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字成语故事1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滥:与真实不符;竽(读鱼):古代一种吹奏的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意思是冒充会吹竽的人,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者是以次充好;也可表示自谦。

  我唱得不好,参加合唱团只是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战国时,齐宣王非常爱听吹竽,总要叫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这三百人都有丰厚的俸禄。

  当时有个南郭先生,很羡慕吹竽的丰厚俸禄,却又不会吹竽。于是他自我吹嘘是吹竽高手,并且愿意参加吹竽的乐队。齐宣王很高兴,把他编在吹竽的乐队里,并给予他与乐队其他吹竽手一样丰厚的俸禄。从此,齐宣王听乐队吹竽,南郭先生就混在里面,装腔作势地做出在吹竽的模样。因为吹竽手很多,乐声又响,他混在里面充数,没有被人识破。南郭先生也洋洋得意,以为一直可以混在里面凑个数。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非常喜欢听吹竽,不过他不喜欢听许多人合奏,而喜欢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齐湣王有这个要求,知道自己再也混不下去了,于是赶紧逃之夭夭。

  鱼目混珠 名不副实;名副其实 货真价实

  秀外慧中的成语故事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闲,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闲,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1)丰颊(2),清声(3)而便体(4),秀外(5)而惠中(6),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据《全唐文.卷五五五.韩愈》引)

  

  〈送李愿归盘谷序〉文章中,韩愈藉着李愿的一段话,把天下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受到天子宠信的人,这些人不但在外为官,威风凛凛,在家更是美人常伴左右,争宠而娇。第二类的人,则是像李愿这种人,隐身山林,不问世间俗事,自得其乐。第三类的人则是汲汲营营于名利,到处巴结贵人,终日唯唯诺诺,直至老死。

  韩愈在描述第一类人的时候,除了极力描述他们为官的威风和受奉承的情形,也对这些人奢靡的生活,藉周遭美女争宠的情形显露出来。韩愈对这些成日没事,只为争取主人怜爱的女子作了相当细腻的描述。这些女子个个画着弯曲的细眉,有着丰润的脸颊,声音是如此动人好听,体态更是轻盈迷人。不但外表好看,人也很聪明。走起路来婀娜多姿,整天打扮得漂漂亮亮,住在各人房里,不是互相嫉妒,就是想尽办法争宠。

  后来,“秀外慧中”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摘出,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内心聪慧

  移风易俗的成语故事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寧。

  《礼记.乐记》(1)

  

  在《礼记.乐记》这篇文章中提到音乐的產生及其作用,内容大意是说,凡是不正当的声音刺激人心,就会引起悖逆的反应,这种反应化为具体的事实,那就是淫乐的来歷;纯正的声音刺激人心,就会引起顺当的反应,这种反应化为具体事实,那就是和乐的来歷。

  因此,当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產生情感时,就会发出声音,把各种声音结合起来,加上舞蹈动作,进而就產生音乐。所以,古代圣王都非常注重对人心会產生影响的事物,并主张以“礼义”来导正人的行为,以“音乐”来调和人的心性。

  音乐的演奏中,纯正和善的音乐,伦理井然,最能让人心平气和,耳目清明灵敏,长期下来可以潜移默化人民的心性,进而改善社会上不良的风气、习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

  后来,“移风易俗”这句成语就直接摘自典源,用来表示改善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洛阳:西晋时的京都。意思是京都里纸价大涨。形容文章写得好,广为传抄。

  谁要是能写出一部经典的作品,使得洛阳纸贵,那可是件大好事。

  风靡一时 有口皆碑;无人问津 不屑一顾

  这个成语出自唐房玄龄《晋书左传》。左思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出身寒微,性格孤傲,勤奋好学。他经过十年的精心构思,写出了著名的《三都赋》。

  当时,还有一位文学家叫陆机,听说左思写《三都赋》,觉得很可笑,他曾对人说:“左思也能写《三都赋》?等他写好之后,我可用来盖酒瓮!”陆机的嘲笑很快传到左思耳里,但左思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努力,准备用事实来回答他。

  左思经过刻苦努力,最后终於完成了《三都赋》。其中《蜀都赋》和《吴都赋》,描写三国时两都的险要形势,丰富的物產以及华丽的宫室等;《魏都赋》则描写了魏都的建设和魏国的国家概况,歌颂了曹操的功业。

  《三都赋》的主旨,说明立国根本在於德,不在於剑。皇甫謐为赋写序,张载为《魏都赋》作注,刘逵为吴、蜀二都作注。此书一面世,豪贵之家,都传来传去地阅读和抄写,一时之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量体裁衣的成语故事

  “量体裁衣”这一成语,用来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甚麼事,都要看情形办理。

  量力而行 见机行事;盲人瞎马

  这个成语出自清王筠《菉友肊说》。一位手艺精湛的裁缝给几个顾客量身材做衣服。他给一位青年和老年顾客量完身材后,得知他们都是举人。接着,他又给其他几位顾客量了身材,还问了他们的年纪、爱好、性格脾气和职业特点,一一都作了记载。顾客走后,有人问他:“做衣服就是量身材,搞裁剪,穿针引线把布片连起来,你又问这又问那,这跟做衣服有什么关係?”

  他笑笑说:“衣服要做得让人满意,不外乎长短胖瘦合体,穿了以后运动方便。少年中举的,难免骄傲一些,走路一定要挺胸凸肚,衣服要做得前长后短。老年中举的,因为年龄关係,大都意气消沉,弯腰拱背,衣服要做得前短后长。胖子的衣服,腰部要适当放宽一些,瘦的就不妨窄些。性急的人,动作火急火撩,衣服难免被东西掛住,可以做短一些,性子慢的人,就可以做长一些。这样别人才觉得满意。”那人称讚这个裁缝说:“你真会量体裁衣呀!”

  墨守成规的成语故事

  墨守:战国的墨子以善於守城著名,以后谓善守者为墨守;成规:现成的规则、方法。比喻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他虽然工作多年,可是墨守成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技术要求了。

  故步自封;推陈出新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六》。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想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说:“楚国地大物博,宋国弹丸之地。大王为甚麼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

  楚王说:“你的话有道理,可鲁班已经把云梯造好了,我想在这次战争中试试它的威力。”

  “那好,就让鲁班代表攻方楚国,我代表守方宋国,当场试试吧。”墨子说著,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筷子当作楚国攻城的云梯和宋国守城的器械,让鲁班来攻。

  鲁班用了九种方法攻城,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涨红着脸,对墨子说:“你别高兴,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回答说:“你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助宋国守城了,你哪裡知道我已经派三百个徒弟,守在宋国,等着你们去进攻呢!”

  楚王见这次出兵去攻打宋国,没有取胜的把握,就说:“算了,我已经决定不打这一仗了。”

  四字成语故事2

  盘古开天

  话说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团混沌。在这片混沌中沉睡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盘古。他的身边放着一把样子古怪的斧头。直到有一天盘古忽然醒来,但是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是那么的压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头对着周围的空间一气乱挥,也不知道挥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给明确的划分出来了。

  但是天与地分开没多久就又开始慢慢合拢,盘古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着天与地,就这样支撑了很久很久,天与地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住了,但是伟大的盘古却因疲劳过度,累死了。他死后身体开始变化,骨骼变成了山脉和丘陵,肉身变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泽。他的元神到了天与地的中心处,却因疲倦睡去。

  女娲造人

  在盘古肉身化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种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女娲。女娲发现大地虽然有了很多生灵,但是它们缺少着创造能力,于是女娲便用黄泥按照自己的摸样捏出了很多小人,因为女娲觉得创造的这些人应该和自己有点区别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两条后肢(双足)。之后用施放了法术将这些小人变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见道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长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悄悄的离开了部落。最终她找到了大海,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精卫死前那一刻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做一只青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以继夜的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

  女娲补天

  共工撞翻不周山,洞开天门的事被女娲测算到后便从九重天下凡来制止来自天门的洪水。女娲四处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炼制成补天石。用补天石将天门补上。

  后羿射日

  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百鸟朝凤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发挥大用处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的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四字成语故事3

  望洋兴叹的`成语故事

  : 望洋兴叹

  : wàng yáng xīng tàn

  :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

  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的《外篇·秋水》。故事说: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河面十分宽阔,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这时呀,河伯欣欣然自我陶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这个成语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百发百中的成语故事

  : 百发百中

  : bǎi fā bǎi zhòng

  :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百川归海的成语典故

  : 百川归海

  : bǎi chuān guī hǎi

  :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百尺竿头的成语典故

  : 百尺竿头

  : bǎi chǐ gān tóu

  :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百步穿杨的成语典故

  : 百步穿杨

  : bǎi bù chuān yáng

  :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

  《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采。

  白云亲舍的成语故事

  白云亲舍的故事:

  : 白云亲舍

  : bái yún qīn shè

  :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

  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曾做过并州法曹参军。

  当时他的父母远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次,狄仁杰外出办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

  狄仁杰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他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离开。

  公元700年9月,锹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闻讯,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传说,狄仁杰死后葬于邯郸磁县狄仁村,墓冢尚在。“白云亲舍”,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四字成语故事4

  中华成语故事:危如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大臣也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晋灵公执意不听,还说:“谁再来提意见,就杀谁。”

  有个大臣叫荀息,他来求见晋灵公说:“大王,我会一个小戏,表演给您看。”

  晋灵公听了,自然很高兴。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颗棋子一颗一颗地先平摆在地上,然后又拿出九个鸡蛋,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摆了五个,第二层再摆三个,第三层摆一个。晋灵公看着摆在堆尖上那个勉强搁住的鸡蛋,紧张得直叫“太危险啦!太危险啦!”荀息这时意味深长地说:“这不算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层高台,刚动工三年就闹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如果遭到外来侵略,咱们国家不就像这累起的鸡蛋一样危险吗?”晋灵公听了,吓了一大跳,连忙下令停止筑台。这就是成语“危如累卵”的来由,“累”是堆积;“卵”是蛋。常用来比喻那种极危险的情况。

  中华成语故事:运筹帷幄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连用。

  中华成语故事:两败俱伤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陈轸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近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止他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得到打死两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做,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两败俱伤”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由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中华成语故事: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出自《北史·长孙晟传》,相传长孙晟看见天空有两只大雕在争夺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将两只大雕射了下来。雕,指一种凶猛的大鸟,一箭双雕指一支箭射下两只大雕,原形容箭术高超,后比喻做一件事情达到了两种目的。

  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见了之后,都认为他活不到成年。长孙晟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身体能够强壮起来,长孙晟的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经常让他到山上去砍柴。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乡亲的置疑。可是,长孙晟的母亲一直坚持每天让长孙晟去上山。这就样,等长孙晟8岁的时候,他已经比同龄的男孩强壮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个8岁的小孩能搬起一个大人不能搬起的石头,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不仅如此,长孙晟特别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会打一些野鸟回去。在他18岁那年,长孙晟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