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一代人原文及赏析 顾城一代人出自哪本书

顾城一代人原文及赏析

  《一代人》是一首简短却很有韵味的朦胧诗。下面请欣赏学习啦小编带来顾城的《一代人》。

  顾城《一代人》原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赏析推荐一: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猛咯内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首先你得知道这是上个世纪一个诗人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名字为 一代人,一代人是指那些经历了__洗礼的人,那时的他们,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了__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寻找理想中的出路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光明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可见,这种无比的勇气,能带给一个人冲破黑暗的巨大力量,那么,那一代人,千千万万的企望光明的人,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那就将是无穷的,这首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

  顾城《一代人》赏析推荐二:

  我第一次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年纪很小,固执地认为这两个句子出自鲁迅之手,因为在我的观念里,能写出如此帅气的诗句的人非NO.1鲁迅先生莫数。直到好多年以后我听说了诗人顾城,发现原来是他的作品,令我吃惊不小。

  好像是高中时候,我接触了朦胧诗,不过当初我对朦胧诗是极度厌恶的,武断地将其定性为“文坛毒瘤”,并且写文章攻击,主张现实主义的文风。到现在发现我当时的想法虽然幼稚但竟与艾青的观点不谋而合,不过想想那时候确实是对朦胧诗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的。当时班里来了个多愁善感的语文女老师,大力介绍朦胧诗给我们,而且班里有一大批人开始尝试着写诗,当我看到他们费了半天劲编出来的几句充满语法错误的诗句时,感叹朦胧诗真是害人不浅啊,于是就和所有人干上了。终于寡不敌众,好汉不吃眼前亏,我就诈降到了“敌人”的阵营中,也开始写朦胧诗,当然,我纯粹就是瞎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吗,编出些“优美”的病句后老师带着惊叹给我拿到了校刊上发表,在别人的惊叹声中只有我暗地里偷着乐:这帮人竟然拿狗屎当黄金。于是更加坚定了我的观念。

  后来到了大学我去听了学校张淑萍老师的诗歌鉴赏课,从中获益匪浅,使我对朦胧诗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也使我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先我对朦胧诗的误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意思晦涩难懂。我想这也许是大多数不喜欢朦胧诗的读者最大的困惑,我在这里谈这个问题也并不是代表我已经能读懂了,只是我发现了朦胧诗可以读懂的,不是想象中的不知所云,而是读者形成的惰性思维在作怪。很多人认为读诗是享受,是放松,不需去动脑子,最多转一个弯,两个就不能接受了,而优秀的诗歌恰恰是挑战人们思维的诗人智慧的高度结晶,如果想不费气力就读懂那只有去听通俗歌曲了。其实话说回来,很多诗歌是不需要去弄明白的,就像印象派的画作一样,非要研究上面到底画了什么反而是离画家的意图背道而驰,和画一样,诗人给读者一个意境,画面上只有寥寥数笔,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就像只规定了两个点,需要读者自己去连中间的线,至于怎么连完全在自己,正所谓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第二个误会是我认为朦胧诗不关心生活,不源于生活,是所谓的诗人们坐在房间里玩的文字游戏。这个误会是最容易澄清的。因为朦胧诗的优点正是深刻关切身边的事件,就拿上面所附的《一代人》来说,“黑夜”毫无疑问指的十年__,作者高度凝练的用这个意味深长的意象表达了__给这整整一代人带来的苦难,“黑色的眼睛”既可理解作中国人的特征,也可以看作是“黑夜”的产物,“黑夜”想蒙蔽无数渴望光明的眼睛,却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寻找光明的信心。短短两句诗概括整整一代人的主题,如何不能说是关切生活?这样的例子是举不完的,北岛诗歌中排在第一位的《回答》:“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的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顶峰”,舒婷的《神女峰》:“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梁小斌的《雪白的墙》:“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妈妈,你也哭过,/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爸爸不在了,/永远地不在了”。这些感人心脾的句子是我能熟练的背诵出来的,而这些诗的作者几乎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啊!

  我为了表达我对朦胧诗误解一事的深深歉意就干脆对其作了一个小小的研究,并自己也学着创作一些诗歌。其中我对顾城尤其感兴趣,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歌,更多的是他传奇的人生经历,这里不多说,我准备专门写篇文章纪念他。其中《一代人》被公认为是顾城的代表作,我虽然也对此不置可否,但我对诗人就这首诗而言的创作态度持很大的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单从这首诗的角度看给大家展现出来的是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一个战士一样的诗人形象,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概括了一代人,影响了一代人,可我觉得顾城在举起这面旗帜后自己躲到了角落里。纵观诗人的一生,顾城是一个诗歌国度中的王子,生活上的失败者,据说有严重的精神病,行事古怪,远离人群,后来干脆隐居到了新西兰的一个小岛上,这样做只能使病情更加严重,以至于最后做出那样的事情来。这是《一代人》中的形象吗?这只能说是一首违心的杰作,表达的并不是自己内心的写照。

  从另个一角度看,《一代人》几乎不能算是朦胧诗。这首诗在1980年的《星星》上发表后轰动了诗坛,得到了几乎所有人一致赞扬,为什么呢?因为这首诗“直白”的能让所有人都轻易的读懂,让所有攻击朦胧诗的人都闭了嘴,就因为这首诗不“朦胧”。我们可以看到全诗只有一处的隐喻——将十年__比喻为“黑夜”,其他的部分并没有特别挑战智力的地方,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意象,这首诗我想是游离于作者与他所有的作品之外的。

  上面隐隐约约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朦胧诗?看不懂的诗就是朦胧诗吗?显然这是一个愚蠢定义,看不懂的诗是没有价值的。其实朦胧诗古已有之,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李商隐的诗,其中的无题诗最让人费解,有一首是这样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几乎已成了诗坛一大悬案,关于这首诗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没有人会去怀疑其价值,这跟中国人的本性有关,余秋雨曾经专门论述了中国人的祖先崇拜现象,这里并不多说。单从这首诗来看,诗人是一肚子的话要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然而此情为何情呢?作者并没有告诉读者,因此才留下了疑问。说到这里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在谈到创作的时候说他并不主张青年朋友读他的《野草》,因为这是写给他自己的。其实这些所谓晦涩难懂的诗歌都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只有自己能看懂,别人能不能读懂那不关他的事,甚至排斥读者,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写道:“你,虚伪的读者”,诗人张枣也在《卡夫卡致菲丽斯》中写说“阅读就是谋杀”。而好奇的的读者们总是会试图去解构诗歌,这首先就违背了作者的意图,在这一层面上说阅读确实是一种谋杀。不过对于这种说法我虽然表示赞同但还是存在一个小小的疑问:既然不想让读者去读懂那干吗要拿出来发表呢?自己藏着企不是更好,这样做难道是想羞辱一下读者的智商?希望有识之士能给予解答。

  有人说朦胧就是含蓄,其实并不是这样,含蓄是面前站的一个低头含羞的姑娘,朦胧就轻纱帐后若隐若现的美人,两者相似却不相同。艾青说:“不能把混沌与朦胧指为含蓄,含蓄是一种饱满的蕴藏,是子弹在枪膛里的沉默”。艾青对朦胧诗是没有好感的,作为人民的诗人、大地的儿子他主张的是写诗一定要让读者能看懂,一首诗使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得不到要领那是误人子弟。也因为这个艾青的诗不幸地被人贴上了“标语”、“口号”的标签。其实朦胧的概念本身就是朦胧的,汉语大词典上对朦胧的解释就是三个字:不清楚。以至于很多人看到朦胧诗就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感觉在他面前自己就像个傻瓜。其实要克服这种恐惧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创作几首朦胧诗,这些诗都是诗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只言片语表达了出来,谁能说真正读懂了某某的诗?不服气把他拎到作者面前当面对峙。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诗的含义是因为无法捕捉诗人当时的心境,有位学者说我们的视线就像摄象机镜头一样,要拍摄一个事物但没有调整好焦距,也就是说没有踩到焦点上,这样镜头当然是“朦胧”的。这是一个很棒的定义。

  关于朦胧诗可以说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还是留些东西下回再述,正如标题所拟,“浅谈”则止,况且写了那么多也累了,就此搁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