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白族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小编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白族的传统节日

  1、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2、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

  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如果接三公主这天下雨,他们更是欢天喜地,认为这一年大理坝子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绕三灵后,他们又将三公主送回巍山。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从南诏至今,年年如此,历久不衰。1978年以后,因受条件的限制,接三公主时已不用白马,改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来代替白马,节日仪式和隆重盛况依旧。

  3、树花会:农历二月十五日

  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这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唐朝初年,自恃兵强将勇的蒙舍诏主皮罗阁调兵遣将进犯浪穹诏。浪穹诏主命令数万将士,从山花烂漫的灵映山上折了很多树枝花枝,栽插在广袤的三营坝子里,并在树枝花枝上洒了很多蜜糖水。浓郁的蜜糖气味和各种花儿的清香,使得远远近近的蜜蜂彩蝶闻香而至。

  几天后,数万蒙舍诏将士浩浩荡荡开进了三营坝子。面对呈现在眼前无边无际的“花海”,他们一个个眼花缭乱,拍手称奇,继而争先恐后去摘花。被惊动、激怒的蜂群,猛叮入侵者。一个个被叮得鼻青脸肿,叫天喊地。千千万万只蝴蝶,也在蒙舍诏将士眼面前飞来飞去,使得他们辨不清东南西北。在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中,埋伏在坝子里的浪穹诏将士乘势追杀敌人。一场有“蜂兵蝶将”助战的伏击战,很快就结束了。

  浪穹诏的白族村民,煮好了毛驴汤锅,端来了白面馒头和大麦酒,犒劳将士。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不寻常的日子,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人们都来这古战场遗址上赶会做买卖。会期前几天,白族村寨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买来白布彩线,相互邀约,在一起挑花绣朵,赶做绣花巾。白族绣花巾呈正方形,边长两尺左右。绣花巾的四角分别绣一个彩蝶,绣花巾中央绣的是绿叶红花和蜜蜂。人们以此表达对蜜蜂、蝴蝶的感激之情。

  树花会前后,白族村民总要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蜜蜂树”,种上几株“蝴蝶花”,以表达“怀古思祖”的`心情,三营坝子有“花果坝”的美称,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树花会的传说和风俗分不开的。

  4、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于每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旧城西的点苍山麓举行。传说“观音大士”开辟了大理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届这个时期,都要远道而来聚会,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等。后来三月街又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甘、青、川、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以骡马、山货、药材交易为大宗,农民也在会期购置耕畜、农具,以备春耕。

  5、绕三灵: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3天

  绕三灵,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动演变而成。相传,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白族先民只好对天祈祷。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栽秧季节到来之前,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而祈雨期间正是人们聚会的好时机,于是就派生出盛大的农家乐――绕三灵民俗盛会。

  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白语叫“观上览”,观就是“逛闲”或“游览”之意。三灵,指3个地方:位于云南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庆洞村的仙都――圣源寺和位于洱海西北岸的神都――金圭寺。

  6、蝴蝶会: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

  传说是为了纪念白族男女青年霞郎和雯姑坚贞爱情的一种民俗节日。相传古时候,在大理苍山云弄峰麓的蝴蝶泉边住着一户白族人家,有父母女儿三人,女儿名雯姑,一家靠打柴为生。女儿雯姑和玉局峰的白族青年猎人霞郎结识相爱。后来榆城世袭领主榆王慕仰雯姑的美貌人材,杀死雯姑的双亲,将她抢进宫中霸为姬,雯姑抗拒不从,被关在宫中。霞郎冒死,于深夜翻墙入宫救出雯姑,骑上稚鹿逃到蝴蝶泉边,后榆王家的打手也追至蝴蝶泉,霞郎和雯站无路可逃,就相抱跳入泉中。后从泉中飞出一对彩蝶,栖息在蝴蝶泉边的合欢古树上,四面八方的彩蝶飞来朝贺,首尾相连,从树上直垂到泉中,形成奇观。这天是农历四月十五日,周围的白族群众纷纷前来观看,于是就有了一年一度的蝴蝶会。

  7、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节日这天,各村寨都要坚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写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语言观看过大火把之后,各家各户的小孩耍玩小火把,并在大人的带领下,到田边园内用火把驱逐害虫,还在火把上撒把松香,以除害避邪,直至火把燃尽为止。耍完火把之后,各家聚会吃水果和食物。晚上睡觉时,妇女和小孩要用一种捣烂的“凤仙花根”包捂手指头,第二天即把指甲染红,传说是以此纪念邓赕诏主皮罗造的妻子柏洁慈善夫人,象征忠贞的爱情。大理地区的火把节历史悠久,一说始于汉代,是纪念阿南夫人的;一说始于唐代,是纪念慈善夫人的;一说是纪念古代战争胜利的,众说纷法,各说其是。

  根据史籍记载,火把节属于火崇拜,火把节古称“新火节”,因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理想和希望。其始于时间,应在古代部落时期,古代先民取来火种,重新生火,目的是为了除旧布新,让火永不熄灭。记载大理火把节最早的史籍是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是书《诸夷风俗》条说:“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火相烧为戏,谓之躯攘。”

  8、耍海会: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一般三至五天不等

  耍海会又叫“捞尸会”。关于此会,民间有两个传说故事:一是从邓川到喜洲一带,相传为纪念打捞南诏时期投入猕苴河殉节的柏洁夫人;二是大理、下关一带则相传为纪念打捞南诏时期除蟒救民葬身海底的民族英雄段赤诚。

  由于起源传说不同,耍海会的时间也有前后,一般三至五天不等。邓川、上关、喜洲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大理、下关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耍海的内容大同小异。

  邓川、喜洲的白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聚会于猕苴河两岸和洱海之滨,举行用彩船游河泛海、唱山歌对调子等活动,持续三至五天。会期,家家户户都要接姑娘请客,节日隆重程度如同过春节。大理、下关沿海的白族群众除举行划船耍海对歌活动外,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船比赛活动。赛前,参赛的各村都要彩画龙船,并在船上挂彩和插旗,将龙船装扮得绚丽多姿。比赛时,看谁最先绕过海心的标记转回到岸边,最先回到者为冠军。观看和助战的人群汇集在海边,摇旗呐喊,为参赛龙舟助威。

  9、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唱曲对歌,观光游览。弦歌之声,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会尽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安,会期便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在歌会唱调子便成了还愿之举;中年人借歌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则多数以歌为媒介,寻找知音伴侣。曲调均为流行于大理州西北部地区的剑川白族调,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调跑韵。因此,对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面对当时的情景,加上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难分胜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