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
《顶纸板》(科学)
1、对探索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学习手眼协调地顶起纸板,感知纸板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人手一支铅笔、一个酸奶瓶、学习包《科学 顶纸板》、亲子手册《科学 顶纸板》
一、欣赏教师顶纸板的表演(也可欣赏"顶缸""顶碗"等杂技表演节目),引导幼儿尝试的欲望。
二、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用铅笔顶起纸板、玩纸板。
三、引导幼儿探究能顶起规则形状纸板的位置。
1、知道幼儿在铅笔能顶起纸板的位置画圆点(或提供画有圆点的规则形状纸板,幼儿用铅笔分别顶在职班的各个点上,在能顶起纸板的点上打购,在不能顶起纸板的点上打叉),感知纸板油一个能顶起来的点,思考与交流铅笔顶在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形状的什么位置才能顶起来纸板。
四、尝试用铅笔不规则形状的.纸板。
1、引导幼儿用铅笔去顶部规则形状的纸板,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寻找能顶起这些值班的点,并积极与同伴交流探索的情况。
五、玩一玩、比一比:哪些东西容易顶起纸板?幼儿两人一组,尝试用铅笔、细木棍、酸奶瓶顶纸板;玩一玩、比一比:哪种东西容易顶起纸板?想一想、议一议:这是为什么?然后还可以一人选一种材料顶起来至班,另一人往纸板上搭积木,看那组搭的最高
一、顶纸板大赛。
师幼共同尝试用一只手指顶纸板,比比看谁又快又稳地把纸板顶起来;也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定值班, 看谁顶得又稳又快;也可以比比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定期最多的规则形状的纸板和不规则形状的纸板,学习分类统计自己顶起的纸板数;还可以组织幼儿玩顶纸板接力赛的游戏。
二、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形状的纸板、铅笔、粗细和长短不同的小棍子以及塑料碗、盘子等物体,供幼儿探索、比较如何更好、更快地顶起纸板。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玩瓶子变“魔法”的游戏,初步感知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可变成另一种颜色。
2、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并从游戏中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装好半瓶水的魔法瓶,有颜料的瓶盖
2、伴奏带
3、颜色几时贴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教师扮演魔法师的角色,邀请幼儿去瓶子世界参观。
二、出示瓶子,引发幼儿兴趣
1、邀请幼儿和瓶子一起跳舞,让幼儿主动发现瓶子里水的变化
2、请幼儿给自己瓶子贴上颜色标志
三、老师换瓶盖继续“变魔术”,进一步引发幼儿发现瓶子里的秘密。教师的瓶子里水的颜色再次发生变化后,带领幼儿也来玩这个魔术。
提问:为什么你们的瓶子里的水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幼儿回忆老师在“变魔术”前的小动作,进一步引导幼儿发现瓶子里的“秘密”)
四、幼儿相互交换瓶盖(不一样的颜色),并做上颜色标记。
五、再次玩变魔术的游戏,让孩子自己发现水颜色的变化,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六、幼儿邀请老师一起和瓶子跳舞。
七、活动结束
让幼儿回去试试其他的颜色混合会不会发生变化,会变成什么颜色。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各种各样的锁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锁,会用图表记录的方式表示需要锁的地方。
2、探索锁的秘密,了解锁的作用,知道锁的重要。
3、对观察和动手活动感兴趣,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操作卡人手一份。
2、收集各种各样的锁和钥匙。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话题:
1、出示锁和钥匙:今天,老师带什么到幼儿园来了?小朋友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锁和钥匙,你带来的锁和钥匙是什么样子的?你想玩一玩吗?
2、幼儿自由玩锁
3、交流: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锁和钥匙:它是锁什么的'?你是怎样玩锁和钥匙的?你的锁有什么用?
二、认识不同种类的锁,了解它们的用途。
1、分别观察不同种类的锁和钥匙:这是什么锁?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用来锁什么的?
2、提问:你还见过哪些锁?你还认识哪些锁?
3、讨论:为什么要有锁?如果没有锁会怎样?
三、操作活动:
1、猜谜语
2、提出操作要求:说说图上哪些物品需要锁?在需要锁的物品下面打√,不需要的则打×。
四、评价活动:
1、说说哪些物品需要锁。
2、想一想,还在哪里见过锁?说一说锁有什么用处?
教学反思:
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幼儿虽然认识锁,但对锁的认识还不多。为了让幼儿了解锁和钥匙的关系,以及锁的作用。
本次活动,幼儿通过探索、指认、操作活动,了解了锁和钥匙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同时也知道了锁的用途和作用,明白了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锁,什么地方不要用锁。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鼻子的外形特征、名称及用途
2、掌握正确擦鼻子的方法
3、通过活动使幼儿产生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认识若干种小动物,知道它们鼻子的形状知道酒、醋、香水、清水的气味
2、教具:鼻子正面、侧面图各一张,香水、酒、醋、清水各一瓶,纸巾人手一张
3、人手一张没画鼻子的小人头像
三、活动流程:
1、请幼儿玩点鼻子的游戏,训练幼儿的思维、动作敏捷、协调2、先后出示"鼻子"图片及字卡,认识鼻子并认读,认识鼻子长的部位,外形结构,由鼻梁、鼻尖、鼻孔组成。
3、鼻子的用途:幼儿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1、闻气味(出示香水、酒、醋、清水,请幼儿发挥小鼻子的作用,问出不同的瓶子里各盛了什么东西)
2、告诉小朋友,鼻子不但能闻出气味,更重要的是起呼吸的作用(学习"呼、吸"两词,并感受,知道鼻子呼吸的重要。
4、安全教育:讨论怎样保护鼻子(不得外鼻孔,不用异物堵塞,不要用力碰撞鼻子,洗脸时要用湿毛巾轻轻将鼻子洗干净,正确的.擦鼻子的方法)
4、手工游戏《贴鼻子》
活动反思:
我带的是中班幼儿,我认为这节活动很适合我班孩子。我是在小班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将触角往外延伸了一下。虽然整个活动的时间长了点儿,但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活动偏重于科学领域,但也渗透了艺术领域和健康领域,是一节综合活动。其实鼻子的话题很多,除了本节活动涉及的结构、功能外,还有鼻子的不同之处。还有动物的鼻子……让幼儿感觉到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鼻子,但聊起来很有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鼻子直接去闻气味,这样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有些气味如:烟味、油漆味等,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所以不能直接去闻。因此我教给孩子用扇一扇的方法辨别物体的气味。这种方法其实我们是在初中上化学的时候才会接触到,那么在这里我教给孩子,是从安全考虑,让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我在设计活动时,喜欢在最后有个拓展环节,旨在给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和有更多想法的孩子有个思考的空间。在此活动的拓展部分,我引入了"我们的鼻子都一样吗?"以及"动物的鼻子",这里只是开了个头,不急于讲完。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让他们以后更有兴趣的参与活动。
但活动中也有欠缺的地方。如:在活动前还想一定要关注到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失误,有的孩子没有叫到。这让他们有些失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己一定要注意这点。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
学情分析
这节活动是小班科学领域数学学科“方位认知”的内容。小班的幼儿对方位的认知和理解还处于起始阶段,是极其简单而模糊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某件事,而会出现很多有趣的错误,比如,鞋子摆在小床上、书包放在桌子下……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辨别方位“上、下”。
2、培养简单的观察、分析和自理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图片(花朵、太阳、燕子、兔子、小鸡、飞机、刺猬等),黑板画(上面画着白云,下面画着草地),蚂蚁和小鸟头饰;柜子、手绢、拖鞋。
2、经验准备:有摆书包、鞋子等物品的实际经历。
活动过程
1、角色导入铺垫新知
教师提供与幼儿数量相等的.小鸟和蚂蚁头饰,让幼儿自由选择。
师:小鸟在哪儿飞?(小鸟在天上飞)
教师手指上面说:小鸟在高高的天上飞,那么就请鸟宝宝飞到老师身边来吧。(幼儿模仿小乌飞)
师:小蚂蚁怎样走路?(小蚂蚁在地上爬着走路)
教师向下指着地面说:小朋友们真聪明,小蚂蚁就是在地面上爬着走路的。那么就请蚂蚁宝宝爬回老师身边吧。(幼儿模仿蚂蚁爬)
师:请小朋友用你的小手告诉我,小蚂蚁在哪儿爬?(幼儿向下指)小鸟在哪儿飞?(幼儿向上指)
分析:幼儿教学,尤其是小班幼儿教学,一定要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适当提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开始阶段,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利用幼儿已有的知识作为铺垫,在幼儿的模仿与谈话中,渗透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教师还运用手势,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形式活泼、有趣,适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2、多种方式深入感知
(1)出示黑板画让幼儿观察,初步感知“上下”
师:图画中有什么?(白云、草地)
你在哪儿看见过白云?(在天上看见过白云)
请小朋友用手势告诉老师。(幼儿举手向上指,表示白云的位置)
师:(小结)白云在上面。
要求幼儿跟着说“白云在上面”。
师:草地在哪儿?请用手势告诉我。(幼儿的小手指向地面,表示草地的位置)
教师边做手势边说:白云在上面,那么草地在哪儿呢?(幼儿回答:草地在下面)
师幼:(共同小结)草地在下面。
分析:本环节教师出示具有代表性的白云和草地图画,引导幼儿观察、用手势表示,动静结合,让幼儿自然体会。另外,教师敢于放手引导幼儿总结,也许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2)动手操作,再次感知“上下”
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分析图片。
出示太阳图片,师:这是什么?它住在哪里?(太阳,住在天上)
师:对,太阳和白云一样住在天上。(教师示范将太阳图片贴在白云旁边)
幼儿独立贴图片。(教师提示幼儿遇到困难时,要请小朋友帮忙)
幼儿再次观察画面,纠正错误。
分析:本环节中,教师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加深难度,体现了活动的连贯性、层次性。让幼儿自己动脑、动手,分析操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孩子的潜能。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互助,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游戏:将军和士兵
教师当将军,幼儿做士兵,“将军”说口令“上面”,“士兵”用动作表示,如举手、抬头等;“将军”说“下面”,“士兵”也做相应动作。也可以选幼儿当“将军”。
3、联系实际,进行能力培养。
师:请小朋友把手绢摆放到柜子上面的格予里,拖鞋摆在下面的格子里。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要随机提示孩子把手绢、鞋子摆放整齐)
师幼共同欣赏劳动成果。
分析:小班幼儿的活动设计,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本环节真正体现了这一点。此环节不仅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和反馈,还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奠定了基础,使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了解并学习照顾动物的方法
2、了解正确饲养动物的方法。
3、培养珍惜动物生命的观念。
活动准备:
呈现各种与小动物相处的情景。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前两个活动中出现的小动物:
1、教师让幼儿回两个活动的'内容,并提问:
(1)角是怎样游泳的?
(2)鱼住在哪里?
(3)乌龟住在哪里?
(4)蜗牛吃什么?
(5)兔子怎样运动啊?
2、教师可以请幼儿模仿动物的动作。
3、让幼儿回想要如何照顾这些小动物,引出下一个活动。
(二)课堂活动一:
1、教师播放事物投影仪。
2、首先是第一对图卡--看看小蚂蚁和抓小蚂蚁的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二:
播放第二对图听一听小鸟唱歌和拍打鱼缸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四)课堂活动三:
1、播放第三对图卡--帮忙打扫动物的家和丢垃圾到动物的家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2、如果幼儿不知道,或回答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喜欢整洁的环境,那小动物们呢?
(五)课堂活动四:
1、教师拿出科学图书,重复上面的活动步骤,让幼儿讲述。
2、如果幼儿不知道答案,或回答错误,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爸爸妈妈对幼儿的关怀、照顾的例子,让幼儿感受到照顾小动物就像爸爸妈妈照顾幼儿一样。
(六)总结语:
1、幼儿能完全了解爱护动物的方法后,让幼儿给自己拍拍手当做是一种鼓励。
2、最后,颁发给幼儿爱心贴纸。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7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水变干净了
二、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感知污水通过多层毛巾过滤可以变干净。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装满脏水的容器、干净的空杯、笔、纸、毛巾、纱窗网、纱布、海绵、大个果冻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猜谜语。刀砍没有缝,枪打没有洞,斧子劈不开,没有牙齿也能咬。(谜底是水)。
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
(1)水能洗衣服。
(2)水能浇花、养鱼。
(3)水能洗澡、洗脸。
(4)水能做汤、煮稀饭。
探究的问题:这里有一盆很脏的水,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水变干净?
幼儿讨论。
(1)我用纱布把脏东西捞出来。
(2)我用海绵把水吸上来就干净了。
(3)我用毛巾把水弄干净了。
试一试,怎样把水变干净。
(1)我把纱网放在空瓶口上,用果冻壳把脏水舀起来倒在上面,我发现水一下子就漏到瓶子里,但水还是很脏。
(2)我把纱布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瓶子里的水还是很脏,纱布上也有点脏。
(3)我把海绵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在海绵上,流到瓶子里的水有点变干净了。
(4)我把一条干净的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水变干净一点但毛巾变脏了。
说一说,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
(1)纱窗和纱布的“眼”太大,脏水一下子都漏过去了。
(2)海绵“眼”小,能把水变干净一点。
(3)毛巾有许多毛毛,能粘住脏水里的'泥,所以水变得有些干净了。
怎样用毛巾过滤使水变得更干净?
(1)我把毛巾叠起来变成两层,放在瓶子上,把盆里的脏水倒进去,发现流下来的水干净一点了。我又拿一条毛巾叠起来放在第一条毛巾上,把瓶子里有点干净的水倒进去,流到新瓶子里的水又干净了一些。我再拿一条毛巾叠起来放在第二条毛巾上,把瓶子里又有点干净的水倒进去,再流到新瓶子里的水又干净了一些。最后,我在瓶子上放了5条毛巾,把瓶子里过滤4遍的水倒进去,流出来的水已经变得非常干净、透明了。
(2)我把两条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盆里的脏水倒进去,发现流下来的水干净一点了。我拿走用过的毛巾,重新放上两条新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过滤一遍的水倒进去,水又干净一些。最后我换了6次毛巾,水变得非常干净、透明了。
画一画自己的实验过程。
六、注意事项
1.引导幼儿用毛巾过滤时不应用手拧,要让脏水慢慢从毛巾中滴人到干净的容器中。
2.空杯子要透明,便于幼儿观察比较。
3.将脏水慢慢地倒在毛巾上,提醒幼儿倒水的速度要慢,毛巾要把瓶口封严,防止脏水直接倒人容器中,影响实验效果。
4.可将过滤出来的水,反复倒在毛巾上,进行过滤。
5.为便于操作,可将纱布缝在铁丝圈上。纱网可用四根木棍固定。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8
1、愿意了解动物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
2、提高观察、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了解动物主要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重点:了解动物主要是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难点:了解动物运用气味的联络方式。
知识:课前请幼儿搜集有关动物间联络方式的知识。
物质:各种动物的图片、展板、头饰、课件等。
(一)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教师口技表演(小鸟叫声),激发兴趣。
过渡语:小鸟虽然不会说话,但它可以用叫声来联络伙伴,那你们想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联络伙伴的吗?今天我就给你们带来了动物交流联络时的录像,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2.观看两种动物的联络方式,引出主题。
提问:蜘蛛遇到危险时,是怎样联络伙伴的?
蜜蜂是怎样跳舞的?我们一起来学学。(摇摆舞,八字舞)
你知道其它动物是怎样联络的?
过渡语: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有很多很多,下面就请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边看着大图片边交流讨论:其它动物都是怎样联络的。孩子们,请到这边来!
(二)展开:了解动物的`三种主要联络方式。
1.幼儿自由观看讨论动物图片,发现学习。
2.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主要的三种联络方式。
(1)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的联络方式。
(2)幼儿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动物联络方式的归类。
A.通过模仿动物叫声,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声音”联络方式。
B.观看蚂蚁联络时的动画,引导幼儿了解“行动”联络方式。
C.演示科学小试验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气味”联络方式。
3.幼儿操作图片,练习巩固。
(1)幼儿每人自由选择一张动物图片,与同伴相互交流联络方式。
(2)幼儿自己判断再将手中的图片贴到相应的板子上。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检验。
4.开阔视野,粗浅懂得动物与人们的关系。
(1)了解动物的其它联络方式。
(2)观看课件,知道动物的联络方式还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蝙蝠(超声波联络方式)――发明了雷达
海豚(超声波联络方式)――对治疗脑瘫患儿非常有效
狗(气味联络方式从中延伸介绍很多动物像狗一样具有两种或三种的联络方式)――搜救犬。
(三)结束:表演动物的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设置情景,带领幼儿表演蚂蚁的“行动”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产生对颜色的兴趣。
2、认识紫色、桔黄色、绿色,通过探索懂得颜色的混合可以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3、幼儿能运用颜色大胆创新作品。
活动准备:
1、足量的红、黄、蓝三色颜料,透明口杯,棉签若干,调色盘。桔子、茄子、白菜图片各8个。
2、儿童音乐一首。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介绍今天来参加活动的成员,引出桔子宝宝,白菜宝宝,茄子宝宝,并让幼儿说出它们的颜色。
引出红、黄、蓝、三种颜料,并让幼儿说出颜色。
2、教师边操作实验边讲解,让幼儿观察颜色变化。
指导语:今天,老师要当个魔术师,用刚刚带来的颜料变个魔术给你们看看,请你们仔细观察好。
将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倒入一个空口杯中,轻轻摇一摇,变成了什么颜色?(桔黄)用同样的办法变出绿色、紫色。
并记录如下:黄+蓝=绿色红+蓝=紫色3、交代实验要求,请幼儿调色、上色,教师指导。
指导语:刚才老师变了魔术,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当魔术师,自己来变魔术好不好?
(1)教师逐个变出一篮子没涂颜色的桔子、白菜和茄子,需要小朋友来帮忙。
(2)交代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3)让小朋友们用自己变出的颜色,边听音乐边用棉签给没上颜色的桔子、白菜和茄子,涂上漂亮的'颜色。
3、启发幼儿自我创作图画。
指导语:我们能干的小朋友们已经给茄子(桔子、白菜)宝宝们上完颜色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自己调出的颜色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好吗?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和小朋友都当了魔术师,用颜料变了魔术,我请小朋友们回去用其他的颜料变出更多的漂亮颜色,然后把你的魔术分享给老师和朋友们,好吗?
相关推荐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唱歌的旺仔宝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将物体按颜色进行匹配。
2、尝试用多种方法让圆筒发出声音。
3、充分体验游戏与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旺仔牛奶筒。
2、制作好的会唱歌的旺仔宝宝范例一个(在牛奶筒内放入一些物品,使之发出声音)
3、布置旺仔宝宝的家:铺地垫,上面放人手一个旺仔牛奶筒(红、黄、绿三色);大型积木(红、黄、绿)三块放地垫。
4、材料人手一盒:豆类(红豆、黄豆、绿豆)或雪花片积塑(红色、黄色、绿色)分类放于红、黄、绿三块大型积木上;剪好的即时贴圆片(红、黄、绿色)
活动过程:
一、制作会唱歌的旺仔宝宝
1、以旺仔宝宝的口吻激趣。
①师出示范例,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向旺仔宝宝打招呼。
②以旺仔宝宝的口吻说今天我又来跟你们做游戏了,我的本领可大啦!听,我还会唱歌呢:小旺仔,真好玩,摇一摇,唱一唱,摇一下,唱一下,摇二下,唱二下,我的本领大不大?你们喜欢我吗?我知道小朋友都喜欢跟我玩,今天我还请来了许多好伙伴。(教师和幼儿一起走到圆筒宝宝的家里)
2、感知1和许多、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①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这儿有许多旺仔宝宝,看,都有些什么颜色呀?幼儿介绍(红、黄、绿)
②感知1和许多。
让每个幼儿拿1个旺仔宝宝,轻轻地和旺仔宝宝说说话。
提问:你拿了几个旺仔宝宝?你拿了1个什么样的旺仔宝宝?
3、制作会唱歌的旺仔宝宝练习颜色匹配。
①设疑:你们的旺仔宝宝会唱歌吗?
为什么我的旺仔宝宝会唱歌,而你们的不会唱歌呢?
怎样让你们的旺仔宝宝也唱起歌来呢?
②提出要求:红宝宝说我要找红朋友,绿宝宝说我要找绿朋友,黄宝宝说我要找黄朋友。
③介绍材料:这些红朋友、黄朋友、绿朋友都在哪儿呀?分别介绍豆类、雪花积塑
④放找朋友音乐,幼儿边边看边找相同颜色的物体匹配、捡放豆豆或花片,要求边放边数。
4、帮旺仔宝宝戴帽子找相同颜色的圆片匹配、粘贴(封口)
①设疑调皮的豆豆逃了出来,怎么办呢?
②用好方法把圆筒封口。
二、尝试用多种方式让旺仔宝宝唱歌。
1、幼儿跟教师一起边读儿歌边摇旺仔宝宝。
2、设疑旺仔宝宝除了摇一摇会唱歌,还会怎样唱歌呢?
3、幼儿自由尝试、探索,教师观察。
4、边评价边引导幼儿学习用各种方式让旺仔宝宝唱歌(拍、搓、转、滚、敲身体各部位等)
三、幼儿带着旺仔宝宝出去玩,活动自然结束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感受艾玛的体色和大森林的关系。
2、获得动物体色是保护色的经验。
3、萌发对动物的兴趣,乐意亲近小动物。
活动准备:课件、每人一张大象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礼物呢?
2、什么是捉迷藏?
师:今天艾玛和小动物一起捉迷藏,你们看看艾玛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怎么玩游戏的。
二、观看课件,分段理解故事。
1、艾玛可能会躲在什么地方呢?小鸟找到艾玛了吗?
2、小鸟发现了谁?它为什么一下就发现了熊猫和七星瓢虫?
小结:原来我们发现一个秘密,这些小动物都找了一个颜色跟自己身体很接近的地方躲起来,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了。小动物们也就是利用这个本领来保护自己,躲避天敌。
4、故事中的艾玛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5、在生活当中,艾玛还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三、拓展
1、观看图片中有谁躲起来来了?他们躲的好吗?
2、小结:原来解放军叔叔也是向动物学来的本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是从动物那学到的本领,我们回去再发现发现。
四、帮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1、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你喜欢哪只大象?为什么喜欢它?它们身上的颜色怎么样?
小结:原来这些大象身上的颜色都是相近色。
2、请你们去想办法,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3、展示幼儿作品。说说哪知大象藏的最好,哪知大象最容易被发现?为什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
2、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3、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关系,在探索试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19个、影子的ppt、手影视频。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探索影子:猜谜,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请幼儿猜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在一起,有时跟在前,有时跟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猜猜这是谁?
2、以谈话的形式说一说:我知道的影子
提问:你在什么时候见到过影子?
都见到过哪些影子?
3、观看影子的ppt,请小朋友自己说说影子长什么样子?
4、探索为什么会有影子呢?
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请一幼儿走到大屏幕一边,让幼儿看看屏幕上有没有影子,让幼儿进行对比,有了对比幼儿很快就会明白:有了光,物体挡住光才会产生影子。
为什么教室里没有影子
师:请小朋友自己想想,我们的教师怎么没有影子,
幼:因为没有光。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室里会马上出现影子。
老师拉上窗帘,打开灯在请小朋友找一找影子,,当小朋友玩的兴致勃勃时将灯关掉,问:影子哪里去了,为什么?
老师小结:有光不管是什么光,都会有影子出现,例如:在阳光下有影子,月光下有影子等。
5、自由探索影子
出示手电筒
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手电打开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在墙上演示一下,出现亮的光。
在轻松氛围中,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让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
请幼儿进行操作: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幼儿从观察影子的颜色、影子变化的形状来观察。
自由讨论
提问:“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请个别有不同发现的幼儿来演示。教师也可以进行操作演示。
老师总结出:1原来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2光源的位置变了,影子的大小也变了。3物体的姿态变了,影子的形状也变了。
6、观看手影视频简单了解手影。
师:影子很神奇,手影爱会跟我们做游戏呢,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手影能变成哪些可爱的小动物,请幼儿观看视频。
7、结束活动:学习手影,到户外玩手影游戏
老师教小朋友简单的手影动作,我们一起到阳光下看看会变成哪些有趣的小动物。(户外寻找影子)
活动反思
这节科学课会变化的影子,我想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探索影子的变化,在选择这节课时我觉得孩子们应该对影子不熟悉,而且他们对影子的变化用语言表达时,不会很清楚,这是自己的预设情况,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我反思了一下,对自己预设的情况和实际的操作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总结出以下几点:
1、老师的引导
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最为重要,特别是当孩子在探索影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操作一下,对于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应该提前考虑周到,这样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指导,例如:在探索影子的长短、大小问题上,教师可以自己操作一下,把自己演示的过程提上一个环节,先演示在让孩子探索,这样他们会在探索的时候对比着来操作,不至于其他小朋友乱操作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孩子们在感觉影子的时候,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可以让孩子在大屏幕前做一做手影,这样手的影子会立刻呈现在屏幕上,老师不用再用更多的语言进行描述了,所以老师的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引导不正确或是不到位会导致孩子的操作出现问题。
2、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科学探索课老师应该做足准备工作,应该为孩子提供很多的工具供孩子操作,我为了让他们探索影子,为孩子们准备了18个手电筒,这样两个孩子一组,这也是我故意安排的一个活动,除了探索影子的秘密,我想让孩子在这个环节中学会互相合作,由于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了在取放物品时很乱,没有任何的`秩序,孩子们不排队而且不知道礼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考虑问题在周到些,准备工作在到位些,让孩子在有序些。
3、孩子的进步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前期经验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当我在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影子时,郭志贤的回答让老师太意外了,她说:"除了有阳光,还要有人,"是的,影子必须有两个条件:首先得有光,然后再是物体的遮挡,孩子的回答太精彩了,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老师没有想到的,所以说孩子进步了,其实不光她自己,全班孩子在探索影子时,都发现了影子的不同变化,而且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语言不是很准确,但是能讲出影子的变化,这说明孩子进步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他们会发现物体的变化,也能自己探索,真的为孩子们提高的感到高兴。
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是值得老师去反思思考,我会根据自己的反思经验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让自己的课堂更有趣味,让孩子们更喜欢自己的教学课堂。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2
设计意图:
以物代物是幼儿满足自己游戏需求的重要策略,但中班幼儿还缺乏以物代物的经验与方法。进入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以来,我围绕主题目标“乐于尝试操作各种玩具,了解它们不同的性能和作用”,选择橡皮泥、纸和扭扭棒等常见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变出圆圆的圈、圆圆的飞盘、圆圆的球这三种形态不同的圆形物体。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领域中提出的“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的目标,以及中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我从生活中的“圆”导入,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发现圆的不同形态,并且围绕变化圆的不同形态,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对“变圆”的兴趣,感知各种变圆的方法,并以任务、问题呈现的方式递进地引导幼儿探索,不断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主动性。
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圆形的玩具,感知材料变圆的方法。
2.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体验制作玩具的乐趣。
准备:
橡皮泥、扭扭棒、纸若干,笔、剪刀,作品呈现架,自制PPT。
过程:
一、说说圆圆的玩具
1.谈话导入。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这是什么?请你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幼:太阳是圆圆的。
幼:西瓜是圆圆的。
师:许多水果是圆圆的。除了西瓜,还有什么水果也是圆圆的?
幼:苹果、橘子。
师:哟,他能一下子说出两种圆圆的水果。谁能一下子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幼:梨、葡萄、樱桃是圆圆的。
师:除了圆圆的水果,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圆圆的?
幼:皮球是圆圆的。
幼:还有足球、乒乓球……
师:看来,有许多玩具也是圆圆的。
2.圆圆的玩具。
师:还有哪些玩具也是圆圆的?
师(小结):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是圆圆的。
(析: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出并聚焦话题。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会有许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如:苹果和橘子都是圆圆的。或者在幼儿回答时提出挑战:你能一下子说出三个圆圆的东西吗?另外,教师也可适当进行分类,如许多水果是圆圆的,许多玩具是圆圆的,等等。)
二、变变圆圆的玩具
1.第一次探索。
(1)教师出示PPT,情景导入。
师:小动物想要玩圆圆的什么玩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幼儿观察玩具展台及标志。
师:这里有三个柜台,谁能说出哪个柜台是卖游泳圈的,哪个是卖篮球的,哪个是卖飞盘的呢?为什么?
幼:中间的柜台是卖游泳圈的,因为它中间有个洞。
师:大家同意吗?那么另外两个都没有洞,哪个是飞盘、哪个是篮球呢?
幼:第一个是飞盘,因为它是扁扁的.。
幼:第三个是篮球,因为它是鼓鼓的。
师(小结):原来飞盘是扁扁的圆,游泳圈的中间有个洞,篮球是个圆圆的球。
(析:这一环节主要创设了小动物买玩具的情景,并通过平面标志引发幼儿观察、发现、区别实心圆形、空心圆形、球体的不同。当幼儿观察不细致时,教师可设疑,如:它们都是圆圆的,你怎么看出这是卖飞盘的,而这是卖游泳圈的呢?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打好基础。)
(3)教师介绍材料。
师:现在玩具柜台上都没有玩具,小动物们买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可发愁了。请你来当玩具厂的工人,做出小动物想玩的玩具好吗?
师:看看用什么来做玩具呢?(出示橡皮泥、纸、扭扭棒,并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材料的形状。)这些材料都不是圆圆的,你能做出小动物们想玩的玩具吗?
(4)教师交代要求。
师:请你挑选一样材料做一个圆圆的玩具,做好之后放到玩具展示台上。
(5)幼儿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6)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圆圆的什么玩具?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兔喜欢的球。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狗喜欢的飞盘。
幼:我用扭扭棒做了小猫喜欢的游泳圈。
师(小结):原来这些材料能变出小动物们喜欢的玩具,小动物们高兴地买到了想要的玩具。
(析:该环节通过情景引发幼儿用简单材料变圆的已有经验,初步感知用身边的材料能变成想要的玩具。教师需要提取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成功变圆的材料及方法。孩子们通常的情况是能用橡皮泥搓成球、压扁变飞盘,能用扭扭棒围成游泳圈等,但基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经验,不同班级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下一步,教师需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挑战。)
2.第二次探索。
(1)情境导入。
师:小动物还想买新的圆圆的玩具,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做出新玩具呢?
(2)出示PPT并交代要求。
教师根据幼儿第一次操作的情况自制PPT,通过动画演示灵活地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小兔想买纸做的球,小狗想买纸做的飞盘,小猫想买橡皮泥做的游泳圈,你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请幼儿选择纸或者橡皮泥做出小动物想玩的新玩具,做好后放到相应的玩具柜台上。
(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用PPT中的图示具体形象地提出探索任务,引导幼儿看懂图示,复述探索任务,帮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避免重复操作。)
(3)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游泳圈,我先搓成面条一样的形状,再把两头接起来变成了游泳圈。
师:这里也有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游泳圈。都是游泳圈,这两个游泳圈做的方法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你能看出这个游泳圈是怎么做的吗?
幼:我觉得这个游泳圈是先把橡皮泥搓呀搓,再压成扁扁的,然后在中间挖了一个洞。
师:原来都用橡皮泥做游泳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做。
师:这里有许多用纸做的球,是怎么做的?我们来试一试这些球搓得圆不圆。(把纸球在地上滚一滚,检验纸球的质量,引导幼儿注意在揉搓纸球时要用力一些。)
师:有谁用纸做出了小狗喜欢的飞盘?请你们来介绍一下是怎么做的。
幼:我把纸撕掉一点,就变成圆盘了。
师:我发现有个小朋友做圆盘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请他上来做给我们看一看。(幼儿现场演示对折后撕半圆的方法。)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用什么方法把纸变成飞盘的?
幼:先把纸折一折,再撕。
师:对折以后再撕,撕一个什么形状就会变成圆圆的飞盘呢?
幼:半圆形。
师:哇,这种方法真不错,可以撕得又快又圆。
师(小结):原来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变一变,可以做出不同的玩具。
(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利用不同材料变圆的方法。不同的幼儿变圆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在用纸做飞盘时,有的会用笔画一个圆再撕,有的会用剪刀剪一个圆,还有的会对折后撕半个圆……孩子们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为了凸显集体活动中分享交流的价值,教师需重点引导幼儿清晰表达自己的玩法,梳理并记录多种变圆的方法,从而使孩子们清晰地感受到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变出相同的圆。同时教师可多用情景中小动物的口吻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让孩子们感受到变圆的乐趣,体验探索的成功,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3.第三次探索。
(1)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探索。
师:这一次你可以试一试别人的方法,也可以继续挑战自己,用新的方法做玩具。(继续根据幼儿上一次操作的情况提出挑战,比如:可以用薄薄的纸来做圈吗?用细细长长的扭扭棒可以做球和飞盘吗?)
(2)幼儿分享交流。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玩具?说说你的新方法。
幼:我把扭扭棒绕来绕去,变成了一个球。
幼:我把扭扭棒卷呀卷,像卷棒棒糖一样,变成了飞盘。
师(小结):今天我们只选了三种材料,就做了自己心里想变的玩具。真棒!
(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分享与尝试幼儿介绍的新方法,同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继续接受新的挑战。如果挑战不成功,可以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
延伸活动:
师:(出示活动室中材料架照片)这里有很多材料,我想要一把钥匙,你能帮我变吗?我想要吃方方的汉堡包,你能帮我变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出许许多多其他的玩具。
(析:在该环节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替代物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利用活动室里的材料进行探索。)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标:
1、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2、探索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垒高,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及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牛奶盒40个(4份);
卷尺一个;
记号笔(红黑各一只);
记录纸;黑板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形成小组 交代任务,四人一组进行小组游戏,并给小组起名。 师在黑板上设计表格,并将每队自己确定的标记请队员画在表格上。如(草莓队、西瓜队等) 提出游戏要求:四人合作垒高,要求垒的稳,所有的牛奶盒必须搭完,铃声响游戏结束。 二、初次合作垒高
幼儿垒高,教师巡视。
三、小结
初次垒高 成功了吗?为什么成功?成功用什么标记表示;失败又可以用什么表示。 请每组派代表在表格中作好记录。 讨论为什么垒的有高有矮?(不一样的搭法有不一样的高度)
四、再次垒高
提出新的要求,又高又稳。
五、讨论
1、哪组最高?怎么看出来?
2、测量。师示范测量,幼儿在表格中记录。
3、为什么一样多的牛奶盒会搭的不一样高。
六、第三次垒高,决出冠亚军
幼儿自己测量垒高成绩,记录在表格中,决出冠亚军。 讨论用什么标记表示,如五角星、三角形等。
七、集体讨论
怎么样才能垒的高又稳? 高:竖起来的层数越多越高。 稳:底部要搭的牢固,可以两个横放在一起。 还要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7.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本次上课的优点: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活动,整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
2、每做一个活动都会有小结,孩子掌握的比较好的,课下后幼儿还能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让我很开心!同时家长的反应也比较好!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多上这样的实验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5
设计背景:
孩子们对雨总有着浓厚的兴趣,下雨的时候就想到雨中去玩,有时候会站在楼门口看着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为了满足幼儿的这一兴趣,趁着下雨天给孩子们开展了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受下雨的情景,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2、养幼儿观察的持续性,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下雨啦,小朋友们一直想近距离与小雨滴接触一下,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户外感受一下小雨滴带给大家的快乐。
2、实物教学
(1)先请幼儿在楼门口观察一下。
师: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下雨的.情景,看看雨滴的大小,雨丝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雨丝是直的,还是斜的?
(2)带领孩子们来到户外。
师:带领孩子们来到户外,踏一踏地面上的积水,观察脚下溅起的水花。
幼:注意不要让雨淋湿自己。
3、请幼儿欣赏故事《雨来啦》
简单小结:雨天活动,教师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安全,注意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如下雨天的时候不能随便出去玩耍,注意不要摔倒,打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随便出去玩。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加深了孩子们雨天的认知,因为孩子们对下雨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下雨的时候喜欢踩水花花,活动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通过活动中教师的讲解,孩子们逐步了解了雨的相关知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并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