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集锦15篇

中国成语故事集锦15篇

中国成语故事1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成语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暑假里,我读了《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书中的许多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滥竽充数》主要讲了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自知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也曾经当过“南郭先生”。那还是我上三年级时的事了,有一次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老师说需要剪些窗花来装饰教室。我不会剪窗花,但是看到许多同学都去帮忙,我也跟去了。我装腔作势地说:“剪窗花还不简单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这个同学剪小草,一会儿让那个同学剪小花,俨然是一个“行家”。正巧这一幕被老师看见了,在总结时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在这件事过去不久的一天,老师把我和几个同学叫去,让我们去参加学校的剪纸比赛。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后来,我只好红着脸跟老师说了实话,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更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绝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因为没有过硬本领的人,或许能混过一时,但不可能混过一世。《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必须抓紧年少时的宝贵时光,脚踏实地、发奋学习,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中国成语故事》中像这样含义深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有时间我还要再读读这本书。

中国成语故事2

  大义灭亲

  州吁是卫国国君卫庄公宠爱的妃子所生的儿子,一贯依仗母亲的权势,胡作非为,无恶不做。可是卫国大夫石阞的儿子石厚却同州吁打得火热。两人臭味相投,游手好闲。石阞曾为此狠狠教训过儿子。

  后来卫庄公死了,卫植公继位。州吁见父王已死,哥哥继位心怀不满,就和石厚密谋杀死了卫桓公,夺取了王位。一夜之间,这个喜好酒色,不学无术的庸寸居然成为君生。

  事情传出以后,石阞知道自已的儿子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心里非常生气,但表画上却不动声色。由于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拥护州吁,干是州吁便找石厚商量对策。石厚想到父亲石阞深受本国百姓的拥戴,就替州吁向父亲讨教巩固君位的办法。石阞想了想,对儿子说:“陈国的陈桓公治国有方,你可以陪同州吁去陈国访问一下。”石厚和州吁便诀定前往陈国。

  这时石阞马上给自已的好友,陈国的一位大臣写了一封信,说:“卫国国君州吁和他的亲信石厚就要到贵国来了,这二个人就是杀死我们国君的凶手,请您看在陈、卫两国的交情上为卫国的黎民百姓办件好事,等他们二人到你们那里的时候,把他们两个杀掉。”

  结果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便被抓了起来,但陈国方画觉得由陈国杀死卫国的国君不太合适,还是应该请卫国派人来治他们的罪。于是石阞又马上派卫国的两个人赶到陈国,就地杀死了州吁。当时很多人念石厚是石阞的儿子,想从轻发落。可石阞说:“这种不忠不孝之辈,不除掉,不足以平民愤,为了大义我不能念私情。”石厚在临刑前想见父亲一画,石阞唯恐动摇自已的决心,毅然地拒绝了。

  大义灭亲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中国成语故事3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中国成语故事4

  1、后起之秀

  故事: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2、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3、雪中送炭

  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4、画饼充饥

  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5、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6、尔虞我诈

  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7、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8、嫦娥奔月

  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9、恃才傲物

  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10、舍生取义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11、收买人心

  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赶到,赵云英勇杀敌,突出重围终于到达刘备身边,哭诉没有救下糜夫人,刘备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要摔死阿斗,被众将劝止。

  12、声东击西

  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3、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14、神武挂冠

  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15、草木皆兵

  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16、声色犬马

  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17、李郭同舟

  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18、舍我其谁

  战国时期,孟子经常与学生们谈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他把儒家学说加以发挥,认为君主要仁爱,以仁治天下就像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容易。学生问他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9、水陆毕陈

  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他在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陆毕陈的宝物送给王恺。王恺自叹不如。

  20、魑魅魍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公然在周王室境内陈兵**,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无礼地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孙满解释说鼎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强大任何魑魅魍魉都不敢接近。

中国成语故事5

  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中国成语故事6

  典出《汉书·王章传》,说的是西汉时的王章家里非常贫穷,年轻时在京城长安求学,与妻子住在一起,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没有被子,只好盖用乱麻和草编织的像蓑衣一类的东西。这是当时给牛御寒用的,人们称它为“牛衣”。王章蜷缩在牛衣里,冷得浑身发抖。王章以为自己快死了,哭泣着对妻子说:“我的病很重,连盖的被子都没有。看来我就要死去,我们就此诀别吧!”妻子听了怒气冲冲地斥责他说:“仲卿!你倒是说说,京师朝廷中的那班贵人,他们的学问谁及得上你?现在你贫病交迫,不自己发奋,振作精神,却反而哭泣,多没出息呀!”王章听了这席话,不禁暗自惭愧。病愈后,他发奋读书,终于成了有用之才。

  延伸阅读:成语主要人物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wěi)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学习成语作用:

  第一,它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成语中有大量的由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演绎而成的,了解了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比如坐怀不乱这个成语就向我们讲述了柳下惠的故事:据《荀子.大略》载,相传,春秋时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鲁国的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 的正人君子。后来就用坐怀不乱形容男女之间相处时作风正派。比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相传越王勾践回国,后坐卧于薪草之上,“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刻苦自励,最后强大起来,吴王勾践终于成就了霸业。还有望梅止渴、狡兔三窟、煮豆燃萁、不耻下问等成语,就会想起一个个的历史画面。

  第二,它能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换言之它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能教会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它会告诉我们怎样去激发自己的斗志:高歌猛进、壮志凌云、昂首阔步、乘风破浪、叱咤风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从而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当我们取得一点点成绩,要沾沾自喜时,它告诫我们,荣辱不惊、更上一层楼、一步一个脚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而使我们能修正自己前行的方向。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它告诫我们: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穷且益坚。总之,有太多的成语饱含生活的哲理,学习和应用它,会培养我们平和的心态、洁净的心境,良好的修养。

中国成语故事7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中国成语故事8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

  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

  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

  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中国成语故事9

  晨钟暮鼓

  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唐·李咸用《山中》诗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暮鼓晨钟

中国成语故事10

  一笔勾销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他十几岁时便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就喝粥充饥。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考中了进士。

  庆历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富弼等一起,进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减冗官。范仲淹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空出的职务,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这么毫不留情,担心地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流涕了!”

  范仲淹回答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伤好得多吧。”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都罢免了。

  但是,由于新政触犯了当时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也就在这一年,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中国成语故事11

  : 发愤忘食

  : fā fèn wàng shí

  :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来到楚国叶县。县官沈诸梁间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后来子路把沈诸梁的问题告诉给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发愤求学,连饭都忘记了吃),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会高兴得忘记忧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这个成语形容勤奋好学,忘我工作。

中国成语故事12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过,过失。

中国成语故事13

  冰消瓦解

  这个典故出自《隋书.杨素传》。杨素是隋朝皇帝杨坚手下的一位近臣,他在帮助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被隋文帝杨坚封为越国公。杨素为人心狠手辣,治军严谨。在他的部队中,只要军令一下,官兵们稍有违抗就遭杀头之祸,而英勇杀敌立功的,能够及时得到封赏进官。所以他打仗取胜的时候很多。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很赏识他的才干,想方设法拉拢他为自己的私人势力。公元604年,杨广阴谋杀父篡位,称炀帝。当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宗室大臣纷纷遣责杨广这种卑鄙的有失天伦之道的行为。汉王杨谅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发兵对抗。杨素得知消息后,在杨广的指令下,亲自率军追击,虽然杨谅人多势众,杨素兵少将弱,但他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等战术,很快以少胜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杨谅兵败投降。战报传到京都之后,隋炀帝很高兴,亲自写了诏书,向杨素全军表示慰问。诏书中称赞杨素战术谋划得当,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所到之处,"雾廓云除,冰消瓦解。"杨素班师回京后,不久被进封为楚国公。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种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溃。

  诈伪装的办法去消灭敌人。

中国成语故事14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中国成语故事15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一天,晋平公召见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晋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呢?”祁黄羊笑了笑,说:“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因此,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您。”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结果解狐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欢迎。

  后来,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个法官,你觉得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很诚恳地说:“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适不过了。”晋平公十分惊讶地说:“祁午是你的儿子啊,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晋平公于是就派祁午当了法官。祁午办事十分公正,处理案件果断公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祁黄羊的行为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连孔子都称赞说:“祁黄羊这样做很对,他推荐人,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真是大公无私呀!”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办事公道、顾全大局、毫无私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