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词

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事迹

袁隆平,对于这个名字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教科书上的袁隆平字字都彰显出他的光荣奉献,即使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但他实际离我们并不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词,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事迹材料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全国_常委、湖南省_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50多年来,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香港“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等30多项国际国内奖项。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64年,他在对一株“鹤立鸡群”的野生杂交稻的研究中获得灵感,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66年,他在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一门新学科——杂交水稻学。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提出了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并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强优势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组合;领导课题组成功突破制种难关,使制种产量逐渐提高,达到全国平均亩产350斤左右。

在总结国内外农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历史和经验基础上,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即育种方法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朝着程序由繁到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杂种优势水平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朝着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这一战略设想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同,以后的杂交水稻基本上都朝着这一战略方向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创立了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阐明了育性转换与光温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5℃的关键技术指标,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袁隆平设计了以“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和高度抗倒”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建立了形态改良,亚种间杂种优势及远缘有利基因利用相结合的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根据这一模式和技术路线,我国超级稻育种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和2014年先后实现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kg、第二期亩产800kg、第三期亩产900kg和第四期亩产1000kg的攻关目标。目前,正在向第五期每公顷产16吨、第六期每公顷产17吨的目标攻关。

针对我国人增地减的现状,袁隆平提出了运用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思路。组织实施了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丰产工程等高产攻关项目。“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实施,并迅速在安徽、广东、广西、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丰产工程于2018年组织实施,初显成效。

如今,袁隆平虽年近九十,仍坚持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主持了“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低镉水稻技术研究以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开展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经过近三年来的努力,目前,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已初露锋芒。

作为党外知识分子,袁隆平始终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非常高的政治觉悟。从1983年至2018年,他历任全国_常委二十五年,提出了多份有影响的提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袁隆平多次赴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地讲学,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为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授课,并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袁隆平出版《袁隆平论文集》《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杂交水稻学》等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袁隆平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

5、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中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