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考试语文基础知识

第1篇:高职考试语文基础知识

高职考试语文的基础知识有哪些?高职类高考是一种招生方式,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3+*技能课程*书”考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职考语文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1、字音

本题如果是考直接注音,就要注意三个错误选项中所错的点应该是不同的,分别为声母、韵母、声调,有时在两个选项间取舍的时候可以此为依据。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如果是考音近字的话,就要注意形声字和多音字,另外要注意的是,试卷上往往会考一些常见的误读字,所以,想当然的读音往往是错误的。

2、字形

看到一个词语首先要想想它的意思,由词意去推断字形是否正确。

3、近义词辨析

实词辨析主要是要分析词义,有相同语素又有不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的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注意采取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有时在最后两个无法辨析时,可以倾向与选择较为不常见那个词语。

虚词辨析的时候主要注意两条:一是看句子的关系,选择适当的关联词;二是看句中相搭配的关联词。

4、成语辨析

首先要把握成语的意思,注意不要望文生义;其次注意成语的感**,褒贬不能弄错;第三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同时注意成语的词*。

5、语病

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这样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语病。对于并列短语要重点分析,可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是否恰当。

6、标点或修辞

特别注意问号、分号、顿号、冒号、书名号、省略号、引号。选项中问号使用正确的情况很少,分号前后至少要有一个逗号,冒号有说明和总结的作用。

修辞去年刚考过拟人,所以今年要特别注意比喻和夸张。比喻要发现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点,夸张要和吹牛区分开来。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

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裁通“才”

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

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6.恶乎待哉恶:何

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信:确实

9.靡计不施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

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童子业,久不售*……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31.疾逸道左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

34.吾君方幸玄珠*幸:驾临

35.坐贻聋瞽瞽:瞎子

36.远罹构害罹:遭受

37.项掣金锁掣:拴

38.不遑辞候遑: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

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而莫之夭阏者。

2.之二虫又何知!

3.彼且奚适也?

4.其自视也。

5.彼且恶乎待哉?

6.子何苦而自辱如是?

7.是何可否之谓乎?

8.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第五册

1.吾不忍其觳觫: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2.天下之欲疾其君疾,痛恨、憎恨

3.仰不足以事父母事,赡养、奉养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及,等到;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5.将以衅钟衅:杀生取血以涂物,用于祭祀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乃,这样

7.莅*:统治中原地区。莅:临、统治

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恐怕来不及呢。赡:足

9.其庶几乎庶几:差不多

1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语:告诉;

诸:之乎;有诸:有这回事吗?

11.未有以对对:回答。

12.举疾首蹙额蹙:收紧、缩着;

额:鼻梁

13.田猎:打猎。田:通“畋’,也指猎

14.而君幸于赵王幸:宠爱

15.相如持其璧睨柱:斜着眼睛看

1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动词

修敬:整饬礼仪表示敬意

1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只不过

18.相如素*人:相如本来是个卑*的人

1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离开父母之所以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罢了。

2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我之所以这样退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次要的位置。

2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示,传给……看;美人,妃嫔;左右,侍从

22.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

23.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孰:谁、哪一个;孰于:何如,比……怎么样

24.刎颈之交:誓同牛死的朋友。刎颈:割头

2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入:在国内

26.乃令张仪佯去秦佯:假装

27.平伐其功伐:夸耀

28.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他的品德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29.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依然保持高尚品德的人。

30.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多

31.人穷则反本:人处于困境,总会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

3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33.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蝉蜕:蝉脱壳

34.设诡辩:说假话骗人

35.相随属:一件连一件

3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指:通“旨”

第六册

1.尽收其地,进兵北路略地:收,占领。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间,极言迅速,名词作状语。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无,不

渴,请。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凭据。亲,亲近。现在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悬赏,用重金征求缉拿罪犯。邑:封地。前句是状语后置句,后句是定语后置句。

6.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同义复用,就,于是。私:形容词作状语,偷偷地。

7.顾对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表轻微转折。否定句宾语前置,即“顾不知计之所出”或“顾不知所出之计”。

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陵:通“凌”。

9.乃今得闻教:乃今:如今。如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10.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1.乃为装遣荆轲:于是准备行装派遣荆轲使秦。为装,准备行装。遣,派遣。

12.太子迟之:迟,以之为迟,嫌……迟了。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14.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送行的人们都睁大眼睛,极为愤怒,连头发都向上直竖顶着帽子了。

15.秦武阳*变振恐:秦武阳变了脸*害怕起来。振。震,害怕之意。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顾,回头。前,走上前。为,表示。谢,谢罪。

17.北蛮夷之鄙人:蛮,本是占代对南方各个民族的鄙称。夷,本是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称。蛮夷,这里泛指边远地区。鄙人,粗俗之人。

1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首见:荆轲于是取出地图捧着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快翻完了,*首露了出来。发,翻开。穷,尽。

19.因左手把秦王袖:因,趁机。把,抓。

20.剑长,*其室:*,握住。室,剑鞘。

21.尽失其度:都失去了常态。

2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治乱的道理明晓,擅长讲话。皆是状语后置句。辞令,应酬交际的语言。

23.平伐其功:屈原夸耀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

2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献媚说坏话的人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人妨害了国家。疾,痛恨,痛心。聪,指耳力好。谗,谗言。谄,谄媚,阿谀。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是形容词作名词。

25.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

26.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7.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是表现得很透彻的”。

28.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9.颜*憔悴,形容枯槁:颜*,面容气*。形容,形体容貌。

30.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31.从容淡静:稳重、淡泊、宁静的神态。

32.辟公府:公署。汉代的大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当时最*员。

33.验之以事:用实际事情来检验。状语后置句。

34.公车:指汉代公家的车马,为臣民上书和征召所用。提到公车即有“上书”之意。

35.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36.乞骸骨:大臣请求辞职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37.暴戾恣睢:粗暴乖张。恣睢,任意胡为。恣,放肆。睢:恣意。

38.专犯忌讳:专做违犯法礼之事。忌讳,不应说,不应做。

39.逸乐:安闲快乐,不*劳而生活优裕。

40.富厚累世不绝:有很多财富,一代一代地传与后人而不断绝。

41.择地而蹈之:意为谨慎而守礼法。蹈,踏。

42.行不由径:走大路而不穿行小路。意为*行方正。

43.因人成事:依赖别人把事情做成功。因:依赖。

44.糟糠不厌:糟糠之食亦不能绝。厌:满足。

45.识相:会看别人眼*行事,知趣。

46.不名一钱:一个钱都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

第2篇:语文高考常考基础知识

语文是一项非常考验基本功的学科,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语文高考常考基础知识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语文高考常考基础知识

常考点1、多音字误读

常考点分析:正确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词*。如“刹”,共有chà和shā两个读音,作名词时读chà,作动词时读shā。二是词义。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单从词*上很难判断,可以以义辨音。如“纤”有xiān和qiàn两个读音,作形容词表示“细小”时读xiān,作名词表示拉船的绳子时读qiàn。三是语境。可以把多音字的几个读音尽可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辨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又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商店打折(zhé),顾客抢购。一阵折(zhē)腾,累得住院。不但没赚,反而折(shé)本”。四是语体。书面语读音一般用于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口语读音常用于口头交际中,用于单音节词和少数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中。如“*”,书面语读音为sè,口语读音为shǎi。五是巧记。舍众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án,其余都读mái。记住一个“埋怨”,就记住“埋”在各种语境中的读音了。

常考点2、音近字误读

常考点分析: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这些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声母,或韵母,或声调有细微的差别,就构成了音近字。命题者往往就在“近”与“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没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准确地区别开来,就会给解题增加难度。正确识记这些字的读音,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把某类同音字集中起来记忆,会达到记住一串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常考点3、形近字误读

常考点分析:辨别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间的不同之处,从细微处加深印象,加强记忆。有很多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编为“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十戈相合即为戎(rónɡ)”。应该说,对这类字音的识记,既要动脑筋求便捷,更要花工夫记忆,关键在于积累。而就具体题目来说,其中一定会有部分字音是我们已经正确掌握的。因此,审清题干,认真分析,结合字义,合理推断,运用比较排除的方法选出正确*并非难事。

常考点4、形声字误读

常考点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在解答中无法判断时,一般形声字注音为“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小,注音为“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明了形声字读音设误的主要形式,即故意以声旁注音或故意以同一声旁不同形旁的字的常读音注音;另一方面要摒弃“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错误想法,养成勤词典的习惯,准确记忆,注重积累。

常考点5、习惯*误读

常考点分析:由于习惯原因,尤其是方言的原因,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无意识地把一些字“约定俗成”地读错。如把“豇”读成ɡānɡ,把“埋怨”中的“埋”读成mái,把“涮”读成shuā,把“档”读成dǎnɡ等。普通话基本功不扎实,在解题时常常会受习惯的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是解决习惯*误读问题的最好方法。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习惯*误读字。一是注重分类整理。注意收集生活中的习惯*误读字,从常考点点入手分声母、韵母、声调三类进行整理。二是讲究即时记忆。一经发现,即时记忆,今天掌握一点,明天掌握一点,积少成多,不能等收集到一定的量才去突击强记。三是注意适时复习。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看看、读读,反复记忆,加深印象,直到真正掌握。

常考点6、混淆形近字

常考点分析:有的形近字读音不同,因此读准字音,往往就能迅速确定这些字的字形。这些字在实际书写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读准“奴颜婢(bì)膝”,就不会误写成“奴颜卑(bēi)膝”;读准“火中取栗(lì)”,

就不会误写成“火中取粟(sù)”;读准“病入膏肓(huānɡ)”,就不会误写成“病入膏盲(mánɡ)”。还有许多汉字,孤立地记忆,常常比较困难,

但如果将其同与之形似的或意思相关的字或词联系在一起,往往就能准确记忆。如这样记“澡噪躁燥”:“澡”对“噪”、“躁”、“燥”说,你们一个开口就叫,

噪音;一个跺脚就跳,暴躁;一个总用火烤,干燥,实在受不了啦,我得用水冲冲,洗澡去喽!

常考点7、混淆音近字和同音字

常考点分析:对词义理解不到位时造成混淆音近字和同音字的原因。作为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在生活中一般都不是*存在的,所以要正字,就应该做到字不离词,以义正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是“计策、办法”的意

思,不能写成“愁”;“察言观*”中的“言”是“语言”的意思,不能写成“颜”。同时,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可根据对对应位置字形的辨析确定字形。如“披星戴月”,从“披”就会自然联想出“戴月”而非“带月”;“山清水秀”,与“秀”对应的只能是形容词词*的“清”。

常考点8、混淆近义字

常考点分析:辨不清具体词语中关键字与别字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是造成混淆近义字的原因。有些汉字,特别是一些读音和意义都相近的词语中的特定的字,必须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如“沟通”与“勾通”,在表示贬

义的语境中,只能用偏重勾结相通意思的“勾通”;在没有贬义的语境中,则要用中*词“沟通”。又如在“为了侦察敌情,他们化妆成回娘家的新婚小夫妻”这句

话中,“化妆”应改为“化装”。

常考点9、受前后偏旁的干扰导致失误

常考点分析:要向生活学习,巧辨字形。有些字,只要结合生活常理就可以作出判断了。如“呕心沥血”,如果写成“沤心”,岂不满肚子“坏水”,又怎么能为事业、工作等费尽心思?又如“异口同声”,如果是“一口”,那

么与谁“同声”?学问即生活,用心体味,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另外,有些词语,特别是成语,其形成与特定的典故有关,了解其来源,就能准确判定字形。如

“墨守成规”中的“墨”原指墨子,不能写成“默”。

常考点10、实词词义把握不准

常考点分析:从构成近义词的语素及近义词的结构方式来分析,可以找出近义词之间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如从“测”与“控”这两个语素可以推知“监测”侧重于数据,“*”侧重于事物的发展态势;从“赖”有“依靠”意

可见,“信赖”比“相信”在程度上更深;“囊括”和“包括”都是偏正结构的合成词,从“囊”的“像袋子一样”的意思可见,其范围比“包括”范围大。

常考点11、实词**不当

常考点分析:把握不准感**或语体**是造成实词**不当的原因。词语在长期的使用中有其约定俗成的感**和语体**,违背了这种“约定俗成”,就违背了语言规范。如“大肆”、“充斥”都是贬义词;“商量”是

口语用语等。每一个句子都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特定的语境,每一个语境都具有自身的语体**,并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感**,作者或褒扬什么,或贬斥什么。所以,在用词时就要有所讲究:书面语境一般不用口语,口语语境一般不用书面语;褒义语境一般不用贬义词,贬义语境一般不用褒义词。这要求我们:首先,从认知

的角度把握特定词语的语体**和感**;其次,我们要读懂句子并理解语境。

第3篇:语文高考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之汉文学

1、《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它又简称为为《吕览》,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汉书·艺文志》称这为“杂家”。

2、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散文家是贾谊和晁错,贾谊的政论文名作是《过秦论》,鲁迅称它为“西汉鸿文”,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书》、《贤良对策》等。

3、汉初楚声短歌主要有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4、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赋,但真正标志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诗歌中的汉乐府民间歌辞和由中下层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5、最早写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现仍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战国时的荀子。

6、汉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主要流行的是追随楚骚余绪的“骚体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第二阶段是汉赋的鼎盛时期,流行“散体大赋”,主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大人赋》是讽刺汉武帝好神仙的。杨雄的代表作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其他如王褒、东方朔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第三阶段流行的是抒情言志的“小赋”,著名的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

7、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七发》的形式对后来的辞赋是有影响的,它的体制结构后来被看做是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称作“七”或“七体”。

8、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短篇小赋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舐痔结驷,正*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揭露了当时弥漫官场的种种丑行。

基础知识:关联词造句五大方法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第一,作为联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质复杂。

第三,说话时很容易发现必须带有的一到二个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连在一起无论是说还是听都觉得很舒服。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便……、要是……那么……、倘若……就……、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目的是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例: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取舍

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

与其……,不如(无宁、宁可);宁可(宁愿)……(也)不(不愿)。

第四、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

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封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也可以把“就”移到“因为”前面)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注意辨别非关联词的连续语:

有些短语看起来比较像关联词,但是并非关联词。譬如像“一会儿……一会儿……”“一下子……一下子……”等等,这些都不是关联词,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是拥有三个或三个地方以上的相同词语连成的词语。像这种词语相同却不到三个的词语只能算是连带词或者连续词。

常见关联词:

1.因为……所以、2.不但……而且、3.与其……不如、4.宁可……也不、5.宁可……也、6.之所以……是因为、7.如果……就、8.只要……就、9.既然……就、10.即使……也、11.无论……都、12.不管……都、13.不仅……还、14.不仅……而且、15.不但……还、16.虽然……但是、17.不是……而是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如果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句子的关系就起了变化:

1.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所以竞赛取得胜利。

2.如果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3.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这样,第一句成了因果关系,第二句成了假设关系,第三句成了条件关系。在我们平时的说话、造句或作文当中,究竟选用什么关系,这就要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

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例如:

1.只要经常锻炼身体,才会增强体质。

2.他宁可挨打,不如泄密。

3.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却是按时到校学习。

第一句,“只要”应与“就”相配,“只有”应与“才”相配,“只要”与“才”搭配不当,应把“才”改为“就”。

第二句,“宁可”应与“也不”相配,“与其”应与“不如”相配。句中“宁可”与“不如”搭配不当,根据两个分句的意思,最好是把“不如”改为“也不”。

第三句,“不管”与“却”搭配不当,应把“却”改为“都”。

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2.今天,我们班搞演讲比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不但上台演讲了,而且从爱说话的小明也上去演讲了。

第一句,“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第二句,让人念起来感到很别扭,如果把“不但”放在“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前面,句子就顺畅了。

四、该用关联词的地方不能缺少关联词。

有一部分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可根据情况省略其中的前一个,如“不但……而且……”,可省去“不但”、“虽然……但是”,可省去“虽然”。但一般不能省去后一个的“而且”、“但是”。如果只用前一个关联词语,而省去了后一个关联词语,句子间的关系就会不明确,句子的意思也会表达不清。例如:

1.自从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以后,不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2.如果我们齐心协力,把这件事情办好。

第一句在意思上有递进的关系,但缺少了一个与“不但”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让人读了以后,感觉话没有说完,递进的关系也不清楚。如果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前面加上“而且”或者“并且”,不但递进的关系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也清楚了。

第二句是假设关系的句子,前面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因为缺少与“如果”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就”,句中的结果就不明确,让人读后也有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要是在“把这件事情办好”之前加上“就能”,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作文指导:应回归日常生活

“*惕高考另类作文成风,考生作文还是应该回归日常生活。”昨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制定召集人、*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教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南六省年会上发出呼吁。

古体、散文、剧本、小说等“非常规”体裁的作文形式屡现近年高考语文答卷,考生以另类作文向“高分”发起冲击。同时,另类作文在高考作文中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温儒敏说,高考作文是考查考生语言写作能力,而不是文学创作。有文字驾驭天分的考生可以通过文言文等形式展示才华,这应该得到肯定。但“另类”不宜成风,高考作文还是应该回归考生日常生活。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委员会副理事长史绍典认为,目前的高考作文有舍本逐末的倾向。作文,应该是生命的本真;直面人生、直面生存、直面生活、直面生命,应该是作文的最大追求。

专家们同时认为,网络语言也是社会语言的一部分,完全禁止是不现实的,但考生应该注意使用方法和环境。有些已经成为约定俗成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用在高考作文中问题不大,但过于“小众”的语言,比如火星文之类的自创文字还是应该避免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因为一旦阅卷老师看不明白,扣分是肯定的。

来自中南六省的语文教师们提出,高考作文命题要为学生创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氛围。通过作文的导向,培养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关心现实生活、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

必考文言虚词: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大势可以拒*者,长*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