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大课堂第28课学习心得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三课
2023灯塔大课堂第28课学习心得5篇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开始了,当学习郭永怀、孔繁森、王杰同志的感人事迹后,令人受益匪浅,大家可以写一写心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3灯塔大课堂第28课学习心得5篇,以供大家参考!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学习心得(一)
在我国为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一共23位,这23位科学家分别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元勋的荣誉称号和功勋奖章。在这其中只有郭永怀先生一人参加了三个项目,钱学森先生是参与了导弹和人造卫星的项目。而说起郭永怀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感到陌生,这是因为当年这颗璀璨耀眼的科技之星过早的陨落,使得他的名字没有给人们留下过多记忆,但是他的功绩在历史上是永不磨灭的。
郭永怀早年经历
1909年4月 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他是家中第4个儿子。在他10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了学堂里面读书,17岁时考入了青岛大学附中,20岁考上了天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两年后郭永怀从预科班毕业开始了大学生涯;那时候的他对数学和光学极其喜爱,便在大学期间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在大学里郭永怀很快就受到了顾静微先生的欣赏,开始重点培养郭永怀;后来郭永怀听闻中国著名光学家饶毓泰教授归国,并在北京大学任教。为了跟随饶毓泰先生学习,他奋发图强的学习,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进入北大的郭永怀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饶毓泰教授的赏识,并且毕业后在饶毓泰先生身边担任助教。
1939年,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三人在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的帮助下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结果他们在登船时发现护照竟然是日本人签发的,三人一致认为宁可不留学也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于是纷纷放弃留学的机会;一直到1940年他们才再次有机会前往加拿大留学。
为顺利归国,烧毁多年研究成果
1941年,郭永怀转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始了博士学位的攻读,那时的郭永怀和钱学森一起写出了震惊世界的数论论文,给超音速飞行提供了理论基础;1946年郭永怀以一篇优秀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开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担任教授。在这期间,他多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超音速飞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一心想报效祖国的郭永怀在美期间尽量避免和那些“敏感部门”打交道,就是为了以后可以顺利回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郭永怀的耳中,冲击着他那颗炙热的赤子之心,他在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决定回去建设自己的祖国。可是当时的郭永怀在学术上如此高的成就引起了美国当局的注意,当时的美国政府不断制造障碍,使得一大批向郭永怀、钱学森这样的优秀爱国科学家无法回到祖国;那时郭永怀不断和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同事讨论,希望可以想出一种方法来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一种合适的途径贡献给祖国。
1955年8月,郭永怀终于等来了归国的机会,那时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以及日内瓦中美会谈,使得美国取消了对中国学者的禁令;听闻此事的郭永怀顿时满心欢喜,天天和同事盘算着何时回国。而他的很多朋友却劝阻郭永怀回国,说道
“你在美国当教授多好,孩子以后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你为啥就是忘不了那个贫穷的国家呢”。
郭永怀听后顿时就来了气回到
“家贫国弱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后来他在《我为什么回到祖国——写给还留在美国的同学和朋友们》中说道:
“新中国建立以来,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驱逐出了中国大陆,中国人民可以真正地抬起头来了……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起建设我们美丽的河山。”
1956年,回国前夕的郭永怀为了不再给美国当局制造节外生枝的机会,便将自己十多年写的未发表的资料一把火烧了,当时他的学生和同事都表示惋惜,而郭永怀却说道
“省的他们再找我麻烦,反正这东西我已经装在了脑子里,属于我的知识美方是无法扣下的”。
在郭永怀夫妇登上回国的船后,果不其然遭到了美方特务的调查,他的同事核研究科学家张文裕、王承书夫妇也遭到了搜查,因为搜查使得轮船开船时间都延迟了两个小时,所幸无人被扣押。
全身心建设祖国,不料遭遇空难
回国后的郭永怀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待,周总理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激动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后来他在钱学森(1955年回国)的推荐下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了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飞行力学等研究工作中;经常早出晚归,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连节假日都不休息埋头工作。1963年郭永怀跟随科研队伍前往了青海基地,帮那里的研究小组解决了不少的难题,被称为研究领域的“三大菩萨之一”(其他两人为理论、实验部门的负责人)。
在1960年到1968年期间,郭永怀先后进行了核武器的研发和试爆、反潜核武器的指导、人造卫星的研究发射。此外,他还对潜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实验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无数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国核武器在郭永怀在任的8年时间里,实现了从零到原子弹、氢弹、核航弹和核武器导弹的成功实验。每当谈论起这些,郭永怀都会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科研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可以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辱”
的话挂在嘴边。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实验基地发现了一条线索,需要赶紧返回北京研究。结果在5日凌晨的首都机场,郭永怀乘坐的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向偏离跑道一公里以外的玉米地“扎”了下去,顿时火光四射。经过紧急救援,人们根据郭永怀平时穿的衣物从飞机遗骸中认出了郭永怀的遗体,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抱在一起;当大家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他俩中间夹着一个公文包,公文包里的研究资料被保护地完好无损。
很难想象在飞机遇险的时候,在面临死亡的最后一刻,郭永怀居然选择了用自己的身躯来保护国家的秘密资料;中央领导人在得知郭永怀的牺牲后悲痛不已,并表示要彻查此事。另一边的实验基地在他牺牲22天后,取得了热核导弹试验的成功,但是这时的郭永怀却无法亲眼见到这景象。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被授予了烈士的称号;1999年,他又被补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唯一一位获得该荣誉的“烈士”科学家。钱学森晚年在回忆郭永怀时曾说到
:“美国人说我顶得上五个师,那郭老可顶十个师”。
正是由于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惜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原子弹造出来的伟大创举,才使得我国今天可以免受西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十多亿中华儿女不用生活在帝国主义的核阴影之下。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学习心得(二)
提起郭永怀这个名字,可能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并不熟悉。但是提到他所做出的贡献,相信大家会对他肃然起敬。他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当年他和钱学森一样,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钱学森曾说,如果他能抵五个师,那郭永怀至少能抵十个,可郭永怀的回国之路却和他师兄钱学森一样艰难,美国曾让郭永怀填调查表,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服兵役?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因此他直接上了美国的黑名单,为了回国,他当着众人的面,将自己数十年心血写成的手稿,一页一页地扔进火堆,有人问郭永怀,那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你不顾一切地要回去,郭永怀眼含泪光地回答道,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五点,他回北京工作的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被发现时,仍然用身体死死地护住重要的实验数据,为国家做最后一次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弹元勋郭永怀的传奇人生。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饱受战火洗礼的山东,从小他就表现出了超常的学习天赋,学什么都比别人快,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了十里八村第一个公费中学生。20岁考上了南开,后又被推荐去了北京大学继续深造,接连受到顾静徽、饶毓泰等物理专业教授的指导,专业基础十分扎实。29岁的时候,在中英庚子赔款资助的留学生考试当中,它从3000多名考生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留学资助。从此,郭永怀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海外求学生涯。国外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研究成果,让郭永怀大开眼界,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他还经常跑去旁听其他名家的课,不断地充实自己,一年后,郭永怀得到机会,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36岁那年,郭永怀取得博士学位,去了康奈尔大学任教,成为该校航空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那时的他风华正茂,在科研道路上一路攻城拔寨,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突破音障,实现超音速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幸运的是他还在这里收获了自己的爱情,1948年郭永怀跟同样来自中国留学的李佩喜结连理,两人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虽然在国外享受着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郭永怀却一直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变化,等候时机回国。可是要想回去谈何容易,跟钱学森一样,郭永怀也是掌握尖端科技的人才,美国人万般阻挠,始终不肯放行。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郭永怀展开种种调查。1955年8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周总理与美国人的谈判取得突破性成就,郭永怀终于看到了回国的曙光,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在和学生们的篝火聚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烧掉了自己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身边的美国朋友不解,劝他说,康奈尔大学教授已经很不错了,为啥一定要回到啥也没有的中国呢?郭永怀说了这样一句话,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1956年国庆的前一天,郭永怀回到了阔别16年之久的祖国。回国后郭永怀受到祖国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在钱学森的推荐下,郭永怀出任刚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参与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为了跟上苏美的脚步,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一样,每天早出晚归。1959年中苏关系转恶,苏联撤走了支援中国的全部专家,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技术模型和数据资料,郭永怀临危受命,与王淦昌、彭桓武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发最初的铁三角。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摸清原子弹的构造原理,郭永怀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前期实验。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郭永怀迁往青海新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上,温度可以降到零下40多度,而且物资补给严重不足,大家常常营养不良,甚至高原浮肿,在这样的条件下,郭永怀为了保持工作状态,直接睡在又冷又硬的铁板床上,一翻身就会硌得疼醒,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睡过头,他就能继续工作了,就这样,才50岁的郭永怀已经满头白发了。在郭永怀以燃烧生命为代价的坚持下,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却晕倒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不久,郭永怀就开始向氢弹发起冲击,还接下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发任务,天上地下,祖国要全方位地崛起,郭永怀更忙了,为了不断突破技术瓶颈,郭永怀经常往返于青海和北京,将最新的实验资料带去北京研究讨论,常年的高强度工作,她的身体经常出现问题,但他向来都是置之脑后。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郭永怀居功至伟。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于是他一刻不停连夜登上了飞机,次日凌晨,就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开始猛地坠落。当人们扑灭大火,郭永怀的遗体被辨认出来时,他与他的警卫员牢牢抱在一起,在两人中间是重要的实验数据,在他们的保护下,这个文件完好无损。就在郭永怀去世20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但是遗憾的是,郭永怀却没有看到这一幕。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称号,比起这些荣誉,郭永怀或许最在意的是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因为工作的保密性,再加上早早牺牲,比起钱学森、邓稼先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郭永怀有些鲜为人知。但作为后人的我们,不该忘记这样一群无名英雄,他们用自身的坚守与努力,为祖国筑起了坚固的保护伞。一转眼,郭永怀已经去世50多年了,今天的中国不仅有了两弹一星,我们的航天员早已步入太空。我们的核潜艇早已深入海底。对如今的中国而言,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和每一个列强谈笑风生。这国富民强、太平盛世是否如您所愿。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学习心得(三)
1968年12月4日,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郭永怀决定当晚乘飞机赶回北京,参加次日一早的会议。出于安全的考虑,同事们劝他改乘火车,郭永怀淡然一笑:“我搞了一辈子航空,不怕坐飞机。”说着,把桌上的资料小心翼翼地放进公文包。
夜幕降临时,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赶到兰州机场。没想到,数小时后,意外发生了。
凌晨时分,飞机抵达北京的机场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清理现场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搂抱在一起。通过那只残破的手表,同事们辨认出遇难者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当两具尸骨终于分开时,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那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生死关头,科学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科研资料。一位同事小心翼翼地拿起公文包,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竟然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
英雄牺牲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鞘。
…………
在山东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里,一队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静静地走进被复原的郭永怀的卧室。床头的白墙上,挂着一个紫檀色的相框,戴着金丝眼镜的郭永怀双目含笑,若有所思。寂静中,讲解员的声音饱含深情:“郭永怀牺牲后,力学所的同事经常去看望他的妻子。后来,人们惊讶地发现,那只孤零零的枕头不知什么缘故从床头挪到了床尾。随后,探望者恍然大悟。原来,这样调整后,只要躺到床上,李佩就会在第一时间看见丈夫的照片。就这样,李佩整整守望了四十八年,直到因病去世……”
“199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央隆重颁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二十三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郭永怀是其中一位,他一生横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学习心得(四)
1988年,在第二次赴西藏工作前,孔繁森给年近90岁的老母亲梳完头,跪倒在了母亲膝前。他不知道这一走,年迈的母亲还能不能等到他再次回来。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并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以勉励自己。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在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的3年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担任拉萨市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的副市长。他跑学校,采水样,为教育事业和群众饮水问题奔波操劳。
农牧区缺医少药,他每次下乡时都带一个医疗箱,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孔繁森的生活极其节俭,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而他的工资,大部分用在了买药和接济藏区困难的牧民家庭。
他曾多次对人讲,看到藏族的老人,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看到藏族的孩子,就像见到自己的儿女。在拉萨的一家敬老院里,他发现一位老人的鞋子破了,脚被冻得又红又肿,便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抱在自己的怀里。第二天,他就托人给老人送去了一双新棉鞋。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废墟上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收养孤儿后,他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大,不适合献血,在他再三恳求下,才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化名洛珠先后献血900毫升,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全部都用于孩子们的生活补贴。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意味着他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孔繁森毫不犹豫地服从党的决定,于第二年春天,到阿里任职。
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孔繁森为了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茫茫雪域高原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带领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经济的宏伟蓝图,正在这雪域高原上展开。
1994年11月,为制定发展阿里经济的规划,他带领有关部门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但在返回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孔繁森以身殉职。
料理后事时,《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和他身上仅有的8元6角钱,是人们找到的孔繁森的最后两件遗物。
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