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的誓言教案中班 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8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8篇)

  《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所写,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 散文》卷一,入选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学期课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土地的誓言教案1

  

  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含义。

  2.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

  3.通过阅读文本,以拟写“课文对联”的形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读写结合课

  2.一课时

  

  1、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结合课前提示和文下注释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重点朗读两个自然段中关于关于家园的描写,感受作者所倾注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时写于“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土地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为了抒发这两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土地的热爱、想念、眷恋。并且江倾诉对象拟人化,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二是运用大量的排比造成连贯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三是运用蒙太奇手法,列举东北特有的景色,连续展现出来,形象性强,能借物抒情,避免直接抒情的苍白无力容量大,能触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学生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仅凭文中的文字来激发他们的情感是不够的。因此,如何来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如何对课文的留白进行补充,显得至关重要。

  

  本课的独特创意就是:以补充的材料和文中的内容为依据,在诵读的基础上写“对联”。

  “课文对联”,就是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在深入了解了文本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取文中现有的词语进行适当的加工来组成“对联”,其形式多种多样。就文章组成而言,可以用“对联”概括主要内容;用“对联”概括某一片段,用“对联”概括人物形象等。就拟写“对联”的形式而言,可以是学生自拟上下联;学生互拟,师生互拟。

  这种形式,一是能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二是恰到好处的浓缩文本精华。三是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读上,而是停留在理性的写上,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一、简洁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写的《土地的誓言》。

  相信经过预习了,同学们都知道如何来解释文章的标题。

  学生回答:面对土地,作者发出的誓言。(同学们应该能够回答出文题的含义。理由是文本中具有明显的誓言特征的句子: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入队、团宣誓,竞选班干部宣誓等,都有我愿意,我发誓等字样。)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既然同学知道了“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作者发出的誓言”,那么,请问同学在读课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师示二个问题:

  ①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

  ②为什么要发出誓言?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3)同学们发言。教师即席评说。

  同学们可能会表达的一句话(教师归类):

  ①

  九一八前: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

  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

  这是一片留下我欢笑的土地。

  这是一片充满香气的土地。

  九一八后:

  这是一片被占领的土地。

  这是一片倒下的土地。

  这是一片被践踏的土地。

  这是一片沾满污秽和耻辱的土地。

  ②因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十周年。这说明我们的土地被日军占领了。所以作者要发出誓言。

  根文前提示和文下注释,我们知道:九一八事变后,包括作者在内的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抗日战争仍然在继续。面对沦陷的土地,回想美丽的故乡,作者发出了铮铮誓言。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洁生动的对话(包括简介九一八事件、展示九一八事件的图片,以及抗日战争的一些情况,也可以是适当补充一些端木蕻良及其他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作家写的关于关东原野美丽或颓废的文字,为后面拟写对联奠定基础。)

  三、指点本课朗读感情。

  有了学生对“土地”和“我为什么要发出誓言”的理解。就不难把握朗读文章的感情。

  师生共同讨论本课的朗读感情:

  ·重点字词。如“炽痛”“泛滥”、“无时无刻不”、“翻滚”、“埋葬”、“必须被解放”、“必须站立”。

  ·描写九一八前的故乡的句子。

  ·表示对故乡怀念的句子。

  ·想起故乡后自己的感受。

  ·对故乡发出的誓言。

  ……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和句子自读,互相听读,学生示范读,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再带着感情朗读。可以重组课文。如,先读九一八前的家乡——再读想起故乡的感受——再读九一八后故乡的有关语句——最后读誓言。

  四、讲析课堂对联拟写的相关知识

  朗读,更趋向于感性。如何把感性与理性更好的结合起来。那就非动笔不可。在文中,作者为我们细腻的描写了自己的家乡和回想家乡的感受以及面对被侵占的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如何把这些感性的文字变成理性的思考?如何让这些文字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妨用对联的形式来表现。

  (1)教师讲析“课堂对联拟写”的形式:

  所谓“课文对联拟写”,主要是指在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对联的内容为载体就是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在深入了解了文本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取文中现有的词语进行适当的加工来组成“对联”。其形式有:

  学生自拟;

  学生互拟;

  师生互拟。

  这是一种概括、领悟文本的好方法,也是一种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训练。

  (2)教师讲析“课文对联拟写”的过程:

  首先,要确定一个描写的主体,而且在文中或者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中能找到与这个主体相对或者相类的事物。如确定主体“故乡”与之相类的是“家园”。确定主体是“日军”,与之相对的则是“八路”。然后,利用文中的相关有效信息,拟写“对联”,这样拟写的对联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可以形成强悍的冲击力。

  (3)教师讲授“课文对联拟写”的技法:

  ①要遵从“对联”的一些基本准则: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词性相对;上下联意思相关联;暂不考虑平仄问题。

  ②用“对联”概括主要内容;

  ③用“对联”概括某一片段;

  ④用“对联”概括人物形象。

  ……

  五、学生课文对联拟写

  (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所拟写的对联

  如:①热爱关东原野;痛恨日本倭人。

  ②土地似母亲;日军如豺狼。

  ③望星空,现故乡瑰丽;看大地,露日军凶残。

  ④斑斓土地;黑心日军。

  (2)老师展示自己拟写的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供学生思考:

  ①上联:忆故乡,白桦林,黑土地,红高粱,美不胜收;

  ②上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甜;

  ③上联:车辚辚,马萧萧,日军刀剑无眼;

  ④上联:时闻故土呼唤;

  ⑤上联:故乡必须解放

  ⑥上联:凶残日军残忍驱赶华夏儿女;

  此时,教师可发放事先准备的关于九一八以及抗日战争中日军的凶残画面以及文字。还可以上“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了解,以及利用文后的材料《松花江上》。以利于学生找到对比的点。

  (3)学生写作10——15分钟左右。

  (4)课堂交流。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教师展示自己拟写的下联:

  ①下联:望家园,大汉奸,小日本,恶太君,丑陋无比。

  ②下联:车铃声中忆欢笑,苦。

  ③下联:雄赳赳,气昂昂,八路头脑有谋。

  ④下联:誓为母亲战斗;

  ⑤下联:日军一定败亡。

  ⑥下联:慈祥母亲深情召唤龙的传人。

  教师适时适度相评价(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必讲究对联的平仄,词性刻适度放宽,即不一定严格对仗。主要从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和意思是否相关联、词性是否大致相对这三个方面考虑。因为课文对联拟写的对象不可换。二是因为要求尽量用文中词语。三是意境不可换。)

  六、指导学生朗读对联

  选择上述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形成鲜明对比的对联来朗读,加深印象。

  如:忆故乡,白桦林,黑土地,红高粱,美不胜收;

  望家园,大汉奸,小日本,恶太君,丑陋无比。

  凶残日军残忍驱赶华夏儿女;

  慈祥母亲深情召唤龙的传人。

  故乡必须解放

  日军一定败亡。

  七、课堂教学小结

  通过深情的朗读和对联的拟写,我们深刻的体会了作者对故土,对家园的喜爱、怀念之情,对敌人的憎恶、痛恨之意。是啊,回想昔日如此美丽的土地,面对如此凶残的敌人,作者怎能不发出铮铮的誓言。本文两个段落,就像一副对仗工整的一幅长联。不仅如此,众多的抗日之士也用短小的对联发出了铮铮誓言。如: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正是有众多的拳拳爱国之心。日本终于在1945年8月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那片美丽的关东原野,势必而且一定重现以前的瑰丽。(可以呈现解放后的关东原野图片以及现在的关东原野美景)

  只要有梦,只要有理想,只要愿意呐喊奋斗,我们一定强大。

  (课文对联拟写是一种读写结合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的完美结合)。

  土地的誓言教案2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本文激情昂扬的语言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

  教法:

  点拨法、情感感染法、谈话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 素材准备

  1、 交待主题:围绕“外敌入侵、人民流离失所”的主题来收集相关资料

  2、 活动布置:

  教师准备:影视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历史事件的视频录像、东北的相关相片

  学生准备:作者相关资料;中国近代史上国破家亡的事例;美国“九一一”事件的相关信息

  二、 教学过程:

  (一) 屏气凝神听誓言

  学生交流准备的素材,教师出示媒体素材,由“九一八”及歌曲《松花江上》引出对本文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之后让学生谈初步感受,教师激情过渡----------听誓言:

  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同时提出要求:

  a整理字词积累卡;

  b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作者对着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二) 酣畅淋漓品誓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发出的誓言,并提出具体要求:

  (1)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东北的了解,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1) 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和句子

  (2) 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3) 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师适时点拨,并提出学生未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文章开始用“关东大地”,后来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等

  (三) 声情并茂读誓言

  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朗读磁带总结朗读提示,可以从“语速、语气、语调、感情、停顿”等方面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悟,选择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

  (1) 学生朗读体验

  (2)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老师结合特殊句式:排比句式、断句进行朗读指导。

  (四) 荡气回肠宣誓言

  在学生激情朗读后,师与生面对面会谈:

  (1) 作者对土地持一种什么态度、情怀?

  (2) 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作者,请用一举富于激情的话表示对心中热土、对祖国的情怀

  (3) 从本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土地深刻的眷恋,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文坛上不乏许多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章篇,同学们的资料库中还有那些名家名篇------

  结合以上的交流,让学生用文字,宣传广告等多种形式对祖国庄严宣誓-------

  土地的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

  读——悟——赏——拓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用所给句式说话。)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设计意图:激情激趣,让学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章。)

  (串联词: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了。)

  (串联词:文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微型词典走进文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

  三、读一读 知内容

  自由快速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串联词:前面两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棒,连我也禁不住要一试身手了,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好不好?)

  (串联词:还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读的机会留给大家,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是谁在对土地发出誓言?发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四、悟一悟 探主题

  (串联词:文章的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

  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思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主题的学习方法。)

  五、品一品 赏特色

  (串联词:内容和主题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赏析本文的语言。)

  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写一写 创佳作

  (串联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写出那么秀丽的词句,你们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点动起你手中的笔吧,我期待着欣赏你笔下绽放的美丽花朵。)

  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句式一:“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自创佳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小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全体同学共评。)

  七、想一想 展视野

  (串联词:你们的作品写得都那么富有诗意,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或爱国之情的诗句?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积累。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提供资源平台: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我们足下这辽阔而富饶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赏了端木蕻良匠心独运的作品,了解了那断永不能忘了的辛酸历史,同学们创作了那么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你动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业。

  十、布置作业:

  1、请你将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2、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资料,编一份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设计意图:延伸拓展课内知识,同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附:结束寄语

  “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产 丰饶 思恋家乡

  关东沃野

  景色 美丽 热爱祖国

  土地的誓言教案4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案5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写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通过关键词语体会蕴含的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要句子,小组讨论,大胆质疑。

  预习导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及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1.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特定气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师生同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3.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4.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他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五、拓展延伸,总结存储

  1、美文推荐,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初版)

  2、总结存储: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知识链接:

  一、端木蕻[hóng]良(1912.9.25——1996.10.5)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二、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土地的誓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作文《我爱家乡的——》

  土地的誓言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1.精心导入

  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感悟内容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b.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

  c.再读课文,将体会结合起来。

  d.下面研究一下,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先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

  e.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同学们采集课文说话,这样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

  f.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g.明确雄健的含义。

  投影

  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小结:

  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朗读体味

  a: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学生读。

  b: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c:分部朗读: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

  体味反思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大家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与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土地的誓言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背诵精彩片断,理解修辞的运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分组讨论)

  1.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与反思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五、板书:

  教学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