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说课稿万能模板

关于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下面我将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7的乘法口诀》。我将从以下七点介绍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探索8、9的乘法口诀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对编制口诀已有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二年级学习8、9的乘法口诀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与能力:学生亲身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逐步熟记口诀,能熟练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过程与方法: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简单推理及发现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分析

  因为是低年段教学,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亲身经历7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孩子学习数学不仅仅通过教师教授,更多的通过自主实践、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获得体验。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会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的方法加深认知。

  五、教学准备

  本节课前,为方便教学,教师将准备好口算卡片、口诀卡片、48张白纸、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①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②深入认识,完善新知;

  ③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④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①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兴趣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基础,我以小船拼图的情境引入。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口诀。

  出示由七块三角形拼成的小船拼图,共4条,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口诀:

  3-5分钟的铺垫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深入探究新知识的需要,在下面的环节中积极思考。

  ②深入认识,完善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教学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安排了小组活动。

  活动一:写出7句口诀

  师:7的口诀有几句?

  生:7句。

  师:请你在小纸片上写出7句口诀。

  时间:2分钟

  活动二:在7句口诀中找出较容易的或者较难的一句,想想你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的,写在小纸片上。

  时间:2分钟。

  要求:7句口诀全部涉及到。

  注意:展示时要让其他小朋友听懂。老师在学生谈论思考过程中找特殊方法,如:同一句口诀不同方法得到、不同口诀同一种方法得到。

  :这种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乐于思考,同时可启发学生通过多样的形式汇报,如:加法、乘法含义,乘法算式,乘加、乘减,画图。汇报中设计到乘加、乘减,与想想做做第1、2题相联系,并指出:记忆口诀时我们可以通过前一句或后一句口诀得到。

  活动三:齐读口诀

  时间:半分钟。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读口诀,看能读几遍。

  :师生共同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后,这一环节希望通过齐读,让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逐步熟记。齐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口诀应用汉字书写,这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活动四:记忆口诀

  三七( ) ( )二十八 ( )七四十二

  七七( ) ( )三十五 ( )七十四 ( )

  ⑴2小组开火车说一说。

  ⑵学生自己说。

  ⑶1个学生说全部题目(计时)。

  ⑷同合作两人互相说。

  :采用对口令的游戏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记忆口诀,逐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为后面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做铺垫。

  活动五:利用口诀进行计算。

  7×( )=21 6×( )=42 4×( )=28

  14=( )×2 ( )×7=35 49=( )×( )

  ⑴1组开火车说一说;⑵师生合作说一说。

  变式:6×7+7=□×□

  3×7-7=□×7+7=□×7

  :学习1-6的乘法口诀时,发现学生遇到形势多变的口算时易出现错误,所以这一环节我加入了这些题,有“()”在前面的,“()”在后面的及知道积,求两个乘数的。

  教师教学中注意时间分配,通过自主探究、同班分享等活动完善教学,使学生获得编制口诀、记忆口诀的活动经验,层层递进,有扶有放,这样才能尽量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多元智力发展理论,也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③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为了考查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我安排了书上63页的想想做做3、4、5。

  3、⑴看口诀想算式 ⑵看算式想口诀(加入乘法、除法算式)

  4、口算(计时)

  5、解决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在新授内容完成后立即开展巩固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我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④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良好的习惯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会整体梳理今天学习的知识脉络,学生说说今天的收获,还可以让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评价一下自己的课堂表现,帮助学生形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同时我安排了一个活动:拓展延伸。拓展活动是为了让班级没有吃饱的孩子课后继续深入研究,这样的安排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符合“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凸现重点,彰显有点的精要部分,我觉得也许会在课堂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我将在课堂的自然生成中完善我的板书。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1个7 1×7 7×1

  二七十四 2个7相加 2×7 7×2

  三七二十一 3个7相加

  3×7 7×3 2×7+7 3×7-7

  四七二十八 4个7相加

  4×7 7×4 3×7+7 5×7-7

  五七三十五 5个7相加

  5×7 7×5 4×7+7 6×7-7

  六七四十二 6个7相加

  6×7 7×6 5×7+7 7×7-7

  七七四十九 7个7相加 7×7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教学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因为实践经验不足,说课中有很多欠缺甚至错误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促进我自身业务水平的更好的发展,谢谢!

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分析: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第九章《机械和功》当中的第六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材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严密、合理,即科学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教学难点: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二、说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经过对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的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准确的引导。

  心理方面:学生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得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3)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课堂效率。

  四、说教学设计:

  (一)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更方便、直观、灵活,易于学生接受和操作。改进原因:

  1. 用刻度尺测量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时准确度差。

  因为钩码的位置与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实验时不能同时测出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按原装置操作,必需测量了钩码的初位置以后,要移动刻度尺去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这时,钩码的初位置可能发生了变化,因为弹簧测力计是用手提着,没有固定不动的,造成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时准确度差。同样,钩码提升一定高度以后,再次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末位置也会出现类似的误差。

  2.效果不明显。

  用刻度尺测量出四个数值后,需要进行运算才能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移动的距离s,即h=h2-h1,s=s2-s1。显然,实际实验时有部分学生测量出四个数值后,不会进行数学运算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3.操作不方便。

  实验时,要匀速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实际操作时很难控制匀速向上拉,再加上做多段绳子承担物重的时候,多数学生就会站在凳子上或桌子上拉,还要一手拉弹簧测力计,一手用刻度尺测量。浪费了大量实验时间,造成学生分组实验时间过长。

  (二)导入新课:

  1.使用滑轮组提起20牛的重物,使它上升0.4米,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8牛,拉力的作用点上升了1.2米,拉力对滑轮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滑轮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它的机械效率是。

  (三)师生交流:

  1.实验目的: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实验原理:

  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4.实验器材: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重物(或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

  5.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理是什么?

  (3)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6.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重物(或钩码)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2)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G)匀速升高。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由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读出。

  (3)组装滑轮组时要先在动滑轮下挂钩码,测力计要竖直向上以较小的速度匀速拉动。实验时每位同学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4)实验要严肃认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表一(图甲:n=3)

  序号

  物重G/N

  拉力F/N

  机械效率

  1

  2

  3

  表二(图乙:n=5)

  序号

  物重G/N

  拉力F/N

  机械效率

  1

  2

  3

  (5)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

  7.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或钩码)的 ,并记录表一中。

  (2)如有图甲所示,组装好滑轮组。

  (3)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 ,记录数据在表格一中。

  (4)计算出滑轮组甲的机械效率 。

  (5)更换重物(或钩码)的质量,多做几次,把结果记录到表一中。

  (6)更换滑轮组,如图乙所示,重复上面的步骤,再测量几次,并记录数据在表二中、处理数据。

  8.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9.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四)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探究的整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1.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同一个滑轮组挂不同质量的钩码时,机械效率相同吗?

  3.不同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5.说说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板书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的板书使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便学生课下梳理知识,复习巩固。

  (六)课堂检练习: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利用投影做练习、例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1. 如右图所示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

  (1)实验时,必须 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

  (2)要想提高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采用( )

  A.增加钩码的个数 B. 增加动滑轮的个数

  C. 减小钩码上升的 高度 D. 减少定滑轮的个数

  2.如右图甲所示,用一个滑轮组,将180N的物体匀速提升的高度为h,拉力F为120N,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一堂中考复习课,如果从分析教材来讲,本课话题主要是出现在仁爱英语八年级(上)P123-125和八年级(下)P121-123之中,主要讲的是形容词和副词的变化以及其三级比较。但是对于一堂中考复习课来讲,我觉得应当从中考英语对本课话题的难易度要求以及考点的探究入手。从历年的中考真题来看,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考察主要体现在单选题、完型填空和口语运用中的单词填写,比如中考,单选51、53,完型61、62、64,同义词组替换31。当然还有就是从作文之中体现出来。而且我们知道,如今的中考英语,更侧重于在语境之中来考察语法和词汇项目,强化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这个班级——九年(4)班,学生比较活跃,但其英语水平层次不一,一小部分的同学有着较扎实的基础,中间部分较少,而大面积的同学基础薄弱。作为毕业班的学生,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他们对老师的期望也比较大,期盼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学习策略和技巧。从情感上讲,学生会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和配合的,而我也将一如既往的予之人文关怀——将德育寓于英语课堂之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我市中考英语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基础,设置练习注意难易度适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堂课是一堂中考复习课,从知识系统的归纳呈现入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这堂课又是一堂语法复习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应试成分。本课设计从情景问候导入,在课堂之上,利用简单口语,设置情景对话平实的句子,情景之中学语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学生懂得语法学习无处不在,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掌握一些应试技巧。

  四、教具分析

  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直观性,课堂教学的力度和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堂复习课虽没有面面俱到,但是内容多、题量大)此次选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效用——“图、像、声、色”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基于我校多媒体教室的条件,想要利用好多媒体资源还是有点难度的。比如黑板的板书不易操作,教室空旷易有回音等。

  五、教学流程分析

  本堂课主要分为五个步骤:1 创设情景 复习导入

  2 知识呈现 要点提醒

  3 考题重现 深入探究

  4 夯实双基 巩固运用

  5 知识小结 回顾所学

  1创设情景 复习导入

  像平时上课一样开场,轻松自然,不因为是开公开课而改变。设置情景问题,比如It is a sunny day, is’t it?从情景之中入手,吸引学生的兴趣,复习所复习过的知识点并导入今天所要复习的内容,自然过度到本课的主题。

  2 知识呈现 要点提醒

  对本课题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规律,考点直击,使知识点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运用。

  3 考题重现 深入探究

  历年中考真题,少而精,体现难易度,激起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 夯实双基 巩固运用

  面向全班学生,立足于中考对本课题的要求,精心设置练习,对前面呈现的知识做一次巩固,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掌握应试作答技巧。

  5 知识小结 回顾所学

  对本堂课做个小小的总结,要求学生回想他们本节课所学,是否有遗忘或者有困惑。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也如往常上课一样,可以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就是当场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肯定,多加予以鼓励,把他们全部调动起来;延时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我可以采用分组竞赛,或者得出MAP的方式即到小课时分出那一组是本课时的CHAMPION,谁是本课时最活跃的。

  七、课后反思

  本堂课由于是公开课,虽然说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前面的时候有点紧张,本堂课的内容大,以及课时的一些应变做得不够好,尽管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但是感觉还是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比如说平时和学生口语的交流在本节课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互动不够好;速度偏快,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白时间思考问题;作为重要教学辅助工具的黑板利用不够。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将语法复习课揉入情景交际之中,注意语法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日后我将更加注意语法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探究,努力上好每种类型的课。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的身体”!是选自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生命教育”一年级上册第5课时。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直观的演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来正确认识我们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一年级小学生“生命教育教学用书”是围绕小学生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现实问题而选取的课程,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健康安全生活的常识和技能,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格等比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材料!

  2、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直观感受性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我始终以直观的教学方法,把游戏、竞赛等趣味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可学习的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宽松快乐学习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体体表各部位的名称,体验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活动教育学生学会保护爱惜自己的身体。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杯子、醋、酱油、纯净水、卡通人面部粘贴、眼罩等。

  学生准备:一瓶矿泉水。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身体的各部分名称和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各部分器官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爱护身体的意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的教学手段侧重于多媒体的运用,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身体各部位名称和体验身体各个部位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伤害别人的身体。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流程预设: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新课视频导入:(2-3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播放了上海世博会法国馆20个机器人整齐跳舞的片段视频。让学生在欣赏高科技机器人跳舞的过程后,让学生感受到机器人之所以跳的精彩,是因为科学家是仿照了人体的外部结构制造而成的机器人!进而,引出本节课课题“我们的身体”。之所以选择上海世博会机器人视频导入,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世博会的精彩,另一方面为新授部分认识身体各部分名称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在讲授新课这一环节中,首先,我选取了20个机器人中的一个,利用多媒体课件让机器人身体的四大部位头部、颈部、躯干、四肢依次闪烁,引导学生说出身体四大部位名称!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既初步了解了四部分的名称,又能清晰地感受到颈部将头部与躯干连在一起,四肢均与躯干部相连。

  接下来,我会请一名学生上前面来为全体同学做现场展示。由教师说身体部位的名称,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指出自己的身体部位!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指出自己头部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只用手指指出头部中某一点,的现象!此时,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做法,而是再次让学生观看机器人整个闪烁的头部!使学生知道用手指指出的那一点是不准确的,而是要整体指出才是对头部正确的表述!同时教师为学生做正确示范,通过对头部部位的重点讲解和演示,学生会对颈部、躯干、四肢等部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时我会再次下达口令请全体同学指认身体各个部位并说出部位名称!

  通过刚才对身体整体认知后,我会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进行2个智力竞猜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眼睛、鼻子、嘴巴的作用!

  活动1:(出示课件)有2个杯子,一号杯水,二号杯是酱油,提出问题:谁能分辨出哪杯是水?哪杯是酱油?

  学生根据颜色很快的都能用眼睛分辨出来,知道一号杯是水,二号杯是酱油!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你是怎样分辨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眼睛的作用!

  活动2:教师准备三个标有序号的杯子,分别装有水、白醋、淡盐水、继续让学生用眼睛来分辨。

  学生观察后,肯定分辨不出来水、白醋、淡盐水!学生此时会感受到单纯依靠眼睛是分辨不出来的!这时我会让学生们想一想、说一说,还可以用头部的那些器官帮助我们来分辨杯子里的物质?

  如果学生说用鼻子可以进行辨别,就请学生上台前用鼻子来分辨,学生一定会说出哪一杯是醋,而对剩下的盐水和纯净水依旧无法分辨,继续请学生想办法怎样分辨出盐水与纯净水!相信会有学生说出用嘴巴进行品尝。此时教师对学生及时做出表扬并赞同他们的想法!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眼睛、鼻子、嘴巴的用途!

  为了使学生对身体其他部位知识进行了解,我会出示带有序号人的图片,(填加图片使用的讲解)图片不光能让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还能起到引出2个对一年学生来讲比较陌生的身体部位名称!肘关节与膝关节!

  我会通对图片上肘关节与膝关节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平时所做的运动都是离不开他们的,从而教育学生平时学校对我们要求的右侧通行,在操场上不要过分激烈的跑跳打闹,都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身体,避免对身体关节造成伤害!

  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习15到20分钟左右是疲劳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会播放“我真的很不错”的韵律操,让学生一起做运动,放松心情,活动身体!为下面继续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准备!

  (三)、游戏巩固:

  游戏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所以在巩固知识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2个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游戏一:补充完整卡通人的头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卡通人的头部缺少了哪一个器官?

  学生会踊跃回答出缺少鼻子、耳朵!请表现好的2名同学上来,用眼罩蒙上眼睛,比一比,看谁粘贴的又快有准!

  通过这个游戏,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当我们失去眼睛失去光明的时候,生活会变的多么艰难,看不到前方的路,看不清前面有什么!从而树立学生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游戏二:拧瓶盖。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每人拿出自己准备的矿泉水,让学生用一只手把瓶盖拧开。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不借助任何手段,是不可能拧开瓶盖的!从游戏中教师会让学生体验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在生活中需要相互配合,身体的残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同时通过游戏过度到,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我们还有哪些避免自己身体受伤的方法!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

  我会出示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来说一说保护方法。

  活动三:学生双手打节拍大声朗读注意安全儿歌。让学生通过儿歌的朗读加强安全意识,时时刻刻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快乐的生活!

  (四)、课程结束部分

  音乐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我运用了《幸福拍手歌》来结束本课,学生就会在心情愉快、充满自信的歌声中,拍出他们的快乐、拍出他们的幸福、拍出他们的美好生活!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大量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小黑板。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是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进渡到抽象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小黑板出示﹚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

  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加法表。

  你们发现了什么?(1)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

  (2)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学生感知积不变,一个因数随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另一个因数反而缩小(扩大),并且所有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3、师生共同小结:

  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2﹞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

  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详见教材) ﹙2﹚观察发现: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再一列列地看,又发现了什么?

  ﹙3﹚寻找规律:你是怎么知道路程不变的?用表中的数据说明。﹙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反馈:10×12=120,40×3=120,80×1.5=120?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填表:(详见教材)

  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

  ﹙2﹚表中有哪两种量?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 ﹙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1﹚比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一定),情境1、情境2所讲的数量关系可以概括成怎样的式子?

  学生回答后板书:XY=K(一定)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这两种相关联量的积是不是一定的,同时,还要看这两个量变化规律。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又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小黑板出示﹚

  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说课稿 篇6

  知道我上课的内容是《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我有点不知所措。原因有几点,一是我带的这个班已经是五年级,有两年没有接触三年级的内容了。一下子要给三年级的小朋友去上课,在语言上就是一次挑战。二是这篇课文的下调,被编写到三年级教材里,作选读课文用。我几天几夜没有揣摸出编者的编写意图。虽然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但肯定不能像教五年级的学生一样来教三年级,所以在理解教材上有很大的难度。三是课改虽然进行了五个年头,但岳阳地区的四五六年级大都一直在使用原来的教材,虽然有所改动,但与正在使用的人教版的实验教材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理念上我有差距。

  尽管有这些难度,我还是尽量利用《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利用这次机会,作了大胆的尝试,还表达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表达我对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理念。我设计《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新颖

  这篇课文到底要让学生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虽然可以做到个性的体现,但也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能乱来。我是这样确实这课的教学目标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已掌握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养成主动识字,理解词语的习惯。

  4、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初步感受作品中白求恩大夫的形象。

  其中前面三点和大家都差不多,但第四点大家不一定会有,而我却把“初步感受作品人物的形象”这点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这是我在设计理念上的最大特色。我觉得小学语文的教材里,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有很多声情并茂、荡气回肠的经典之作,在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里,都有一个突出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语文老师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欣赏体会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震撼,受到感染与熏陶。并且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典型而实用的范例,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堂的结构简单明快。

  不管上课效果怎么样,我在备课时是非常简单而明快的。打仗这么激烈的事,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的拖泥带水。像白求恩大夫那样,争分夺秒,清清楚楚。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两个重点: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和课文的基本内容。二是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整节课堂由“阵地”引起,由“阵地”而结束,所以结构简单清楚明快。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大家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我自己来说却是一次大的飞跃。

  三、对教材的处理比较大胆。

  这点可以体现在板书上。课后,我自己看了看板书,说实话,心里还真有点害怕。除了题目是课文内容外,其它没有一点是课文内容,全是教学方法,阅读方法的体现。我不知道这样的板书是对还是错,要得还要不得,只好让专家去点评。但我自己还是很得意的,因为我还没有看到过这么大胆的人。

  还有一点,我觉得自己完全跳出了教材,站在一个高度俯视教材。例用这篇课文来传授我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学生怎么去阅读课文,怎样的阅读才是入心的,怎样的阅读才是简单的,而不是拘泥于课文的内容与情节上。教材对我来说就像数学课里的一道应用题,仅此而已,我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增加、扩展、忽略、删减等。给自己戴点高帽子吧:做课程资源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四、有几处细节设计比较新颖

  不知上课的时候会怎么样,但在设计这几处教学环节时,自己很是得意与高兴。一是课堂的引入。紧紧抓住“阵地”一词,从理解,到运用,再设疑,呵呵,无疑让学生“挨了当头一棒”,有点发晕,心里知道,朦朦胧胧的,又说不清楚。好吧,说不清楚,那就接着往下看吧。中途还不让你说呢,要等到课堂快结束的时候再说。我还准备了一张精致的书签,送给那位幸运的学生,这四十分钟可真的不容易呀,心里面总想着这个问题,还不让说,要等到最后才能说。不奖励点东西能安抚那幼小的心灵吗。

  二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要求具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有点难,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说出课文内容呢。我在于永正大师那里受到启发。将错就错,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说说这段话里有哪些不对的地方,请你改一改。既概括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教会学生在阅读课文里要细心的道理。一举两得,岂不乐哉。

  当然,教学设计与上课是两码事,设计得好,再新颖,也不能保证你的课上得好。以上内容权当自吹自擂孤芳自赏之语,作不了数的,敬请各位专家多多指导批评。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讲读课文。

  文中鲁迅先生所追忆的保姆阿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的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整体感知课文。

  2、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5、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6、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

  教学难点: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评点法、谈话法、导读法、练习法、读义讲练法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三)预计两课时完成。

  四、说学法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小组合作讨论,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5、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回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作者仍然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一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关系非常密切,这一片段又与本文有着有机的联系,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温故而知新。

  学习活动一:多媒体展示作者鲁迅与《山海经》简介。本环节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相关常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学习活动二:检测学生预习中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本环节设计意图:针对学生轻视基础的意识强化了重点词汇的积累。

  学习活动三:初次阅读课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物。

  1、阿长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可从身份、外貌、学识、心、地、性格等方面说)

  2、《山海经》这部书中写了什么内容呢?

  (文中哪段介绍该书,要善于思考,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

  3、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4、我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中也说过长妈妈,是哪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谁能说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哪部散文集?这书名是什么意思?《朝花夕拾》

  本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习活动四:再次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情节

  1、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并配以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的故事性,在读中培了解情感变化。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与感激和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与关爱,从而认识到时隔多年作者仍对长妈妈念念不忘的原因。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五:设计问题,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本环节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问题回顾昨天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进而提出新问题,引发新的思考,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

  学习活动六:分部分朗读课文,深入分析课文。朗读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写了元旦吃福橘,长妈妈教“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的故事三件事。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2、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

  让我们来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阅读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看完整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环节设计意图:介绍重点情节,进行详细分析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并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活动七:梳理全文,教师总结:

  1、长妈妈这么疼爱“我”,那“我”小时候对她好不好呢?讨厌她哪些事?(3-12)

  预设: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爱管闲事④规矩多⑤道理多⑥谋死隐鼠

  2、虽然讨厌她,可也有发生敬意的时候呢。什么事情让孩子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了?这敬意后来还有么?

  3、看来吓唬得来的敬意不是真正的敬意呀。读这篇文章后,你觉得阿长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说说你觉得作者笔下阿长的哪些事情最有趣?

  4、小时候的“我”眼中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无知而又迷信的长妈妈,成年后却写文章来怀念她,就说明“我”已经理解了长妈妈。这理解用了多长时间?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啊。事隔多年,鲁迅才恍然大悟,他一直忽略的一个人,甚至地位低下的一个人,原来是最疼爱她、最关心他、对他最重要的人。

  5、像本文这样本来要赞美一个人,却在文章开头说她不好的写法。我们叫什么?

  6、让我们用真诚的心祝福长妈妈安息吧!(有感情的读最后两段)

  结语:

  作者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等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也应该学会运用欲扬先抑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通过问题与学生一起梳理全文,文章有详有略,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加深课文理解。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松鼠和松果》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由吃松果想到种松树的故事。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主要以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高高兴兴吃松果——担心以后没有松树了——很高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种的松果长成了小树——对将来充满了希望。通过用心感受这篇童话故事的语言美,以及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使学生感受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二、说学情:

  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可爱的小松鼠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很亲切,蕴含的道理易于接受。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难2、书写“以、后”等6个生字。

  五、说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边读边悟。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展开教学。

  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则谜语:

  树上树下采果欢,大大尾巴真好看。高高跳下不受伤,只因带了降落伞。(打一小动物)学生很快就猜出来了,一齐兴趣盎然地大声喊:“松鼠!”我紧接着鼓励同学们:“真聪明!那你知道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吗?”学生马上又齐声回答:“松果!”老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松鼠和松果的图片。这样,很快就引出了课题。

  这样的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出希望。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圈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复习学过的识字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有那些?(编儿歌、加偏旁、换偏旁、猜字谜、打招呼等)。

  3.在组织交流记字方法时,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大家的方法可能有利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来记字,音近字、形近字比较记忆,还有的用换偏旁、换部件、猜字谜的方法来记字。如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聪)还有意、忽、总的巧记:意有心,忽有心。在心底,总有心。

  做动作识字:眨:让学生做眨眼睛的动作,体会“眨”跟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识字:活泼、忽然、主意

  4 .小组合作识字:如、活。不要求统一方法,要激发学生的自主识字愿望。

  5 .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巩固读音。

  6 .逐段指名读、齐读课文,边读边校正读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并结合识字的教学,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读准字音,巩固识字。)

  (三)指导识记、书写“以”、“后”、“更”。

  1、以,会意字,同私。到了楷书在右旁加一人字,写成以,所以,以、私同义。其后以字借声表示用来、将要等义。书写的时候注意观察“以”:哪些笔画落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一点。

  2、后,会意字。其古文字是一只手放在口边,表示那人在发号施令。其本义指国君。由发号施令的人引申指尊贵者,如皇后。又作后的简化字,表示前后、先后。书写的时候注意观察“后”的两个撇:“平撇”和“竖撇”(平撇要写平,竖撇要先竖后撇)

  3、更,形声字,其古文字由丙、 攴二字构成,攴形丙声。攴是手持工具,用工具劳作就可以改变事物的面貌,所以更的本义是改变,常常连称为“更改”。指导书写的时候注意观察,关键的一笔是竖撇,一定要做到先竖后撇。

  4、学生描红,教师范写“以、意”。

  5、写字练习,展示作品,评议。

  (设计意图:在这一为环节中通过对字形的字理分析、教师的范写指导、学生的描红练写、教师的巡视提醒等手段,落实教学目标“在田字格中按笔顺规则的书写生字”。 )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几个句子作了重点指导:

  1、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从“那么……那么……” 和“香、可口”谈理解和体会。)

  2、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读好感叹的语气)

  3、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读好疑惑忧虑的语气,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4、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用自信的语气去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