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1:
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如何,但是,不得不说,读了这本书后我并没有感受什么轻重,也不知道该选择轻还是重,甚至不能理解作者所说的轻重的具体含义。也许这是因为我还没有读上许多遍。不过,我有些其他的感悟。
粪便与神圣。很多时候我们是拒绝神圣与肮脏的东西诸如粪便联系或者同时提起的,比如上帝,作者提出有趣的言论,上帝有嘴巴,便有肠子,吃东西,便有粪便。但是似乎我们一想到这里,就会感到自己似乎亵渎了上帝,亵渎了神圣。而有些时候,在书本上,对于一些类似的词语,总会被避讳地省略。我们骨子里拒绝肮脏,对于一个正常人每天都做的事,我们都不想多提,侮辱,对,似乎就是对自己的侮辱。在书中,把对粪便地否定,对形而上,美的追求称为媚俗。
是的,媚俗,许许多多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媚俗,都拥有形而上的美学理想。政治家是最深明其中含义的人,当拥有观众,拥有机会他们便可以媚俗,甚至不仅仅是外表表现一套,内心是另一套,他们当时可能是深深地为自己的理想倾倒,并且内心没有丝毫的肮脏,当孩子在面前时,他可以抱起孩子亲切地问候,当战争开始时他在公众面前大肆宣传其和平的思想,我们或许并不应该对此进行批评,至少在那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如何异心。但是,媚俗带来的可能是政客们自己的专制,自己的形而上的美学追求,在抱起孩子时,他是否知道孩子此时需要的或许不是拥抱,而是一点点吃的?在宣告和平的时候,也许正是他们政府的军队正在入侵别的国家。但是他们专制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追求的美好是伟大的。
我不禁想起了《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长,她在疯人院中扮演者独裁者的角色,在其中的精神病患者没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一切都按照她的意志运转,而她正是生活在自己世界的独裁者,她考虑到耳背的的患者于是加大音乐的音量,却不知道这对一些正常的人们的折磨,为了一些患者的正常起居时间,拒绝了主角等人的看世界杯的要求,却不知道久居精神病院的人们内心需要释放压力的内心需求。她总是媚俗,追求着自以为的形而上的美,总是固执己见的为精神病人着想,在她的心中从来没有想过折磨他们,,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做着自认为对的事,所以她不会去了解精神病人们的真正需求。经常地,这才是,媚俗,脱离了大众的媚俗。
书中也有着许多媚俗。斯大林之子——被称为上帝之子的他因为粪便肮脏之事投向电网自杀,因为媚俗的他不希望自己与粪便扯上关系——上帝之子怎么会因为粪便而被人批评,并且在大庭广众之下?柬埔寨政府拒绝世界上的医生到他们国家进行免费医疗,所以许多医生感觉到被侮辱,于是到柬埔寨边境抗议,又因为柬埔寨的冷酷回应,于是他们感觉自己有了崇高的目标,在媚俗中越走越远。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些明白了昆德拉的轻与重,重不一定是指责任——这样一个许多人愿意承担的重,它有可能也是媚俗的意志压在心头的沉重,当斯大林之子认为自己受到侮辱时,媚俗的沉重让他不堪重负,于是他选择轻,轻轻地跃向电网,轻轻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成为不能承受之轻。弗兰茨也是,当柬埔寨政府对他们的喊话没有任何的反应时,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毫无意义,媚俗压在他心上,使他想要不顾一切地跃向枪口,为获得别人的目光,别人的关注,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意义——哪怕那时他已经失去了生命。
我们真的应该背负他人的看法吗?应该被媚俗所驱使吗?
我还有一些理解,对于书中的性与爱的。性与爱是分开的吗?还是爱大于性的?“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书中的托马斯是一个浪荡子,爱着特蕾莎的同时,依然与另外的女人保持着性关系,这同时令他们两个人苦恼,一个想尽办法让另一个人不知道他的风流韵事,另一个在知道之后努力地想去理解和忘记却总是不如愿,爱情被性压上重负,两人承受着这不能承受之轻。
从两人的痛苦中,我们可以看出:爱与性的分离是不可能的。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想的定然是不再让对方流泪,痛苦,然而若是爱与性分离,你会不在意你的枕边人在与你拥抱的时候,带着其他人的味道吗?哪怕你们曾有海誓山盟,可那些又能带来什么安全感呢?爱情的路上两个人相互依靠,相互取暖,哪里容第三人插足?我可以承认除你之外,还有其他人拥有对我的吸引力,但是我仍然坚持:我希望每天早上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你微笑着对我说“早啊”。
说实话,我不能说我看懂了昆德拉的这本小说他的每一句话也许都有着自己深刻的含义,这是一本需要我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书。看完后隔几天再次翻看,我都会得到新的理解,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了吧。希望阅读会伴我一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2:
文|朱小白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题记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刚上大学那会儿,就像所有对哲学充满好奇的姑娘一样,也试图去拜读一下这本世界名著,当然它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从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现在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大半了,当再翻起这本的扉页时,我看到了它向我展现出的第二扇门。好的书就像万花筒,不同的人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心灵感受不同的旅程。
翻开书本,一股浓浓的民主改革的气息扑面如来,那时是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
作者巧借这个历史大背景来探讨爱的真谛,这个爱是广义的,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
男主角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的婚姻失败,所以渴望拥有一个情妇,因为情妇是不会抛弃和被抛弃的,可是当他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为了不违背自己所制定的原则,他决定辜负自己和特丽莎的爱情。
这就是灵与肉的分离,也是本书第一章所要表述的内容。后来情节急转直下,特丽莎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最终,像是上帝的愚弄,让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此外,作者还运用萨宾娜、弗兰兹等人物把故事表现得更加丰满,情节也更加跌宕起伏。我想作者的本意也并非教会读者怎样去认识凄惨和命运的坎坷,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无形地在向读者灌输一种价值观——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我想这就是米兰·昆德拉的不朽之处。
如果抛开这本书,我更想谈谈读书。
书本予我而言,是一封写给自己的一封情书,感动自己之余,感动他人。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必定会有这么一本书自始至终都陪伴着他,像一个胎记,不管他出身卑微还是高贵,不管他是健康还是疾病,它都不离不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读到的一本好书,它将陪着我成长。我想书之所有能给予人力量,正在于它的思想,润泽心灵,发人深省。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诗《天真的语言》如是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我认为是:一花一世界,一书一人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所有我看完的书中花的时间跨度最小的一本。看完《笑忘录》之后,很想再涉猎米兰·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很期待的一本,它也在我要看完的50本书的清单之上。这本书是从308借的,和我看过的那本《笑忘录》属于一个系列,和我在书店看到的那本一模一样。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看完,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想来,这主要是由于课本极其晦涩,我决定暂缓复习大计;寝室又停电,我没办法用电脑造成的。一次在课堂上,三次在寝室,再加上昨天在自习教室待到11点,我看完了这本近400页的书。上次看完《忏悔录》后,由于这本书枯燥的内容(自传并不是吸引人的文学作品,卢梭自己也说了)、自己看书时的心情,对这本书的特点已经没有力气去归纳了,除非让我再翻一翻。其实我要说的,全部在《忏悔录》的后序之中。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花了点时间再翻了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虽然,这篇日志归类在“书评影评”之下,但是我还不敢妄称这样的东西为“书评”、“影评”。它只是我个人对自己看过的书或者电影的一些总结、思考。我不打算用这样的东西去影响别人。并且,我会偏重谈自己的感受,不会对这类作品做深入的探讨。这些话,算是“书评影评”的开篇语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几个特点:
1、全书以两对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为主,第一部《轻与重》、第二部《灵与肉》、第四部《灵与肉》、第五部《轻与重》、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是写特蕾莎和托马斯以及小狗卡列宁(不要怀疑,标题确实是重复了,也呼应了);第三部《不解之词》、第六部《伟大的进军》是写萨比娜和弗兰茨。我是看完这本书才清楚地意识到的,在看的时候差点糊涂了,奇怪怎么主人公的名字变了。某些章节有两对主人公的交叉描写。
2、线索铺垫多次出现,它的作用我就不说了。比如托马斯和特蕾莎偶然的相遇,比如托马斯站在窗户前的描写,比如把特蕾莎比作放在篮子里顺河漂流的婴儿的情节等等等等。
3、昆德拉思想的深邃性时刻体现在其中。比如对生命轮回说的思考,对es mess sein(非如此不可) 的考证,以及对生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即引出于此)、人性对社会的思考等等等等。
4、全文引用了许多其他作家的著名作品的句子、提及了许多史实、真相、引用了许多神话故事等等,使作品内涵极丰富,体现了昆德拉的文学修养性。如果说我们该学习他,该学习的地方就在这里。
5、文章写作方式独特,这包括第一点:排布了两对主人公的故事,但他们之间有统一性。描写与思考相互随意穿插,在有必要的时候独立成篇,抛弃了结构的禁锢。比喻奇特、梦境怪异新奇(比如特蕾莎围着游泳池转圈的梦,梦见托马斯变成野兔的梦,梦见卡列宁生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的梦等等)、想象的奇谲瑰丽。
6、角度奇特。从一开始,昆德拉便告诉我们他是在写小说,托马斯是产生于某个特定场景的人物(写小说的人常常让人相信故事的真实性与逻辑性,怎么会想昆德拉一样坦白呢?),这样看来,托马斯是他的儿子。可是慢慢地我又觉得作者是主人公的朋友。后来又觉得主人公的故事就是作者的故事。尽管昆德拉是跳出了这个圈子,但故事的连贯性丝毫没打折扣,它就像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7、对性不遮掩亦不色情的描写。文章中的两对主人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婚姻不忠,以男人的背叛。托马斯作为一个曾经身肩重任的外科医生,在不得已辞退之后,开始了对女性(性领域)的解剖。他要探索的是她们身上那百万分之一的与众不同的部分。要承认的是,中国和(上世纪的)欧洲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没必要嚷嚷什么让中国也开放。我个人比较能接受中国传统的风气。
8、作品中表现出的对自己祖国处于水深火热的无奈,对俄国入侵者的愤慨,对政客、明星作秀的厌恶,无不表现昆德拉有一颗仁爱的心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