穆斯林穆斯林,为*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穆斯林基础,同时也为回回姓氏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他们原来的姓氏,但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到元代末期,回回人姓氏充分表现了汉文化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其表现如下;(1)文化伊斯兰保持回回人原来的姓氏,这在唐宋很明显。例如:1965年泉州发现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为“这是侯赛因.本.穆罕默德?*拉退之墓。*赐福他”。等等。(2)回回人虽有阿文姓氏。但也采用了汉族的字和号。这在元代很突出,表现了回回人的民族心理,既使穆斯林恪守其俗,同时又要适应*汉文化的特点。例如,许有壬《至正集》卷53的《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记载哈只哈心之子阿散原配所生二子改从祖母之姓,又保留其阿文姓名。文曰“暗都刺兄弟鞠于外家,攻儒书。既长,益习礼训,谋于师友曰:古之姓或官或封,无常也。吾其从祖母之荀乎,遂姓荀氏。又曰:我兄弟读书学礼,无名字其可?名则不敢忘吾先,而字则从华可也。于是师友相与字暗都刺曰平叔,凯霖

曰和叔”。这充分说明了元代回回人的民族心态,这样的例子在元代很多,(3)既有阿文,汉文名字,姓却是蒙古姓。例如,元代诗人马九皋,号九皋,字昂夫,姓薛超吾,为蒙古姓,后取汉姓“马”,以马九皋最为有名。元代华化较深的文人墨客,赐予蒙古姓氏是常见的,也是当时值得炫耀的一件事。(4)完全使用汉化姓氏,在姓氏上已难辨认出民族特征来了。这在唐宋以来就有之。如唐代大食人(阿拉伯)进士李彦升,宋末大食人蒲寿庚,元代的丁鹤年、高克恭,等等。尽管这些人在姓氏上汉化了,但追溯其先辈的民族特征和姓氏仍很明显,丁鹤年就是如此。从以上元代(包括唐宋)回回人姓氏的特点看,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回族姓氏的来源与他们的先民尤其是元代回回人的姓氏有着直接的缘渊关系。元代是回族姓氏形成的准备阶段,进入明代回回姓氏汉化,基本使用单字姓,标志着*回族姓氏的形成。第二,明代回族姓氏的形成与汉化,也表明*回族的形成,这一结论是从姓氏学的角度提出的。而元代的回回人仍没有具备民族共同体的特征,只有族群的特征。元代所谓的回回人,是在同一信仰信仰(伊斯兰教)的支配下的不同血统、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信仰的穆斯林群体。在元代的诏书,官书上,经常出现回回人、回纥人、答失蛮,迭里弥失、斡脱、*目等称呼。具体到一个人,尤其是比较有名的回回人,都说明他们的祖籍和称号,还有氏族。元代回回人的氏族有哈刺鲁氏、回回古速鲁氏,凯烈氏、西域忽鲁木石氏,答失蛮氏,昔马里人,别失八里人,西域旭烈入、撒马尔罕人,呼罗珊人、亦思法汗人,等等。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回回人的人种,地域分布、氏族等。这些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在中原大地施展着各自的才能,并不断地与*、蒙古人,维吾尔人等接触通婚,到明代中叶,在*大地上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因此,在姓氏学的范围内说元代回回人是种族意义上的人类群体。第三,元代,大批回回人来到*,他们的文化也相应地带进了*,.必然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文化相碰撞,不断地演化、繁衍,变异,经过几百年的分离组合,形成了一种具有*特*的回族文化,回族姓氏文化是其中之一。元代是这一文化形成的准备阶段,为回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二回族姓氏同汉姓相比较,基本上没有大的区别。但追寻回族姓氏的来历却很有特点。表现在语音变化上有,(1)回族姓氏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其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的译音,并非取自汉姓;(2)

比较而言,回族有许多姓氏是同姓不同源;(3)回族姓氏内部是同姓不同源,异姓且同源;(4)回族姓氏同音多,但同音不同字;(5)与汉姓相比,回族人口少,但姓氏数量却不少,许多古老的汉姓回族有之,许多生僻的回族姓氏,汉族却没有。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回族姓氏内容丰富,出处具体,自然有趣,特点鲜明,体现了*回族的文化传统。有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宗教学、民族学的价宗教值,其知识*。趣味*,学术*,历史*融为一体,令人赏心悦目。1.回族有些姓氏,直接来源于先民姓氏的首音或尾音。经中外史家研究,回族蒲姓来源于阿拉伯人常用人名abll的译音。泉州历史上因蒲姓回回居多而有“半蒲街”的地名。今天东南沿海地区蒲姓回回较多。阿拉伯人男子姓氏的尾音多有丁字,即阿语den底尼,义为宗教信仰,元代回回人姓氏带丁字的特别多;波斯人姓氏首音多带有沙字,波斯语意为王,元代回回人姓氏也如此。今丁、沙等姓为回族大姓。2.取姓氏中的一个字,作为自为的姓氏。例如,元代回回人伯笃鲁丁,汉名是鲁至道,鲁即姓氏中的一译音。但伯笃鲁丁的后人倒没有姓鲁,而是去单人旁留白,以白为姓,今广西桂林、马平一带白姓最盛。3.以家世而得姓.古代一般是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但回族形成后,由于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基本上实行族内婚,不

同辈份之间通婚是不稀奇的;所以,回族大家族特别多,天下回回是一家,尽管姓氏不同,亲戚关系却十分紧密,祖先传下来了许多不同姓氏的亲缘体。例如元代赛典赤?瞻思丁家族,在*传了不少于16大姓。回族单字姓的大家族就更多了。4.随国姓或皇帝赐姓。一般说的国姓是指皇帝的姓,例如李唐,赵宋、朱明等朝代,这些姓氏回族不少,这是回族取得姓氏的一种方式。赐姓是历代皇帝都乐意做的,回族著名人物也不乏有之。如“国姓爷”郑和,原名为马和,民间有“马不能登殿,皇帝赐姓郑”的说法。今*苏六合县的达姓,其祖上是波斯人姆巴拉沙,元初进入中原,因*功赐蒙古姓达布台(其第三世),初居浙*,后迁*苏镇*,元代移六合县,子孙世代繁衍,现代著名大阿訇达浦生即达布台的后裔。公元1295年西域回回人纳速喇丁镇守松*时创建了上海地区第一座*寺*寺,名真教寺,在寺内又建成*寺了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从西域而来,做金疙赐科御医,皇帝赐其始祖姓梁名柱。5.因官职、教职,民族而得姓。元代大臣回回人廉希宪(一说蒙古族,一说维吾尔族)出生时好其父布鲁海穿担任廉使之职,遂以官职为氏。火者,是波斯语,意为显著或富用作对穆罕默德后裔或学者的尊称,回族火姓可能来源于此。回回哈姓与元时对官的称谓--哈的有关。答姓和尕姓回回与教职称谓迁来许多人士,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安姓出自安息,在今西亚伊朗高原东北部;石姓来自西域石国(今撒马尔罕一带)。米、安、石姓进入*后,有一部分融为回族,今西北一带仍可寻到他们的后裔。

3.维吾尔人融入回族。现在,从家谱,史籍中仍然可以看到回族中维吾尔人的成份,即使从骨骼特征上,也能在今西北回族地区看到,而历史记载就更多了。元末被封为甘肃佥事的西域维吾尔人薛都尔丁,归附明朝后仍授原职,

后封为土司,并率部众驻往碾伯巴州米拉沟一带(今青海民和县境内)。薛都尔丁所率部分维族人与当地土居人联姻,尤其是与当地的冶土司联姻。今青海民和、乐都县冶姓回回是维族人的后裔。河南省固始县《陈氏宗谱》载:陈姓回回原是安徽徽州人,元朝时祖上在安徽做学正官员,与维吾尔族文学家马祖常联姻。元朝中期迁河南潢州小南海(今回回营),后因生活生活所迫迁往固始。今陈,马两姓后裔河南、安徽皆有之。今湖南常德的翦姓仍知自己是维族,翦伯赞、翦天聪为当地翦姓名人。而迁往中原、西北的翦姓都已变成了回族。即使今天湖南常德回维村的翦姓维族人,基本上与回族通婚,在生活习俗、人体骨骼特征上,与回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鲜姓的先祖是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来内地,其后裔转*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宁夏固原县的鲜姓是清末由青海迁来,而西吉县的鲜姓是1949年前后迁来的。今*、*苏、甘肃、青海、宁夏鲜姓回回有共同的渊源。4.犹太人进入回族行列。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辽,金、元三史国语解》称“珠赫”,穆斯林的《汉译塔布》称“朱乎得”。犹太人善经商,在我国的主要大城市都有他们的足迹。由于犹太人的信仰和习俗与回族相似,唐宋时从海路来的犹太人,落籍河南开封的较多,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明*封犹太人有17姓。清初还有李,赵、艾、张、高、金、石七姓,称“七姓回子”,又因犹太人喜戴蓝*帽或缠蓝*布,又称“蓝帽回回”,今仍居住在开封南的北教经胡同。融于回族中的犹太人后裔对外都称是回回人。5.菲律宾穆斯林加入*回族行列。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国(观菲律宾的一部分)的苏禄东王率使团访京,归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附近。王妃和次子温嗒刺、三子安都鲁等为其守墓,后定居*不归。因信仰习俗与当地回民相同,并与之通婚联姻,在今德州的北营村落居,其后裔以温、安两姓相称,成为今山东回族的一份子。1986年拍摄的电影《苏禄国王与*皇帝》就反映了这段历史。6.越南穆斯林加入*回族之中。今海南省5000多回族全部聚居在三亚市羊栏镇的回辉、回新两乡。据明万历年间的《琼州府志》记载:琼州回民的祖先大约在宋元之间从古占城(今越南平定省一带)“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后居住三亚市、陵水县一带。今当地人仍称呼回民为“蕃人”,也以蒲姓居多。7.藏族人加入回族行列。最为典型的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的德

恒隆和阿石隆两个乡,有近万藏胞加入回族中来。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前后,甘肃省河州花寺门宦教主马来迟到青海循化进行宣教活动,在卡力岗地区藏族中,以伊斯兰教教义“顺从和平”来制止当地的仇杀和械斗,并用回族的风俗影响藏族同胞。经过长期的演化,

在信仰、伙食习俗上当地藏族与回族无大的差别。如今他们的后裔已成了回族,而不称藏族了,并以马姓居多。在今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区中甸县的“藏回回”,生活习俗沿用藏族的,但信仰伊斯兰教,过回族节日,严格遵守回族的禁忌习俗,在姓氏上也很有意思,例如藏回马成龙阿訇,伊斯兰教经名为伊斯玛伊,藏名此里皮楚(意为长寿),汉名马成龙。8。傣族,白族同胞融入回族之中。在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曼赛回(傣语为:银裤带寨的回族),曼乱回(住在小山凹里的回族),傣族人称他们为“帕西傣”(傣语为:回傣),他们自称为回族。进入傣族地区的回族主要是经商和杜文秀起义失败后避难下层,与傣族妇女联姻,形成了今天的“帕西傣”。帕西傣的姓氏也很能说明回族与傣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每个帕西傣出生后,按傣族习惯男孩称岩,女孩称玉。结婚生孩子后,子以长男或长女名称呼,他们生下来七天后,又请阿訇起经名,长大工作后,又要起汉文官名。例如曼乱回的马玉芹,小时候依傣族习俗,父母给她取名玉六尖叫(即象麝香一样香,象玛瑙一样美);她结婚以生了大儿子取名灭岩勒,村中人就依傣族习惯称呼她为灭岩勒(岩勒的妈);她出生后阿訇给她取经名麦里央;1953年她上大学时取汉文官名为马玉芹。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部分回族,他们也是经商和杜文秀起义失败后进入白族地区,同白族联姻,成为今天白族地区的回族。他们生活习俗严格遵守回族穆斯林的习俗,在姓氏上既有经名、汉文官名,也有白族的名字。9.原苏联的东干族。在原苏联境内的东干族,他们自称为回族,老回回,也称为中原的人,是19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由白彦虎等率甘、陕、新疆的回族进入俄境内回族的后裔。他们许多生活习俗与今两北回族相同,但受俄罗斯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姓氏上东干族巳不使用穆,白、马、沙、黑,哈等单字姓,而是使用父子联名制,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在男子名后加耶夫,如马沙耶夫,在女子名后加耶娃,如曼苏耶娃等。俄罗斯境内的东干族从族源上看应包括在我国回族之中。10.从今天回族的一些姓氏来看,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可能有融入回族之中的。金国女真人的国

姓是完颜,而今*南、西北、中原仍有完、颜、宛姓回族。宋元时期就有回回人到金国经商,蒙古人灭辽金后,可能有部份女真人融入回族之中,完、颜等姓氏可以间接说明这一点。鲜卑人的主要姓氏是呼延、达奚,今西北、云南、中原仍有呼、奚姓回族;西夏党项人最显著的姓乃党姓,西夏被元灭之后,据考*部分党项人迁往河南,今西北*姓汉族,而河南仍有党姓回族;关姓是满族的典型姓,清代甘肃就有关姓阿訇,至今甘肃仍有关姓回回;龙姓是苗族的典型姓,回族也有龙姓阿訇;韦姓是壮族的主要姓氏,回族亦有之;狄姓是古代北方狄族的主要姓氏,鄢姓是历史上西域的姓氏,在今西北、云南回民中仍有狄等姓氏。以上说明古代的部分少数民族也可能右融入回族之中的,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今仍可从姓氏中寻觅他们族源。四文化做为一个综合体,包括显*的和隐*的:我们这里主要谈的回族姓氏文化即显*方面的因素,即谈回族姓氏与回族的迁徙、回族地名、回族经济文化生活(饮食业、珠宝

业、制香业、贩运业、屠宰业、医*史、天文历法)、回族武术、回族宗教生活(礼拜、*寺、墓地的建筑)、回族风俗习惯(沐浴、礼仪)、回族*事等关系,从中可以看到姓氏文化与这些显*物质文化间的关系,以及回族姓氏对这些显*物质文化的影响作用,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1.回族姓氏与回族的迁徙、分布和地名。回族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固定的活动区域,随着征战、屯田、传教、经商,不断地迁徙,分散到全国的四面八方,形成“大分散、小聚居”格局。随之也出现了富有特*的回族地名,从历史上看回族迁徙有以下几种类型:(1)由回族一大姓为主迁徙分布,地名也就由大姓而命名。例如:宁夏永宁县的纳家户,是元代*家纳速拉丁的后裔于明清形成的一个回族聚居点。云南沙甸的纳家闸,宁夏西吉的沐家营,泉州陈埭的“万人丁”,白奇的“九乡郭”。(2)几大姓共同迁徙,共同分布,地名由几大姓分别命名。例如,明代安徽寿春古城的边、梅、赵、宋、王、张回族裔,如元代进入我国的回回人阿散、赛典赤等。*回族为了表达对圣裔的尊敬,就以此相称。如*的圣裔杨家、甘肃的圣裔马家。凡朝觐朝觐麦加的穆斯林,都冠朝觐以哈吉,回回人就以此相称:李哈吉、纳哈吉。也有以满拉、阿訇等教职相称的,这种称呼很多,如丁满拉、哈阿訇等。(6)伊斯兰教的*寺和墓地,都由回回人或一大族修建,有的几大族各有各的礼拜寺和墓地,因而就以姓氏相称。例如宁夏同心县韦州镇,有苏、海、马三大姓回族,他们分别有苏家、海家、马家礼拜寺,还有苏家老坟、海家老坟、马家坟院。(7)因职业而得名。这在回族的经济生活中最为普遍,在职业前加姓氏,或在姓氏前加职业。回族饮食业很有名,故兰州有生下的孩子,就用它们命名,如纳古尔(巴尼,即古尔邦节)、刘主麻主麻(主麻日即聚礼日)。(主麻

9)回族姓氏的语音变化。在回族还未形成以前,回回先民的姓氏仍然是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的姓氏。回族姓氏汉化以后,回族姓氏的语音变化同汉族姓氏的语音变化右许多相似的地方,如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音、声韵相同而声调不同,读音完全不同。但因回族姓氏有许多是从先人的复姓逐步单音化的,所以回族姓氏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同音不同字,声韵相同而声调不同。例如:何、和、合、贺、赫;苫、陕、扇、闪、单、山;拉、喇、腊;严、闫、燕、阎、颜、晏、鄢;羊、扬、杨、养;仝、同、佟、童。回族像这样谐音的姓氏特别多,这显然是受汉字的音韵影响,加之回族实行族内婚,居住集中,亲套亲,造成了这种谐音现象,值得探讨。

五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有860万回族,但回族有多少姓氏,至今未有准确的*。从现有的一些常见姓氏及笔者收集的回族姓氏资料,估计有500个左右。从这些姓氏资料中发现,回族入口虽然少,但姓氏数量较为可观,通常的汉姓,回族有,古老的汉姓,回族亦有,而一些传统的回族姓氏,汉族很少甚至没有,使回族姓氏仍保持本民族的特点。西北地区是我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做为*回族第一大姓马姓,在这里表现的尤为突出。根据宁夏固原县(包括今彭阳县)户籍调查,回族马姓占总人口的1/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固原县回族人口为198106人,马姓约有66000人。宁夏大学30年校友录(1958-1988年),回族有l000多人,其中马姓293名,湖南邵阳县的回族马姓占邵阳回族的1/3。所以,回族姓氏有“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下还右纳和哈”。西北除了较多的马姓外,还保留了许多回族的传统姓氏和稀僻姓氏,这一点应引起回族姓氏研究的注意,这对回族族源的研究是有探索意义的。例如:拉、陕、摆、靠、者、喜、牙、乜、糟、绽、扇、底、朵、敏、勉、把、初、满,洒、撒、尕、阿、讷、塔、纳、哈、虎、沙、喇、宝、和、贴、鲜、计、水,亢、仁、且、腊、百、花、冶、妥、黑、佑、拜、咸、茹、顿、芥、海、消、铁、笪,轿,密、查,朝、雒,踏、剡、销、终、阐、锁、母、明、嗽、邺、乍、佘、弥、元、帖、弭、来,脱、禹、关等姓氏。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姓也没有的,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姓氏的数量,也为回族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云南是我国回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回族姓氏以纳、赛、林、

马为有名,还有忽、合,木、沐、玉、散、龙、桂、芮、速,晏、云、金、保等姓氏,构成云南回族独特的姓氏来源和姓氏体系。河南及中原一带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回族形成后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姓氏,温、安,金,李、艾、宛、米、牧、闻、狄、黑,朱、满、买、左、同、仝、佟、山、扈、火、丹、关、闪、水、梅、盖、刁、皇、皇甫,逮、来,褚、虎、展、党。这些姓氏中有古老的汉姓皇、皇甫,这对研究中原回族姓氏分布很有意义。沿海及海南岛地区,回回人很早就落籍,由于强大的汉文化的影响,这里回族姓氏以金、丁、郭、高、熊、黄、葛、骆、林、陈、苗、羽、镇、端木为主要姓氏,其中羽、林、端木是*古老的汉姓。因沿海地区回族历史悠久,仍保留了回族的传统姓氏,如迭、萨、蒲、白、海、夏、脱、马等,从中可追溯沿海回族的渊源。

京津一带历史上乃是帝王居住之地,许多回族也移居于此,把各地的姓氏带入京城。穆、回、丹、羊、佘、韦、薛、冯、伊、容、柏、云、颜、常、仉、改、钱、居、来、古等姓氏是京津回族的主要姓氏。元明时期南京及*浙一带为回族聚居之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今天这里回族较少。即使如此,这里除回族常见姓外,仍可找到回族的传统姓氏。如哈、郑,达、法、花、望,完、沙、童、伍、马等。历史上,两湖地区既是水上枢纽,又是商埠和*事重镇,回族在历史上以*屯或民屯、经商,落籍于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聚居点。留下了马、海,蔡、苏、火、鲍;*,计、羿,答、苫、定、子、狄、魏、许、韦、伍、宛、欧阳等姓氏。这里既有回族传统的姓氏答、海,马、苫、定等,也有*古老的姓氏欧阳、子。回族进入东北地区较晚,往往是聚族聚村的迁徙,这样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回族大姓,如铁、脱、左等大姓,还有麻、段、杨、李、从、丛、户、刘、赵、回,应、*、代、尹、伞、韩等姓。这里的从、丛,户、伞等姓氏,是西北乃至中原地区少见的姓氏,它丰富了回族姓氏的构成,为回族姓氏增加了数量。回族姓氏发展到今天,已经同汉姓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差别。然而,通过对*回族史的探索,纵观回族姓氏的演变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回族姓氏在历史发展中的特殊*、系统*和民族*。在文化传承上,回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生机,在姓氏上既适应了汉文化的特点,又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使回族得以在汉文化的汪洋中不断地生存下去。把本民族的姓氏与文化、经济、社会结合起来探讨,研究回族经济文化生活,希望可以为回族研究增添

新的内容.

第2篇:关于姓氏的来源


历史常识:关于姓氏的来源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的1万多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个,在当今*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在海外有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天干有十:*、乙、*、丁、戊(wù)、己、庚、*、壬(rén)、*(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六十*子
注:2023年为乙未年,2023年为*申年。

第3篇:*的姓氏制度的由来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同是姬姓的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法制决定的。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旅既有自己的氏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近的胞族称(旧氏)和部落称[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关系。如《左传》所述高*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为另一个脑族),而八个氏又都属于高*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是继承原始社会的氏族名称制度产生的,但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旧氏(指嫡系)不仅—l升为“家”(相当于脑族或宗族)或“园”(相当于部落)的名称,而且始终仍作为氏族名称。如吝秋营目的“季孙氏”不仅是以征公子季友为姑祖的宗族的名趴而且是这个宗族的嫡系氏族的名称。这是出周代宗法制决定的。拄周代的宗氏氏族分菜之后,原氏族的爵位型地财产连同氏族名称都由嫡族继承,旁支五世而迁,嫡系百灶不定,所以,氏族名称将出嫡系氏族世世代代沿用下去。

由于周代贵族是技姓氏采区分血缘关系之辽近的,所以姓氏成为统帅同宗同族成员的旗帜。周王所在的氏族是绝对的大宗乐族,e此天于的姓也成为整个民族〔用族)的旗帜。于是产生了顾炎武总结的“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取胜》)66局面。如因周人是姬地所以周公旦长于伯离封于各鲁囤公室从所有公族也都是姬蜘不可能变处。但新的氏则冬断产—已5n减氏、郧氏、柳氏出自鲁孝公,费氏、郎氏出自纪公,施氏出自桌公,孟氏、叔孙氏、享孙氏出自桓公,为氏出自咽公,鲁氏副出白宫国灭亡后的公室遗民,等等。

姓与氏的区别,由“姓”“氏”本身的意义也能看出来。《说文》:“众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因生以为烃。”‘感天而生”招始祖所感生助图腾物,西周以后被附会为“天”。“因生以为烃”实指因图路称号作为姓。可见“姓”本义指所感生之物,如“姬”得名于熊迹,“拟”得名于蔻队“子”得名于燕卵等(参阅本书《图房》)。

*部分罕见姓氏的由来

在中华姓氏中,常见的大多是单字的,双字的复姓也有不少,但您听过9个字的姓氏吗?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华姓氏大辞典》中记载,有一个人的姓氏由9个汉字组成,这9个字分别为爨(cuàn)邯汕寺武穆云籍鞲(gōu)。

明代墓中出土的罕见姓氏

大家熟知的宋代成书的《百家姓》中收集了单姓、复姓共504个。明代的陈士元编写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以汉字记录的姓氏共有11969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

1、黄帝族是中华姓氏主体

那么,中华姓氏为何如此纷繁复杂?那些稀有的姓氏究竟有怎样的涵义?成因又是什么?昨日,辽沈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民俗专家齐守成。他表示,*姓氏成因非常多元化,简单来说,姓的起源与氏族有关。

在采访中,齐守成告诉记者,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它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另外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也有关系。母系社会早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血缘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往往尊奉此物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在母权制早期实行族外群婚,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世系从母系计,凡在一个氏族名下的全体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随着社会的演变与进步,氏族图腾逐步转化为族姓。

齐守成介绍,姓氏来源虽然渠道很广,但主要源于黄帝。黄帝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亦称有熊氏。据学者考*,“姬”的古字就是熊迹的象形字。姬姓是以熊为图腾的民族,所以黄帝称有熊氏。

在当今100个大姓中,有69姓属于黄帝族,还有12姓系由黄帝和炎帝族等共同形成,总计出自黄帝族的姓氏占80%以上,这说明黄帝族是产生中华姓氏的主体,黄帝是中华姓氏的共同始祖。

2、稀有姓氏主要由少数民族姓氏衍生而来

那么,为何会有那些多字的、稀有的姓氏呢?齐守成介绍,那些稀有的姓氏,成因主要为少数民族姓氏衍生而来,或与民间传说有关。

还有采姓也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姓氏,但分布很广,其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纪姓,据传黄帝之子夷鼓氏封于采,邻近现在的*,其后代便有人以地名为氏;二说春秋时有戴国,其地在今河南兰考县一带,戴公的后代就有人以采为姓;三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赐二弟吴氏改为采姓,其后代便以采为姓。而陈桥镇唐楼村的采姓家族的姓氏来历则来自于皇帝的一时兴起。他们的祖先原来姓米,明嘉靖时,米氏族人米自详在朝为官,因为政绩出*,深得皇帝赞许,嘉靖皇帝一高兴,就给了米自详一种独特的赏赐,赐姓为采。嘉靖皇帝认为给“米”加上一撇,犹如给米自详加了一顶官帽,世代流传下去,这是一种最为特别的奖励,这样“米”姓就变为采姓,流传至现在。

再有“第五”姓,据传荆轲刺秦王时,随行有五位勇士,荆轲刺秦失败后,五位勇士逃跑,为了躲避秦人的追杀,他们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分别改姓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另一则关于“第五”姓的来源则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经把战国时齐国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齐国田姓贵族时,因为田姓人氏众多,所以刘邦便下令把田姓改掉,以数字区别,分为“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现在国内并不多见的“第五”姓就是这么来的。

齐守成表示,谒祖寻根的意识让这些稀有姓氏得以存世,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稀有姓氏的后代或许始终在寻找着他们不平凡的“祖荫”,可将其解读为*人惯有的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

麻将的起源:文化国粹麻将是怎么来的

麻将的起源:麻将是*的国粹,*人总是爱以搓八圈或是以桌上游泳来称呼,近来更有医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多打麻将可以预防老人痴呆症,不可讳言,麻将是一件令人不能自己的博奕游艺,但是你知道麻将的由来吗?

麻将起源于*,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另一方面,有人说麻将本是*苏太仓“护粮牌”。例如:“筒”图案就是火**。

有关资料记载,在*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的横截面,“筒”即是*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中之意,故为红*;“白”即白板,放空*;“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