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逆反心理六大因素 分析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春期逆反心理六大因素
叛逆期是什么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那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呢?下面梳理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六大因素,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它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的过程。因为青春期孩子的大脑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方式或视角已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青春期孩子的性别意识、性意识的逐渐强化和建立,进而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因此,叛逆中的孩子们需要理解和帮助,学校和家长都应以平常心去接纳它,应在理解、尊重、关怀、鼓励的前提下思考沟通劝导的途径。
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孩子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认识是不坚定的、容易动摇的。思维虽然有独立性、批判性,但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由于不全面客观而会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指点、提醒和督促都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事情。家长和学校老师都要冷静去观察孩子的做法,真诚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启发孩子的理悟,宽容释怀,情感交流。孩子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千万不能一时的生气而放弃自己作为家长或教师的责任。
三、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因素有渊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专断式的压制、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年长日久,孩子的心理上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家长要对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重新认定,转变家教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灵,关爱孩子,要努力和孩子之间建立平等尊重、悦纳信赖的亲情关系;同时还要转变孩子的成才观,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营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在学习中追求快乐,给孩子以学习成功的喜悦;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如:有正确的挫折观,要学会战胜“自我”,要宽容自信,要学会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等。
四、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多受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教育中教师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不当,如形式教育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而挑剔缺点、不尊重和体谅学生、方法简单却出口伤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参与性、思考性、合作性,不注意孩子个体差异性的存在等,孩子便由苦学、厌学、逃学发展到叛逆和对抗这种扭曲了的方式来争取自己长期得不到的保证和强化的主体性权利和自主性要求。同时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影响也很大。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尊重与接纳不同层次的孩子,真诚地奉献自己的才能与爱心,克制不良情绪与言行,服务与孩子们。
五、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有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成人的文化中的不良、世俗的因素,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所以,清洁文化市场,消除网络毒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帮助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个体理智化,是全社会特别是文化宣传部门对青少年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六、同辈群体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同辈群体或相近群体的互相认同、相互感染与转化作用非常大,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如爱出风头、唱反调等可能潜移默化在不稳定和模仿性强的的孩子身上,容易形成叛逆心理。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去引导孩子正确去认识社会现象,分辨不同性质言行的社会积极与否的意义,让学生学会自我审查、自我处理。
青春期逆反心理根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青春期逆反心理根源,供大家参考借鉴!
进入青春期以后,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逆反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一种因情绪对抗而产生的在行为上与指令、要求、规则相左的倾向。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反对要求者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在认识层面他有意和你较劲,而是一种情绪上的不自控。
一、受青春期心理特点影响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
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
在孩子还小时,家长使用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另外,父母间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受学校教育影响
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返心理的产生。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有的孩子为了交朋友,或是想在班中取得地位,便试图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给家长们的贴心提示: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是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因为这一阶段生理上的迅速发育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摆脱别人的羁绊,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给他们独立自主的决定权。而事实上由于心理上尚未成熟,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如果这时亲子关系不好,他们遇到诸多苦恼和困惑时,不能向家长倾吐,便倍感孤独和寂寞,只能跟同龄的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
因此成人教育者面对青春期孩子要及时调整教育方法,真正理解、尊重、赏识、信任孩子,给孩子一个适当的自由成长空间,才能解决孩子的逆反心理的问题。
青春期逆反心理危害
抵触性
无视和对抗社会行为规范,带有抵触情绪,易发生触犯法律的行为。
盲目性
逆反心理过强的孩子,凡事都横加抵制和反对,想干就干,不听任何劝阻,不顾后果,情绪主宰一切,往往导致不良的结局。
放纵性
不听忠告,无视劝阻,我行我素。
极端性
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极端性,一味地抱着与他人或外界对着干的心理,来应付一切。
那么做家长的该如帮助孩子克服逆反心理呢?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调适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策略:
家长耐心开导教育,要因人而异,即针对逆反行为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
加强青少年修养,让他学会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善于自我调整。
让青少年把学习看作不只是自己的事,还是一种社会责任。
尽量缩小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距离,不要轻易激怒对方,以免导致青少年的严重逆反心理,多商量、多探讨,平等协调较为可行。
一旦逆反情绪激烈,先冷处理,家长提醒他的语言最好是“你作业已完成了吧。”他不交作业,你可以说:“你交了作业啦?很好。”你想让他参加某些活动,可以先放放口风,说不让他参加,到时他往往会参加。
逆反心理的调试很重要,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同时也要让青少年明白过于逆反的危害,需要在家长、学校的帮助下,共同克服逆反心理,健康成长。
青春期逆反心理原因
一、父母以势压人。
家长先逆反,你不是要独立吗,我就什么事都不让你做主,我就什么事都给你安排妥当;或我就是“爱不释手”,自己孩子没有隐私,关怀的无微不至。有的家长和孩子赌气,以势压人,不尊重孩子, 我是老子,我就说了算,我就不信制不了你?那么你对孩子没好气,孩子对学习就没好气,孩子对他人就没好气,他人也就对你孩子没好气……,真正顶起牛来,孩子有病了或离家出走了,最后让步的还是家长。
二、父母的失望、瞧不起,甚至怨恨。
家长先逆反,你不是要我认可你吗,我就看你啥也不是,一辈子没出息。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不好,看孩子都没有好眼神;有的家长经常说这个孩子好,那个孩子好,旁敲侧击,自己的孩子却是一无是处……那么,你瞧不起孩子,你的气不顺,孩子的气就不顺,你说的话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你掐半眼珠看不上我,我凭什么听你的?我们批评孩子为什么能接受,就是在“良药”外面包了一层糖,没有了这层糖,谁愿意让别人说自己呢?这层糖就是对孩子的爱和珍惜,如果家长烦孩子,看孩子不顺眼,那么就是话说得对,孩子也会有抵触。
三、父母不尊重孩子或凡事包办代替。
不尊重孩子,还表现在不经孩子允许去看孩子的电脑、信件……,向他人宣扬孩子的事。有一位孩子把自己的房门锁了,父母把房门拆掉了,孩子一气之下出走了。凡事包办代替,有位家长不让女儿去买衣服,只是让女儿一心学习,她去把衣服买回来,这衣服是按家长的审美观点买的,女儿自然不喜欢,但是又没办法。孩子不高兴,不只是买衣服的问题,是妈妈忽视了女儿的存在和自尊,后来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提出要整容,妈妈很惊讶,她不理解这是孩子被压抑的太久了,是在斗气,以引起妈妈对她独立人格的重视。
四、父母对于一件事叨叨起没完。
对于孩子学习一天叨叨起没完,就连孩子吃饭的时间都不放过;尤其是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批评不能超过限度,超过限度孩子就会逆反了。
五、父母不能与孩子很好的沟通。
孩子要沟通,要倾诉,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得到父母的重视。但是父母就是不能理解孩子,就是要一言堂,是孩子的心气不顺,与家长斗气。
斗气是非理性的,虽然孩子要独立,其实他们的能力还真达不到。他们在逆反心理的同时,心里也充满了痛苦。如一位网迷,除了上网在学校、在家都没有任何快乐,他也认为学习有用,但是就是坐不住,听不下,就连他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他说,“当时的感觉就是父母很烦,上网时自由自在,快乐无比,令我难以忍受的是父母种种说教。后来,我由对父母批评教育的不耐烦而转为愤怒。一听到爸妈的“唠唠叨叨”我就忍不住大发雷霆,摔门就走,不吃饭或一句话不说,甚至离家出走……。”孩子沟通的需要,发表意见并得到重视,更多的体现在孩子与同伴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家长不要限制孩子交友,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要鼓励孩子交友,参加集体活动。当然,要指导孩子正确地选择朋友和与朋友友好相处。
六、父母苛求太多,期望过高,高压政策更能激起叛逆之心。
如一位网瘾的孩子说, 我上网真的好快乐、好开心,那种感觉真的很爽!父母有时候干涉我的自由,强迫我做什么,我不喜欢他们,痛恨他们,我恨不得他们立刻死在我的面前,没人再约束我的自由。有的家长说,我们是出于好心。什么是好心?什么是爱?那是需要孩子体会到的,他体会不到的,那是什么是好心?什么是爱?教师和家长肯定都出于好心,起码要做到以理服人,千万不要对孩子们命令、苛求太多;不能无视他们的人格,否则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有位家长对孩子就是高压政策,一味地命令,一味地“堵”,甚至用武力来镇压。孩子渴望自己做主,如果他们心理上总觉得是在依家长的意愿行事,即使家长说得多么有道理,但是基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可能不会去做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想这句话大家还是明白的。
青春期逆反心理文章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显著的特点是“变”。孩子开始发育 了,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有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孩子不听话了,你要东,他偏要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 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 作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 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 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 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必须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 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这是一 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 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
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 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 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 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家长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
青春期逆反心理原因以及对策
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从主观方面来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维方面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清晰,“独立意识”日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2.从客观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现阶段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绝对优越的,可是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敬畏感”。教师一旦过多地“批评”或“告状”,很容易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家长乱猜疑孩子也可能诱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随着青少年的一天天成长,父母的担心也越来越多,总是担心孩子做错什么。可是对孩子管教越严,他们就越不信任父母。
二、“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
“逆反心理”虽然给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
1.思维的批判性
十二三岁的青少年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剧变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不再像儿时那样依恋父母,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样的心理品质,如果能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独立创造性的发展。
2.好胜心
中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应该说是他们心理上的“突破”。当他们心理上一“突破”,表现出来的就不再是过去的听话、顺从,而是勇敢和冒险。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从小培养好胜、敢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的个性。
3.求异思维
“逆反心理”有时就是针对传统思想的束缚而产生的。传统观念认为是这样的,而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偏偏认为是那样的。虽然有时可能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表现,独辟蹊径从其它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4.情绪调节
中学生处于发育的过渡时期,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一般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是不会让它们长期滞留在心中的,发泄后的实际效果是良好的。
5.好奇心
“逆反心理”有时出自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识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一种动力,它会驱使青少年学生执着地追求,了解事物。这时,如能妥善地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诱导他们更好地探求科学知识的奥秘。
面对青少年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和教师情绪急躁,沉不住气,于是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为了防止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教育者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既要尽可能避免青少年抵触情绪的产生,又要积极引导和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家长该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至15,16岁,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生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现象,我们的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和孩子一起解决青春期困惑。
三、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青春期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属于人生的特殊时期,非常复杂,充满矛盾,故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2.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成人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盼望独立,但又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很脆弱的,所以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来强大自己的内心。因此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积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3.多用“赞扬”,杜绝“破窗”
中学生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孩子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父母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破窗户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科学家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和车窗都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三天后,打开车窗的汽车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科学家又在剩下的车窗上打了一个小洞,只有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全部丢失。这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
学生的心灵好比是车,是否完好无损,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坚持正面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非打即骂,往往毫无效果,甚至更糟。首先应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讲道理等使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鼓励他改正。
4.教育态度一致
家庭教育孩子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根本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统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
5.多些理解和宽容
有时理解和宽容比训斥和惩罚更有力量。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时,应在耐心批评教育后给予安慰,鼓励他振作起来改正错误,在他有好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6.给予爱抚和关心
成长中的儿童常需要父母的亲昵和爱抚,对行为不良的孩子不能讨厌,应该满足其希望得到父母的抚摸、拥抱、亲吻。心理需求,不仅能加深亲子之情,也能使孩子变得听话、懂事。
7.满足归属需要
孩子需要被人们所接纳,归属他所在的社会、家庭、班级和同伴群。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参与日常议事、制订计划及集体活动等,使孩子充分感到自己是社会、家庭、群体中的一分子,并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改正不良行为。
8.发挥父母的表率作用
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任何人可以说都是环境的产物,父母的潜移默化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9.用书面沟通代替口头语交流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开始封闭自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隔阂往往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有时父母会觉得无从下手。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书面语更利于人们之间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有些口头表达说不出口的话,其实很容易在书信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之间用书信交流的互动,我们会发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0.教育忌语
切忌对孩子说言过其实的夸奖或不切实际的人身攻击的话。比如“你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你笨得像头猪”、“你总是撒谎”等等。
青春期逆反心理表现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XING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XING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XING,想了解XING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XING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青春期逆反心理的9种类型
13岁到18岁之间的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和叛逆期了,青少年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主逆反:
如果教师家长在对待孩子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
2、平衡逆反:
当教师家长学生之间情绪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家长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孩子一致,孩子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的不合拍,从而维持心理平衡,这就是平衡逆反。
3、信度逆反:
教师家长的所作所为随时随地都受到孩子严格的监督,倘若教师家长本人的行为举止与他平时所作的宣传教育相悖,就会造成孩子对家长教师的不信任态度,这就是信度逆反。
4、情境逆反:
在特定的机会、场合,学生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一种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教师家长不顾及孩子当时处的情境,就会诱发孩子的情感障碍,使孩子紧闭心扉,对家长教师的教育采取排斥的态度,拒绝接受本来可以接受的东西,这就是情境逆反。
5、超限逆反:
这是由于教育的容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教育内容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而产生的一种逆反态度。
6、禁果逆反:
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能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反射,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
7、归因逆反:
假如孩子了解大人行为的动机不是利他而是另有所图时就会产生心理对抗,这就是归因逆反。
8、评定逆反:
这是一种因大人与孩子之间评定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向反应。大人在教育孩子时,过分渲染、夸大其词等都可能诱发孩子产生这种逆反反应。
9、投射逆反:
大人把工作成败的原因主观地集中到少数对象身上,撇开与此有关的其他因素而引起的逆反态度,这是投射逆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