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论文
分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和变化的历程,黄宾虹是中国画历史上的里程碑,而且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巨匠。他的山水画功力深厚,笔法厚重,意境高深,格调高雅,层层渲染,达到了他毕生所追求的“浑厚华滋”的最高境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美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特色浑厚华滋
一、黄宾虹的生平简介
黄宾虹原名质,字朴存,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继承家学,学问渊博,这种家庭氛围为他日后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岁时就师从陈崇光学花鸟,后在上海三十年,先是从事新闻和美术工作,后来转做教育,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教授,1937年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研究室教授,在北平时期正是他山水画风的成熟阶段,他喜欢积墨,泼墨,泼墨,宿墨互用,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的显着特色。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擅长山水,是现代的山水画大家,他就像近代画坛的一座山峰,内涵丰富而广阔,他对艺术的体悟深刻而朴实。黄宾虹是早学晚熟的画家,六岁开始学画到晚年高寿,非常勤奋,锲而不舍,他在五十岁以前驰纵百家,追溯唐宋,反复临摹古人而又一扫前人因袭模仿的风气,非常注重实地写生,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七十岁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为一代名匠。尤其在80岁以后,他所画的山川气势磅礴,水墨淋漓,浑厚华滋,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二、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一)笔墨水色的运用
黄宾虹的山水画非常善于运用笔墨,关于用笔,黄宾虹有五字诀,他说:“用笔宜于平,留,圆,重,变五字用功,能平而后能圆,能重而后能留,能平,留,圆,重,而后能变。”“平”是如锥画沙,“留”是如屋漏痕,“圆”是如折钗股,“重”是如高山坠石,笔画的“变”,是按照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平,留,圆,重诸法,并使之巧妙自然的结合。
关于用墨,黄宾虹又提出了浓,淡,破,泼,渍,焦,宿七个字。一墨融万彩之变,水墨的简洁素朴与韵味无限是最契合文人雅士的性格取向的。黄宾虹用墨,的确达到了神妙的境地,清代画家石涛说过:“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石涛作画用墨较多,然而黄宾虹作画用墨更是多。他晚年的作品就是满纸笔墨,墨密到极致,以水运墨,或以水混墨,通常是以浓墨、焦墨、宿墨加了又加,然后点了又点,最后再用花青、石绿、赭石等色及淡墨染了又染。其用墨之重古今罕见。他的画刚开始看确实是有一片漆墨的感觉,然而细细观看以后,层次变化非常丰富,使他的山水画整体上呈现一派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又常常在一片黑墨的中间留出一点的空白,其作用不仅使这片墨色富于变化,而且使整个画面都灵动起来,这就是他所说的:“一点之光通体皆灵”的奇妙作用,有笔墨痕迹而又似无笔墨痕迹,达到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厚中有薄、薄中有厚的境界。他的山水画之所以“黑密厚重,浑厚华滋,就是与他的水墨运用上的独特技法分不开的。
(二)内美与外美
黄宾虹的山水画以其独特性和创造性、精湛的笔法技巧和浑厚华滋的“内美”品格居于二十世纪山水画坛群雄,他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也从来不讲求意境,而只是津津乐道于笔墨,以游戏笔墨为尚,并且强调笔墨的'“内美”,他说“中国绘画舍笔墨无他”,黄宾虹的作品达到了笔墨与生命完全合一的境界。他说内美是作品的内在精神,是虚处,外美多指笔,墨,构图中具体的形式美。绘画的内美主要是指“气韵生动”,还指“道与艺合”。内美即是自然山水本身的一种内在的美,也是画家心境的一种内美,自然和心境契合了,通过画家的笔墨表现出来就变成了山水画,也就变成了有生命力的不朽之作。黄宾虹之所以是一个集大成的山水画家,就是因为它能够很好的用技术表达自己的心境,他通过长时间对古画的琢磨,最后还是回到内心的感觉上,他的笔墨里贯穿着非常强的呼吸,那种气息在他的笔底下一直流动,他的作品抓在手里是会动的,是鲜活的,整个笔墨像一个人呼吸一样的自然流畅,什么点法、皴法、用线,一切都不复存在,那是画家心灵的家园。
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真“内美”、大“哲学”。他的胸中充满了千山万水、一草一木,他就是宇宙的化身。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意境高远,如同陈年美酒,随着观者看画的深入,越品越醇香,好像整个人被融化进去一样。他的绘画艺术具有出神入化、超凡脱俗的风格,天地万物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面有和煦的春风,有阳光的雨露,有生命力旺盛的树木,有已知世界、未知世界的生命体,超脱于“法”之外,“情”之中,因此,他的作品是“浑厚华滋”的,具有雄浑、壮观、诗意的美感,表达了人与自然,生命与生命之间物我合一的亲密关系。
三、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黄宾虹艺术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在山水画中表现出极其整体的团块结构所构筑的强烈的形式感,其次在于由长短线以及宿墨重点构成的斑斑驳驳的笔墨肌理、单纯中求变化的平面效果和整体具象局部抽象的意象处理。因此,他的艺术成就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同时,他强调山水画的气韵,强调神采,想在绘画上体现出气韵生动,所以我们要学的是他的这种精神——对生命力的把握和张扬。我们要发扬黄宾虹把绘画里的精、气、神表现出来的本领,我们要重新审视过去的万法是否有生命力,重新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使它更加具有精神,把黄宾虹抛弃的或者舍弃的东西重新恢复并且焕发出来新的生命力。当代的画家太急功近利,不肯把自身性命付之于绘画,黄宾虹就是把他个人的生命转化为绘画。从事艺术,就是要把生命当成一块玉一样不停的打磨、雕琢,是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它,而且那种爱是不以其他任何条件而存在的。这也是我们学习黄宾虹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3]王鲁湘.中国名画家全集——黄宾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拓展:黄宾虹画语录参考
(第一部分) 一幅山水画的制作,大体有五个步骤: 一,勾勒——意在笔先。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笔,勾出各部分大体轮廓。勾的线条顺笔为之,勒的线条逆笔为之。(右手执笔,由内向外画为顺笔,由外向内画为逆笔。)
二,点染——在各部分施以大小点染(一般用较大点染),在轮廓上不出大体的阴阳面及起伏凹凸。补阴面者用用浓墨点染,补阳面者用淡墨点染;并点出大体上的叶丛,苔草,远树......等,或为此等物象做好底层笔墨的准备工作。
三,皴和浑——在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的基础上,再行变化,层层加工。皴,在第二步骤的大阴阳面上,再清楚地加以纵横交叠,分出小的阴阳面及物象的脉络纹理等。(皴法也有顺笔皴和逆笔皴,须顺逆兼用);浑,以水墨融合各部分及其相互之间,反复行之,务使各部分物象达到圆浑而厚实,充分地表现出各部分物象的质感,量感,明暗感,以及相互间的远近感等。
四,醒——等到所皴所浑干却以后,用重墨在全副几个部分物象的主要地方,再加以勾勒点染,突出或拓大全副及部分物象的主要精神所在。有时候,醒的作用在于明确各部分之间的界限。
五,收拾补充——掌握全面,对各部分物象再加以细心的补充或收拾。
(第二部分) 用笔之法有五:
一曰平。古称执笔必贵悬腕,三指撮管,不高不低,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之于笔。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书法所谓“椎画沙”是也。
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方可谓平。并非板实,......水有波折,固不害其为平;笔有波折,更足显其流动。一波三折,起讫分明,此之谓平,平非板矣。
二曰圆。画笔勾勒,如字横直。自左至右,勒与横同;自右至左,勾与直同。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篆法起讫,首尾衔接。隶体更变,章草右转,二王右收,势取全圆,即同勾勒。书法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所谓如“折钗股”,圆之法也。
用笔如“折钗股”者,圆是也。妄生圭角,则狞恶可憎。
折钗股,笔法线条,要求婀娜中仍保持刚劲;圆浑润丽,亦不能流于柔媚。舍刚劲而言婀娜,多失之柔媚,皆未足以语圆也。
三曰留。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盖射者盘
马弯弓,引而不发;善书者,笔欲向右,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先逆右。算术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
算学积点成线,画亦由点而成线,是在于留也。笔意贵留,似碍流走,不知用笔之法,最忌浮滑,浮乃轻忽不遒,滑乃柔弱无劲。笔贵遒劲,书画皆然。
四曰重。重非重浊,亦非重滞。米虎儿笔力能扛鼎,王麓台笔下金刚仵(应该是木字旁,没有找到)。点必如高山坠石,努必如弩发万钧。金至重也,而取其柔;铁至重也,而取其秀。
用笔重,要像“枯藤”,“坠石”。
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坠石”者,藤无枝叶,石本峥嵘,其状可想。况乎蟉形屈曲,非同转拂之条;虎蹲雄奇,忽跃层岩之麓,重又何如也?然重易多浊,浊则混淆不清;重又多粗,粗则顽笨难转。善用笔者,何取乎此?要知世间最中之物,莫如金与铁也。言用笔者,当知如金之重而取其柔,如铁之重而取其秀。
五曰变。李阳冰论篆书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氵为水,灬为火,必有左右回顾,上下呼应之势,而成自然。姑山水之环抱,树石之交互,人物之倾向,形态万变,互相回顾,莫不有情。
用笔要变,是“不拘于法”。
山有脉络,石有棱角,钩伒(原为石字旁)之笔必变;水有行止,木有菀枯,渲淡之笔又变。未能变者不拘于法。
(第三部分) 墨法分明,其要有七:一,浓墨;二,淡墨;三,破墨;四,积墨;五,泼墨;六,焦墨;七,宿墨。
晋魏六朝,专用浓墨,书画一致。东坡云: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儿目睛。
好山幽绝处,全借墨华浓。
墨为黑色,故呼之为墨黑,用之得当,变墨为亮,可称之为“亮墨”。每于画中之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以极浓宿墨,干后此处极黑,与白处对照,尤见其黑,是为“亮墨”。亮墨妙用,一局画之精神,或可赖之而焕发。
王维水墨,全是浓墨;只用清水,以水破墨,以墨破水。
古人用墨,必择精品,不特借美于今,更得传美于后。晋唐之书,宋元之画,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气赖以全。若墨之下者,用浓见水则沁散湮汙,未及数年,墨迹已脱。蓄古精品之墨,以备随时致用;或参合上等清胶新墨研之,是亦用浓墨之一法。
用淡墨法,或言始于李营邱。董北苑平淡天真,在毕宏之上。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岚色郁苍,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善用淡墨为多。
元人商俦(原字王字旁),善用破墨,倪云林尝称之。以淡墨润浓墨,则晦而钝;以浓墨破淡墨,则鲜而灵。或言破墨,破其界限轮廓,作疏苔细草于界处,南宋人多用之;至元其法大备。
破墨法,是在纸上以浓墨破淡墨,或以淡墨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则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利用其水分的自然渗化,不仅充分取得物象的阴阳向背,轻重厚薄之感;且墨色新鲜灵活,如见雨露滋润,永远不干却于纸上者。
此法宋元人所长,而明人几失其传,知者极鲜,故所作均枯硬不忍赌。清代石涛,复用此法,如以淡墨平铺作地,然后以浓笔画细草于其上,得水墨之自然渗化,备见其欣欣向荣,生动有致,此以浓破淡之例也。然以浓破淡易,以淡破浓难。近代北方齐白石先生作花鸟草虫,得破墨之法,此其独到;然犹多见以浓破淡,少见以淡破浓。
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色爽朗。思陵尝题画端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董思翁《云起楼图》谓元章多勾云,以积墨辅其云气。至虎儿全用积墨法画云。王东庄谓“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此善言积墨法者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