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汉字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一个角色,那么我们真的了解汉字吗?它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担当记载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同时更是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汉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汉字一直以来像一个迷一样伴随着我们,虽然研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也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但是对其说法却一直是众说纷纭。那么到底历代中国学者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汉字的起源有着怎么的说法,今天我们不妨来一观究竟。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汉字主要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三类。
一类、象形字:如“日、月、山、川”等,都是描摹事物的形状的。这些是狭义上的象形字。
二类、会意字:如两个“木”组成一个“林”字,两个“火”组成一个“炎”字。指用会意法造出的字。
三类、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通常是两个字符组成的复合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意符)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声符)组合而成。形旁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旁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形声字是最能量产的造字形式。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演变过程下面就来来具体看看吧,我们不得不说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汉字的演化过程有八部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如果具体说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其实还难以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这样说来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测出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应该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从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我们也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
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就成为了一种文字体系。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之久。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人们采用了这样的几种记事方法:
1、结绳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2、图画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存在着不足之处,所以使得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方式来记事,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3、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中国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在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相像。“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的“车,特别像一辆我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人们在造字时分为象形法,会意法和形声法,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
再看看看看象形字,“日”就是个圆圆的太阳,“月”就是弯弯的月亮,“水”向条小溪,“牛”特别突出了两个犄角。而会意字里“明”意为“日”和“月”带来的光明。“旦”意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具体对策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1)“婴”会意字:
1.金文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女”,表示妇女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小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
3.简化字。“婴”字的本意是用贝做成的项链。义为“缠绕”、“围绕”,如古人陆机曾说:“世网婴我身。”世网比喻世事。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婴”字由项饰即宝贝。引申为婴儿之义。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2)“孕”会意字:
1.甲骨文,外部是一个人面向左侧而立,腹中有一“子”,诚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样子。
2.小篆,上变成“乃”字,已无人形了,下部的“子”依然存在。
3.楷书的写法,由小篆演变而来。
相信关于形声字我们都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4、金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鼎文)。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但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
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法,更形象生动逼真。
5、汉字的持续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1)大篆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缺点是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
(2)小篆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由于它的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钦睐,又因为它的笔画复杂行事古怪,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一些印章刻制上一直采用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3)隶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到了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
(4)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因它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又进一部发展成为今草。到了唐朝,又有了抒发情怀,寄情于笔端而表现的狂草。
(5)楷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随后柔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直,有撇、捺和硬钩,更便于书写,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就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
(6)行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演变规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演变规律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如果将汉字演变规律与文言文教学结合起来,将会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汉字的变化、造字的方法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并将其变化规律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探究汉字演变规律对文言文教学的影响和帮助。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包含数千年的文化内涵,反映我国的民族精神。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交际符号,但是汉字的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是无法忽视的。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意理解不透彻,很多文字、词语都无法准确领会其含义,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极为不利。
将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内涵引入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出发,理解文字的本质,进而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1、汉字的字形演变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通过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区别文言文中汉字的古今含义。汉字从创始到现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经过多次的演变,在不断的演变中汉字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很难通过变化后的汉字理解其古代的含义及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存在很大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通过对字意的反复背诵记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十分枯燥,使汉字失去特有的文化魅力。在现代的汉字结构中,很多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省略了部首,而很多汉字的部首恰好存在表意作用,这就使得现代人很难通过汉字的字形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以汉字“生”为例,生的本意是“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的意思,大多以“生”为部首的字都与“生长”有关。比如,“产”的繁体字为“产”,其表达的意思就是“生长”,但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产”字的部首被省略掉,使现代人很难通过字形来理解其真实含义。
一些汉字的部首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使现代人无法通过对字形的观察,领会其原始意义,从而影响其组成汉字的意义。比如,在学习中经常接触到“书页”的“页”,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人只知道其与书搭配的含义,却不知道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原始意义。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页”的繁体写法为“页”,追溯到甲骨文,其字体形态表现的是人体,这是用整体映衬局部的形象表达方式,以身体形象映衬头部特征。现代一些与头部特征有关的字仍以“页”为部首,比如“颈”、“项”、“领”等都是指脖子。
还有一个经常被人们误解的“颜”字,很多人都只知道“颜色”二字的搭配,并不知道“颜”字的原始意义与头有关,“颜”字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人两眉之间的位置,这就是现代汉语中将“颜面”二字组合在一起的原因。
有些汉字的部首相同但是含义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从汉字形体的原始形态来对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相同部首的字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以“耳刀”旁为例,在汉字的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耳刀”可以在汉字的左边也可以在汉字的右边,左右位置的不同就会导致汉字含义存在差别。
“耳刀”在左边其最原始的汉字形态是“阜”字,“耳刀”在右边其最原始的形态是“邑”字。“阜”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土山”,“邑”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城镇”,这就使得由它们组成的字含义差别较大。比如“陂”“阡”“陌”“陡”“隧”等字都是与山体有关,而“都”“郊”“邸”“郡”“邦”等字都与城市有关。
2、汉字造字法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古人在造字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主要包括六种造字方法,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和象形[2]。通过对造字法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对汉字构造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字的含义。接下来将举几个例子分析造字法对文字含义的理解。
会意字中是将两个或多个独体字,根据意思之间的相互关系合成一个字,将这些字的意思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意思。比如“休”是由一个“人”和一个“木”组成,意为人靠在树上休息。“休”字在以后的发展中拓展了单纯的休息之意,也指在高级阶层或者植物、建筑的庇护下,保护弱小的意思,比如当代汉语中的“休战”、“休止”等。
象形字是能够从字形结构上就可以理解其含义,通过对象形字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古今含义的差别。比如“步”字,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脚趾朝上的左脚,下部是脚趾朝下的右脚。古代中的“步”与现代中的“步”存在一定的差别,古代的一步是指左右脚各迈一步。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相对于古代来说,现代的一步只是古代的半步。这也是“步”字结构的依据。学生在学习《劝学》时涉及“跬步”,是指古代的半步,现代的一步。教师通过对“步”字象形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古今含义,解决学生对文言文字意的疑惑。
假借字的使用,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但是假借字的使用为现代人对文言文的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被假借的字具有本身的含义,还具有表达同音或近音假借字的含义,这就使得在阅读文言文时,很难确定其具体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整篇文章或者整段文章的语境具体分析。
比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中的“距”字,现代汉语意思中是“距离”的意思,但是这里是“拒”的假借字,意为“把守”,学生通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形声字在我国的造字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其他造字法比较,略有不同,形声字既有表音的声旁又有表意的形旁,同时,有些字的声旁也兼具表意的作用。比如“缨”字,“缨”的绞丝旁表示绳子,“婴”表示读音。在古代“缨”指帽子上的带子,其含义的来源是古代人在孩子出生后都会在孩子的脖子上挂上长命锁等饰物以求平安,所以刚出生的孩子称之为“婴儿”,这也是“婴”表声的含义。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指事字是抽象的造字法,是指在没有或者无法用具体形象来进行描绘时,就采用一种能够有所指向的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比如“上”、“下”,这两个字是用“一”进行分割的“一”上面有“Ⅰ”的指引表示向上,“一”下面用“Ⅰ”指引表示向下。同时“凶”字也是典型的指事字,「ㄩ」表示坑,而「×」表示掉到坑里遇到的危险。
指事字可以分为独体指事字、合体指事字和变体指事字。独体指事字是指形体上没有出现变更,只是用来表示抽象事物的字。一般都是以线条符号来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指事,比如“一”“二”“爻”等。合体指事字是指当已有的符号或者文字不能够准确表达抽象概念时,在原有的抽象符号或者文字形象上通过添加线条来引出概念,将成文的文字与不成文的符号组合而成的文字就称为合体指事字,比如“元”、“中”等。
变体指事字是指为了能够准确地表示抽象事物,将成形的文字形象进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文字形象,通过变化为人们展现另一层概念,通常变体指事字都是在已成形的文字上进行位置变化。比如,“幻”“世”等。
3、汉字的文化内涵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很多演变历程都与民间风俗有关。比如“箸”的本意是“筷子”的意思,但是在古代造字时并没有“筷子”这个词,而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由于风俗的忌讳而演变过来的。
古代行船中忌讳说“住”,而“箸”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为了避讳,行船人将“箸”称之为“快”,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筷子”。一些汉字在现代汉语表达中可以通用,但是在古代的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侵”、“伐”,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战争、侵略,但是在古代中,这两个字却有本质的区别。
“侵”是指直接侵犯他国领土,不需要正当的理由,具有贬义的色彩[5]。“伐”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征讨,需要在战争前,先公布对方的罪行,然后以正当的名义展开战争,用于褒义。了解了两字的区别,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季氏将伐颛臾”。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古人往往将自然作为崇拜对象,特别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事物,古人会将其视为最高的地位。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涉及的“社稷”一词,在古代中指土神和谷神。土神和谷神都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人们视它们为最高的崇拜者,最后把“社稷”引申为国家。
主要是因为土地和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二者兼备的情况下,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综上所述,文字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文字演化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文字的意思,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文字演变的引入为枯燥、困难的文言文学习注入了新的学习元素,使学生在对文字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了文字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打破了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轻松,同时也为我国文字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合适的契机。
三: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的启示
1、应约定俗成深得民心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文化的发展变化受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制约,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因此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汉字结构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变化,当秦丞相李斯奉命整理统一文字,这是一次人为促进汉字演变的行为,短时期内小篆被推广,六国文字退出历史舞台。
但后来小篆并没有长久坐在汉字王国的宝座,而是像创造它的人们一样,消逝在历史之中,相反,由人民大众创造的隶书迅速赢得民心,成为汉字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汉字改革依托于用字群体,更服务于用字群体,没有群众的支持和传承,何谈改革?汉字改革应当考虑它的实用性和人们大众的可接受程度。
2、顺应历史发展大势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1)遵循汉字发展的一脉相承性:
汉字已经使用了三四千年,是中华文明史的载体。汉字在被人们创造之初就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汉字自传说中仓颉造字到现今,都是一脉相承的。自汉代隶书出现之后的两千年间,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基本笔画代代相传,虽有变化,民间也总是创造并流行更为便于书写的手写体(即俗体),但总体其方正端庄的汉字形体是薪火相传的。
(2)遵循汉字简化是必然趋势:
汉字简化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隶书是篆书的简化,楷书是隶书的简化,现代汉字简化是对楷书进行简化的继续。中国的汉字简化有其长远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达的实际需要,而不是由谁主观、人为地搞起来的。
汉字简化符合汉字演化发展由繁趋简的总趋势,符合人们在使用文字时避难趋易的心理要求。简化汉字在中国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并且为一些国家所采用,这是不能忽视和无可改变的事实。
中国的汉字不可能不再简化,但今后的汉字简化必须极其谨慎,不能常简多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汉字的形体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以利各方面应用。
四、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
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类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汉字可能是仓颉所造。据说是仓颉根据鸟,兽,虫的脚印所改编的。不过这只是传说的一种,具体我们接着往下看。
1、仓颉造字传说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苍颉的人,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这就是汉字的起源。但是在民间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传说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交战甚欢,难分难解。黄帝想改变一下战术,叫仓颉拿作战地图来,但发现地图已丢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议。
回营后黄帝很生气,责怪仓颉没办好。仓颉说现在要记录的事实在太多,再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实在难以应付,忙了就会出乱子。现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样的问题。黄帝说,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没有解决方式?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仓颉告诉黄帝,改用画图的方式,可以记录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黄帝就命仓颉着手办理这个事不用随军打仗了。仓颉接受任务后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还没有进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仓颉想去打猎,顺便放松一下。
一路上看到山鸡、小鹿跑过,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脚印。仓颉发现他们的脚印都不同,突然来了灵感。画山鸡的脚印就代表山鸡,画鹿的脚印,不就是鹿吗。
如果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征画出来,不就代表不同的东西了吗。仓颉向黄帝报告了之后,黄帝听了非常高兴。命仓颉把天下的所有东西,上至日月,下至飞禽走兽,都按不同的特征画出来,并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于是,仓颉开始了造字的旅程。仓颉每天上观日月星辰,下观万物生灵,创造出来了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并刻在石头和木头上。后来发现太沉重,不便携带,成了仓颉的心病。后来有人从河边捉来一只大乌龟,请仓颉造个字,仓颉发现龟壳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个“龟”字,并刻在龟壳上。但乌龟趁人不备时逃走了。
三年后,乌龟在另一个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诉仓颉,龟壳上刻的字还在,不但没被水冲掉,而且字长大了,而且更清晰。于是仓颉想到,龟壳很常见,不但很轻,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记录材料。他把创造的字,都记录在龟壳上,串起来。
黄帝大为赞赏,并颁布天下。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汉字的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但是随着考古的进展,更多的遗址不断发现,也为汉字的起源和来历,提供了更多的新证据。通过系统考察比对,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共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自现在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五:汉字的起源之谜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大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1、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汉字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1)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小事件记录下来。
(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4)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2、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
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3、有趣的汉字故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道题也不会答。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有个财主家的少爷,略读了一些诗书,自以为是,就爱耍小聪明戏弄人。一次,他出去游逛,看见一位貌美的少妇在木桥上淘米,便嬉皮笑脸地对她说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少妇听了心里十分厌恶,瞪了那个财主少爷一眼,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他:“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少爷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股酒肉香味。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静悄悄地躲在房里低斟浅酌,大嚼狗肉。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苏东坡虽看到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佛印说:“不敢,不敢!请问是哪两个字?”东坡说:“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说:“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呀!”
东坡又问:“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苏东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与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说罢,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
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
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所有资料,希望对于大家了解汉字有一定的帮助。
奥秘世界独家观点:汉字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汉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是汉字也像一个迷一样伴随着我们,它的揭开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不断地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