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路和孔子的故事

第1篇:关于子路和孔子的故事

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是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子路和孔子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子路,大名叫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只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之一。

众多弟子中,孔子曾经多次对人说过:如果这么多弟子里,有谁会愿意陪我走完这一生的,一定是子路。如果有一天,我走投无路要跳海,能和我一起跳海的人也只有子路。

众多弟子中,孔子喜欢的弟子有很多,喜欢子路,不只是因为子路是唯一敢直言面谏这件事。孔子对子路的评价语:为人率真,*格耿直,有勇有才,做事果断,信守诺言,从来不去听别人说的难听话。

还记得子路初次拜见孔子的情景:孔子一介儒雅之身,席地而坐,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这时有弟子来报,说有人想要拜师学习,话还没说完了,就见一个人已经站在孔子面前了。只见他:身材魁梧,手上拿着一把剑。头冠帽上带着漂亮的公鸡羽毛,鲜艳夺目。身上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配饰过重。看见老师,双眼直视,一点也不躲闪。

周围的弟子,曾见过前来拜师学习的弟子都是毕恭毕敬等候一旁,未曾看见这样直接闯进的,还是未入门的弟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时有很多弟子都不看好子路,甚至有弟子提出不让子路入门做弟子,孔子没有答应。孔子了解到子路童年的生活,看见儿时他孝敬父母,决定收留他。当时孔子没有责怪他毫无礼貌,只是严厉说:你穿成这样来拜见老师,态度还如此蛮*无理,怪不得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子路听了孔子的话,感觉到这些话有些道理,怪不得从来就没有人给他讲过这样的话。

于是急忙转身离去,回家换回了朴素的衣衫,戴正了衣帽,重新回到了孔子面前。这次子路知道了先给老师打声招呼,神态举止也稳重多了。孔子把这些细微的变化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子路只要能克服急躁粗鲁的毛病,加强自身修养,勤学上进,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从这一刻起,子路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开始成了孔子的弟子了。

孔子问:你喜欢什么?

子路说:喜欢*箭!

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问你为什么你如此聪慧勇敢,却在学问上学不过别人?

子路颇为得意说:因为我聪明,不用去学也懂。你看有一种长在南方的竹子,削了来做箭,不用加工就可以毫不费劲地*穿那些用鹿皮做的防身盔*。

孔子说:如果把这竹子装上羽毛,箭头装上铜尖,你看是不是就更容易刺破穿透呢?

子路老老实实地说:老师说得对!

孔子说:人和这竹子是一样的,天资聪明是让人不敢小看,可是后天的努力,刻苦的学习更为重要呀!从此以后,子路认真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并且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出很高的要求,经常用老师的标准来对照自己,反省自己,进步得很快。

第2篇: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对两位先贤的评价。在他看来,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个*张扬。那么,历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他做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小孔丘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他向别人请教时总是恭恭敬敬。成为人人尊崇的学者后,门下弟子三千,他也将这种谦逊的习惯保持了下来。孔子不仅学识渊博,胸襟也十分开阔,为人宽容大度。有次在郑国,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孔子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可别以为孔子只是一味宽容,没有脾气。在学习上,孔子和现在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懈怠。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十分生气,当众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宽厚的孔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所以,孔子敦厚,却不是没有原则。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可别学宰予,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啊!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格呢?

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更为鲜明。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主张。

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齐宣王曾经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齐宣王听了,脸*都变了。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孟子曾豪迈地说:“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第3篇:关于孔子的故事和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孔子的故事和资料,欢迎阅读。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之美,不*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历代皇帝授予孔子的封号】

鲁哀公称孔子为:尼父。

西汉平帝称孔子为:宣尼公。

西汉和帝称孔子为:褒尊侯。

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宣圣父。

后周宣帝称孔子为:邹国公。

隋文帝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称孔子为:先圣;后改称:宣父。

唐高宗称孔子为:太师。

唐(周)武则天称孔子为:道隆公。

宋真宗称孔子为:元圣;后改为:至圣。

元武宗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顺治称孔子为:大成只剩文宣先师;后改称至圣先师。

中华*时期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