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健康心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心理健康的有一定的帮助,那么这种理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健康心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荒诞的理论还是科学的学说,都不可能是学者的凭空杜撰,而必然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如此。

  19世纪后期的奥地利,在经济上,已经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急剧尖锐化,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更加腐化,中小资产阶级随时面临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的生活极其悲惨。在政治上,奥地利人民受资产阶级压迫日益严重,广大人民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在文化上,奥地利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社会里,宗教气氛浓厚,社会禁忌严厉,尤其是两性关系禁锢更深,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心的紧张与冲突,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正是反映这一社会情况,并适应社会需要,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精神病历来被认为是中邪、巫术或魔鬼附身,人们常采取惩罚与隔离等非人道手段来对待精神失常的人。人类文明的发展为科学研究精神病铺平了道路。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早期的理论中,他将人的心理生活分为两个层次,即潜意识和意识。潜意识又可再分为两个不同的水平,即潜意识本身和前意识。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现象和意识内容。弗洛伊德则认为,精神分析主要应该研究潜意识内容。潜意识包括所有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驱力、冲动或本能。它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或生理驱力,它是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基础,又是个体精神生活的实质所在;它既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潜意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原始性、冲动性、活跃性、非理性、非时间性和非道德性和非语言性。前意识包括所有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前意识内容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有意识的知觉;第二个来源是潜意识。意识在精神分析中扮演着比较次要的角色。意识可以被定义为在任何时候都被知觉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它是我们可以直接到达的心理生活层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或心灵具有复杂的结构,恰似一个“等级森严的王国”。在人的精神中,除了有意识的情感、思维和意志以外,还包括无意识的情感、思维和意志。“我们有两种无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够变成意识;另一种是被压抑的,在实质上干脆说,是不能变成意识的。”前一种是以记忆的形式保存的过去的观念或经验,因与现实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遂被逐出意识领域。但如有需要,这些被暂时忘却的记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加以提醒而被召回意识层。所以,他称之为“潜伏”的“无意识“或“前意识”。后一种是指潜藏在精神结构深层的、为人所意识不到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各种原始冲动的储藏库。这种无意识“一般不能进入意识”,只有通过专业人员的精神分析才能使之意识化。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不是心理的实质,而只是心理的一个属性,一个不稳定的属性,因为它是旋即消失的,消失的时间较长于存在的`时间。”由此,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在这个前房内,各种精神兴奋得都像许多个体,互相拥挤在一起。和前房相毗连的,有一较小的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但是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口,有一个人站着,负守门之责,对各种精神兴奋加以考查、检验,对于那些他不赞同的兴奋,就不许它们进入接待室。你们立即可以知道,那守门人究竟是在门口逐出任何冲动,或究竟是等到冲动侵入接待室之后才将它们赶出,那都不大重要;因为那只是他在辨认上的周密敏捷的程度问题。这个比喻现在可以用以扩充我们的名词。前房内,潜意识内的兴奋不是另一房子内的意识所可察知,所以它们开始是逗留在潜意识内的。它们如果进逼门口,而为守门人赶出来,那么它们就不能成为意识的:那时我们便称它们为被压抑的。但是就是被允许入门的那些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只是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可成为意识。”

  弗洛伊德通过特有的方法,如临床观察、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以及日常生活事件等分析潜意识内容。他把性本能看作为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欲求、原始冲动、行为内在倾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把本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通常称为性爱或性;另一类是“死的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本能。“性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消除性兴奋状态给肌体带来愉快,但是这种愉快不限于生殖器的快感,整个肌体都充满了力比多。“破坏或攻击本能”的目的是使有机体回归到一种无机状态,无机状态就是死亡。

  在人的整个一生中,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彼此不断斗争,同时,又必须遵循现实的原则,现实原则代表外部世界的要求。这些现实世界的要求防止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得到直接的、畅通无阻的满足。它们通常会引起焦虑,焦虑把许多性和攻击的欲求驱逐到潜意识领域。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后期弗洛伊德又对意识理论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伊底”、“自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的观点。“伊底”位于人格的核心,而且是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是,称为心理的领域。“伊底”是译音,意为本我,它经常通过追求本能欲望来满足减低张力。“伊底”遵循快乐原则,“伊底”是原始的、混沌的、无意识的、不可变的、不合逻辑的、没有组织的,它遵循本能接受能量,又为满足快乐原则释放能量。“伊底”同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所有的本能、欲望、冲动等必须通过“自我”这个中间环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自我”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伊底”欲念,给予其适当的满足,同时又依照现实环境的客观要求从事。“超我”则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良心,它与“伊底”直接冲突,以符合社会要求、规则等。至善原则对其起作用,并通过监督“自我”去限制“伊底”的本能冲突,从而指导、引导和控制个体自己的行为。“超我”还要给表现好的行为提供内在的奖赏,如骄傲、自尊、自爱等,并对“坏”的行为给予惩罚,如内疚、惭愧、自卑等。

  在人格结构中,“伊底”、“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总是处于对立与矛盾之中,正是这种矛盾、冲突和斗争引起了个体自身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冲突概念贯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始终,无论是意识水平还是人格结构,其内部元素都存在着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冲突是一切心理活动与行为产生的内部原因。冲突有本能与本能之间的冲突,但是“伊底”的本能欲念、“自我”的控制及“超我”压抑之间的冲突,则是最主要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往往导致焦虑。而焦虑基本上是由冲突引起的。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与神经症焦虑。前者与恐惧相似,后者源于“伊底”的冲动与由“自我”和“超我”强加约束之间的潜意识冲突。“伊底”的许多冲动,主要是性冲动和攻击冲动,他们可能会对个体构成威胁。当自我压抑了这些不可接受的或危险的冲动时,人便会感到强烈的焦虑。焦虑的来源主要是潜意识冲突。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可以发展起许多抵抗焦虑的保护性防御,即心理防御机制。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变、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