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小论文(通用6篇)
高中历史小论文(通用6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小论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1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不断。史学理论界兴起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环境史观、社会史观,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多元视角,但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多元史观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学教师史学观念和史学知识没有及时更新等。所以针对这一历史教学现状,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如何将新史观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更多历史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历史论文
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
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观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
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比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比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4、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常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对最新史学动态的关注,对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之后,这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积累素材。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如相关版教材的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应该是专家们精心选来的,价值不容小觑。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2
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才是我们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而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亦为重要,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历史 教学 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精辟开讲,先声夺人。“文如看山不喜平”一种新奇巧妙、引人人胜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准备心理之中,很快就能集中全部的情感、意志于学习新课上。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导入,或巧设疑问,或以情动人,或结合时事……通过不同的方式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渴望获取知识的境界,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其次,求新求异,不断创新;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但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学习历史,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由于历史课堂教学不尽人意,缺乏趣味性;为此,我大胆探索,力求在“新”、“异”上创出特色来。最后,营造情景,以情求趣。恰当合适的语言会很快将学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横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教师应该用语言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喜学、乐学,陶醉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二、重实践和观查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三、在探索中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式过程,少灌输、多活动。通过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思考、做做,议议等过程中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讲解,自己去小结,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更使学生学会学习。波利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发现探求新知。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学生情绪高涨,都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激动、骄傲,学习气氛热烈而活跃。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就趋于呆板,那么在课堂上何不尝试让学生讲、老师听呢?不仅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内容,可充分让学生探索道理,讲思考方法。这样教学学生探索有激情,讨论的比较方法超出了书上列举的范围,且印象深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有深度,更有创新度。
四、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的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最后,高中历史具有信息量大、思维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丰富而复杂,贴近现实生活,素来是历史研究的活跃领域,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出了许多难题。如何教好训中历史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课题,我也每个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较强的理论功力,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能迎来一个新明天!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3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也是否定历史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中汲取力量,企图以就是以西方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4、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传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传统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二、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按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那种“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4
一、打造阅读课堂,把握知识脉络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打造“阅读”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对于学生的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大略了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方式梳理课文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加深知识印象奠定基础。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目录阅读”,让学生在标题阅读中梳理历史知识。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内容,累积知识经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串联效果。在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可以体现出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把握答题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经过阅读经验“学会阅读”,善于分析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因果,从而在宏观上发现历史发展的重要引导点。例如,在目录中第一节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第二节的内容是“五四运动”、第三节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第二,增添“任务阅读”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带着疑问促进有效的阅读。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知识一味的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被动式的学习中容易产生厌倦、消极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利用多样教学的手段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前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过程中找到对答案,这种“任务法”的设计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
二、丰富课堂阅读环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首先要合理设计历史课堂,创造让学生乐于阅读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加阅读量,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制定更加适合学生教学计划,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努力。第一,创造阅读环境,促进多样阅读方式并行的高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课堂场地只是局限在教室内,学生面对有限的资料和教材内容无法实现拓展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场地定期换成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机房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查阅资料、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发展。阅读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实现高效阅读的基本内容,多样阅读的方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以往的老旧、固定式的传统课堂是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重视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组织小组合作阅读,实现互相阅读交流,促进学生阅读思想的多样化。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深入到高中课堂,教师可以将这种学习方式引进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阅读的方式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不仅可以增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阅读感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视的内容。阅读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通过学生自身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和积累,阅读环节的交流也可以增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知识内容,通过阅读产生的多样化思想是让学生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感悟的抒发,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表明,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发展计划,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内容实现阅读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进步。教师应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结合制定的相关目标计划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从而实现现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高素质发展的人才目标。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5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中国式课堂教育向来是教师教、学生学。历史课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枯燥。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需要学生死记硬背,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排斥。而且很多历史事件的时间很接近,学生容易混乱,这也导致历史课程更加枯燥。很多教师认为历史课程就是按照教材死记硬背,把史实向学生讲清楚,并且让学生记住,就完成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这样导致学生学习没动力、教师讲课没激情,高中的历史教学一味灌输知识,课堂过分枯燥、缺少趣味性,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学生成绩不佳。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在日益更新、进步,我国大量课堂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一些教师因为年龄和心态的原因,无法接受新鲜事物,认为多媒体教学不靠谱,所以依旧选择枯燥的教学方法;或者是被迫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放简单的几张图片给学生看看,课堂上依旧只顾着自己讲课,不允许学生说话,严重阻碍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很多学校历史教师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不够。现今社会,我国依旧存在校园教师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的情况,这也是我国高中学生对于要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调查研究显示,教师学历高、素质高、专业水平高,对活跃课堂气氛更加专业,学生也更加喜欢。一些整体素质不高的教师,只会照着书本上的知识讲,没有一点延伸和讨论,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会产生听课不如自己看书的心理,积极性自然下降。当今社会,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存在很大问题,没有把教育事业当成骄傲,而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只考虑自身利益,对教学缺乏热情。他们认为只要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这一点在历史课上可以充分反映出来,因为历史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但是调查表明,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多一些互动,或者增加课堂乐趣,学生很容易在欢乐的氛围中记住历史知识。
二、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引入历史故事
第一,想要学生学好历史,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有乐趣的情况下感到有兴趣,最后转变成志趣,因此历史课的学习要融入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有一定的情节,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学生自然会记住这个故事。第二,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把所学内容和历史故事相融合,在讲故事的时候带入历史知识,随后再加以强调。最好可以在不篡改历史的情况下,把故事加以修改,在重点知识的部分加入比较精彩的内容。这样事后再次强调的时候,学生更容易记住。第三,在历史知识中结合历史故事,最好采用穿插教学的办法,不能一味地讲解知识,也不能一味地说故事,要把这两者相结合,并不断提出小问题,或者讲出小笑话,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教师准备得充分,学生一定会在娱乐中增长知识。第四,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下一节课的历史小故事,在开课之后利用课堂前十分钟,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故事,并且提出自己讲的故事内容和本堂课知识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记住历史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将历史故事引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具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的。本文虽然没有十分详细地对高中历史课堂该如何引用历史故事做出解释,但是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历史故事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辅助材料,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历史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历史小论文 篇6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考历史论文题型的频繁出现,历史论文作业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历史论文作业的沿革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价从重视知识向重视能力及历史思维的培养转变过程,以及从标准型向开放型的发展过程。但在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方面仍有许多不足,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历史写作;作业设计;作业评价
自2001年在北京高考历史卷中推出小论文题型以后,历史写作题以其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考查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助推课程改革及其保持区分度等优势,逐渐受到考试命题者的赏识青睐,并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省份历史高考的亮丽风景线。为应对高考历史写作题,老师们开始在平时的作业中进行历史论文写作的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历史论文写作题、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论文,成为当前历史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笔者最近从有关材料上获取了一道美国中学历史作业题:关于奴隶问题的短文。
1。作业介绍:完成一篇字数500—600个单词的短文,这篇短文要以两本关于奴隶问题的书为基础,其结构是以高中最常用的五段落格式来表达。这两本关于奴隶问题的书分别是:
(1)To Be a s1ave,by Ju1ius Lester。
(2)The Narrative of the 1ife of Frederick Doug1ass,by Frederick Doug1ass
你可以从下列四个主题中选择其一作为你的主题
(1)奴隶制度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残酷的;
(2)奴隶制度是非人性的;
(3)奴隶主受到奴隶制度的消极影响;
(4)奴隶是比奴隶主更好的人。
2。作业要求
引言段:
(1)引言段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贯彻主题(3分);
(2)引言段要用正确的陈述语句(3分)。
短文主体:
(3)每个段落用正确的相关主题句开头(9分);
(4)第一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
(5)第二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
(6)第三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
结束段:
(7)最后一段以另外一种方式重述你的主题并结束全文(3分)。
3、质量及语法要求:
(8)没有任何错别词(3分);
(9)正确地引用支持你论点的信息(2分);
(10)所有句子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句子都不需要重新改写(5分);
(11)把引用文献放在正确的页码上(2分);
(12)正确利用两本小说,每本小说至少引用三次(2分)。总分:50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历史习作是这样阐述的:“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1]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检测、反馈、提升、发展的作用。历史习作作为一种历史作业类型,伴随着高考历史论文热,教育者的研究也见多起来。郑连生老师指出历史论文的写作要注意选题切入口要小、阅读广博、取材精实、批改时宜面对面。
[2](P68)北京特级教师曹家骜指出撰写历史论文题目要注意审题,确立标题,推敲论点,组织材料。
[3](P65—66)张树生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开展历史论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P42—43)历史论文的教学需要老师设计情境、提供材料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给学生写作空间,并恰当评价给予适时反馈。现有的研究成果一部分主要集中对历史论文题型的撰写及教学指导进行探索,另一部分则主要是对历史高考小论文题目的命制特点及解题技巧进行探究,对历史论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的论述不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