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通用19篇)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通用19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

  一、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

  1.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整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2.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四、企业将发行的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性工具,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2.该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非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五、嵌入保险合同或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如何处理?

  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嵌入保险合同中的衍生工具,除非该嵌入衍生工具本身属于保险合同。 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如果投保人在持有保险合同期间,拥有以固定金额或是以固定金额和相应利率确定的金额退还保险合同选择权的,即使其行权价格与主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同,保险人也不应将该选择权从保险合同中分拆,仍按保险合同进行处理。但是,如果退保价值随同某金融变量或者某一与合同一方不特定相关的非金融变量的变动而变化,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如果持有人实施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的能力取决于上述变量变动的,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也适用上述文件。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其反映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调整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1年内完成。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但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处置组是指作为整体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

  七、

  1.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a.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b.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

  c.投资企业对于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d.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按照规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2.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应当按照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八、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

  a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

  b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九、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1.上述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2.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确认和计量?

  企业引入新股东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以改制时确定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核算并入控股股东的合并财务报表。改制企业的控股股东在确认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为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费用之和。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2

  现代会计

  “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公认会计准则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

  (1)利润必须实现;

  (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

  (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

  (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

  (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

  (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SeriesReleases,ASR),并在ASR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orFAS)。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

  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3

  我看到有从事会计的朋友说感到很可悲,已经沦落为一台周而复始的机器了,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激情;我另一个同事说他能从人群中判断出哪个是会计,因为会计一般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头发灰白而稀疏、身心疲惫。一段时间内,我也曾被这一表象所迷惑——因为我也曾经做过会计员。但是后续的一些思考,外加FMBA周立教授精彩的会计学课程让我改变了对会计的偏见看法。

  会计之一美:这是一门哲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凡可带来收益的,都是资产;凡是收益将要流出的,都是负债;这两者的差异就是所有者权益。有时候细想一下,人本身其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人的大脑和双手能够创造价值,当然有的人也能透过嘴巴或双脚盈利——不论怎样,人本身就是一块资产——这是应爱护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落脚点所在。与此同时,人也有其负债特性:要维持人的正常,势必需要充足的氧气、水、食物及居住环境,而人的情绪与喜好对其创造价值影响巨大,这就是有伟人与凡人之分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许多人很关注人们拥有的资产,忽略其创造这些财富的艰辛与不易(这些都是“负债”),这类人一般是乐观主义者,但略微极端;另一些人关注人们承受的磨难与艰辛“负债”,一味低估其所拥有的幸福与财富资产,这类人一般是悲观主义者,也略微偏激。真正的智者应该能够客观评估自己的幸福所在,同时了解到自己所承担的负债,剩下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实现的目标(收入),评估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成本),盲目地不计代价的冒险,往往会被现实打击地鼻青脸肿。

  会计之二美:这是一门管理学。公司财务总监水平很高,掌管千亿级资产规模,尽管他发文很多,但专业类的文章一般比较低调,我依稀记得似乎在2009年,他在内刊发表过一篇探讨财务杠杆的文章。母公司上级对口单位有份内刊,主要作为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其中一期也是专门探讨“财务杠杆”课题的。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厦大时黄老师讲授财务管理时也花费过一堂课推倒财务杠杆概念的经历。为何不论是学者还是企业管理专家都对财务杠杆如此着迷呢?“为什么巴菲特喜欢固定收益品种的投资产品,尽管其收益率并不太高?”周教授的一个简单模型为我解疑了,“假如投资一个公共产品企业1000万元,其无负债时的年收益率是15%(这并不算暴利),第二年赚150万。此时找银行,以10%的资本成本借800万,自己出200万,第二年赚150-80=70万,收益率达到35%(70/200);如果这200万并不全是自己出,而是以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资,则作为这家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人,我找信托借款150万,承诺年收益率20%,自己只要出资50万就可以了,这个时候我的实际收益率是80%((70-150x20%)/50);而如果这 50万我也不是自己出的,其中有40万找的是信托,承诺次年分红 50%,自己实际出资 10万元,那么我这 10万元的收益率将是200%((40-40x50%)/10)……这种链条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下来,到最上一级的回报率将极为可怕(空手套白狼则收益率为正无穷),即便如此,以高资本成本融资也能活得下去——巴菲特先生的保险资金成本并不算高,所以伯克希尔公司巧妙利用杠杆,赚取了漂亮的收益。上述链条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最初的15%年收益率要能保障,否则整个金字塔都将崩塌,这就要用特定的方式去锁定企业收入、套牢其成本——公益事业一般是市政项目,这一点还是容易实现的。”周教授的这一讲述让我醍醐灌顶,巴菲特先生靠财务杠杆赚大钱,很多“庞氏骗局”陷阱不也是类似的套路吗?承诺一年后给你多少比率的分红收益,后面人进来时即便资本成本再高,只要设计妥善的话自己照样能赚钱。由此可见,只要功夫深,会计是可以帮人赚到真金白银的。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注重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例如:两间上市公司对比时,其资产结构有何差异,负债结构有何差异,所有者权益结构有何差异;成本费用(占收入)结构有何差异。这种比较分析有时候很有趣,A公司成本明明很高,但最后盈利能力不比成本控制能力很强的B企业差太多,只因A比较懂得税务筹划,B只擅长业务经营——后来发现这和两间公司的老板履历有关——A的老板是财务出身,B的老板是业务出身。在探讨两间公司收益差异及未来潜力时,必须找到他们当前的资产负债结构,A的存货比例为何远高于B?B的现金比例为何远高于A?A的长期负债结构为何较高?B的所有者权益结构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两间企业所在的商品市场及所处的资本市场后续走势将会如何?一连串问题就都出来了,这些问题结合两间企业一年内的实际经营情况自问自答一遍后,很多东西就都能看透了。

  会计学和企业税务筹划与资本运作结合在一起时,许多火花就会被点燃起来。我所在的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所用的技巧不算太多——但充分利用BVI公司规避内地所得税的筹划工作做得不错,只是内地一些税务筹划方法稍显牵强。周教授提出的地产企业税务筹划思路是:母公司控股园林公司及高科技公司(建筑节能、绿色环保、高科技软件)等企业所得税法减免对象行业企业,透过建安成本与期间费用方式将成本转移出去,最大化规避企业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也可以通过控股桩基类企业等加大地产向对不可预知高风险建安项目(桩基工程常因地质结构而使成本大幅增加)的成本转移。我不由地思考起公司三大业务线中现在最弱的投资线,其实完全可以以PE的形式实现上述安排,在这些方面扶地产核心主业再上马一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但是激励机制似乎不太允许这类筹划的最终发生——因为高管的家庭资产与公司股价挂钩,公司股价则与每年净利润挂钩,所得税降低意味着净利润也将降低——但我会在合适的时候将上述思路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相关管理层的——这大概也算是内部审计建议中比较增值的一部分了吧。透过周教授的课程,我认为资本运作的核心思路是在会计账面收益与高市盈率之间寻找套利机会:有的通过资产注入实现增值——轻资产公司假如每年能赚100万,通过会计账务处理做到一年1000万利润,此时借助如30倍市盈率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值将放大至3亿元;有的通过转换行业概念、进而转换市盈率的方式实现增值——某化肥行业企业市盈率只有10倍,但是将矿产资产注入后,市场将其调整为稀有金属股票,市盈率顿时增长至30倍……太多案例无法在此一一赘述,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会计之三美:这是一门美学。会计的魅力在于它能跨越行业、地域、规模、语言、乃至时间,让完全不同的企业在统一标准下进行对比——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有的企业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4

  “在任何思想领域中,都需要一种理论结构,以统一推理它的基本逻辑或体系,会计也不例外。理论结构中为一定的假定范围内的有关概念和程序提供依据,会计师们对经济进行鉴定、登记、分类和汇总。使之成为合乎陈报和解释经济信息时采用的方式或方法。”

  ——潘序伦

  这是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查阅相关资料偶然间看到的,觉得特别适合我这种对会计有所了解但又不全面的学生看,就摘录了下来并作为我的读书笔记的引言。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只要你读了这书,你就会发现他跟你所说的并不是教你如何如何做账,而是跟你一起探讨会计理论。对于我而已,虽然已经大三了,并且或多或少学了些会计实务方面专业知识,但是却还没有认认真真的学习或者是去思考财务会计活动是如何影响经济体制有效运作的,这也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所了解到的关于财务会计及其报告的环境。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将其大体的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

  一,以现行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即理想状态下的会计环境;

  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内部信息)和道德风险(管理者的努力程度);

  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问题,即理想投资决策和雇佣合同借款条约;四,会计反映充分披露和“可靠的”净收益。

  首先我想用一句话来说明下,为什么我觉得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财务会计及其报告所面临的环境是很负责和具有挑战性的,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的产品是信息——一种非常有用而且重要的商品。”信息之所以会那么复杂,其原因之一是每个人对信息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而言,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不同的,类如,投资者汇能因为资产以市场价值评估有利于帮组他预测公司的前景,而对这种评估持积极态度,而另一些投资者则可能持消极的态度,同样的,由于管理然预案的工资在部分程度上是受到报告利润来衡量的,可是市场价值不受管理人员控制,因此他们对这种评估也会持消极态度。原因之二,在于他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投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经济活动。这种复杂的运作和影响,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专业的会计人员要来系统的了解信息的产生,运作,影响以及解决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其实该书要点无非是,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清楚地认识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管理人员和整个经济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大大提高财务会计的生存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希望。否则,会计人员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报告环境,这对于不断发展的环境而言只是一种短期策略。

  总的来说,这本书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研究会计理论的意义,分别是对会计实务的意义以及提高对会计环境的认识。这样的研究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财务报告中管理当局法律职责的权限,以及会计人员为什么常常会陷于投资者与管理者利益冲突的困境之中。书的写作背景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认为在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般认为该经济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的类型有逆向选择即一些人掌握了另外乙烯二所没有的信息,另一种则是道德风险即交易中的一些人不能观察到另外一些人采取的可能影响到各方利益的行为。

  书中所讨论的基本点是在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而产生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会计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投资者最终会同时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信息在可靠决策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对管理者业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在书的结尾部分,又对两种问题进行同时控制进行讨论,产生新的问题:保证让投资者获得有效信息机制,就是说,虽然控制了逆向选择,但另一方面不一定会是激励经理人员,控制道德风险的最优机制。而相关和可靠性原则的结合所得到的信息是对投资者最有利的信息。其中相关的信息是指投资者能够用来评估公司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而可靠信息则是指不会被管理当局操纵的准确信息。而在现实情况中,有着诸多因素会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干扰,因此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调和会计信息的这两种不同作用。

  在提出问题之后,本书就进入了问题解决的方面学习,对于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观点有两种。其一,认为市场力量可以充分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二,认为要进行会计管制来保护投资者。目前,我们仍不知道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但是在会计中已存在诸多管制,并且新准则的产生速度没有减慢的趋势。

  在管制问题上,又进行了一部分的历史回顾,来说明是否要建立会计管制。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只是在研究会计实务时对所发现的问题寻找一种理论上的诠释与说明,以及进行一些方法运用理由上的逻辑推论。20世纪30-60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已经开始涉及了构成今天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部分核心问题,如会计假定和会计原则等内容。但其研究尚不完整。20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美国的FASB发布的一系列公告共同构成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结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先后发布,可以说是对以会计准则制定为核心的规范型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自此之后的中西方有关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研究的成果,大多均是以此为基点的。

  前面我花了大量的篇幅来阐明了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和他想告诉我们的一些关于财务会计理论的一些基本信息已经在这本书写作背景下的当时社会的财务会计的发展情况。下面我就想重点说说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想法和感悟,也许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有些出入,也可能会因为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造成所些许言不达意之类的小错误,也请不要见怪,我所表达的也只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所做的一些感悟。

  在书开始的时候,就采用大量的现值模式来描述财务会计的环境,我觉得这跟我们现在所用的方法几乎是一样的,也许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也是蛮好的,比较有利于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上学期高财的学习中,我也了解到,在未来现金流量是确定的,已知的时候,经济中的无风险报酬是固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财务报表。套利的存在使资产的市价与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相等,而公司的市价也就等于货币性资产与全部资产联合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和再减去全部负债的现值。同样的,我们也能很轻松的计算出公司的净收益,但它不具任何信息内涵,因为投资者自己也能很容易地计算出来。

  决策有用性,现在对我来说是一点都不陌生的,因为从一开始接触会计的时候,就学习了这个理论,但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个理论是在这里被提出运用的。这让我对这个理论的学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提醒我们,在进行证券期望收益与风险信息的评估时,要找准我们所需得的财务信息,不能靠自己的直觉或者其他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随意的判断或者其他行为。

  在进行下一步学习的时候,还在书中发现了有效证券市场理论,这个也是在财务管理中学习到的知识,在这本书中,我觉得又进一步的将我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提升。因为在财务管理中知识学习了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不了解其中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在财务报告中的运用。在书中,阐明了充分披露的好处,就是使得投资者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以及增进证券市场能力使投资者直接投入到最有生产效率的地方。会计人员将信息都收集起来,集中进行披露,而市场价格综合了投资者集体的信息处理及决策能力。这样,市场价格本身就有大量的信息内涵。

  以上的内容就是我在看完整本书之后的一个总结与自己在课堂中所无法学到的知识或者说是对知识的一个升华。看完整本书之后,也对财务会计理论具体研究什么,大体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及加深了对我以前所学的会计理论的一个认识。虽然有些时候,一些专业术语还是有点晦涩难懂,而且我在写读后感时,有些用词还是不够专业,不够严谨。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这本书确实是让我所学整个的会计理论有个整体的联系和提升。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5

  本文介绍了笔者在读完由魏明海、龚凯颂主编的《会计理论》一书后对书中主 要观点的总结及启发。透过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研究会计理论面临的现状, 提出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发展

  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是马克思关于认识论的经典论断。同样会计理论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尽管会计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它是建立在理论体系或者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的,即会计实务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支撑。随着契约精神、组织设计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发展,会计实务也越来越复杂,以前的会计理论方法在指导崭新的会计实务上遇到越来越多的瓶颈。由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内在需要,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一次次的动态博弈中不断完善着会计理论,推动着会计理论向前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但真实和公允是永远不变的核心。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对会计实务的规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会计准则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杰作。

  本文对由魏明海、龚凯颂主编的《会计理论》一书进行解剖,把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总结各大板块主要内容。然后笔者结合会计实务中的现状阐述自己的启发。

  一、对《会计理论》的解读

  本书可分为四大板块,下面笔者进行总结。

  1、会计理论概述和研究方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分别是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近代会计就是从运用复试簿记开始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现代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一阶段会计的工艺与现代电子计算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会计系统也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子系统。

  会计理论是会计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阐述会计概念框架为中心议题,是以一套广泛适用的原则作为形式而进行的逻辑推理。它具有信息传递和经验总结功能、解释和评价功能、预见和实践功能。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与环境和主体有关的假设和其他理论概念、基本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四大内容。 在会计漫长的发展史上,会计理论也得到长足发展。驱动会计理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有效资本市场的发展、新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契约重要性的凸显、会计准则市场的变化、相关理论和及时的发展等因素。

  现代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所谓规范会计理论,就是试图从会计实务的规则来概括会计的理论概念,并试图用这些理论概念引导出“良好的”会计实务。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演绎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和事项法等。而实证会计理论则要以确凿的证据证明某些会计现象的存在,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应用实际证据来验证或驳斥,只有实际存在的才被认为是合理的。实证法的基本命题是:管理当局、投资人、债权人、准则制定者和政府人士都是理性的,他们试图获得最大的效用,这些集团中的任何一个在选择会计政策和准则时,都是把可以互相替代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以便能从所选择的方法程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

  2、会计准则及其制定

  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会计所采纳或宣称的一般法则,是行动的指针,是行为或实务的一个确立基础。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早在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纷纷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投资者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要求便有所增强,企业也意识到应向股东和有关方面及时提供财务报表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但当时美国的会计实务处理呈现极度自由化局面,给报表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并很快引起会计执业界的注意,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这只是内在要求和舆论上的准备。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才是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产生的直接原因。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分别通过《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并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上市证券的管理。

  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三大阶段:

  (1)研究形成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带头制定和发布准则,该协会把具体工作交给其所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ARB),后来其陆续出版《会计研究公报》,美国会计准则初步形成。

  (2)公认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会计师协会将研究的目的从解决会计实务中的特殊问题和专题,转移到试图建立基本会计理论和重要会计准则方面。1959年该协会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APB)。在其存在的14年间,其陆续发布了31号《意见书》和4号《说明》,但人们还是发现其不能履行缩小会计实务上的差别和不一致、改进新问题领域财务呈报等使命。最终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取代。

  (3)完善与提高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到现在FASB已经发布了150多项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并对其他国家和国际化组织产生广泛的影响。

  3、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理论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等。其中财务报告目标是概念结构的起点,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手段。建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具有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的作用,从而最终指导会计实务。那么指导会计实务首先要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更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大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要满足这些要求不仅需要市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政府的良好引导、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还需要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良好的企业文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后就需要在具体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中将其落实以准确及时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目前全球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我国会计亦是在四大会计假设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计量属性以准确反映企业经济业务,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

  在财务报告中,企业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文件,以便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

  4、管理会计与成本控制理论

  管理会计是直接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主要是一种对内报告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结合,目前主要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基础性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新领域。其方法论主要为系统理论和非平衡理论。具体而言有五种方法:

  (1)成本性态分析法;

  (2)本量利分析法;

  (3)边际分析法;

  (4)成本效益分析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其中本量利分析法中盈亏平衡点的计算与分析对企业预算和控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项成本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其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目标成本本身的控制,这与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密切相关;二是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控,这与成本计算、分析密切相关;三是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指明方向。具体控制方法有标准成本制度、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等。

  二、读完《会计理论》后一些启发

  1、关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启发

  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制定经历了以下程序:

  (1)确定选题;

  (2)成立专题小组;

  (3)举行公开听证会;

  (4)提出草案;

  (5)进行投票表决;

  (6)研究复审意见;

  (7)对外发布。

  以上每一步程序都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整个程序科学、严密、公开、谨慎,可以有效防止少数人操纵和垄断,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社会性。

  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程序上参考和借鉴了美国并立足自身国情,主要分为四大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发布阶段。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尽量做到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争取更好地涵盖各方利益,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仍存在的缺陷:

  (1)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代表性不够广泛。尽管吸收了政府官员、高等院校教师、机关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参与,国内外专家也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咨询,但从整体上看,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并未将代表大多数会计准则使用者、影响会计准则运用较多的广大会计工作者吸收进来。会计准则最终发布与否由财政部会计司决定。

  (2)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的时间不够稳定和明确会计准则制定时间不够充足,未给信息使用者及操作者充分的准备时间。

  (3)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相关法规协调不足。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制定内容都受到有关法律制度的影响,要使会计准则同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协调,就必

  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既要从法律制度制约的角度入手,使会计准则适应现有法规的要求,又要从会计准则的角度考虑,修改和重新制定有关法律,以适应会计准则的要求。

  (4)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框架尚未明确。建立会计准则能否做到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实施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指导功能发挥得如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结构是对具体会计准则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文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起了很重要作用。但从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构上看,尚无类似的理论框架,由于缺乏能够起理论支撑作用、便于会计准则制定者确定目标的理论框架,或缺乏会计准则的执行者进行信息加工和会计使用者进行分析利用的概念结构,从而影响了具体会计准则的质量及其使用价值。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要制定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实施有效的会计准则,需要被广泛认可的有效理论来作为指导。程序公平理论和程序低成本理论可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程序公平指的是程序层面上的公平,要兼顾各方利益,广泛倾听各方意见。程序低成本即指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过程序公平理论功能指导,在会计准则制定中运用一套完整、严格、充分、稳定的程序,以最大限度接受社会监督,使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采纳各方意见,最后发布的会计准则得到相关各方支持的程度大大提高,实际上降低了会计准则制定的交易费用,体现了程序低成本原理指导功能。

  (2)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透明度。透明化使会计准则的制订能够充分吸取各方意见,从而不断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 如完善会计司专门网站,将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和征求意见稿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在网上公布,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术界和企业界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形成会计准则制定者与会计准则执行者互动的局面。

  (3)推行听证会制度和决策的投票机制。目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都归属财政部,这样难免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时滞性的问题,或政府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导致制定会计准则目标的偏离。因此只有适当增加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公开性,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才能使准则更具公认性与科学性,减少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6

  通常我们对会计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会计是无趣的、刻板的。大概因为它是数字的工作,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设置科目、账户进行会计处理、登记账册并出具报表,每一步都有严格的准则和制度限定着,感觉好像和个人的独立思考、创造性和分析力、自我发挥,完全靠不上边儿。

  但是实际上则并非如此。学好和干好会计,你会按照规则老老实实地算数和登帐固然是基本,可是要真正的的深入这门专业,就必须了解商业环境、经济业务的实质、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人等商业人士对会计的需要和依赖,而商业的世界是一个变幻莫测充满竞争挑战的世界,成功经营管理一家企业或是进行投资则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现代人对于获取成就的渴望,而会计和这一切都紧密地相关,你说它怎么还能是无趣和刻板的呢?那是你还没有真正地走近她。

  新手学会计,容易陷入枯燥情绪的主要原因,作者也以自身体会在本书中做出了总结:

  1、学生时代完全没有商业概念就接触会计学,消化不良

  2、教科书的内容和释例生硬枯燥,不能激发学习兴趣

  3、对会计学与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完全没有了解。

  当然,你若是初级会计那本小书因为抽象和枯燥的原因都根本没有尽到一个会计专业(经济类专业初级会计都是必修课)一个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起码的职责,连最起码基本的学力都不愿投入的话。那任何再有趣和有益的专业书和周边读物,你都没机会领路其中的奥妙和无限趣味。给你个建议,先把初级会计扫一扫,再去看一些推荐的有趣的专业书,就能够豁然开朗,慢慢进入到会计专业这个奇妙多彩的世界里。你得有起码的“勤力”吧。这本书也是如此,任是读它能获取多少营养,你没有基础会计的概念,也是无力消化的。

  这本书写如何解读报表,最可贵的地方是扩展到商业现实地写,从考虑投资者保护自身利益、运用好报表的角度写,也从企业经理人如何真正经营好企业的角度写。

  写出了很多我认为有创见性的投资和经营观点。比如企业经营的罄石是什么?不是财报上列报的表面的资产数字(有些数字有很多水分,可能是不良资产了),经营者的心智——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也是无形资产,和优质资产相结合,才是企业的业绩根基。

  强调企业的竞争力,也提出不少好的提法。比如我们都知道财务管理的目标通常是利润最大化,但是销售收入的增长也是很重要的。作者认为企业不能够仅靠着降低和挤压成本的策略来获得利润,仅把利润一个指标作为衡量和企业发展目标,销售收入的增长,能够表明企业在市场开拓、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成就,而这是企业持续发展、始终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简单地说就是你想家里的财富越来越多,不能只靠节流,必须重视开源。我前个时期就很迷惑于企业的挖潜能力,纯利润的增长,但是忽视了如果你没有创新、没有竞争力、就没有新的盈利点,那么被同业赶超甚至淘汰都是很可能的,所以,该投资新项目还是要大胆投资,必须把销售的增长与否也注重起来,从财务报表上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看出一家企业它的利润的来源,是出于成本费用的节省,还是真正地在不断地开拓事业寻求新的盈利点,我们应该投资于那些真正的拥有并保持竞争力的企业。

  像这样的好的经营、投资观点还有很多。深入商业,认识到报表和会计的重要性,能够激发你学习的兴趣,也能够使你获得确实的能力去进行商业活动带给你你个人的竞争力优势。学和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是实用和有趣的。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7

  第一章 现金、原始投资、资产、负债、应收票据、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存货、盈利、费用

  左边表示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右边表示这些东西属于谁。

  右边的上半部分代表做生意时向哪些人借了钱,对于他们而言,你有偿还的义务。

  右边的下半部分表示你当前在生意中所拥有的份额,那是你的初始投资。

  显示了你做生意时的财务状况,即你做生意时拥有的东西以及它们来自哪里。

  “欠条”在商业上被称做应付票据。

  为了计算出盈利多少,你需要用销售收入(卖柠檬汁的所得)减去商品成本(制作所销售的50杯柠檬汁的花费)。这一结果,被商业人士称做毛利。

  所以我们在所有者权益中加上15美元。但这赚来的15美元并非初始投资。在所有者权益栏中增加一个项目。我们赚了15美元,所以要在所有者权益一项中加上本周的盈利。

  费用是指那些剔除产品生产成本之外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花费。无论你调制了多少杯且卖了多少杯柠檬汁,你都必须花费这笔钱。那些诸如玻璃杯租金、广告费、租赁费等虽然与产品的生产不直接相关,但仍需支出的费用都属于该范畴。

  费用减少了盈利。所以你需要从本周盈利中减去相应该期间发生的费用。

  左边是资产,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东西和物品。

  右边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负债代表了那些你欠钱的人。所有者权益就是你自己——企业的所有者。谁可以拥有它?当然是某些人了,所以,把右边可以假想为“人物”。

  第二章 毛利、净利润、利润表、现金流量

  如果我们从销售收入中减去商品销售成本,并非减去我们花在其他物品中的开销,能得到什么?毛利。毛利就是销售收入减去商品销售成本的结果。

  仅仅将我们的柠檬汁售货摊开在人行道旁就花了一笔钱是吗?是的!我们租用了玻璃杯、邻居家的场地,还做了广告!那么,无论我们有没有售出一杯柠檬汁,这些费用都必须支出吗?嗯,没错!刚才,我们谈到从销售收入中减去柠檬汁或商品销售成本后得到毛利。现在,让我们再减去所有其他的费用,我们会得到什么?(这就是我们所好奇的净利润了!)

  商品销售成本,其囊括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支出;费用,其囊括了企业经营中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对于那些没有有形产品的公司(即服务类行业),这两类称为营业成本(又称服务成本)及费用。

  期初存货+买入存货期末存货=?答案是实际已售存货成本。

  有没有注意到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有着相同的数字?当然有,它们是盈利或称做净利润。

  这也就是利润表的作用了。它就好比一张放大的州地图或详细的城市地图,告诉了我们盈利如何获得。

  这两张表有何关联呢?净利润的数值和盈利的数值相同。还有什么相同的数字吗?是的,存货也一样。你有没想到为什么期末存货会同时出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因为我们没有使用它!我们不能把它算做销售成本,因为我们没有把它销售出去。所以,我们从可供销售的商品中减掉它们。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因为我们没有卖掉它,它的价值仍然存在,我们仍旧拥有它吗?是的!

  第三章 留存收益、贷款、赊账、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以前的盈利或是过去会计期间的利润又该称做什么?留存收益。

  应付票据因收到他人的借款而产生,而应付账款因为赊账购买原材料等物品而产生,这笔欠款需要未来某天偿还。

  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之间的另一个区别是时间上的要求不同。通常情况下,银行的贷款(应付票据)和杂货店的信用贷款(应付账款)有着不同的还款期限。换言之,一个还款期限长,一个还款期限短。

  哪一类债务需要支付利息?应付票据。通常,应付账款不需要支付利息,除非你无法按时还款。

  第四章 应付工资、应收账款、坏账、利息、待摊费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创意会计

  产品生产的工艺是从原材料到在产品再到产成品。

  现在,你将发现产品制作的人工费被“捆绑”在存货里面了。这1美元人工费将一直放在存货里,直到产品出售后才被计为费用。这也就是公司通常都会严控存货数量并且希望其尽快出售的原因之一。

  赊账给顾客是一个好主意吗?为什么生意中会允许赊销?曾听说过“先购物后付款”这样的广告吧,没错,这是为了获得更高的销售额。

  对于一笔坏账,我们应该知道怎样处理。减少应收账款?尽管难过,却不得不承认,是的。

  在哪种财务报表中反映这笔坏账费用?没错,我们将在利润表中记录。

  你需要从表中右栏的哪个项目中减少2美元作为利息费用?从本周盈利中减少。

  购买保险使什么减少了?现金。现金减少了多少?3美元。我们得到了什么?保单。我们预付了保费吗?是的。预付了多少年?3年。这样算来,每年要摊销多少钱?1美元。那么这是一项费用,是你预先支付的。所以,我们应该称这个项目为什么?待摊费用,如何?!现在我们的待摊费用是多少?3美元。

  每当我们谈论费用时,总会说它减少了利润。那么将费用列示为一项资产意味着什么?其意义在于,当我们预付一笔费用时,它在未来的会计期间都具有价值。

  编制利润表,并关注以下三个内容:这应该确认为销售收入吗?这是一项采购吗?或是一项费用?你的判断将有助于利润表的完成。

  在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下,交易事项以现金结算时才被记录。根据权责发生制,只要交易事项涉及盈利、赊欠及耗用,发生时就被记录,无论是否收到或支付现金。

  有些行业能够使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有些则不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项目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运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它是什么?存货。对于那些拥有存货的公司来说必须使用何种会计方法?权责发生制。

  每年年末,当我们预测年终会盈利且要支付所得税款时,会想方设法合理地避税,于是我们会用现金购买大量存货,以加大销售成本,减少利润,达到少纳甚至不纳税的目的。

  当取得收益时,相应的什么也随着发生?负债义务。还或是什么时候?资产被耗用时。

  第五章 服务业

  既然没有期末存货对于成本的减计因素,服务行业的公司仅有营业收入和费用。这使得编制利润表非常容易。

  大多数服务业的.公司将成本划分为两类——服务成本和费用。服务成本是与提供服务直接相关的支出。费用是经营公司的日常所有开支,如同我们的柠檬汁摊一样。

  服务成本与提供的服务直接相关,而费用不与提供服务直接相关,而是公司运营的其他所有开支。

  第六章 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

  先进来,先出去,即先进先出法(FIFO)。这意味着什么?简而言之,这意味着第一个进入存货的柠檬将第一个被消耗掉,或被卖出去。

  与先进先出法相反的是,我们现在将采用后进先出法(LIFO)对存货进行计价,即假设最后购入的存货,最先被耗用。

  关于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这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两大经营策略:公司的纳税筹划策略是什么?公司所处行业的产品价格走势如何?

  哪些柠檬总是会被使用?先进入的那些,否则,它们就变质腐坏了。后进先出法是会计核算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在实践中,你应该总会使用那些先购入的柠檬,在后进先出法下,你仅仅是“假装”在使用那些新购入的柠檬。实际上,你使用的是旧的柠檬但其价值是按照新购入的那批来计算的。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这仅仅是出于节税目的而创造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第七章 现金流量表、固定资产、资本化、折旧

  现金流量表记录的是在一个给定期间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在商业领域中,对于那些购得的财产、厂房和设备称做什么?一项固定资产。为何说它是“固定”的?因为这类东西一般不用做出售,在商业周期中,能够反复被使用。

  一般说来,价值大的采购支出使资产增加,从而被放入资产负债表中,即资本化。

  在资产负债表中,现金流出,我们将之费用化从而收益减少。在利润表中作为油漆费用以2美元列示。同样,在现金流量表中,费用支出项目列示为2美元。

  如果一样东西的增加能延长一项固定资产的寿命或增加其价值、性能,你就需要将之资本化。

  既然我们将之资本化,利润表中会出现这一数字吗?不会。

  对于一项支出,公司如何考虑其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取决于两个标准。它们是什么?1.时间。该项支出使公司受益的时间。一般都会将受益时间超过一年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而若其受益期间仅在一年以内,就为费用性支出。2.成本。如果你买了个垃圾桶,它的使用寿命超过了一年,你会资本化它吗?为什么不会?当然不会。因为它的价值太微不足道了。第二条标准是它的成本。大多数公司对此都会确定一个固定的金额,如500美元、1000美元、1500美元。那么,让我们假定在500美元——如果你的公司定的标准为500美元,一个项目的支出少于500美元,则自然就应该费用化。如果它是500美元或超出500美元,则需要资本化。

  有关银行还贷的交易都要反映在利润表上吗?是的,因为利息的存在。

  折旧是什么?它是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因耗用、磨损、过时等导致的价值减少。

  如果我们总共折旧10美元,且在10年之内,我们每年的折旧额就是1美元。如果我们第一年折旧了1美元,将会使我们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少1美元。因此,12美元的固定资产,一年后的价值是11美元。这意味着该项固定资产真正的价值是11美元吗?不是。这是账面价值,称之为账面净值。当你听见有人在说一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他说的是由购买价减去折旧的余值。我们将在资产负债表中使用颜色(负数)来代表折旧。账目上,价值不断下降。但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价值还有可能是上升的。

  折旧是什么?一项费用。那么费用减少了什么?盈利。

  请记住:折旧是一项非付现费用。

  如果以上的计算说明我们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美元,表明现金减少了18美元。如果期初现金为59美元,那么期末现金为多少?41美元。

  第八章 利润vs现金

  一项能够移动的固定资产被称做什么?设备。它们是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

  一个盈利的公司也会陷入困境吗?绝对有可能。因为维持日常经营的是什么?是利润吗?不是。一个企业的日常经营依靠的是现金。

  实际上,利润仅说明了你所赚取的金钱数量。它表明了销售收入大于销售成本的差额。当你将利润值与初始投资额相比较,就会知道属于自己的资产份额是多少。如果没有利润企业仍会继续运营一段时间吗?是的。那么如果没有任何现金企业能够运作吗?一天都不可能。

  发给所有者的薪酬是一项费用。这将会使利润减少。

  当我们对建筑物折旧时,使用的是什么方法?直线折旧法。这是对建筑物折旧唯一能够使用的方法。但对于设备,可以选择折旧方法。你可以采用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

  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及待摊费用均称为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一年内能够变现的资产。

  当没有将固定资产与其折旧区分开来时,便通常采用三个项目来列示它们。“固定资产”原值是其购入成本总额,“累计折旧”表示自资产投入运营开始的次月累计计提的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是以上二者的差额——又被称为“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第九章 税金、清算

  该如何处置这些已经腐烂的柠檬?扔掉它们。没错。但在会计核算中,对这样的事项如何处理?需要在账面上对它们进行核销。

  第十章 最后分析——增加利润

  利润也可以计量,但它却不真实——仅仅存在于理论中。

  销售收入、销售(服务)成本及费用是影响利润的三大因素。利润的定义为销售收入超过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及公司经营费用的差额。公司的销售收入衡量了顾客愿意花费多少(现金)去购买其产品或服务。两大成本项目衡量了公司员工在决策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动机和效率。

  以下趋势分析表是对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及净利润所做的分析。同时也对三大比率,即成本销售收入比率、费用销售收入比率及净利率做了比较分析。现在,运用标准比率,参照该趋势分析表,回答如下问题:

  1.我们盈利了吗?

  2.净利率的变动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3.如果净利率呈下降趋势,相应地,成本销售收入比率和费用销售收入比率中的一个或二者都会对此有所反映吗?

  4.经营中发生了什么,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5.作为公司的领导者,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8

  1、读书摘要:

  第一章 本书重要概念界定与辨析 大凡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基本概念说起才能说得清楚。为了避免咬文嚼字之嫌,本书的公司和企业是统一的,因此有时可能叫“公司”,有时可能叫“企业”,凡出现此情况者,其意思是相同的。 公司是指依照当地法定程序设立,以盈利为目的社团法人。也就是说,第一点,公司必须依法设立。在设立公司的批准程序上,据我了解,全世界的申请和批准的程序大同小异;第二点,公司设立的目的均以盈利为目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在我们周边,只要明确该组织是一间(家)公司,那么其成立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做生意来赚钱,因此区别于福利等社团组织;第三点,公司要运营,必须具备法人资格。《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 按照中国大陆的法律,公司按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所负的责任分为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公司等。《公司法》规定,公司是指依照该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公司属于企业的范畴(所谓企业,泛指一切通过组合各种资源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以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按照企业财产组织方式的不同,企业在法律上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独资企业,即由单个主体出资兴办、经营、管理、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企业;第二种是合伙企业,即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共同出资兴办、经营、管理、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企业;第三种是公司企业,即依照《公司法》设立的企业。 在香港,为了方便管制,公司条例将公司划分为私人公司、公众公司、海外公司三类。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可分成股份有限公司、保证有限制公司、无限公司、有限公司(有董事、经理或董事经理负无限责任)。为了进一步管制,公司条例又对上市公司、一集团内的私人公司,集团内的上市公司、控股公司和附属公司另作了详细的安排。 综上所述,所有组织或个人要想实现赚钱的目的,都要依照当地法律首先进行申请、注册成法人。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律批准之后,领取了营业执照,公司才算设立了,才可以公开运营,否则都属于非法经营。一个组织或者个人如果存心或侥幸非法运营,那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不可能做成大公司,也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的公司,更不可能成为世人尊重的公司。

  2、读书感想:

  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原本艰深晦涩的财务管理知识徐徐道来,让读者在聆听企业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掌握并深深理解了财务智慧。

  该书将帮助每个企业管理者有效利用财务数据做出决策、分配资源和进行费用预算。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了解: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基本原理。财务是一门艺术,其中包含大量的估计和假设;分析技术:计算比率、投资收益率和营运资本;现金和利润的区别;财务知识普及和财务透明对提升企业业绩的重要意义。

  在很多人眼里,财务的数据都是“实打实”的,是不容质疑和商榷的。而《财务智慧》将帮助我们打破这个神话,这里并不是说财务的数据是可以任意改动的,而是说如果我们可以和财务人员有更多的交流,帮助财务人员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将得到更贴合实际情况的财务数据。

  看了这本书,发现作者凭借着资深的财务背景和丰富的培训经验, 做出多年财务工作经验的总 结和智慧的提炼,以其独特的“财务智慧”视角,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把原本艰深晦涩的财务管理知识徐徐道来,选取了许多真实企业的有趣案例,例 如施乐复印机公司利用会计手段在确认销售收入时做手脚,去掩盖经营的失败; 世通公司无法抵制财务艺术上的诱惑,把购买办公物资定性为“资本性支出”来 相应地增加利润, 由此陷入很大的财务危机;废品管理公司通过篡改垃圾运输车 和倾倒车的折旧年限, 提高税前收益; 阿德尔菲亚公司空手套白狼, 利用偏离值, 骗取供应商多余费用去弥补子虚乌有的营销费用, 从而提高收入等等企业利用财 务智慧的欺诈违法案例。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9

  1、读书摘要:

  “会计行为论”全书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按行为环境-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合理 化-行为规范这一主线,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基本规律,纵向包括会计行为主体和会计行为过程的研究探讨,横向主要侧重于不同国别不同会计模式下的会计行为分析与比较。最后,针对不同的会计行为特征及规律,提出会计行为合理化的衡量标准、实现途径,尤其是会计行为规范系统的重造、完善与实效分析,以实现会计行为的良性循环——合规合法、合情合理、规范有效。

  会计行为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祔经济利益分配的公平效率性,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谐性,这些足以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

  2、读书感想:

  从目录看来本书共有八章,从会计行为及其要素结构到会计行为主体再到会计行为客体一直到最后的我国会计行为现状行为分析及其对策,整本书纵使粗略的阅读都使人受益匪浅。

  第一章从行为科学引入行为会计的理念,娓娓道来,井然有序。行为会计发展至今,不少会计学者将其认定为现代会计的第三大分支,它为古老的会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行为会计所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内容极为丰富,但概括起来,主要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会计行为;其二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行为的影响;其三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对会计行为的影响。会计行为是行为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行为会计又渊源于行为科学。

  行为会计从萌芽产生到逐渐发展到日趋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对行为会计的研究比西方国家晚了很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现在仍落后于人。

  对于行为会计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的是直接定义,有的是间接定义,有的较为具体,也有的较为抽象,但都突出了一点,即行为会计是行为科学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其涉及面较广,既研究会计行为(包括管理会计行为和财务会计行为),也研究与会计行为有关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会计行为产生的影响。再从目前西方出版的行为会计的科教书和专著的内容看,其研究内容并不是具体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而是会计人及其行为。

  行为会计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行为会计,是行为科学在会计学中的应用,没有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就不可能产生内容丰富的行为会计,因而行为会计学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同时,其内容有突破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介于行为科学、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二者之间,因而又具有一定的边缘性。

  2.行为会计研究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既研究会计行为,也研究会计信息使用者因受会计信息影响而可能产生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会计行为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使会计行为不断得到调整,以达到优化。

  3.行为会计研究会计行为以及与会计行为有关的各种行为。然后作者又从行为的定义开始讲起,深入探讨会计行为究竟是怎样的行为,从中总结了会计行为的几点本质特征:主体性、目的性、技术性、严密程序性、计量性、周期性等。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0

  1、读书摘要:

  本书作者--田中正知先生娓娓道来的许多方法论和理念将颠覆传统的会计思维,使你在惊讶中收获新知,帮你从会计学视角的诸多细微之处深入学习"正宗丰田方式"。本书是田中先生关于"正宗丰田方式"方法论的第三部作品,他那轻松、有趣、简洁、易懂的笔调依然见诸字里行间,带我们周游《丰田生产的会计思维》。

  当你想衡量"赚钱能力"如何时,是否忘记了考虑"时间"?

  如果不考虑"时间",是否有很多成本都会从你眼皮子下溜走?

  当你在琢磨着让库存也赚钱时,你需要想什么?

  降低成本貌似很好,那实行之后,果然如此吗?

  当你着迷规模效益,你是否忽视了小批量生产的优势呢?

  当并行生产遭遇集中生产,你该如何决断?

  用"收益性"指标可以省去很多无用功,但它是什么?又该怎么用呢?

  2、读书感想:

  本书共有十章,这十章分别是围绕作者的一个观点来进行举例子,用例子来补充和完善这个观点,方便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那么作者本书的观点是什么呢?即是:考虑资源投入的收益性。在这里作者原本是用“资金收益性”来表述的,但是看完整本书我觉得用“资源”代替“资金”让我更容易理解。记得在第四期视野成本管理特训营的多次讨论中,我们就有谈论到公司的呆料,大家也一直希望有有效的成本管理来减少公司呆库的产生,虽然因为客户产生的呆料会被客户吸收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尽量避免产生呆库呢?考虑“资源投入的收益性”---是的,因为为了考虑资源投入的收益性,所以尽管呆料客户会吸收但是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改善,因为呆滞库存可以视为公司的一项投资,呆滞库存无法变现和赚取利润躺在仓库,这会占用公司资源减少公司的资源投入收益性。当生产线停工的时候,虽然不发生成本但是因为停工相应的也没有创造价值,不创造价值就是一项资源浪费。而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资源投入的收益性。

  作者在书里运用J成本论来阐述如何在改善的时候正确认识资源投入的收益性;J成本论很像我们学习会计中学习到的“机会成本”与“本量利”分析。但是众所周知机会成本现阶段其实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还是片面的停留在选择馒头还是选择米饭上,而作者却将机会成本进行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处理,并将其成功的引入到了我们做改善决策上。另外一方面,本量利分析现在我们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保本量等等这些简单层面运用,或者是作者却结合机会成本来进一步的扩展,将其有效的创造了一个改善决策的有效思维“J成本论”。书里作者有给我们将机会成本进行量化呈现的丰田计算公式,用公式得到的数字来展现我们面对改善时候如何选择更高的资源投入收益性方案。选择了资源投入收益性更高的方案,企业才会拥有可持续的收益。

  通过本书,我们将改变以往面对一筐鱼与一根鱼竿的选择时无法对比机会成本,而现在我们用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数据来对比两者方案存在的机会成本, 从而选出最优的方案。以往我们通过本量利来得知自己的保本点以及单价等信息,但是我们并没有能。在本量利里面,我们可以知道保本的量是多少,但是我们并没有考虑到未来变化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而透过这本书我们将延伸的去考虑回收期,从而选择最符合企业现状和安全的方案。(特别是对风险持稳健态度的企业)用一句话通俗的来说就是:选择鱼还是鱼竿,要看看这两者可以未来带来的收益,但是有一个前提是:千万不能在收益没有实现前就饿死了;越早卖出去鱼拿到钱,我们才可以越早拿钱买馒头吃,也才越安全。想想我们现在,现在是不是很多时候选择了饿死后才掉到鱼的方案呢?

  在书里作者也对J成本论产生的背景进行了阐述。J成本论产生是因为:当时需要用一个会计理论来对JIT改善效果进行清晰的说明。说实话,看见这一点的时候,我真是兴奋啊,这句话真的是醍醐灌顶之金句。在竞争优势里面,波特特地说到了“要让客户知道产品价值”;而在TOC的系列书籍中高得拉特说到了“要让给别人知道怎么做”,同时他也在故事中运用财务数据来展现改善取得的效果。一项改善,你要想让别人接受那么你必须要展现出来这样做我们可以得到的好处,同时这些好处必须被表现出来,这样你的改善才有说服力才能长久和持续做下去。作者并没有去改丰田的会计核算规则,但是他却运用运用会计理论产生的会计数据来对改善取得的效果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展示,这一下子让大家都可以真真实实的看见改善带来的进步,使得持续改善的信心增强。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1

  从封面看以为是两本书,或者说各有侧重。看到目录才发现,其实是一本书,只是主标题和副标题换了而已。

  《稻盛和夫的实学》我是读了2遍,第二次是在上周刚读完,而且是读一章写一章读后感。整本书没有写读后感。看到《经营与会计》时想,看来这是为写全书读后感做准备的。

  初读时觉得有点吃力,不像《干法》和《活法》简单易懂,第二次静下心再读时,特别是对稻盛先生举的实例更有感触。

  收获比较大的有两点:一是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记得以前自己做年度计划时,销售指标增加,不可避免的就认为其它费用要水涨船高。所以年底时若未达成目标,就会找种种理由安慰自己,配套准备不到位,所以没达成销售指标。其实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不是说销售增长,其它费用一定要同比例增长。要在销售最大化的时候做到费用最小化,这才能保证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

  二是即用即买原则。人总是有种怕失去的担心,所以当东西便宜时,恨不得全部买下,生怕下次再买时贵很多,特别是看到买多少送多少,或者大促销、大甩卖,就会买一些有可能用不到的东西回去,结果实际是一种浪费。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公司的备货。因为货期和价格的原则,一般新产品生产时,我们总是习惯多备一些货,一方面是让其它市场发样,另一方面是想客户应该还会有续订。或者是因为要达到起订量不得不备高于实际需求的产品。事实证明,我们多备的货一直在那里,每次盘库时盘一次,而且舍不得报废,总觉得可以用得上。结果几年后还是做为废品处理掉。读完本书后,我觉得备货还是按照市场实际需求来备现符合市场规律,同时我们要了解产品的工艺、货期做好备货安排。

  本书主要讲了会计七原则,分别是:现金流原则、一一对应原则、筋肉结实的经营原则、完美主义的原则、双重确认的原则、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会计七原则是引进阿米巴经营的前提,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要诀。想把企业经营好的老板,一定要读这本书。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2

  我看到有从事会计的朋友说感到很可悲,已经沦落为一台周而复始的机器了,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激情;我另一个同事说他能从人群中判断出哪个是会计,因为会计一般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头发灰白而稀疏、身心疲惫。一段时间内,我也曾被这一表象所迷惑——因为我也曾经做过会计员。但是后续的一些思考,外加FMBA周立教授精彩的会计学课程让我改变了对会计的偏见看法。

  会计之一美:这是一门哲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凡可带来收益的,都是资产;凡是收益将要流出的,都是负债;这两者的差异就是所有者权益。有时候细想一下,人本身其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人的大脑和双手能够创造价值,当然有的人也能透过嘴巴或双脚盈利——不论怎样,人本身就是一块资产——这是应爱护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落脚点所在。与此同时,人也有其负债特性:要维持人的正常,势必需要充足的氧气、水、食物及居住环境,而人的情绪与喜好对其创造价值影响巨大,这就是有伟人与凡人之分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许多人很关注人们拥有的资产,忽略其创造这些财富的艰辛与不易(这些都是“负债”),这类人一般是乐观主义者,但略微极端;另一些人关注人们承受的磨难与艰辛“负债”,一味低估其所拥有的幸福与财富资产,这类人一般是悲观主义者,也略微偏激。真正的智者应该能够客观评估自己的幸福所在,同时了解到自己所承担的负债,剩下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实现的目标(收入),评估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成本),盲目地不计代价的冒险,往往会被现实打击地鼻青脸肿。

  会计之二美:这是一门管理学。公司财务总监水平很高,掌管千亿级资产规模,尽管他发文很多,但专业类的文章一般比较低调,我依稀记得似乎在2009年,他在内刊发表过一篇探讨财务杠杆的文章。母公司上级对口单位有份内刊,主要作为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其中一期也是专门探讨“财务杠杆”课题的。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厦大时黄老师讲授财务管理时也花费过一堂课推倒财务杠杆概念的经历。为何不论是学者还是企业管理专家都对财务杠杆如此着迷呢?“为什么巴菲特喜欢固定收益品种的投资产品,尽管其收益率并不太高?”周教授的一个简单模型为我解疑了,“假如投资一个公共产品企业1000万元,其无负债时的年收益率是15%(这并不算暴利),第二年赚150万。此时找银行,以10%的资本成本借800万,自己出200万,第二年赚150-80=70万,收益率达到35%(70/200);如果这200万并不全是自己出,而是以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资,则作为这家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人,我找信托借款150万,承诺年收益率20%,自己只要出资50万就可以了,这个时候我的实际收益率是80%((70-150x20%)/50);而如果这 50万我也不是自己出的,其中有40万找的是信托,承诺次年分红 50%,自己实际出资 10万元,那么我这 10万元的收益率将是200%((40-40x50%)/10)……这种链条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下来,到最上一级的回报率将极为可怕(空手套白狼则收益率为正无穷),即便如此,以高资本成本融资也能活得下去——巴菲特先生的保险资金成本并不算高,所以伯克希尔公司巧妙利用杠杆,赚取了漂亮的收益。上述链条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最初的15%年收益率要能保障,否则整个金字塔都将崩塌,这就要用特定的方式去锁定企业收入、套牢其成本——公益事业一般是市政项目,这一点还是容易实现的。”周教授的这一讲述让我醍醐灌顶,巴菲特先生靠财务杠杆赚大钱,很多“庞氏骗局”陷阱不也是类似的套路吗?承诺一年后给你多少比率的分红收益,后面人进来时即便资本成本再高,只要设计妥善的话自己照样能赚钱。由此可见,只要功夫深,会计是可以帮人赚到真金白银的。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注重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例如:两间上市公司对比时,其资产结构有何差异,负债结构有何差异,所有者权益结构有何差异;成本费用(占收入)结构有何差异。这种比较分析有时候很有趣,A公司成本明明很高,但最后盈利能力不比成本控制能力很强的B企业差太多,只因A比较懂得税务筹划,B只擅长业务经营——后来发现这和两间公司的老板履历有关——A的老板是财务出身,B的老板是业务出身。在探讨两间公司收益差异及未来潜力时,必须找到他们当前的资产负债结构,A的存货比例为何远高于B?B的现金比例为何远高于A?A的长期负债结构为何较高?B的所有者权益结构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两间企业所在的商品市场及所处的资本市场后续走势将会如何?一连串问题就都出来了,这些问题结合两间企业一年内的实际经营情况自问自答一遍后,很多东西就都能看透了。

  会计学和企业税务筹划与资本运作结合在一起时,许多火花就会被点燃起来。我所在的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所用的技巧不算太多——但充分利用BVI公司规避内地所得税的筹划工作做得不错,只是内地一些税务筹划方法稍显牵强。周教授提出的地产企业税务筹划思路是:母公司控股园林公司及高科技公司(建筑节能、绿色环保、高科技软件)等企业所得税法减免对象行业企业,透过建安成本与期间费用方式将成本转移出去,最大化规避企业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也可以通过控股桩基类企业等加大地产向对不可预知高风险建安项目(桩基工程常因地质结构而使成本大幅增加)的成本转移。我不由地思考起公司三大业务线中现在最弱的投资线,其实完全可以以PE的形式实现上述安排,在这些方面扶地产核心主业再上马一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但是激励机制似乎不太允许这类筹划的最终发生——因为高管的家庭资产与公司股价挂钩,公司股价则与每年净利润挂钩,所得税降低意味着净利润也将降低——但我会在合适的时候将上述思路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相关管理层的——这大概也算是内部审计建议中比较增值的一部分了吧。透过周教授的课程,我认为资本运作的核心思路是在会计账面收益与高市盈率之间寻找套利机会:有的通过资产注入实现增值——轻资产公司假如每年能赚100万,通过会计账务处理做到一年1000万利润,此时借助如30倍市盈率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值将放大至3亿元;有的通过转换行业概念、进而转换市盈率的方式实现增值——某化肥行业企业市盈率只有10倍,但是将矿产资产注入后,市场将其调整为稀有金属股票,市盈率顿时增长至30倍……太多案例无法在此一一赘述,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会计之三美:这是一门美学。会计的魅力在于它能跨越行业、地域、规模、语言、乃至时间,让完全不同的企业在统一标准下进行对比——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3

  一、会计核算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索科洛夫在研究会计核算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时,区分了经济核算、会计核算、复式会计、会计学与会计科学等概念,认为复式会计是会计核算发展的结果,而会计核算只有在摆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约束并确定科学的原则之后才能转变为科学,会计核算科学是会计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十月革命前俄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形成与变化

  受列宁的有关会计核算阶级本质思想的影响,或许本国的史料更为翔实,所以索科洛夫对改革前后的俄国会计核算进行了专门研究。

  三、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核算思想

  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出现了变化,美国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到20世纪中叶,英美的会计理论开始活跃起来。所以索科洛夫在研究资本主义国家会计核算思想的发展时,不仅介绍了德国学派、法国学派,还重点研究了英美学派。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会计核算实践

  索科洛夫出生于前苏联,也许前苏联是最早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许前苏联是当时的“老大哥”,所以作者在介绍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时,将主要部分放在了前苏联,仔细研究了前苏联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会计发展历史,而对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计核算发展则采取了概略研究的方式,简单地研究了当时社会主义各国取得的主要会计核算理论与成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协作实现了会计核算。

  在我国,“会”、“计”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周礼》中。根据考证,在此之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共五千多字,均未发现此字样。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生产活动的计算和计量仅凭头脑记忆即可。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会计也随之有较快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产活动频繁,劳动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够,于是产生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记录和计算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但它只是生产活动的附带工作。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文字的产生,会计由“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记账、算账等管理活动。

  据我国历史记载,我国西周王朝已设立了“司会”这一专职官吏来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高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从而使会计核算的方法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代出现“账簿”一词,到宋朝会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四柱清册”。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当于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并归纳出了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旧管 + 新收 = 开除 + 实在。“四柱清册”将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 + 新收 = 开除 + 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以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以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我国传统的单式收付簿记记账法提高到较为科学的层次。

  可以看出,在四柱中,每一柱都反映着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各柱相互衔接,形成整体,不但彼此具有相互核对的作用,而且可以总括表现某一特定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四柱清册”的创建和运用,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大成就,为我国通行多年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末清初我国的商业和手工业出现空前的繁荣,反映了我国封建经济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是到了明末,出现了比“四柱清册”更加完备的“龙门账” 核算方法。在封建社会,由于我国历来实行闭关自给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力逐渐落后。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会计发展的步伐一直停滞不前。

  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之相适应的前苏联会计模式,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引入是对旧中国会计制度和方法的变更,我国会计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强经济管理,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我国于1985年出台了第一部《会计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从促进改革开放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适应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于1992年制定和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突破了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自主经营要求的科学的会计体系,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核算准则。从此,我国会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经验表明,任何社会要发展经济,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生产规模越大,人们对经济管理的要求说越高,会计也就越重要。会计正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4

  一、期货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期货合约会计即期货会计,其对象是以会计为主体的从事期货合约买卖的活动及成果,并利用确认、记录等方式,为期货交易主体提供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的经济管理行为。在职能上,期货会计与传统的会计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能够将其分为核算、监督以及反映等。与传统的会计相对比,期货会计存在一定相似的特点:1)信息提供的时态上:两种方式将会提供企业以往的经营状况及成果。但期货会计还提供现今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成果;2)服务的对象的角度上:两者均要服务于企业的内、外部管理。由于期货自身还存在独特性,因此它和传统的会计还存在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1)交易对象的角度上:传统会计涉及的是一种现货交易,其基础是实物资产,而期货会计涉及的是一种期货交易,其基础是虚拟资产。2)交易时间的角度上:传统会计的交易时间是一个时点,交易达成的时间在一个已经确定的时间点上。而期货交易是时期方面的概念,且时间比较长。

  二、关于期货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

  期货会计有多种分类方法。依据不同期货合约标的物,可分成金融期货会计、商品期货会计;依据不同期货交易动机,可分成投机期货会计、保值期货会计;依据不同的期货市场参与人员可分成如参与期货交易企业、期货交易所以及期货经纪公司等。对传统会计而言,期货会计将打破原有的会计体系框架。以下对几个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

  1会计确认理论

  (1)会计确认的标准:对于会计确认方面,必须依从一定的规范与标准。我国对于会计确认做出了一些初步的明确标准:项目必须与某个会计的要素概念相符合;能够对与该项目相关的价值或成本进行计算。

  (2)期货合约中的会计确认:一种是将其确认为一种资产,并将合约的义务确认成负债;一种为期货合约的确认是期货合约自身的价值,假使期货合约将引发将来的效益并流进企业中,那么就依据未来流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金额现值确认成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将其确认成负债。以上两种意见的区别主要在确认对象的异同,第一种的确认对象是以未来的交易为主,而第二种的确认对象是以企业所买卖期货的合约为主。

  2会计计量理论

  (1)会计计量的标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了会计计量的标准,具体为:同质性,即会计计量与财务报表中所反应的项目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以及财务情况等必须保持一致;可证实性,对于同一项事物,不同的会计人员所计量出的结果应该相一致,或者是可以对所计量的结果进行互相证实。该标准必须是在进行会计六要素计量中,对于各种计算、判断、摊销以及归集中的步骤等,都必须要以实际的数据作为依据,并且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一致性,主要是指会计计量方法的前后都应该确保相同,不能对其进行任意的变动,假使必须对其进行变动,那么就必须在财务报告中对相关情况进行说明,例如变动的实际状况、原因以及对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情况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信息消除而出现的误解计量信息的情况。

  (2)期货合约中的会计计量:对于计量属性的选取是期货合约所产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计量问题。所谓的计量属性就是指计量对象的外部表现方式或者是特性,它的实质就是对事物外部方式进行揭示的一种标准。计量属性是在对计量单位进行考虑的前提下,并和某个特定的项目相连,且通过货币单位所展现出来的。主要包含了五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现值、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历史成本以及可变现净值。

  三、结束语

  综上,在本质上,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是不同的,所以传统的会计和期货会计在各方面上也是不同的,例如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更新以及对期货会计的不断研究,世界各地都必须对期货会计进行统一的、科学的规范。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5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

  第一节 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与构成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会计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 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会计部门规章(由财政部制定)和地方性会计法规(由省级人大及常委会制定)。

  1.会计法律有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2.会计行政法规有《总会计师条例》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3.会计部门规章有《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

  4.地方性会计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在同宪法、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度发布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我国会计工作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财政部门履行的会计行政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会计市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评价和会计监督检查四个方面。

  会计市场管理包括三个方面:会计市场准入管理、会计市场运行管理、会计市场退出管理。

  1.准入管理: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资格的取得”、“代理记账机构的设立”、“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取得”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等所进行的条件设定。

  2.运行管理:财政部门对获准进入会计市场的机构和人员,是否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依据相关准则、制度和规范执行业务的过程及结果所进行的监督和检查。

  3.退出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对在执业过程中有违反《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行为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资格,强制其退出会计市场。

  第三节 会计核算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有:

  (一)会计资料的生成和提供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

  1.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

  2.必须使用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3.会计记录文字要符合规定(我国境内所有会计记录文字都必须使用中文);

  4.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要符合法律规定。

  《会计法》对会计电算化的两个规定:

  1.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用电子计算机软件生成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是违法行为

  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指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记录的是经济信息,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是编制会计分录的依据,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原始凭证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可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

  按照格式不同可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 凭证。

  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记录的是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的起点,是登记 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的依据。

  按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不同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按填列方式分为复式凭证和单式凭证。

  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会计档案的内容包括:

  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账、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

  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

  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销毁等管理制度。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后移交本单位的档案机构统一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移交会计档案时须编制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档案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等内容。

  交接会计档案由交接双方的单位负责人负责监交,并由交接双方经办人和监交人在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上签名或盖章。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定期分为3年、5年、10年、15年和25年。

  保管期限为3年的会计档案有:月、季度财务报告,包括文字分析;

  保管期限为5年的会计档案有:银行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固定资产卡片账(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

  保管期限为10年的会计档案有: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行政和事业单位决算

  保管期限为15年的会计档案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辅助账簿、会计移交清册

  保管期限为25年的会计档案有: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保管期限为永久的会计档案有:年度账务报告、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会计档案的销毁

  1.由档案机构会同会计机构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会计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2.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3.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销。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监销。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监销。

  不能销毁的会计档案

  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等不得销毁应单独抽出立卷;正处于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第四节 会计监督

  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原则:1.全面性2.重要性3.制衡性4.适应性5.成本效益。

  内部控制的内容:1.内部环境2.风险评估3.控制活动4.信息与沟通5.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行政事业单位控制方法包括:不想定岗位相互分离、内部制受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

  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1.对单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检查

  2.对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检查

  3.对单位会计核算情况的检查

  4.对单位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和任职资格的检查

  5.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的检查

  16楼 发表于:2015-11-19 14:14:00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代理记账业务机构须有以下条件:

  1.有3名以上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从业人员。

  2.主管代理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3.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4.有健全的代理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17楼 发表于:2015-11-19 14:23:03只看该作者

  代理记账机构的义务:

  1.根据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和其他资料,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3.向税务机构提供税务资料。

  4.委托人委托的其他会计业务。

  第六节 法律责任

  一、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

  1.罚款

  2.责令限期整改

  3.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行政处分:

  1.警告2.记过3.记大过4.降级5.撤职6.开除

  二、刑事责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不能附加适用,附加刑即可独立适用 又适用附加。

  主刑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附加刑分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等会计违法行为包括:

  1.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2.私设会计账簿。

  3.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

  4.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

  5.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

  6.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

  7.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

  8.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

  9.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监督,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

  10.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规定。

  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等会计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责令限期改正。

  2.罚款。单位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两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

  3.行政处分。

  4.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5.刑事责任。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刑事责任:

  逃税数额较大并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逃税数额较大并占应纳税额30%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的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两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行政责任:

  1.通报

  2.罚款(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直接责任人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3.行政处分(撤职、留用察看直到开除)

  4.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形事责任称罚金,行政责任称罚款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6

  chap1

  ----也称财务报表,是一张快照,记录瞬间

  1. 左右金额相等(左边-我们拥有的东西,右边-这些东西归属谁)

  2.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 你的初始投资又可以被叫做:权益,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净值

  4. 资产负债表:左边资产,右边显示它归属谁

  5. 存货inventory:制作产品所购买的原材料,正在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准备出售的成品

  6. 存货是一种资产,应该列于左边的资产类

  7. 毛利:销售收入-商品成本。应列于右表,作为消费者权益的一部分,被称作盈利

  8. 费用:剔除生产成本之外,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花费,比如广告费,场地租赁费

  9. 表右的盈利:请在盈利中减去费用。

  10. 所有者权益: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chap2

  ---是一段录像,记录一段时间的运营状况

  1. 毛利: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

  2. 净利润(又称“底线值”):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其它费用

  3. 商品销售成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支出

  4. 其它费用:企业经营中,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其它支出

  5. 对于服务行业将这两类分别称为:营业成本、费用

  chap3

  1.将上期的期末资产负债表转为新一期的期初资产负债表。上期的盈利此时变为“留存收益”

  2.上期的盈利,留存收益,可以抽出一部分分给股东,称为分红。之后余留的盈利会继续留存在公司

  3.应付帐款:预支原材料,欠原材料商的货款,放在右边的负债里。还款时间短,不需支付利息

  4.应付票据:从银行里借的现金。还款时间长,需支付利息

  chap4

  1.人工成本在资产负债表左边,由现金转入存货。人工成本被计入存货的成本

  2.存货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

  3.应收帐款建立在资产负债表左侧,新建的一栏。

  4.坏账、利息在财务报表中从利润中扣除,具体将体现在利润表中

  5.待摊费用,从财务报表中左侧的现金中扣除,并列出一栏待摊费用。待摊费用中的数字是还未消耗的费用,比如未来两年的保险费;而当年的保险费因为当年消耗,需在表右侧体现,从盈利中扣除。

  6.列在左侧的费用,在经营期间具有价值,比如保险;列在右侧的费用是一种消耗,比如坏账,直接在盈利中扣除,认为这笔钱已经丢失。

  7.责权发生制:按照交易事项的发生进行应计核算,不论是否发生现金交易。通过该制度,销售收入并不是在收到现金时才被确认,而是在买卖发生时,即使对方赊账。最为常用,反应真实交易信息完整。

  8.资产负债表中的本周盈利,永远等于利润表中的税前利润

  9.收付实现制:另一种核算盈利的方法。仅在交易事项发生时涉及到现金时才记录。仅仅税务上的目的,比如可避税。但只要是拥有存货的公司就不能使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以避免企业为了年终避税而大量购买存货。服务行业(没有存货的企业)可以使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

  10.延期纳税意味着少缴税,因为货币贬值。服务型公司使用收付实现制使得第一年利润很低,纳税少。但后面利润会显得高,纳税增加。

  11.创意会计:服务型公司日常使用责权发生制核算提交给银行和股东,显示好的利润;而却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提交给国税局,达到延期缴税的目的。收付实现制被允许向责权发生制转化,但责权发生制不允许向收付实现制转化,必须第一年就使用收付实现制。

  12.灰色地带:会有一定量存货的服务型公司。根据存货获得利润占总利润的比例确定。咨询cpa

  chap5

  1.服务业按时间收费,唯一存货是时间

  2.服务业可用收付实现制,实现税收上的优势

  3.服务业由于没有存货(原材料),利润表比较简单

  4.成本分为:1.服务成本;2.费用,经营公司的日常开支

  5.服务成本:与提供服务直接相关的支出,或者说销售时发生的支出;

  6.费用:与服务不直接相关的支出。销售或没销售成,都需要的支出

  7.销售佣金:许多公司将其归为费用。按条文规定,归为服务成本或是费用均可。

  8.许多公司因为让咨询师过多的从事与“可计费小时”非直接相关的其它工作而陷入了财务困境。

  chap6

  1.由于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导致商品的成本波动。如何计算成本呢?一个办法是先进先出

  2. 先进先出(FIFO):管子输送存货

  3. 后进后出(LOFO):最后购入的库存最先被耗用。木桶存放存货。仅是核算的一种方法,事实上消耗库存仍然会用先进先出

  4. 公司会为了省税,延期纳税,而选择LOFO。一般只有存货量很大的公司可能选择,最好向会计师咨询。

  5. 电子行业的原材料不断降低,一般选择FIFO

  6. 用fifo和lofo两种不同的方法核算,两种得到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不想等,因为左侧的存货成本不同,右侧本周盈利不同。仅体现在账面的区别

  7. 两种方法转换:第一次从先进先出转为后进先出,可自己决定;但如果再转变,需要国税局的批准

  8. 在财务报表附注上,一般要求公司披露存货的计价方法。还可进一步要求披露采用fifo还是lilo的核算方法

  9. 联邦政府不允许在财务报表中使用fifo,而在涉税报表中使用lilo,应保持一致

  10. 也有公司用加权平均来计算存货成本价

  chap7

  1. 现金流量表:第三张重要的表,体现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周为单位。

  2. 固定资产:位于资产负债表的左栏,在经营周期内一般不出售。土地与其它固定资产的记录要分开

  3. 资产的资本化:购入资产,并添加至资产负债表中的行为。我们不将固定资产的支出在利润表中费用化,因为其价值大,周期长。

  4. 一般而言,价值大的采购支出会导致资产的增加,从而放入资产负债表中(资本化)

  5. 固定资产和费用:按照其发挥作用的周期长短(一年以上)、成本(较高,划分界限由公司定)来判定;如果一样东西的增加能延长固定资产的寿命或增加其价值、性能,你就需要将之资本化;费用的产生会导致利润的减少,而固定资产的增加不会减少利润

  6. 维修顶棚是一项费用,而更换一个新顶棚是资本性改良支出

  7. 费用从盈利中减少:利息也是一种费用,折旧也是费用。

  8. 折旧: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因耗用、损磨、过时等导致的价值减少;根据法律,我们不能对土地进行折旧。

  9. 直线折旧法:每年折旧的比例都是相同的。一年后,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减去相应的比例。

  10. 账面净值:由购买价减去折旧的余值。

  11. 折旧不影响现金流,只影响盈利,只体现在账面上,资产负债表上。折旧是一项非付现费用。优势:不需支付现金,就可以使盈利减少。

  chap8

  1.可移动的固定资产被称作“设备”

  2.现金非常重要!盈利不是现金。维持企业日常经营的是现金而不是利润。

  3.没有利润企业或许可以继续运营;但是没有现金,企业就一天也无法运营了。现金的短缺限制了你对供应商的选择和与新的供应商谈判价格的能力。

  4.资产负债表左侧说明我们拥有些什么;右侧说明:左侧的资产是由谁提供的,我们对左侧资产占有的份额是多少

  5.建筑物的折旧只能选择直线折旧法;而设备的折旧可采用直线折旧法或者加速折旧法。

  6.常用的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如10元使用十年,第一年折旧为2x1,第二年折旧为2x0.8。因为通货膨胀,这种计算方法有利于减少纳税

  7.折旧是一项非付现费用,不会在现金流中体现

  8.政府鼓励加速折旧,便于企业更替。鼓励企业买卖资产以刺激经济。

  9.税收放在负债栏

  chap9

  1.清算时,把还未缴的税计入盈利,来计算最后总共的利润,来纳税。核销完,再计算纳税金额。

  2.先进入的却仍存在(FISH),需要在账面上进行核销。存货核销后,意味着销售产品的成本增加了

  3.存货:打算购买或者出售公司,对存货的价值定位很难,需要向专家求助。

  4.资产负债表中项目罗列顺序的依据:根据资本其流动性的快慢。快的放在最上端。流动性是指变现速度

  chap10

  1.销售收入,体现了顾客愿意花费多少现金去购买产品或服务

  2.现金为王,利润是理论上的。

  3.利润并非真实:因为无法展示。可以展示的是资产:现金、存货、固定资产

  3.利润额客观衡量商业经营管理效率、生产力及创新能力的指标。

  4.分析利润可用:

  成本销售收入比:成本总和/销售收入总和

  费用销售收入比:费用总和/销售收入总和

  净利率:利润/销售收入总和

  5.分析如何提高利润:

  (1)与竞争对手比较数据指标

  (2)趋势分析:一个财年内每月成本销售收入比、费用销售收入比、净利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导致趋势的变化,下一步的调整计划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7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从xx世纪xx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当时一批年青学者将弗里德曼所创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到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从而促使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形成。在xx世纪xx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会计学者开始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

  这篇文献是有关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经典之作,他首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进行了检验,开创了会计研究领域的新方向,提供了研究会计问题的新方法。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早期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线索和发展思路,从而让我对怎样研究我国会计理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么,我将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下文献的基本内容,结构,然后写上自己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我能加以利用的方面,以便对以后的阅读提供便利的途径。

  一、文章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包括引言、经验检验、数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他逻辑结构是很有层次的,很值得我们进行学习。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描述当时对会计收益数据有用性的争论,作者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没有经验数据的支撑,并提出可以从会计收益数据发布前后的股价走势来判断会计收益数据的有用性,从而确立了整篇文章的主旨。论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分为一个大段,主要包括如何对所使用的理论依据、变量、样本,数据的标准进行选择,以及指导我们了解了如何对数据来源和变量的结果进行统计。论文的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包括假设、对假设的检验结果,然后通过对检验结果的分析指出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同研究设计本身的局限性。论文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认为会计收益数据是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有其他竞争性的信息来源,让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受到了影响。最后作者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的思路。总体来讲,该文献的基本结构兼有科学性、明晰性和实用性于一身。这种运用经验研究方法被研究会计问题的会计研究者广为采用,成为经验研究论文结构的主要范式。

  本文正文部分的内容是本文的精华之处,本文具有选题的热点性,变量设计的巧妙性,方法的创新性,样本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最后顺其自然的引出了本文作者的观点,让读者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二、文章的可读处

  (一)作者通过变量的设计的确定了研究的主题。

  文章首先引入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定义是:在资本市场上总会有一些投资者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从而做出更优的投资决策,这些投资者比其他投资者更有信息优势,这些资本市场上的操作会让收集的信息迅速反映在资本资产的价格中。当有大量的这种投资者时,资本市场会非常迅速地调整资本资产的价格,使这些投资者不能获取更多的非正常报酬。

  根据上述理论,作者提出可观测的股票价格波动与信息发布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指出联系可以证明会计收益所反映信息是有用的,从而将会计收益同股票价格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作者通过构建市场预期收益的两个选择模型来考察市场对会计收益数据是如何反应的。从而对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区分对于特定公司证券价格有影响的特定信息和对所有公司证券价格有影响的系统信息。

  (二)方法运用的独特性

  在文章中,鲍尔和布朗把影响公司盈余的因素分离为系统因素和特定因素。系统因素影响所有的公司,这样某公司上一年的盈余和其他公司上一年的盈余,可以通过这种特定方式进行联系。如果这种联系是稳定的,可以将这种稳定的联系用固定的函数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可以根据其他公司的收益得到某一公司当年收益的条件期望。这样,未预期盈余变动可以通过计算实际收益的变动与条件期望变动的差异得到估计,并把这个差值定义为当前收益所传递的信息含量。同时作者假定:由企业财务及其他政策改变所导致的盈余变化,在第一次估计前已经被收益的平均变化所反应,即宏观经济和政策改变同时影响企业收益,可以将其进行联合估计。

  对未预期盈余的估计,作者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每个样本公司每年的盈余变化和市场盈余变化的线型回归系数和截距项。再将市场盈余平均变化作为自变量代入上述过程得到的回归模型,计算出盈余变化的预期值。最后未预期盈余变化值(预测残差)即为盈余变化的实际值减去盈余变化的预期值。从未预期盈余变化的估计中可以发现作者是剔除了市场效应的,即不考虑系统因素仅考虑特定因素。这种公式的运用对我以后进行实证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方法性的指引,本文作者的这种方法在当时很是新颖,对于初读研究生的我非常有启示。

  (三)提出研究方向的不足

  虽然该文献的研究方法具有相当严密的逻辑性以及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文献的最后作者还是非常大胆的指出了研究中的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如没有考虑月末发生交易时股票价格同时变化、数据中存在误差、股价的离散性、“预计误差”模型的无效性、收益预期误差的系统偏差等。除了作者指出的局限性外,还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市场如何预测净收益的变化、中报或股利宣告的作用、中报与年报的成本以及未预期收益变化程度和相关股票价格调整程度的定量关系等。

  三、《评价》对我的启示

  运用实证方法解决当前热点问题是值得我学习的。该文献运用的事项法以及相关的财务和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容易的工作。在中国,只要以中国的特色为经,以国际文献的热点课题为纬,去回答国际文献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可以了。还应该学习的是文献研究方法的创新性,鲍尔和布朗因为运用别人没有应用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个广为争论但一直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而一举奠定了该文献的地位,与他们处于同一时代且同样接受过系统的财务和经济学训练的学者不在少数,但鲍尔和布朗为什么却成为第一个运用那些系统知识来分析会计问题的学者。所以在以后论文的撰写时候要发散思维,争取诠释一些前人没有的名词,运用新的思考方式来为会计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8

  这学期修了许金叶老师的《管理会计》课程,现在已经到了学期期末,我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已经不再是才开始学习时那样懵懂且简单。我选择了赵健梅和邢颖老师合著的《管理会计学》一书进行阅读学习,这让我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人类社会进入到20世纪之后,各种新的形式的经济应运而生,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特征,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受到信息的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突出。信息化发展这样迅速,即使是发展起来不久的管理会计也需要进一步改革才能适应社会训迅速发展的结果。

  一、管理会计学的现状。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大分支,是将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突破了传统会计的界限,服务并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是会计适应现在管理要求而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①]。管理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并不没有否定传统会计。管理会计是决策的支持系统,目的是为协助企业管理者规划和控制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提供信息。管理会计的工作包括收集、分类、处理、分析和报告信息[②]。管理会计对于信息的处理主要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摆脱或者减少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对决策造成的影响。

  自20世纪初以来,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技术重大变革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又使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管理会计自20世纪传入我国以来,有了20多年的发展,但是现在还不成熟一直处在崎岖道路的发展之中。在这20多年当中随着我国商业化越发显著,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分工都在不断发生变革;与此同时,管理亏阿基学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上在过弯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因此国内的研究不光要求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新的思想,使管理会计在发挥其帮助企业实行管理的作用。在指导企业规划战略和目标、控制引导目标实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不光从理论上,也需要从实践上提升管理会计学,将其应用到我国的经济实践中去。因此对于我国来说,用于培养管理会计学人才的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与方法也应该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更新。最开始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已经不再适应不断增长的新的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管理会计教材编写的老师们要实时更新自己的教材,及时引进西方新的管理会计研究结果,并且加以选择之后编写进教材。

  二、教材内容简介。

  赵健梅老师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会计硕士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财务与成本管理以及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曾经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中国技术经济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她和邢颖老师合编的这本《管理会计学》教材是2006年之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学教材。

  这本《管理会计学》分了五个篇章从成本会计的归集与计算、决策制定、计划与控制及研究热点来讲述了管理会计学的主要理论成就和在中国发展的这20多年里面的新的发展,同时还说明了进入21世纪之后管理会计在中国国内的研究热点。

  通过阅读,我发现了这本书的一下几个特点:

  1.全面吸收反映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会计理论研究的丰硕果。另外,过大量的注释、案例和背景材料介绍、使我们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会计、审计及财务理论的发展过程,并能够对当代会计、审计、财务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所领悟。这些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在成本费用、信息收集方面的理论知识,特意强调了成本费用对于企业持续经营并且取得经济利润的重要性。

  书中对于成本费用的的定义有了明确的解释,说明在成本在管理会计中在不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含义。成本计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计算需要兼顾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需要,涉及了多种定义。它是连接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重要桥梁。成本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利用成本信息来指导改善企业的经营性为,夜空一利用成本信息来评价经营业绩。在这样的重要性当中,引出了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分布法和分批法等[③]。

  2、赵健梅老师和邢颖老师编著的这本《管理会计学》选取了管理会计学中最终要的一个方面进行讲解——成本归集中的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以及作业成本计算,决策制定中的本量利分析法,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经营决策等,计划控制中的预算系统、责任会计和业绩评级以及激励机制等。管理会计学的具体框架在本书中已经有了很好的构建。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迅速通过教材了解管理会计学的核心知识重点,在脑海中构建知识体系更好的学习与记忆。

  另外,课本中通过大量的注释、案例和背景材料介绍,对每一章节的讲解内容有了很丰富的介绍,帮助学习者更好更全面的理解记忆章节内容,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学研究内容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但是,毕竟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作为一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教材它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的。譬如,对于现在管理会计学的发展来看,本书的内容还显得有些不够新。另外书本的结构分类还有一点粗糙,分类再细一点会好一些。但是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教材本书的讲解内容还远远不够。对于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仅仅掌握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不够的。除却基础的必须掌握的之外,会计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有必要的了解。所以,内容上还需要提升与优化。

  在我看来, 许金叶老师的《管理会计》教材的突出特点在于“新”。在形式上,集理论研究、实务指导、案例分析于一体;在内容上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新见解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这本教材在2012年第一次出版,从时间上非常接近现在的时代,这就让它有了时间优势,可以吸收借鉴近些年来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内容,这本书出版在我国管理会计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大量需要管理会计人才的今天的社会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我从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来说一说许金叶老师的管理会计教材。

  一、从结构上看,这本书从总论开始大致介绍了管理会计的概论、历史发展变革、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最后甚至介绍了管理会计师的资格考试和职业道德。从开始就让学习者对于管理会计这门学科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了解,另外,对于会计专业学习者来说管理会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科,因此教材内容也就要求不仅仅是大体框架一个内容。对于专业学生来说,全面学习管理会计学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许金叶老师的管理会计学教材在结构上的分类更加细腻,研究问题的侧重点并不是只有一个,同时讲述的切入点也有很多个。从成本这一点来看,许金叶老师的《管理会计》就分了四个章节分别从成本核算系统、传统成本核算系统、作业成本核算系统、战略成本核算四个方面讲授了成本。分类更加细,知识点的讲述更加贴切而不是泛泛而谈,在书中对比了传统成本和现在成本核算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决策控制方面将决策和控制分为两个篇章来阐述,足见老师对管理会计的决策和控制的内容的重视,这两部分用了七个章节的篇幅来介绍。

  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许金叶老师在编著的时候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认识对于管理会计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几个点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编写。其中包括成本核算部分、企业决策与控制、和绩效评估与激励。这些章节的细分能够让学生自己从细节上从整体结构把握上更好地学习管理会计。

  二、从内容上看,许金叶老师的《管理会计》一书从总论到各个章节的各个知识点都分配有非常详细的举例说明和案例讲解。书中安排了较多的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和分析过程,各章均安排有一定量的复习思考题,帮助我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毫不吝惜地用大量篇幅讲解一个案例,从各种细节数据都有提供,虽然在校对方面偶有差错但是不影响这些案例发挥其作用。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究这些数据的来源最终促进其掌握知识点。大量表格和树状图的使用从一个相当直观的角度展示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中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有条理地了解每个章节的具体结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案例的使用是在教授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带入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先于其他学生了解到理论的具体应用状况。而探索数据的来龙去脉的时候,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总的来说,许金叶老师的《管理会计》教材从结构上,条理清晰,重点明确,从内容上深入浅出,触类旁通、细腻且富有实践效果。这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既注重所述内容的现实适用性,又致力于理论探索的前瞻性。包含了这些年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成就,并且国外管理会计的最新进展,取其精华并结合我国实际。这是一本立足于我国放眼于世界的优秀的管理会计学教材。

  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 篇19

  这次寒假我读的书是专业推荐书目里有提到的,由张先治教授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印制的第四版《财务分析》。

  本书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共十五章节,被分类归在财务分析概论、会计分析、财务分析、综合分析四个大篇目里。

  第一篇目财务分析概论主要论述了财务分析的理论、方法以及信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财务分析的定义,它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者、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而财务分析的程序与步骤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十个步骤。财务分析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分析目的、不同的分析内容,所使用的财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篇目会计分析主要介绍了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分配活动分析的内涵及使用。筹资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形成的资本规模和构成,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右方——权益项目上,从中可见债权人的权益,即负债和投资者权益即股东权益。投资活动全面分析包括资产规模与变动分析、资产结构与变动分析和资产结构优化分析等三个方面。利润分析是经营活动分析的核心,进行利润分析所需要的资料及基础信息包括利润表,如单步式利润表和多步式利润表;利润表附表;利润表附注等。分配活动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利润分配表所解释的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的分析,判断企业所处的生产发展阶段与股利分配政策的适应性,从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便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

  第三篇目财务分析则主要讲解了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增长能力分析的内涵与运用。盈利能力通常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其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营业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就是要通过对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的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可通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比得出,对比的指标包括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率、企业支付能力系数等。存在两种代表性的增长能力分析框架:其一是从增长能力形成角度分析增长率,即前后两期的股东权益、资产、营业收入、收益的对比情况;其二是从增长能力结果角度,分析经济增加值的增长,即分析企业股东价值增长情况。

  最后一个篇目是综合分析,让我可以学到财务综合分析、财务综合评价、财务预测分析和企业价值评估的一些方法。财务综合分析可明确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增长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指根据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方法。财务评价以财务分析为基础,财务分析以财务评价为结论。运用综合经济指数法进行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时,应注意两点:

  一、选择的各项经济指标在评价标准上应尽量保持方向的一致性;

  二、综合经济指数高于或低于100%时的评价标准问题。我国企业经营效绩评价使用的是功效系数法和分析判断法。财务预测分析是根据反映企业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运用科学方法来预计和推测企业未来财务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能性。它的方法实际上是指财务报表中各有关项目的预测方法,只要将财务报表中各有关项目的数据预测出来,财务报表的预测便会水到渠成。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价值,可表现为价格比与相关因素的乘积。

  读完整本教材之后,发现里面的很多概念都与我们上学期刚学过的媒体财务课相类似,寒假看这教材就像在复习媒体财务课的知识点一样。对于课堂上部分没太搞懂的知识点,经过这一遍之后,我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里面设计的案例更是深入浅出,让我能够对重要的概念更为理解也记忆更深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