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1、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2、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成儿童自觉的纪律性,这是儿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3、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应当以“循循善诱”为依归,不应当以力迫威胁为能事。虽引诱和威胁都使得小孩子服从,但小孩子心里的愉快与不愉快则不可以道理计了。
4、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如果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
5、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6、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指挥他们的小孩子。„„如果必定要命令小孩子的时候,那末一定要叫小孩子服从的。
7、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以辞色表示赞许和不赞许的意思,给小孩子听,给小孩子看。小孩子生来无知无识,善恶是非的种种观念要慢慢儿在后天形成的。„„平日做父母的对于善恶是非显出一种态度而小孩子听了看了无形中受着影响的,也是一个方法。
8、幼稚期(自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9、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小孩子不仅喜欢做事的途径,也喜欢得着做事的结果。我们现在遽尔叫他半途中止岂不是剥夺他对于做事成功的快乐,岂不是使他养成一种有始无终的坏习惯吗?
10、游戏对小孩子有什么好处呢?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游戏的环境,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
11、小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个人的感情去刺激他作事的动机,年纪大的时候,我们须教他明了作事是要顾到公共祸福的。
12、总起来说,小孩子(1)好游嬉的,(2)好奇的,(3)好群的,(4)好模仿的,(5)喜欢野外生活的,(6)喜欢成功的,(7)喜欢别人赞许他的„„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13、小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有相当的东西玩,相当的事情做,要晓得不玩不做,不会发展的。
14、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做教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
15、我们常常看见做父母的偏爱子女,适足以害子女。所以做父母的,如果真正爱子女,就不应当偏爱子女,不应当偏憎子女,须以公平正直的手段对待子女。
16、做父母的,当小孩了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应当重责其事,轻责其人。
17、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
陈鹤琴(1892-1982)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23年在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教育实验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末他把自己的教育,提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其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幼儿教育之中,他用自己一生辛勤耕耘的硕果向我们揭示了正确的儿童教育观的内涵。
一、确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准确地了解儿童的需要和特点,从而正确地认识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陈鹤琴深入到儿童世界之中,通过认真的观察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了科学的认识。他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不是身体较小的成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因此,只有深入地了解儿童,深刻地理解儿童,才能有效地教育儿童。 在陈鹤琴看来,儿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首先,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面对这一崭新的世界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厌其烦地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遇到不懂的事情总想弄明白。好奇心引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柏拉图说过:“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了解了儿童的好奇心,就掌握儿童教育的门径。 第二,儿童生来都好动。由于好奇而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于是,便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弄弄那个,—刻也不停,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听,什么都希望尝试一下,其行为完全由感觉与冲动所支配。儿童由好动而好玩,由好玩而喜欢游戏,他们以游戏为生命,终日乐此不疲、儿童好动、好玩、好游戏的天性,使其喜欢与外界事物接触,而这种接触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逐渐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第三,儿童喜欢模仿。对成人的—有—行和同伴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主动摸仿。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个体最初学会的种种本领,大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正因为儿童喜好模仿,所以他们容易接受教育,可塑性很大。 第四,儿童是好群的。他们不愿意独处。从4个月开始,如果让他独自一人睡,无人陪伴,他就会哭。这哭的用意无非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要求别人来陪伴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好群的欲望也逐渐增加,3岁以后的孩子,尤其喜好与同伴玩耍,此时若无同伴,必将感到孤苦不堪。儿童的好群性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根本保证。 第五,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孩子整天待在家里,就会闷闷不乐,进而“惹事生非”,一旦走出家门,则兴奋不已。尤其当他们到了野外,来到大自然当中,则充分展现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性,自然界的一切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那么神奇和美妙,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他们融入自然之中时,他们的心灵就得到了充分的净化。 总之,儿童期的心理特点具有其自身的价值。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权利,保护儿童的天性。这是每个成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的。 二、开展游戏活动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 陈鹤琴认为,游戏是极具价值的一种教育方式。首先,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因兴趣浓厚而全身心地投入,一方面可以锻炼筋骨,促进消化、呼吸、循环等内部机能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精神得到休息和放松,以恢复大脑的疲劳。所以,要培养儿童活泼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其次,游戏中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能使儿童养成高尚的品德。要玩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而对规则的遵循,实际上就是对理性的服从,这需要克己、诚实、公平、自治、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的维系,故“游戏是一种发展公民道德之利器”。再则,游戏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观察要仔细,想像要丰富,思考要敏锐,判断要准确,动作要迅速,这对于儿童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它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 三、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课堂 陈鹤琴指出,儿童教育应当“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儿童是最喜欢野外生活的,他们一旦走进自然与社会这个课堂,便完全恢复了自己的天性——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泼愉快,充满生气。在这广阔的课堂里,有着内容极其丰富的、生动形象的、富有生命力的活教材,这对于儿童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千奇百怪的自然界是儿童的知识宝库,变化多端的社会现象是儿童的生活宝库。作为儿童的导师,应当虚心地向这部伟大的活书学习,讨教,并将儿童领人这一充满生机的课堂,学习那些在教室里和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而这些活的知识和本领,正是人生所必需的。 四、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是儿童教育的中心任务 陈鹤琴认为,儿童的个性是各不相同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设置“富于弹性的课程”。即一方面多设一些课程,以适应儿童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同一课程的内容也可深浅不一,儿童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选择。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因材施教,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去活动,如同欧美的艺术教育那样,“爱护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自由”、“注重儿童的创作”,由此而引发儿童的兴趣,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而国民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则是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要标志。中国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结晶,是中国人创造力强的明证;而近代中国文化落后的根源则在封建专制统治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因此,陈鹤琴提出:“现在我们要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已从儿童时期开始。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于诱导启发,可以事半而功倍。” 创造力离不开想像,儿童是最富于想像的。儿童的想像在数量。和性质上都和成人不同,尽管有时儿童的想像会有悖于常理,难以为成人所理解,但它却凝聚着儿童创造的火花。教育者必须十分珍视儿童想像的热情,并为其创造条件,让想像借助知识的力量而张开翅膀,在创造的天地中遨游。 创造力更离不开思考,儿童最喜欢思考,好发问几乎成了孩子的天性,他们的脑袋中不知装有多少问号,凡是不懂的问题总想打破沙缸问到底。在问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地积累着知识经验,从而使智力得以开发,为创造力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陈鹤琴主张通过开展社会活动、科学活动和文学艺术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以“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方式,让“儿童教儿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在自主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才能。 五、注重直接经验,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儿童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而来的,他所接触的环境越广泛获得的经验越丰富,那么他所得到的知识也就越多,他的能力也就越强。儿童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中间接经验虽然重要,但直接经验更不可缺少。因为对于间接经验的掌握,只有通过亲自观察或亲身实践,才能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要了解蚕的发展变化,最好是亲自养蚕,以便观察其生长过程。陈鹤琴说:“亲身阅历的经验,印象最深刻。”,陈鹤琴之所以特别重视直接经验,是因为这样才能形成“尊重事实、求真求是的态度”,从而“便能够接近科学的真理”。所以,教育者要创造条件让儿童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双手,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陈鹤琴主张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儿童由于好动,因而迫切希望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教育者应当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事情,如自己吃饭、穿衣,和小伙伴一同玩游戏等等。儿童做事的过程就是和客观事物接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事情越做兴趣越浓,能力也就越强。 陈鹤琴要求教育者不仅要让儿童多做事,而要使他们多思考,因为光做不想,收获不大,故“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试验、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只是在一旁加以指导,解答孩子们的问题,以赞许的目光鼓励他们,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兴趣。培养儿童自动研究的精神,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是学习中的惟一门径。”他认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六、做现代中国人是儿童教育的根本宗旨 陈鹤琴指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他看来,首先要教儿童学会做人,做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不是古代的,也不是近代的,而是现代的中国人。作为现代中国人,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与事业有成的重要保证。没有好的身体,再有理想和抱负,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天的儿童是未来国家的主人,他们将投身于建设祖国的艰巨事业,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第二,要有创新的精神。儿童生来就喜欢创新,并且能够创新,可是,要创新就必然会打破传统,与陈旧的观念发生矛盾。因为新的东西总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它会遭到传统观念的激烈反抗。教育者必须十分珍视儿童创新意识的萌芽,努力保护他们的创新积极性,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民族的振兴才大有希望。 第三,要有服务的意识。动物是自私自利的,它们只顾自己,一味追求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与动物不同,人不能只做利己的事情,还应当做利他的事情,为大众服务,为国家服务,这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的教育只让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不知将所学本领为他人服务,为国家作贡献,那么这种教育是毫无意义的,教育者要引导儿童确立为大众服务的意识,指导他们切实地去帮助别人,去报效国家,这才符合一个现代中国人的要求,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各项事业都需要团体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作“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说明中国人在互相协商、团结合作方面尚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使中国强盛起来,必须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孩子互相尊重、互谅互让、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成为新中国的主人翁。 第五,要有世界的眼光。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她不能脱离整个世界而孤立存在。过去因闭关锁国的缘故,中国人如同井底之蛙,对别国的情况知之甚少。由于缺乏不同文化的交流,无法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致使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拉大,以致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与其他国家的协调与合作中才能获得发展。因此,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儿童,应当从小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世界的潮流,成为胸襟豁达,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思想开放的现代中国人。 综上所述,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就是以正确认识儿童,准确把握其特点为前提,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方式,在大自然、大社会的课堂里,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通过“做中学”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促进儿童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实现“做现代中国人”的根本宗旨。这一教育观是符合儿童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它对于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于19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试验基础,曾筹建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计划建成以盲、聋哑、伤残、低能和问题儿童对象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1928年,他和陶行知一起,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多项“注重幼稚教育”的议案。建国初期,他又利用各种机会,多次提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将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在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中,采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是陈鹤琴反复强调的一个方面,根据儿童好模仿、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应该多给以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强调父母的以身作则作用。 幼稚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幼稚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1)幼稚园要适合国情。(2)幼稚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3)凡儿童能够学得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4)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5)课程应实行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6)幼稚园首先要注意一的是儿童的健康。(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9)幼稚园要有充分适宜的设备。(10)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11)儿童的户外活动要多。(12)幼稚园应采用小团体的教法。(13)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幼儿教师应有充分的训练。(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察儿童的成绩。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