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

  通过相关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及小学二年级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分析,以及真实的课堂现状,本研究借助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整合艺术技术等探究其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采用哪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本研究根据乌美娜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1所示)设计本次基于游戏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2所示),根据以下两个小学数学案例的模型设计进行研究。

  一、游戏化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笔者在进行设计游戏化教学以及制作游戏化课件之前,首先进行具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了解学生的需要与游戏化具体的结合点,以便制订符合学生的合理策略。我们常说的需求分析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一)数学拓展课程分析

  在进行学习内容分析之前,先对笔者所教授的数学拓展课有一定了解: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为数学拓展班,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发大脑,训练思维。这门课程是开设在信息学下的一门课程,是作为信息学的一个基础课程,主要是拓宽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课程内容来看

  数学拓展课是一个比学校基本课程内容稍难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上课时是连续2课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会更加注意力分散、倦怠没有兴趣。,吉出的话份所出

  本文中笔者借助游戏化教学主要是想利用生动活泼的画面与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整体全面地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和成长。与新课改里面课程教学大纲《综合与实践》类似,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强调多鼓励多动手、多实践,并不是单方面的考虑测试成绩,而是多方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2.从课程互动来看

  由于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主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做题的形式来授课,本班级中人数接近30人,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兼顾全面的学生,基本都是活跃的学生参与进来,而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因此,笔者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个游戏化平台的做题活动,给子学生及时的反馈,包括鼓励和相关评价以及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做题情况,平台的后台还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教师可以参照这个与学生再次进行互动,这样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并兼顾大部分学生。

  3.从评价角度来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关注学生、教师、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丰富评价与考试方法,如成长记录袋、情境测验、行为观察等,并且注重学生的评价从多方进行,如教师、同学、家长以及社区等多渠道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只有关注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在过重地在意总结性评价,多关注学生的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完整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笔者所在学校的班级之前主要采用平时的考勤以及学生的期末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然后给成绩好的学生发送奖品给子奖励,后来笔者改进这种奖励和考核办法,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回答问题正确又积极以及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都予以表扬和奖励,并把最终考核的奖品分发在平时课堂中进行奖励。

  货年(二)教学内容分析

  并非所有的教学都适合采用游戏化教学,教师应该详尽地分析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研究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已有的两个单元“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上进行材料的选取,拓展性的学习以及研究与实践,其中“方程与代数”专题内容较多,比较枯燥;“图形与几何"需要更多的空间想象,这两个专题适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生活故事情境,以及游戏化教学来增加其竞争和挑战性。对其两者的内容分析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教材中的方程与代数是知道和与其中的加数,求另一个两个加数,笔者就是在此基础上设计数字拆分这节课,以加强学生的数感,并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二,几何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在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是教师要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在进行这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在教材中通过自主的探索逐步认识了几何图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笔者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学习活动,以此真正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图形的设计与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画垂线,即学习42、43页例题。42页例题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的直线,发现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同样再举出生活中相应的实例;43页例题安排过已知直线上的点画它的垂线;“试一试”让学生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垂线,进一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想想做做”通过对折长方形纸、判断图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以及画垂线,巩固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直线,量角和画角,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和画垂线,再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垂直”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基础和技能来学习“垂直”,估计学生已拥有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应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本着这一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

  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认新知(语言表述回归生活练一练折一折)

  2、学画垂直(无条件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完成43页“试一试”小结作图方法)

  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42页例题图。

  从图中你能找到几条线?(学生可能找到很多,说的很乱。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所需要的)

  这些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

  这4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

  2、谈话感知:

  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垂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

  设计意图:由主题图入手,观察图中纵横交错的线,收集自己了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识),发现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认识垂直。

  (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

  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中间的文字,并思考:

  ①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线叫什么?

  ③你还知道了什么?(两条直线的交点我们叫作什么?)

  (2)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提问:如果把一条直线记作a,另外一条直线记作b,我们可以怎么说?

  讲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讲解:“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让学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儿,并用符号表示出垂直。

  (3)寻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问: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特别强调:每块三角尺都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边,所以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练一练: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作业纸)

  (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我觉得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且要相信学生能够发现。所以,在构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中发现对于垂直的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述,学生会觉得那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感受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而学生自己发现的虽然深刻,但却是细线条,作为老师要把他们印象中的细线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设计了新知回归生活、科学判断是否垂直和动手折叠感受垂直的环节,即及时巩固新知又传递学习知识的过程方法。即受之于饵,又受之于渔。

  2、学习画一组垂线。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折纸)

  (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课件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

  A、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画直线

  学生再尝试。

  (3)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课件演示)

  学生再尝试。

  (4)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垂直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是一个从表象到实体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过程和垂直与其他相交的不同之处(相交成直角),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总结作图方法,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个图形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课件出示桥湾小学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图,请你判断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讲解时强调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在过去认识的图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线段,是运用新知重新认识旧知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第二题通过街道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到怎样相交的道路安全系数高,让知识回归生活、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四、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

  设计意图:吴正宪老师曾说过:我们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俄皮痒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了解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数学知识仅仅是个载体,知识的生成过程才是学习的实质,才是学生该获得的精髓,才是数学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品质。教学不是实现给予与告之,而是探索的过程。

  板书设计:

  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作

  已知直线的垂线

  垂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请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谁来说说你所带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指名交流)

  2.谈话:像这些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做单位,毫升可以用符号“ml”表示。(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谈话:饮料瓶的容量是500毫升,钙奶瓶的容量是100毫升。那么1毫升是多少呢?

  (让学生来简单描述,或上来倒出认为是1毫升的水。)

  2.认识1毫升。

  出示:25毫升量筒。

  谈话:这是一个25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是1毫升。

  (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感受1毫升有多少。)

  我们再用这个滴管来滴1毫升的水,数数有这样的几滴。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数数。

  4.谈话:你觉得1毫升的水怎么样?

  (让学生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5.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的计量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进行猜测,可能有学生已经知道其中进率。)

  6.出示:图片

  谈话:你能看着刻度说出每个容器里有多少毫升水吗?(指名交流)

  7.出示1升水,与500毫升的水比较,估计1升水有多少毫升?

  (1)学生估计交流。

  (2)实验证明。

  板书:1升=1000毫升。

  8.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4升=()毫升20xx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应用,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审题后估计各容器里有多少毫升。

  (2)出示数值,全班读一读。

  2.第3题。

  (1)学生审题,指名说出每种饮料的容量。

  (2)学生独立思考。

  (3)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9页。

  3.课外作业:到超市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升?哪些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

  4.有时间介绍一下节课量器的做法,并允许学生在家里试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8

  活动内容:秘境佤山游。

  适合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析: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活动结合人教版教材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及第三单元应用题的“行程问题”,将所学知识融于“秘境佤山游”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旅游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及其魅力。

  设计思路:

  以到临沧市沧源县的景点旅游为线索,将这些景点串联成线,形成旅游线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油耗、油钱和旅游线路的选择等问题,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与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的:

  1.通过挖掘身边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巩固已学知识。

  2.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旅游四个景点至少要用多少油及所需油钱。

  2.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

  活动过程:

  一、简要导入

  1.今天见到佤山小朋友,心里很高兴!老师从电视里了解到秘境佤山不仅有神奇的文化,而且有优美动听的民歌,还知道佤山有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景点。下面,请同学们介绍你知道的景点。(学生介绍)

  2.同学们介绍的景点令人心驰神往,老师现在最想到四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去看一看、游一游。(屏幕出示)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四个景点的名字喊出来。(翁丁原始部落、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崖画、司岗里溶洞)。

  3.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旅游途中遇到的问题。

  二、根据信息探究问题

  1.(屏幕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旅游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如果先到翁丁原始部落,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学生提问题,口头列式)

  2.如果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从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有12千米”,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①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共有多少千米?36+12=48(千米)。②从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需几小时?12÷40=0.3(小时)。③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共用几小时?0.3+0.9=1.2(小时)或(12+36)÷40=1.2(小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各有哪些优点。

  3.同学们这么快就解决了在第一条旅游线路中遇到的问题,很好!接下来,老师还要到崖画和司岗里溶洞去游一游。请看大屏幕,根据提供的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①从县城到崖画有多少千米?0.6×40=24(千米)。②从崖画到司岗里溶洞有多少千米?0.4×40=16(千米)。③从县城到司岗里溶洞共有多少千米?24+16=40(千米)。④从县城出发到司岗里溶洞共需几小时?0.6+0.4=1(小时)或(24+16)÷40=1(小时),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小结并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三、进一步探究“油耗”和“油钱”问题

  1.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知道了从县城到每个景点的路程和时间。下面,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两个信息,看看从信息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信息:①旅游车每千米用油0.15升;②每升油价5.60元。

  2.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教师再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

  问题(1):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需多少升油?0.15×48=7.2(升)。

  问题(2):从县城到司岗里溶洞需要多少油钱?

  ①24×0.15×5.60+16×0.15×5.60=33.60(元);②(24+16)×0.15×5.6=33.60(元);③40×0.15×5.60=33.60

  (元)。最后比较这三种解法,说说每种解法的理由。

  问题(3):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往返需多少升油?48×0. 15×2=14.4(升),并说说“往返”是什么意思。

  问题(4):从县城到司岗里溶洞,加70元的油能返回到县城吗?33.60×2=67.20(元),并说说为什么要“×2”。

  3.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油的总钱数=每升油价×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数。

  4.让学生先说说“每升油价×每千米用油量”和“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数”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四、给这次旅游提合理化建议

  1.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旅游中遇到的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看旅游线路图,给老师的'这次旅游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并说明你的理由。

  2.学生提建议,教师对能省时、省钱、省油等经济实惠方面的建议予以肯定,倡导绿色旅游。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懂得的旅游知识还真不少,谢谢同学们给老师提了这么多的建议,这次秘境佤山游将成为我美好的回忆。(板书课题:秘境佤山游)

  附板书设计:

  秘境佤山游

  路程=速度×时间

  油的总钱数=每升油价×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学生的反馈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

  (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 广泛,但…

  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

  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

  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

  (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

  (五)反馈评价,提示作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小学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