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鉴赏 试谈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
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鉴赏
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鉴赏
摘要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寺观壁画的巅峰之作,分别绘制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和无极殿里,三清殿和纯阳殿中的壁画是永乐宫壁画的代表。
其艺术特色首先表现为道教思想与永乐宫壁画的完美融合,其次是永乐宫壁画科学技术理论的运用,最后是色彩艺术的运用。
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世界壁画史上的奇葩。
关键词:艺术鉴赏永乐宫壁画《朝元图》色彩
永乐宫,位于山西芮城县,是一组集元代绘画、建筑、雕塑于一体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
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的首推大型精美壁画,它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甚至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永乐宫壁画总面积有960平方米,分别绘制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和无极殿里,这些精美的壁画,不仅画技高超且题材丰富,在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雨侵蚀,壁画色彩的辉煌气势仍不减当年。
三清殿和纯阳殿是永乐宫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
三清殿是主殿,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绘画精华的《朝元图》,同时还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成了元代道教艺术最引人注目的一章,《朝元图》的面积有400多平方米,人物形象总计286个。
画师以流畅而刚劲、简练而严谨的线条刻画出了众多生动的形象,这些线条疏密有致且刚柔相济,是按照这些形象的不同年纪、不同表情、不同性格进行逐一罗列的,形象变化多样且无一雷同,创造了和谐的韵律以及装饰性的效果。
纯阳殿壁画,共有203平方米,是由52幅连续性的组画组成,描绘了吕洞宾从出生到羽化成仙的故事。
每幅图约有16平方米,以现实生活作为内容背景,有宫殿、山野、园林、街市,山水人物,九流三教,可谓包罗万象,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除此之外,纯阳殿还有十一幅拱眼壁画,呈现的是一些奏乐、舞蹈的技乐童子,画面生动活泼,非常可爱。
重阳殿壁画通过49幅连环画的形式,生动描绘出了王重阳以及弟子们传教的活动。
相对于三清殿和纯阳殿的壁画来说,重阳殿壁画的绘制时间已经过了艺术高峰时期,略显逊色,但画面中仍不乏一些局部十分精彩。
总之,永乐宫壁画可谓是中国绘画发展到高水平的典型作品。
一道教思想与永乐宫壁画的相融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是我国古代道学与巫术的结合,其形成阶段是将先秦的庄子、老子“道”学说作为基础,主要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相关哲理。
在我国古代的美术发展过程中,道教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创造的主导思想更强调心灵和事物的和谐统一。
例如,“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越名教而任自然”等,将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
正如三清殿的《朝元图》所描绘的众仙朝元的场景一样,两百多位神仙的神态和神情都不相同,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相互交谈,还有的在仔细倾听。
武将、文官、力士、玉女等服饰、形态、神情虽然不同,但每个人物的气质都很洒脱,画师巧妙的将不同人物进行统一,并将其和谐的融入到一起。
整体来看,场面浩大且气势不凡,但完全无杂乱之感,体现出了道教追求的“自然”,形态的“自然”,排列的“自然”,打破了一切束缚。
1从道家思想与壁画内容的表现手法来看
三清殿是永乐宫最核心的建筑,殿中壁画作《朝元图》,即朝谒“玄元皇帝”老子。
道教认为,宇宙之始为一元气,又分为玄、元、始三气,而这三气形成了三清境,即玉清、上清以及太清。
而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将这一深奥的道教美学深深的融入了进来,着力表现着诸位神仙们的奇特经历以及相关的故事传说。
壁画中,不仅将神仙的居住洞府描绘的清幽娴静,犹如世外桃源,突出了他们与世无争、追求独善其身、清静无为的脱俗精神;同时还描绘出了天界宫宇的富丽堂皇,天界的秩序和仙阶尊卑的严格性,并赋予他们同人间一样的相貌和情感。
这种表现手法同时还反映出了道教的“出世”和“人世”并存的思想,体现出了道教明道的要求。
2从壁画的人物内容结构来看
三清殿的整幅壁画可以看到,神龛的东侧以及西侧各有五位穿着极为尊贵的道教官服的人物,属于有道之士但未成仙的角色,这也正是道家思想在神仙谱系中多出的人物阶层。
三清殿西山墙的北部,在木公像的右上角处,有一位老者,他被认作是造字的仓颉,而在他上方的一位人物则被认为是孔子。
虽然永乐宫的道教壁画是全真教为了纪念仙人吕洞宾而造的,但全真教的七真人当中,丘处机的思想非常接近儒家的思想,他特别重视孝道,以道干政,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一致。
老子的道教学说不仅与孔子儒家思想互相斗争,而且又互相依存;不仅相互对立,而且又相互吸引;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又相互补充。
因此,儒家思想的孔子出现在永乐宫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物的巧妙设置,突显出了道家的豁达思想。
二永乐宫壁画科学性技术理论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自然哲学的引导下,科学技术理论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渗透作用。
永乐宫壁画,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典范,其绘制的方法和理论中也侵透着科学技术理论技术。
它将几何学的整体以及和谐思想作为绘画的基本原则,将本来貌似混乱的各种现象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形式框架之中,刻意追求其中空间画面的一致性,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结构、比例的准确性,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将古代的传统宗教内容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再现,可谓是将艺术与科学进行高度融合、交叉的典范。
永乐宫壁画的科学技术理论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概述:
1永乐宫壁画艺术中透视法的应用
永乐宫壁画是在二次元的平面上创造形象的,二次元的平面具有高和宽两个方向,可以产生形象,但却没有深度。
要想在二次元的平面上创造立体的空间感,就必须运用相应的科学技术理论得以实施,永乐宫壁画在创作中采用的是透视原理动机。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在平面上将我们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空间表现手法。
透视学早在南朝画家宗炳的论述中关于《画山水序》中,提到“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见其弥小。
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宗炳这一理论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第三角画法的先导。
以永乐宫壁画中纯阳殿的《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中的景致交融、包罗万象的景象为例。
此图远看貌似一副巨大的青绿山水图,近看实则为上下两排且左右进行衔接的一幅幅连环故事画,画家通过艺术手段和观察方法进行结合,在有限的面积之内表现最大限度的'山水全景空间,看到的似乎就是大自然的真实景物。
除此之外,画家根据理想、内容的需要,利用鸟瞰俯视的方法,不拘泥一般的比例透视,进行大胆夸张的概括,从而让“景观”达到一览无余。
2永乐宫壁画艺术中比例法的应用
大自然中任何物体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具有数学逻辑的比例关系形成了物体的特定构造,它不仅适用于大自然中物的美,同样也适用于人类视觉艺术对美的要求。
所以,永乐宫壁画在其创造过程中遵循的另一个原则就是比例法则。
“竖画三尺,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山有三人,山大于木,木大于人”永乐宫壁画就是严格遵循这些比例关系,以纯阳殿的《神化石肆求茶》为例,画面中的树木、人物、房屋、山、石等景物的大小比例都严格按照透视关系进行“折算”,从而符合整体空间的一律性,且图中物体的大小比例以及远近的透视关系都服从于整体的立意和立体形象,画面前后层次感真实且主体形象突出。
3永乐宫壁画艺术中光学投影的应用
自然界中的所有物体的存在均为视觉所感知,均以光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正如达・芬奇所说“一切物体都被光和影包围着”。
因此,永乐宫壁画在视觉艺术之中,除了在追求内在的结构因素以外,还强调了光与影的配合运用。
三永乐宫壁画的色彩艺术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绘画色彩观是基于古代哲学五行的观念,因此也就有了青、黄、赤、白、黑的五色之说,在古代的中国,黑色被作为众色之主,中国人肤色为黄色,因此在古人的五行之中,将黄色作为中心正色,被称作“中和”之色,象征着大地的颜色。
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的绘画色彩观念中,颜色的使用并非全部参照事物的客观颜色进行模仿的,而是将所要进行刻画的对象先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主观心理审美的表现形式,去规划其颜色的表现。
永乐宫壁画中主要运用的是重彩的艺术风格,并在我国传统绘画史中取得了相当高的造诣。
永乐宫壁画通过一些具有装饰性的重彩采用勾填画法从而增加画面中内容的气氛,并有计划的通过分散使用石绿、石青、朱砂、赭石等石色,以及白色或其它单纯色调进行间隔,同时再通过细部的重点加工突出衣袖、铠甲、伞盖、香炉、宝座、璎珞等物体,将壁画辉煌壮丽的艺术效果突显出来。
以三清殿的《朝元图》为例,其艺术特征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意向化的色彩象征手法
三清殿的《朝元图》不仅在造型师突显意象化特征,而且在色彩上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意象化特征。
其色彩的运用采用的色彩象征手法与我国古代五色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主要体现为其众多的色彩完全并置且并排成平面的构成关系,而对于脸部的五官结构只是略微渲染,可见其最想突出的重点是表现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而非物质的实体,通过平面造型与色彩的运用将画中人物的物质性表现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突出人物的精神特征。
即以概括性、主观性为主的意象化色彩象征的手法进行物象的表现。
例如,永乐宫壁画中的神道正尊服饰大多采用正五色,而其余诸神的服饰也大多则以褐色、土黄、紫等色进行表现,其青衣绿袍,突出了清素雅致的特点,内衣兼青色、白黄,也表现出了理想中神的清静以及庄严。
服饰的花边有黑、白、红、金、银以及石绿、石青等色,浓郁且沉着,色彩丰富艳丽但却不失素雅,给人一种超脱绝俗的感觉。
2线条、重彩勾填、“沥粉堆金”的技法
永乐宫壁画主要是以线描和重彩勾填为主要的表现基础,衣纹的用笔采用的是猪鬃特制而成的捻子进行绘制,甚至有的线描可达丈余,世界都较为罕见。
画人物时勾衣则飞舞临风;须眉则根根见肉;画荷花、牡丹如含露待放。
形象地传达了当时的人文环境。
色彩方面,三清殿的《朝元图》在画法上采用的主要是富有装饰性的重彩勾填的画法,所填的色彩较为浓重。
染色之前,用赭石色进行做底,画面呈现的效果更加厚重,且会出现很富丽的感觉,除此之外,《朝元图》为了使帝君和圣母这八个主像更加突出,全部使用大设色,除了使用大面积进行设色和正五色填注以外,还大量使用了“沥粉堆金”以及“剥金”来增强质感的对比,使画像的辉煌气势以及立体氛围更加凸显。
虽时隔700多年,仍能将当时的富丽堂皇一览无余的呈现出来。
作为中国壁画史上的典范,永乐宫壁画虽然已于我们相隔了700多年,但却能冲破时空的距离,带给我们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永乐宫壁画深深影响了中国画的几代人,对于中国画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装饰性与写真性辩证关系的把握等对我国以后发展民族艺术,将会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宗炳:《画山水序》,《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 马芳:《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色》《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
[3] 黄金鹏:《永乐宫壁画艺术探微》,《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 方天渊、靳玉蕾:《道化之光彩》,《美术学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5] 徐岩红、高策:《永乐宫壁画艺术中的科学理论探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 徐岩红:《解读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的古代自然观》,《沧桑》,2007年第6期。
[7] 金维诺:《永乐宫壁画全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8]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系:《永乐宫壁画服饰图案》,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9] [罗]亚・泰纳谢:《文化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 孙瑜:《“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元代永乐宫壁画与道教美学》,《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11] 王泽庆:《世界超级艺术永乐宫壁画》《美术》,2004年第5期。
永乐宫壁画的色彩残缺痕迹
摘 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风雨的洗礼,好多作品有了残缺的现象。
本文试着对永乐宫壁画的色彩做了残缺痕迹的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探寻传统绘画色彩的精妙。
关键词:残缺痕迹;不完整性;美学意味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传统重彩画的经典。
它继承了周朝以下元朝之前历代中国壁画的优秀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特别是三清殿的壁画,集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精妙之大成,豪华瑰丽又和谐生动。
本文从壁画色彩残缺痕迹分析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永乐宫壁画虽然保存较为完好,但毕竟年代久远,历尽风霜,很多地方的颜色已经脱落或变色,但这些表面的不完整却赋予了壁画另外一种完整感和成熟感。
一、壁画色彩残缺的因素
永乐宫壁画色彩破损的因素主要有:1、自然褪色。
使用的材料是永乐宫壁画色彩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壁画中,一般选择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朱膘、赭石、珍珠粉、雄黄等,这些石色稳定性强,一般不变色。
但一些植物颜料,如胭脂、花青、藤黄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的褪色。
还有在人物面部和云彩上使用了晕染的手法,这些白色、乳白色的地方逐渐褪色有的甚至变成了黑褐色。
2、漏雨。
三清殿大殿屋顶漏雨,导致雨水冲刷墙面,与壁画颜料发生作用,还使部分墙面发霉变质,这些都让壁画颜色受损。
3、壁画墙皮脱落。
历经七百余年,墙壁难免破损,局部墙皮带色剥落,使壁画色彩残缺。
4、人为的因素。
永乐宫三清殿作为道家重要场所,从古到今前去拜谒朝圣的人络绎不绝,使得壁画保存的环境不是很理想。
人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逐渐与墙面材料和颜料发生反应,导致壁画颜色发生改变。
二、永乐宫壁画色彩因不完整产生的特殊美感
关于“残缺美”,罗丹说过:“表达思想不必形体完整,无论你拿起任何杰作的局部片断,你就能在这上面知道作者的心灵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性”(《罗丹艺术论》)。
正如他的《巴尔扎克像》,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整体上来,毅然放弃雕刻精美的双手。
又如《断臂维纳斯像》,虽然双手缺失,却因祸得福,让我们觉得更完美,甚至觉得原本就应该如此。
这些都是因为形体局部的残缺却换来作品整体的艺术美感。
老子说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老子》四十五章)。
因此欲致其圆,必由其缺,圆原来偏偏就在残缺的地方。
艺术作品的美也恰恰就在不够完美的方面。
戏剧作品中的悲剧,往往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和审美体验,就在于它的不够完美的结局,经常使人扼腕叹息,无比遗憾。
这种对残缺的反应,源自于人们倾向完美的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知觉印象会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人类的心理都有一种完整和闭合的倾向与本能。
人们总是有强烈的欲望想将残缺的东西修补和完善。
因此,当人们在欣赏有缺陷的作品时,心理总会产生一种紧张,然后积极地投入感情,发挥想象力,参与到使其完美的过程中,直至达到心理平衡。
这个过程能让人感到强烈、刺激的情绪体验,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
艺术作品的残缺,就像是给观众留下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窗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使其取得更大价值的美感。
如若一个艺术作品绝对完整,所有的元素都处于完美状态,那就让欣赏者失去了主动参与创作的欲望和能力,愉悦的审美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样的作品就无法使人产生感情。
是什么能够让我们心里久久为之感动?是残缺和遗憾!我们追求完美的本能经常会与之较劲,挥之不去,经过时间的打磨,逐渐成为一种美在我们内心的一个角落留下一点标记。
岁月在永乐宫壁画上留下痕迹,让它的色彩变得不再完整甚至模糊而有残缺,但这些色彩剥落的痕迹,却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审美信息,就像一个经验完整性把握下的缺口,引导观者用别样的心情去感受沧桑变化,追寻逝去的时光,凝视当下的自己,在观者的心中丝毫没有因为它的不完整而影响艺术完美的感受,反而庆幸因为它的破损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显得更有魅力。
三、时间让永乐宫壁画色彩更有内涵
观者在欣赏永乐宫壁画的时候,感知到的不仅仅是《朝元图》中仙人们朝圣的内容,因为那些剥落的色彩痕迹,经常会提醒人们关注题材内容之外的一些东西。
人们在欣赏它时,往往能够产生立体的认知感受,除了作者给出的空间关系,还有时间关系,还有更多社会因素、情感因素参杂其中,使得本来简单的宣扬道家思想的壁画顿时变得扑朔迷离,富有更多解读的可能性。
这种认知流程的变化,更能够拨动观者的的心灵,使壁画更加耐人寻味。
不完整性是传统壁画色彩真实的面貌,是中国传统壁画材料技法必然产生的效果,产生的时间感和沧桑感几乎成为传统壁画色彩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永乐宫壁画中,这种残缺色彩造成的丰富感受使人沉醉而欲罢不能。
尽管当下社会文化纷繁多元,但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传统文化意味总是深入骨髓。
往后传统文化或许会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逐渐逝去,我们却有传承的义务与责任。
相对于形式和内容,文化内涵、意味的传承更为重要。
而对于传统绘画意味的探寻正是本文想要企及的。
文章从绘画色彩这个典型的艺术语言出发,从永乐宫壁画这个传统绘画代表作品入手,从经典中挖掘和探求。
它经历七百余年的历史,颜料变色和剥落,却愈发显得深沉、壮丽,不断启迪我们重新审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维诺.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200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