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

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七篇

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感动着,感动于劳模们那一点一滴的踏实作风,感动于劳模们那辛勤劳动的汗水,感动于劳模们那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篇1

周艳梅,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兢兢业业,深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信赖。“忠心给教育,爱心给学生,诚心给家长,虚心给同事,信心留自己”是她工作的准则。

担任年级组长,以身作则,亲和力强。组内凝聚力强,做什么事都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从未出现过不和谐的音符。学校安排的工作,能带领老师们积极认真地完成。图书角和每月的黑板报办得好,质量高。元旦庆祝活动,该年级组举行语文知识竞猜活动,准备六百多道题,张贴在走廊上,形成一道文化长廊。组织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让学生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节日。安全方面,因为每班安排两个巡视员,未出现过大的安全事件。该年级学习风气浓,早上,傍晚早到的学生能在教室自觉地读书看书。由于老师们敬业精神强,年级学生流失率低。

担任班主任,能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爱”字当头,“责”字为重。班级管理有特色,虽然班上男生是女生的两倍,调皮的也多。但能严格要求,民主管理,每个学生一个“官职”,承担一项任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周一张考核表,从文明礼貌、课堂表现、课间纪律、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讲究卫生、进餐情况这些方面进行考核,周末反馈给家长。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男生女生、好生后进生一视同仁,给好生确定更高的目标,从严要求,让他们不断进步。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多鼓励,多关心,经常和家长联系,一起协商解决办法。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任教的语文学科外,数学、英语方面也会给家长一些小建议,孩子的身体、性格、兴趣爱好也是她关心的,经常把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经验告诉家长。假期里保持和家长的联系,解学生在家表现,班上的学生流失率为零。

担任语文教学,在求实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同时超越。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她的教学特色。班上虽然后进生多,但她从未放弃。借鉴“永威”经验,进行“日日清”和“周周清”的尝试,取得良好的成效。语文成绩从期中考试的第三上升到期末的第一名。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是让她们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于是,她选择这份叶的事业,为让每朵花儿开得更美……

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篇2

熊小宁,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东岸村党支部书记。近几年来,东岸村在熊小宁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他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一,达到人均7369元;实现了100%的组通公路, 100%的农户通自来水,用卫生厕,100%的农户拥有高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在外包田居全县之首,达到一万亩;群众在县城购买商品房30套,在村庄户户建有楼房。 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诚心、热心、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03年刚进入村委会工作,本地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农民骤增。有的土地荒芜,有的庄稼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熊小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盘算着:这么好的地荒芜了多可惜啊!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市场的疲软应该是暂时的。古人曾说“逢俏莫赶,逢疲莫懒”,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员的土地承包过来,既使他们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当年就承包耕地100余亩。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以后,熊小宁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x年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粮食产量达180万公斤,他的示范带头作用,立即为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

他们纷纷找到书记,要求熊小宁牵头走出东岸,来到了与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农场,找到他们的领导,逐年把两个劳改农场的田全部承包过来,转给本村群众承包,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他的事迹,很快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在全镇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我镇已涌现出规模种粮户722户,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规模种植已构成我镇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小宁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不让土地闲置,想尽办法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乡、农机推广,他都热情欢迎。陪同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因为他心里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要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每年村民开展技术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乐意接受新技术的,他帮忙做动员工作;有没领会技术要点的,他用认真听讲、勤奋实践得来的知识无私地帮助别人弄懂。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殆。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由于他的勤劳加智慧,获得粮食产量达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无私、诚信,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田

熊小宁书记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却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农技部门安排在他那里的试验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试验中,有的品种因为适应性差,或者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栽培条件而导致减产,农业部门按惯例要对他进行补偿的时候,他都说:“我不要你们补钱,那样就见外了。我把你们当作亲人,让我和你们一起做点事,筛选出哪些品种适合我们这个地方,哪些品种好,我们老百姓照着买,买到放心的品种,我只有高兴的份,哪儿会要你们的钱。”一席话,说得农业干部们心里热乎乎的。熊小宁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私、诚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识确实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纷纷消除成见,乐意跟农技干部聊天了,乐意跟干部们接近,学技术了。东岸村的粮食生产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产量突飞猛进,成为当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示范村。

为了解决劳动力严重匮乏和机械紧张的矛盾,他率先购进了排灌机械和收割机械等机具6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在他的带动下,通过自筹资金,县农机部门补助,先进购进了小型收割机、化肥深施器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共238台(套)。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年机耕作业面积可达9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村党支部连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连年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南昌市劳动模范。

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篇3

华敬方,男,196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山东省城建学校,同年参加工作,1984年毕业同济大学,现任滕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副主任。2014年5月被滕州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该同志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得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学习上他是先进分子是优秀代表,工作上他是好同志好榜样,生活上他是亲密挚友是好大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市政人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诠释了市政人勤恳、敬业、创新的精神风貌。

勇挑重担不断创新:华敬方同志从不向困难低头,在他的身上总是有一种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力量。在青啤大道防汛工程管道工程中,他们和其他同志刻苦钻研,大胆对改良和革新施工工艺,解决了沙层施工难的问题;改造了设备有关部件,解决了地下水进入水管问题,并在具体施工中,为单位培养了多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保证了市政事业的良性发展。他担任项目经理的青啤大道排水工程被评为省级“市政金杯示范工程”、枣庄市级“水工杯”示范工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该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的开展工作。华敬方同志做好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指导工作的同时,长期坚持在施工一线跟班作业,他既是项目施工的管理者,又是操作者,正是他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为各项工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志们都称他是“前方坚实的后盾”,只要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用他的话说,只要工程上的事做好了,我心里也就踏实了。华敬方同志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市政建设事业上,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他热爱事业,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立足岗位,求真务实;他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乐观向上。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实际操作技能,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行技术改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他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本单位职工树立了榜样,受到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

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篇4

生活中,劳动必将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资源和财富,人生的绚丽和精彩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并勇于创造的过程中写出来的!

“劳动模范”是我们的榜样,说起“特等劳动模范”,您一定会想到那些工作了半辈子、已经四五十岁的劳动者。可是在昨日举行的2010年沈阳市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却有名“80后”当选了“特等劳动模范”。

在表彰大会现场,记者见到了这名叫陈雪娇的女孩。她是沈阳某大型商场的营业员,在黄金饰品专区金条柜组工作。“她有个绝活儿,就是能蒙着眼睛编织金刚结。”据表彰大会工作人员介绍,“她卖东西很有特点,常以讲故事的形式为顾客讲解。有了沟通,成交数量便大大提高,其中一笔420万元的销售额更是创下了集团单笔销售之最!”记者了解到,陈雪娇只有24岁,却丝毫没有“80后”的娇气,她对待顾客热情、诚恳,被顾客亲切地称为贴心的“微笑天使”。

百折不挠,让华夏同胞,不懈努力,迎难而上;孜孜不倦,使中华英豪,充满激情,争做栋梁。

“我觉得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工种、无论什么人物,只要立足岗位,甘于奉献都能创造出一定的劳动价值!”重庆能源集团打通一矿通风队员工胡明军说。

胡明军是名农民工,打过掘进,干过采煤,而最让他记忆深刻的劳动就是在通风队搬石头。在别人看来,搬石头是重活、粗活,可他却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安全价值、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一个人一个班要往井下搬运7矿车石头,接近7吨,说不累那是假的,但我们累得十分有价值。”他说劳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劳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人类大踏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劳动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劳动是财富之母,人类所享受的一切物质成果、科技成果、文化艺术成果无一不是劳动的产物。

“无论是劳模、明星还是普通劳动者,他们所创造的劳动价值不管大小,都应该得到社会、企业的尊重和认可。”在讨论会上,60多名与会人员向社会呼吁。因为他们发现,在一些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政治待遇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此,他们呼吁全社会应该像关注明星、劳模一样关注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只要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了一定的价值,不管价值大小,都要让他们既有经济回报,又有政治回报,要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有奔头、有想头,从而也让普通劳动者在被尊重和被认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许多时候,命运给了我们黑暗的际遇,但并没有剥夺我们追求光明的权利;命运给了我们坎坷的遭遇,但并没有剥夺我们快乐的心境。命运给谁的都不多,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向命运低头,不能好逸恶劳!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工作和劳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的思想内容,也是我们每个人如何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最需要的就是适当的劳动,只有劳动才能更好的谱写生命之歌。

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篇5

张伟,男,1985年6月出生,毕业于延边大学,自2010年7月毕业来到河北钢铁集团矿业公司承德黑山铁矿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在黑山铁矿供矿车间和选矿车间进行了为其8个月的实习工作,并于2011年5月定岗于井采车间,担任井采车间设备技术员,主要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维修工作以及设备备件的管理与定制工作。曾获得“矿业公司2010年度优秀见习生”、“矿业公司2011年度先进个人”、“矿业公司2013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

自2011年定岗与井采车间以来,始终从事井下设备维修行业。他干一行爱一行,工作踏实,兢兢业业,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他公而忘私,不计个人得失,只要工作有需要,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虽说工作年限短,但本工种业务在全矿范围内响铛铛、呱呱叫,出类拔萃。在处理机电事故时,标准高,时间短,为采矿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思想进步,爱岗敬业,技艺高超,深得车间员工和领导好评与肯定,苦干实干、勇于奉献是他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和具体体现,作为井下机电设备维修的行家理手,他作为一名设备技术员,悟一行、钻一行。为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保证开机率,他煞费苦心,找资料,查图纸,出井后仍挑灯熬油细琢磨,确保了机械设备的良好运行。一天,身患重感冒的他托着疲惫的身体,刚刚出井回家,单位来电话说井下台车没推进,初步断定是电路故障。他二话没说,深脚浅出地顶着绵绵细雨及时赶到单位,脱下湿透的衣服,更衣入井,仅用50分钟排除故障,升井时已是后半夜了。第二天井下作业现场又出现他忙碌的身影。

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正是拥有这个信念,他从未放弃对工作的热爱,尽职尽责。五年来,他工作踏实,兢兢业业,只要工作有需要,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

在设备管理及维修方面,他不断更新和建立、健全设备档案,并将设备易损件及使用寿命逐步统计到设备档案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的巡检和有目的的点检,督促岗位人员爱护设备,勤于保养设备,保证了设备完好率;由于生产任务繁重1254液压凿岩台车及铲运机障时常发生,每次出现故障他都和维修班组的师傅们一起到现场进行处理。另外空闲时间他找资料,查图纸,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通过不断学习、总结与积累经验,他的业务水平在不断提升,很好的胜任了井采车间设备技术员这一职务。

在“降本增效”方面,他通过不断思索、大胆尝试,将部分进口备件国产化。1254凿岩台车是国外进口设备,部分备件造价昂贵、更换频繁一直是制约井下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经过对一些易损备件进行测绘、外委制作,将部分进口备件国产化,如顶尖胶墩、接砂盘、液压油回油滤芯,国产备件代替进口备件每月可为车间节约成本27000多元。

在修旧利废及技术改革方面,他努力钻研,组织车间电工组及钳工组针对井下设备进行合理改进,为车间节约成本。YGZ-90风动凿岩台架的夹钎器卡爪随活塞杆往复动作易磨损,每月消耗卡爪和活塞杆各6个,通过细心研究,将磨损后的卡爪和活塞杆采用补焊后打磨的方法可恢复原貌,使用效果与新件相同,每月可节约资金2376元。而1254液压凿岩台车夹钎器卡爪材质特殊价格昂贵,通过特殊的补焊打磨方法,每月修复2个卡爪,使用寿命为原厂件寿命的1/3,每月可节约资金8333元。井下破碎车其转向液压系统设计不合理,设备运转时系统压力过高,经常导致手制动阀和转向器损坏,经过研究设备液压系统图纸发现问题所在后,将液压转向回路中加一溢流阀,使系统到达一定压力后自行卸荷,避免损坏其他液压元件。

在本职工作上是猛将,在业务上是精英,对待安全工作他更是一丝不苟、严细认真。在进入616工作面准备工作中,他从斜坡道入口开始对中深孔设备及通风设备的60余台开关、综保、变压器的漏电保护设施进行检查投入改造,确保了保护设施的灵敏可靠,杜绝了安全隐患。他做到坚持原则不走样,安全保护上记录,交接明白责任制,利用三天时间上齐各类保护设施,实现设备良好运转的目的,为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篇6

陈温福,男1955年12月出生,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水稻区域创新中心主任,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农技推广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水稻专家组成员、东北稻区负责人,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农业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多年来,陈温福院士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2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水稻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

1.在超级粳稻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作为农业部超级稻育种重大专项东北稻区的主持人,陈温福教授带领东北超级稻的研究团队在育种理论创立、新株型种质创新、优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面取得全面突破:

(1)率先建立了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在新株型创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创制出新株型优异种质20余份。

(2)育成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多个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超级稻推广计划主推品种;被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顺利通过科技部、农业部联合评审,成为国家“863 计划”重大专项后补助品种。

(3)课题组选育的超级稻近三年在东北稻区种植面积均超过水稻总面积60%以上,拉动水稻平均单产由“十五”末期的424.6kg/亩,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488.0 kg /亩,平均亩增产63.4 kg,增幅高达14.9%。

2008年,以袁隆平院士为主任委员,卢永根、李家洋、朱英国等4位院士和5位国内水稻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该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性、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理论与技术价值高,应用前景广阔,综合水平居同国际类研究水平”。目前,该项成果已被农业部推荐申报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多次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奖励和发明专利

(1)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及超高产育种研究与应用”,在理论和方法两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籼粳稻杂交育种理论与方法及理想株型理论;直接或间接育成水稻新品种2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9000多万亩,增产稻谷46亿多公斤,产生经济效益超过36亿元。该项成果于被评为国际水平,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主持完成的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育成超级稻新品种9个,累计推广面积1300多万亩,增产稻谷9.5亿公斤,产生经济效益13.5亿元。2005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主持完成的农业部重点项目“北方粳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在超级稻生产技术组装集成与示范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以无纺布覆盖旱育稀植为核心的超级稻生产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200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4)主持完成的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和辽宁省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利用籼粳稻杂交穿梭育种法,育成了易脱粒型优质粳稻新品种“中粳564”,使北粳南引这一50年代惨遭失败的难题获得成功。该品种在安徽、辽宁、河北、宁夏等省区推广650多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6.4亿多元。该项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5)主持完成的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优质粳稻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累计推广179.6万亩,增产稻谷1.03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1.33亿万元。该项目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6)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2篇被Sci和CABA收录,80篇次被引用,2篇蝉联辽宁省首届和第二届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研究成果被收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选编》。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专利号分别为:ZL200710086505.4和ZL200710097754.3。

3.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他所领导的东北超级稻研究课题组在超级稻育种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方面已居国际地位。近十年来,项目组共育成通过部、省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6个,仅在东北稻区就累计推广14721万亩,增产稻谷83.11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4.67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4.教书育人成绩显著

作为博士生导师,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为所在学科的研究生主讲学位课,传授新知识,并引领学科的研究方向,并带有博士后8名、博士23名和硕士48名。

5.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学科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专家、沈阳市优秀专家;全国首届农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农业科研人员、全国农业科研推广标兵、辽宁教育年度人物、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首届十大科技英才奖、沈阳市科技振兴突出贡献奖,国家农业科技荣誉奖——中华农业英才奖。

此外,先后入选辽宁省首届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优秀年青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农业部神农计划、辽宁省首届“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培养计划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计划。

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篇7

方宣平,男,现年56岁,上犹县社溪乡人,现在杰坝乡中洞教学点任教,自1981年来到杰坝乡中洞小学任教以来,三十年如一日,一直用朴实的心灵和执着的追求谱写着一曲曲扎根山区、乐于奉献的山乡赞歌,让青春和生命在大山深处闪光。

“我自己的事小,学生的事可是大事,学生的学习怎能耽误?”

1981年,正直壮年的方宣平放弃了家乡舒适环境,告别了妻子儿女,从上犹县社溪乡来到崇义县杰坝乡长潭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杰坝乡地处崇义最偏远的山区,距县城近50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初的学校是曾经的养猪场,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现年56岁的方宣平却将这里的山山水水与学生铸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一口气扎根32年。1998年的一天,方宣平老师得到了妻子病危的消息,当他急急忙忙赶到上犹家里的时候,亲爱的妻子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但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没有打到我们坚强的汉子,稍微处理好妻子的后事之后,又赶回了离家一百多公里外的学校。“我自己的事小,学生的事可是大事,学生的学习怎能耽误?”这是方宣平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妻子的过世,让原本完好的家庭变得不再完整,压在方老师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家人的生计,尤其是还有上学的儿女,无人照顾,只好把他们寄养在亲戚家里。孩子在作文《狠心的爸爸》写道:“爸爸,你是一个狠心的爸爸,别的孩子有爸爸来接送,有爸爸妈妈陪着散步,试卷上有爸爸的签名,我是多么羡慕啊!可是你呢,一个学期在家的时间有几天,我想和你说说话都是那么难啊!爸爸,你能多陪陪我吗?”每当想起这些话,他也曾想过回家,去照顾年小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尽到一个做父母和做儿子的责任,泪水也曾模糊了双眼,但是擦干眼泪后,走向讲台的步伐依旧坚定。

“我喜欢中洞的孩子,我愿意在这儿做一辈子的老师”。

曾经,在村人的眼里,方宣平也许就是一个“怪人”。1981年,方宣平只有24岁。如花的年龄,却被困在一个离家一百多公里外的小山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走出大山,去外面闯荡,去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但看到当时村子里80多名孩子渴求上学的眼睛时,他的心颤抖了。他想都没想,扛着铺盖卷儿回到中洞村做了一名教师。曾有几次,乡里考虑给他换个条件好的学校或者调到乡中心小学任教,但方宣平推辞了,他说:“我走了,谁又能安心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苦就苦我一个人吧,我喜欢这里的孩子,我愿意在这儿做一辈子的老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