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四字成语

寓言故事四字成语

  多少四字成语出自有趣的寓言故事呀!你们想看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寓言故事四字成语篇,希望你们喜爱!

  寓言故事四字成语篇1:三令五申

  春秋时,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吴王为了试试他的才能,从宫中选出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训练。

  孙武命令宫女手拿着长戟(古代一种兵器)并且分成两队,并且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孙武对她们说:我说前,你们就看前方,说左就看左边,说右就看右边,说后就看后面。他命令人准备了处罚的刑具斧头,又再三重申刚才的命令。孙武喊:右!宫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好玩,根本就不服从孙武的命令。孙武说:是我解释得不够明白,命令得不到执行,是指挥官的责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详细说了一遍。当他再次发出左的命令时,宫女们还是笑着不动,吴王也觉得好笑。这次孙武不再自责,他说:解释、交代得不清楚是将官的责任,交代清楚而不服从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于是命令左右把队长推出去砍头。吴王吓得大叫:等等,她们是我的爱妃,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请不要杀她们。孙武回答: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从。坚决把吴王的两名宠妃砍了头,同时另外任命两位宫女做队长。宫女们很害怕,孙武再次发令时,所有的宫女都整齐认真地操练,不敢当作儿戏了。吴王也不得不佩服孙武的才能。

  寓言故事四字成语篇2:三折其肱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寓言故事四字成语篇3:山鸡舞镜

  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冲,从小聪明过人。曹操特别宠爱他,想立他为继承人。有一年,南方献给曹操一只极美丽的山鸡,可是它在殿堂上不肯鸣舞。众人束手无策,认为请曹冲来也许有办法。为什么这五六岁的孩子受人器重呢?前不久,孙权送来一头大象,北方人从未见过,很想知道它的重量,就是没法称。曹冲在边上如此这般说了一通,曹操觉得很有道理,就吩咐按曹冲的办法去称。曹冲命人把大象牵到空船上,看船吃水有多深,在船舷两边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去,再拿粮包、石头装到船上,装到刻记号的地方为止。曹冲再让人把船上的粮包、石头分别点数,过称。这些东西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现在曹冲被请到殿堂上,他一看到山鸡,就命人取一面铜镜来。山鸡在铜镜前看到自己美丽的形体,仿佛置身于明净的湖面,居然连连欢叫、翩翩起舞。山鸡越舞越得意,竟不知停歇,直至倒地死去。成语“山鸡舞镜”比喻顾影自怜,自鸣得意。可惜,聪颖无比的曹冲只活到13岁便死了。曹操痛悼爱子早亡,失去了理想的继承人。

  寓言故事四字成语篇4:舍本逐末

  战国时代,齐国为了和赵国加强外交关系,就派使臣访问赵威后。赵威后接过使臣的献礼,还没打开信,就先问使臣说:“贵国的情形怎么样了?庄稼好吗?人民好吗?还有你们的君王也好吗?”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回答说:“我是奉君王之命来问候你的,你不问我们君王的情形,却先问庄稼和人民,这样未免先贱后贵了吧!”赵威后笑着说:“你的观念错了,想想看,没有庄稼,哪会有人民呢?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呢?难道要先舍根本去问末节的事吗?”

  “舍根本,问末事”这句话就被后人引申为舍本逐末,也就是没有注重根本,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舍本逐末”的意义和“舍本问末”有点不同,逐末是专门追逐微小的利益,就像商人做生意,不去注意投资的数量,反而先计算微小的利益,结果为了微小的利润,损失了很大的投资。其实,这句成语是讽刺那些短视的人,不从远大的将来打算,却斤斤计较眼前的利益,结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寓言故事四字成语篇5:升堂入室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很勇敢的人,而且擅长弹奏乐器。有一天,子路在孔子家里鼓瑟,那弦律充满战斗的激情,使人仿佛听到战场上的冲杀声。于是,孔子说:这乐声不和平,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奏呢?孔子的弟子们听出孔子对子路的不满,就在背后纷纷议论。孔子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说:他在音乐方面已经入门了,而且有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没有达到非常高深的境地。经孔子这么一解释,大家便改变了对子路的态度。

  升堂入室:原来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

  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来多用以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诣。《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