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集锦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合作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急不容缓的研究课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学应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快乐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为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互动学习能力。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媒体也得以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教学媒体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无论从教学规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手段上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学校的功能和结构将发生相应的改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让智力在"奇"中发展
"奇"是指教师所传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少年儿童具有易被新奇或超常现象吸引的好奇心理。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根据现实生活,借助现代媒体的优势,创设这样一组卡通画面,骑着圆形独轮车的卡通从画面中缓缓地行驶,紧接着驶出一辆正方形的独轮车,随着音乐的节奏一下一上颠簸的行进着。这样生动形象的卡通生活画面不仅让学生有了感官的刺激,更让学生从感官的刺激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问题由然而生:为什么圆形的独轮车不会上下颠簸?这与圆形有什么关系?等等,带着对问题的好奇,从而产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圆形的秘密的动力和兴趣。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大胆质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
二、让智慧在"动"中闪光
课堂是学生的,教育者要让学生得到大量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因"动"而学,在充满情趣的动态学习中实现数学学习的提高,各科教学的快乐、高效,是我们在实验探索中的一种尝试。实践证明,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眼脑手口动起来,让课堂激情起来、动态起来,事半公倍。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其计算公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经验,这时不断剪、拼、折的探索和教师的点拨启发,想出了多种方法。在操作中学生有的用"倍拼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智慧在动中闪光。 习活动氛围。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不仅仅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欢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到了学数学的价值,达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其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做到自主探究,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又如应用题教学,我从思维角度,设计趋向思维发展的灵活性;从形式上,根据实际生活情境,借助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不是单一的选择,而是面对众多的品牌、样式、价格等诸多因素,他们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由教师强加的。因此,我根据生活实现,创设了有利于实践活动的问题情境:一名学生带了20元钱到佳乐家超市购买文具,出示标有各种品牌、价格和不同样式的文具实物图画,问:1、现在这名同学要购买一支钢笔和二块橡皮,请你帮他选购,并列式算出购买文具所需的价钱。2、他用这20元钱能买到些什么?学生开始讨论动脑思考,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被激发起来,思维便如脱疆的野马,纵横驰骋,这样呈现形式熟悉可亲,化抽象为具体,提供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即能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筛选和判断的能力,使枯燥、呆板的应用题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媒体教学在这里起到了"动一子满盘全活"的作用,同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让知识在"乐"中增长
数学教学要超越计算的层面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但也不能脱离计算这个基础、工具。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简单数学题的计算,既是重要的,也是枯燥的。这时,我就充分运用自然界中的美,将活泼有趣的游戏引入课堂。
在"6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我运用电脑工具,将6都写在一朵花的中央,每一个得数是6的算式都是一个花瓣,学生每找出一个这样的算式,就给花儿沾上一片花瓣,利用"花开几瓣"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掌握6的加法;我又用多媒体电脑在每一只小动物的身上都写一个算式,叫小朋友们给每个小动物找一个好朋友,利用"找朋友"的游戏来学习6的加减法:我还在教学中,设计一棵果树,果树上挂满了许多的果实,每一个果子上都有一个算式,要求学生用"摘果子"这个游戏来练习计算。游戏生动有趣,深得学生喜爱。通过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轻松又快乐,主动地走进课堂,更热爱快乐的数学课。
四、让学生在"玩"中成长
儿童心理研究结果明确提出:想要孩子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科学有趣地"玩"。要将"玩"合理地"存在"于教育之中。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及生活实际,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等,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出示大自然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各抒已见,激发探究的兴趣。)再出示具有对称特征的精美美工剪纸作品。引导欣赏、感悟、发现。(生惊叹!感叹美!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剪出具有这样特征的作品?(生兴趣高、跃跃欲试)学生自主创作,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展示作品,共同欣赏。创设时空,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汇报过程,展现思维。说说你是怎么剪出美的作品的?(归纳:一构思、二折、三画、四剪的过程)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像这样的实物或图形我们把它称为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对称轴。哪些同学能根据自已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就这样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边欣赏边玩边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2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的提升,逐渐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变得更高,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而且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还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学习在多媒体中的应用提出以下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基础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情感的良好发展。
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信息承载量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比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的文学体验。语文学科本就肩负着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责任,然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于许多教材内容中所表_的深刻内涵并不能够非常深切的领会。教师一般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的更为真实、生动,学生直观的感受会更引起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更加突出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要通过语文教学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促进学生情感的良好发展。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和感悟,但是在既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并不能够获得非常真切的学习体验,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于许多教材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无法透彻的理解,也就很难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相通。另一方面小学生缺乏形象思维能力,对于很多文字所描述出来的人和事物很难在脑海中形成真实的形象,也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感悟。
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等用真实画面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看来引发自己心中的共鸣,从而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已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动态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容、方便的手段、个性化的方式、友好合作的态度、富有挑战目标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蓝蓝的天际中群星璀璨,其中一个蓝白相间格外美丽的星球在不停地旋转,再配上语言介绍,学生注视着屏幕,倾听着如梦如幻的背景音乐,有身临其境之感,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共鸣。有了多媒体的参与,学生在反复浏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情景时,加强了直观感知,体验到了书中所描绘的情境,演示中,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性高涨,科学探索欲油然而生。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师生双方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来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承载量大的特点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内在品质,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孙孝发.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学语文,20xx(05).
[2]周立夏.使用多媒体授课优化课堂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xx(0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3
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时代已走进了学校的课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 “快乐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学科课程整合己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热点和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整合,让多媒体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声、光、像等多种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多听多看获取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学到的知识面更为丰富多彩,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并以宽带和互联网连接,建成多个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了高性能电脑和投影大屏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使用媒体辅助教学仅仅成为摆设。学生依旧被动接受枯燥单一的知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知识构建的积极性,没有突破单调的传递式教学,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也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添砖、铺路。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可谓是重中之重,语文学科与平时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学好语文,让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优化语文学习的手段,拓宽语文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才能使学生在现代社会拥有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通过信息多媒体灵活的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多学、多听、多看的同时更容易将信息获取、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延伸了学生的思维。
二.信息技术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备课水平。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重要一环,是上好课的前提,每位教师都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探讨最优课堂结构方式,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分时写好教案,这是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基础。要让孩子们完全明白教材的内容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但是,现在的小学教师备课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写方式,于是把很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甚至照抄原有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就可以解决这个理由。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通过互联网收集各种课程资源,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我在准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充分利用网络收集了植物传播种子的策略的资料。让学生在体会“蒲公英妈妈给自己的孩子准备了降落伞”这一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们展示;在体会“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时,再次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聪明所在。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内容,增强他们探索、研究理由的兴趣和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一直坚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增加了语文教学导入环节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动力。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快乐的节日》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师: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一听,闭上眼睛去感受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很好的创设学习的情境,为新课教学的展开打好了铺垫,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一课时可以这样做:师: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低年级儿童的各种感官,很好的解决了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这一重点,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理由:
1.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评价一节课往往只是看教师是否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而且,评价者往往特别关注的只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量,而非质量。也就有了在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为了展示整合的成果,让小组学生代表用华丽的动画演示文稿作汇报,看上去画面色彩丰富,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真正让学生学到的和真正理解到的知识却少了很多。因此,教师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看教学文章内容是否需要,一个非常精美的动画,如果和教学内容无关,则毫无价值;反之,一个简单的图片,若能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就会成为一个闪光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合教学不能片面追求课件的技术含量,否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得不偿失了,况且还不一定取得良好的效果,容易让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2.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现代多媒体信息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理由的,但是还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于课件是事先做好的,所以按部就班的传授必定会有些许的导向性,有时会跟不上课堂的变化,这时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来解决这个矛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点一点的扩宽学生的想象力和知识面,充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完全用多媒体演示来代替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及驾驭课堂的灵活机智,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育整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整合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它不仅能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极大的帮助,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也必将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有利的互动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崭新的学习新时空。这一切都将会推动新课程改革整合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4
现阶段,多媒体信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育行业中也能够得大范围的使用,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创设情境,使他们融入其中,对学习更加有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虽然说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但是若是教学利用不当,就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对教学的效果和效率都具有严重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多媒体信息技术知识一种辅佐教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不能够将其代替全面。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将文章完全移到大屏幕中,透过屏幕来讲解,这种方式使得小学生们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在课文的内容中,这种方式就不会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出来,有极有可能会出现反面的作用。其次,在利用多媒體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强化培养。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资源,这在一定层面上就阻碍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的发挥,为了确保小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中强化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就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能够完全的依靠。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深入文章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会有许多绘声绘色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都会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遐想和向往。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要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到文章中的美景,这样就能够通过景物来揣摩出作者心中的感受。多媒体信息技术有视频、动画和图片等方式,合理的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够为学生们展现出美好的景物,为小学生们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进行《秋天来了》这首现代诗的学习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让学生们观看到秋天的美好景物,让他们实际的感受到秋季的魅力,再充分结合诗歌的描述,通过朗读就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秋天的魅力以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2.情感再现,让学生们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小学生这个群体是思想和情感萌发的时期,对一些事物的表达和感觉都不是特别的敏感和深有体会,面对文章中作者描述的事物,他们不能够全部的理解和掌握,他们只能够接受经历过或者能够达到他们理解能力范围的情感。大多数的学生阅历都不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与作者的实际意图一定会有所出入。但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将情景再现,给小学生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够强化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藏铃羊跪拜》这篇文章中,小学生们对藏羚羊是一种频临灭绝的物种还没有确切的了解,对作者呼吁大家对动物加以保护的思想还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他们观看关于藏羚羊的纪录片,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明白生命的重要和动物也是有情感的。在充分的结合文章的内容,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渺小和重要以及保护动物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3.创造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大脑中还没有摄入太多的内容,所以他们的记忆力要高出成年人,但是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让他们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背诵课文,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也曲解了背诵课文的目的。所以,就要先让他们对文章有所理解,在通过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图来背诵,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背诵的速度,还能够强化他们掌握知识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一进步提升小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文章中表达的内容情景再现,这样就能够促进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比如,在进行《马诗》的学习中,在要求学生们背诵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观看马的清晰图片,使得学生们在图片中定位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促进小学生们对这首诗的背诵速度和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在的教育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和信息化,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具有直观性、科学性和动态性,这能够符合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范围,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5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程的内涵更为丰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使用语文的意识”。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所以,巧借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越来越被教师所关注。适当的多媒体运用能给作文课堂注入别样的活力。
一、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低下,除去其自身原因,与教师作文训练指导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模式单一,没有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形成了课时捆绑的模式。即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习作指导,第二节课让学生撰写草稿、誊写。为了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文,每周的某一天有二节作文课,被学生戏称为“黑色星期几”。这天学生愁眉紧锁,唉声叹气。两节连续的习作课令学生备感枯燥,疲惫。“习作恐惧症”凸现无遗。
2. 教师讲评不及时,没有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延续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就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我们的习作讲评课是学生习作后的第二周。此时学生对上次的习作情景早已淡忘。如果教师能当堂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如别出心裁的开头,独具风格的结尾,甚至一个精彩的句子或一个生动恰当的词语,都予以肯定,加以赞赏,使学生尝到习作的乐趣,学生的习作兴趣一定会增强。
3. 学科分割,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要求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如果能巧妙地将作文与思品、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进行整合,把科学课的有趣实践、实践活动置于习作课堂,定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表达的欲望。将作文与其它科目整合,打破学科割裂的局面,建立以形象,生动为基本特征的作文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引导学生作文的教学策略
生活是习作的沃土,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多彩的,人性也是多棱的,既能折射出真善美,也能反映出假美丑。
1. 让学生有“情”可依——展现内心和情感世界
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我们身边让人感动的人物很多,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媒体开展习作指导,不仅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创设成功的机会,习作上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选择自已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我选取《永生的眼睛》中的片段,让学生读中悟出琳达一家人一心为他人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事,折射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再结合生活中同学们亲身经历的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让学生习作。
本学期,我校五年级一学生小琪得了重病,需去长沙进行治疗。昂贵的医疗费给一个普通的家庭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他们一家人倾其所有,竭力挽救孩子的生命,生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全校师生得知纷纷捐款救助。一笔笔爱心善款汇到小琪妈妈手中,小琪的病情得到控制,正在接受化疗。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懂事地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在习作课上,我一边播放音乐,一边饱含深情的以第一人的方式表达小琪对同学们的感激,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望。此情此景,同学们的心灵震憾了,因为这是他们亲身参与了爱心救助活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关爱之心从他们的神态中流露出来。此时,我看着我的学生,心头怦然一震:爱心,是这个世界不败的花朵。生命在,它的芳香就在。或许不浓烈,却沁人心脾。我抓住这个情动的瞬间,让孩子们大声说出自己对小琪鼓励关怀的问候,最后,再把自己所做的爱心捐款的事,所说的话写下来。此刻,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从亲身经历中来,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小琪,我为你拭去泪水》、《勇敢的小琪》、《生命的感动》、《没被病摩击倒的小琪》、《我为你唱一支赞歌》、《心灵的震撼》、《坚强男孩——小琪》。一篇篇文思如泉、真情涌动的习作让我感叹生命的美好。倘徉在文字里关切的话语,让我感动至今,永生难忘。
这样巧借媒體,引导学生在情感中体验,激发学生将情景转化为语言,再转化为文字,升华了情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的巧妙整合。从而让学生流露真情,倾吐为文。当时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成功感,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这样学生不知不觉爱上了习作。
2. 让学生沐浴春光,触摸大自然的精华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为了让学生的习作“活”起来,我把目光投向生活,指导学生观察,训练学生写作。作文是对习作素材的再加工,那么作文素材从哪儿来呢?其实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他们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无法触摸生活中的感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并合理运用地信息技术,使学生有“米”下锅,并“煮”出香味飘溢的“七彩饭”来。
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写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习作课上我出示《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2、3段,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叶老先生的写作方法。出示碧野的《七月的天山》片段,看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特征的,再出示学生自己的春游情景片:那是春光明媚的一天,我们组织学生远足踏青,赏花,观花,并邀请家长——老师和学生一同采风。同学们说着、笑着,看谁会描述油菜花的壮美情景。我把孩子们春天赏花的情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习作课上,同学们不仅仅被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组成的花海所陶醉,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从花的颜色,形状,触摸的感觉这几方面说说花的特征,一朵花,一株花,一块花,一片片花,各有各的美,汇成了花了海洋,真有“人在花中走,心在画中游”。孩子们如快乐的小鸟在花间小路上掠过,他们心情舒畅,时而看看这花,闻闻那束。时而对赏花的同学嬉笑,甚至和美丽的花说悄悄话,他们开心地玩耍、观赏。春天的人,春天的颜色,都被他们记录下来。我再要求学生写下整个活动过程,尤其是赏花的心情和活动带来的感受和体验。《春天的田野》的习作训练也水到渠成。走进大自然,饱览无限风光,感受春天的妩媚,体验自然之趣,为学生的习作大堤拓开了一个决口。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调动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让学生有“趣”可描——享受写作的快乐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在习作中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而游戏活动则是学生的兴奋点之一。本次我校举行的了庆“十一”大课间展示活动,在自主活动时,我有意识地设计了“闯关”和“过河”两个活动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的自主活动课件带进作文课堂里。我让学生观看自己跳大绳,钻呼啦圈时的情景,因为有音乐的渲染,具体场景的氛围,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创作的欲望被调动。我让学生说说感觉最精彩的是哪个环节,并谈谈原因。学生的回答都是刚才胜利的一组和落后的一组的经过。我趁机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片段,特别强调要写“自己”的表现。而后在同学之间展开相互评价,补充和修改。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表现,评评别人的动作,说得津津有味,这样引起学生参与写作的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习作课堂是高效的。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内容丰富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孩子们的一次次亲历,一次次体验,为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融合提供了契机,写起作文来有滋有味!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6
一、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兴趣培养
⑴此游戏只要孩子们坐好就可以开赛了。手指的动作是由上而下具有弹性的“击”键,而不是“按”键。击键动作要轻快,击一下就缩回来。注意,在击键过程中两眼不能偷看键盘,手指各司其职,不要错位。
⑵开赛前要明确只能喊出键盘上的字母或者符号的口令,错喊为输。做的同学要用最快的速度用相应的手指做出正确的回答。
⑶活动可两人一组,随意面对面坐下,同学甲将双手伸出,五指向上,与肩同齐,做好游戏准备,准备就绪后,同学乙喊出一个口令“:a”。同时甲要很快移动左手小指,做出由上而下具有弹性的“击”键动作,击键动作要轻快,击一下就缩回来。手指的动作是由上而下具有弹性的“击”键,而不是“按”键。
⑷同学乙如此不断的喊口令,直到乙按照口令指定准确为第一局活动结束。
⑸第二局活动交换操作,同学甲喊口令,同学乙按照口令击键。甲指定准确后再次交换开展第三局、第四局……在一定时间内以击键次数多且正确者为胜。
⑹如果是多组同时进行,胜出的同学可以与别组胜出的同学一起进行复赛、决赛。游戏适宜人群:9岁以上的幼儿。游戏需要准备的材料:没有特定的材料,只需要有合适的场地即可。游戏的技巧在于击键的同学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的眼睛,因为少儿们都喜欢盯住哪里就喊什么;不要抢节奏,一定要等对方喊出口令的同时快速指定,当然更不能慢节奏,因为口令落音后再指定,就是准确了也不算数;游戏的难点是对方毫无规律地反复喊出键盘上的符号口令,因为少儿们多次指定错误后就会心烦意乱,盲目出手;同学们在慌乱中要注意,避免误伤自己或他人;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其他安全。
二、教育教学实施措施
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较迟开始开设指法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指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指法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课堂是信息指法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建议指法信息技术教师遵循基本的教学导向,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三、教师对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找回“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责任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做出了以下的几点要求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教师应转变角色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打字教学是重难点,计算机键盘操作课是最枯燥乏味的了。除了打字,就是打字练习了,能不能让孩子们改变他们心中的想法,喜欢上它,运用游戏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引到打字练习上来是个不错的方法。于是我利用自编自导的一个手指小游戏“点穴大法”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做示范,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用各种语言激励做得好的孩子们,最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在同学们中巡视、指导。我在所教的三年级做了试验,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正确的,效果非常好。著名作家李国文说:“奋斗者可敬,进取都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骄躁,恬淡而不凡庸……”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应该这样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是最难把握的一样东西,但可以影响,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指法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7
摘要: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包括能够全面和充满自信地使用计算机、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和相关数据采集系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实验小学科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其中特别强调:利用电子探测仪和图像软件包等设施设备,可以使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更加便利、直观。
一、信息技术在定量实验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数据。结合计算机软件,还可以将学生实验获得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数据,形成准确的.科学结论。我们来看看在教学《冷热与温度》一课时是如何应用的。
1.这杯热水的温度会如何下降呢?(展示学生猜想)2.请同学们用温度传感器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变化,将软件设置为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测量结果。3.学生分组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4.请各小组结合刚才的测量,说说你们的测量结果,从中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5.各小组学生代表结合软件图表进行交流。在《冷热与温度》这课的教学中,计算机软件能将温度传感器测量获得的数据,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数据图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在定量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极大地方便学生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并能直观地展示数据结果,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信息技术在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看星座》一课时,由于受观察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开展真实的观察星座的探究活动,为丰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讲解与演示,引导学生开展看星座的相关探究活动,学生在星座图上很难找到相关的星星,即使花了很长时间找到,用线连起来,也很难理解星座的名称。虚拟天文馆软件可以创设出一个虚拟的环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平板,开展观察星座的模拟实验操作,这样更便于学生观察星座,认识星座,理解星座。1.师:展示《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部分内容),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找北极星,找到北极星我们就能找到北方。2.那北极星怎么找呢?要能准确找到北极星,先要认识两个北方星空中最明亮、最重要的,也是比较容易找到的星座,介绍大熊座。3.师:在大熊星座的旁边还有一个有名的星座,叫小熊座,介绍小熊座。4.一般我们都是在晚上看星星,现在是白天,你想看吗?介绍星图软件,你会用吗?看看你能很快找到老师刚才介绍的这些星座吗?(学生操作)5.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星座?怎么看到的?(学生拿着平板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介绍)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我们的科学课堂,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具体地观察星座,直观、形象,其实虚拟仿真技术还有交互性,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沉浸在逼真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操作。例如在教学《骨骼与肌肉》一课时,我们尝试让每个孩子借助仿真软件,实际操作并认识人体的骨骼。1.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在我们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你知道是什么吗?(揭示课题:骨骼)2.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有什么感觉?(硬、多)那你知道我们全身有多少块骨头?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尝试交流)3.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三部分: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图片展示)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骨骼。4.人们肉眼是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结构的,我们可以借助X光片或人体骨骼数字模拟技术来认识。打开相关软件,简单介绍相关骨头。(可以请3名学生上台借助软件进行演示)5.如果给你人体所有骨头部件,你能拼装出完整的人体骨骼吗?(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拼装)6.人体所有骨头在我们身体里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能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保护。你觉得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出富有真实感、交互式体验的模拟实验场景,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无法实现,无法替代的。小学科学课中还有很多的内容,比如认识昆虫、认识植物、认识地球构造等知识,都受到场地、空间位置等限制,模拟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模拟实验一定会更方便、更真实、更有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自主探究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APP应用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同样也改变了我们的科学学习。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我将“形色”这款APP软件运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盆植物,有认识它的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款“认花神器”,那就是“形色”APP。介绍形色APP用法。同学们,在了解了“形色”APP程序的应用后,有谁想来试一试?(学生上台操作)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一认我们校园里的植物吧!学生利用平板认植物。形色APP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拍摄植物图片后,通过软件在线识别,然后比较植物的特点,辨别校园里的植物,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绝大多数学生因为APP游戏而喜欢手机和平板,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移动终端除了可以打游戏之外,还有很多功能,在《心跳的脉搏》时,我们使用了“心率检测”这款APP,将摄像头贴着食指,测量时,手机就会自动打开闪光灯,通过毛细血管反射到摄像头里的运动图像计算出我们当时的心率。在学习《声音》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利用“分贝仪”和“频率分析仪”来观察物体发声的大小和音高。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开放。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实现了实验过程的“可视化”,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智能化”。信息技术,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科学,这必将引发一场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相信,信息技术将会为小学科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8
摘要:信息技术的引进,给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逐渐表现出弥补传统教育方式单一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丰富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要做到利弊取舍,合理利用,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优势;利弊取舍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来,必然会引发教育领域的新一轮改革和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将数学抽象性的特点具体化,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数学教学得到质的提升,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范畴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的范畴。课程整合是指突破原有教学方式单一的特点,将各种技术手段与课程相结合,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开展学科教育的全过程。它是以各种媒介及现代技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指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融入到传统数学教学中来的动态过程。这种有效融合是数学教学在信息时代的自身要求,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1.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相对于枯燥呆板的传统教育模式而言,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其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尤其是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演示,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解题过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逻辑思维的养成,而计算机技术可以创造更加丰富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视频演示、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过去单凭教师单一的教学,学生思维很容易受阻,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突破思维障碍,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3.有助于满足数学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要求。常规的教学中,教学手段无非是老师的板书、课本、笔和尺子,工具单一,这对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进而构建整个数学知识体系造成很大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多种获取信息及丰富学习内容的渠道,例如可以运用网络搜索引擎大大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微信平台搭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形式各异、种类众多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行之有效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要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前期备课和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明确要达到的效果,理清思路后,根据内容和需求通过互联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和资源,接下来可用多媒体PPT制作课件,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利用图形、曲线、图片等音像工具提高课件的趣味性。在备课中引进信息技术,这本身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的好时机。(二)要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备开展教学,通过课件的多媒体功能尽量把数学演算、逻辑推理、图形变化等过程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等技术,运用猜想论证、推理论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计算与检验,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数学思维及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尽量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而是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练习,让其在亲自获取丰富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探索,激发求知欲望,把未知转化为已知。(三)要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作业批改、课后交流、效果反馈中。大力开发多媒体教学网络的辅导答疑功能,运用诸如BBS论坛、微信、博客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其解决学习的困难。运用现代技术可以及时直观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
三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中容易“误入歧途”
(一)对信息技术过度依赖,主旨把握偏失。网络技术给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但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资源,不能将课程的讲授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十分重视发挥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因此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做出精美的教学课件上,为此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从而影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在课堂上,老师也是跟着鼠标走,眼睛跟着屏幕跑,学生一起图热闹,貌似课堂气氛活跃,实则达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这种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本末倒置的现象,都是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不正确造成的。(二)对信息技术的不恰当应用,会限制教师思维。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把课堂讲授的内容全部进行课前预设,而数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老师在课堂上必须要思维灵敏,并配以生动的语言、适当的肢体动作,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而多媒体技术把这一过程简单化、程式化,无法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作用,老师在讲的过程中也将受制于技术而变得被动、呆板没有热情,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三)对信息技术的不恰当应用,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教学相对应的是学生的接受过程,如上所言,在课堂上老师如果一味依赖课件,那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即使多媒体的新颖性会激发学生一时的学习兴趣,但是面对繁复单调的PPT以及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变得不集中。课后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浏览网页、查找资料,而直接减少了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学生则变为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互联网,久而久之代替了思考,这与我们的教学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四)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决定了课堂容量过大,违背了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规律。采用多媒体教学,老师用不着花时间书写板书,加大了课堂知识容量,加快了教学进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是不利的。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数学这种注重逻辑思维的课程,思考和探索比单纯的知识接受所需的时间更长,如果只是机械的PPT翻页,课堂节奏就会加快,学生稍有疏忽,前后的内容就衔接不上。课堂容量过多只会导致学生学习混乱,看似涉猎广泛,实则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实际掌握的知识更是少的可怜。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的利弊取舍及对策分析
(一)创造性的制作课件,把握教学的主旨。一定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肤浅的追求课件的形式美,而忽略其改进传统教学模式这一任务。要在备课时融入自己对课程的设计和思考,需要什么做什么,不能为了做而做。在运用课件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授课模式的综合运用,黑板、板书、提问、互动依然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元素,有效糅合才能达到目的。(二)调动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必须要明确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依然是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只是手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主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不同的课程,不能简单粗暴的逢课必用多媒体,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如何提高学习效果上来,老师们要积极探索二者的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应用,喧宾夺主。(三)多媒体应用要适度、适时不能让多媒体信息满堂灌,过犹不及。尽管丰富多彩的画面,有声有色的资源有助于将学生带入情景设置,但另一方面教师更应配合这些图片、动画适时讲解,点拨。严格控制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讲授,更要注重吸收和消化,不能违背了小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参考文献
[1]张喜飞.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1):129-131.
[2]张成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J].当代教育科学,20xx(3):62-63.
[3]蔡东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网友世界云教育,20xx(14):179-17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9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而小学计算机课的基本任务是学会使用计算机,会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学会对知识、信息进行检索,并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平日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信息技术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金山画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近期,我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而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要举办运动会。然后我打开金山画王,找到卡通画库,和着背景音乐边讲故事边演示:
一天,动物们在大森林里召开运动会(背景选择,合成背景),主持人小猴来了,它一上场就来了个360度后滚翻,调皮地蹲在树枝上(图片旋转),不时地东张西望;两只小兔子上气不接下气地从远处跑来,兔哥哥边跑边玩,采了好几颗大蘑菇(图片左右翻转),兔弟弟跑得慢,在后面紧追不放(图片缩小)……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可场上的动物们还不多,急得大公鸡跳到树枝上喔喔直叫(图片移动)。这时,远处飘来了一只彩色的大气球。躲在后面的是谁呢?是爱偷懒的小猪(图片的删除),还是……
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利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按照课本“照本宣读”,学生只会机械地完成某些操作练习,这样会严重制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是“百害而无一利”。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目标,势必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学生为完成目标而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自学的方向,也会减少盲目操作的机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
例如:我把办手抄报、设计课程表作为学习Word的教学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任务一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选择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它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为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交流,并得到及时地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广泛性。同时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协作功关,使片面的、支离破碎的结论,渐渐地互相配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果趋于完美。另外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逐步学会学习,通过不同学生的各抒己见,为困难学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等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维更加敏锐、精确,同时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受其他同学的启发,思维更加开阔、深刻,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和提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讲授“网页制作”的内容时,因为网页制作所涉及到的知识又很多,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主题网页的设计。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等,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作用。两个星期后,他们把作品交上来,他们设计的网页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的动手实践,组内同学的合作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充满愉悦、积极探索、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获得知识,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不断培养他们有效地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
摘要: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尤其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利工具,更是深化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本文从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具体探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法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这种信息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以更加多角度、多层面的姿态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近年来更是产生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卓越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扮演了一名“教学助手”的职能:不仅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帮助教师开拓思路与教学视野,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起到既改革了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就像是无缝不入的空气一般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不仅改变着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化思维成为当代最为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改革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更加呈现出其创新性、灵活性的积极属性,让小学语文教师们越发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之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完成所谓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调动,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肢体动作和幽默语言等,为了能够上好一堂课,优秀的教师在课前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备课,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僵局,重新开启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师不仅可以将课堂准备板书的内容事先写入PPT课件之中,更加可以灵活动脑,将这些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灵活方式展现出来。这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的以多重感官刺激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产生了既深刻又广泛的积极效果。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尚未完全成熟、完善的理解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巨大门槛,对于很多课文、段落、词句,小学生往往只能依靠教师的积极的语言点拨,而教师的这种点拨正是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的年龄段的理解共性上,这种点拨并不能够以点概面地改善所有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信息技术尤其对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等相关知识内容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节选自郑振铎《海燕》的课文《燕子》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见过燕子,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春天里的燕子灵活、可爱的姿态,并不能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具体的影像,因此也就对于课文中的内容谈不上任何理解了。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燕子相关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燕子的具体形象和飞行姿态,利用具体、形象的动态图像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意义的燕子形象,从而结合课文的语句内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境。类似这种凭借学生的已有经验无法完成形象建构的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显示出无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在动态的图像和声音的展示下,学生由抽象的想象到具体的观察,加快了学生思维方式的成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更多的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相一致的氛围当中,感受作者描写的词句,以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媒体设备,一段旋律,一段视频,一组图像,一首歌曲,等等,都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氛围的建构,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教学辅助功能是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以此为教学核心目标,经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等教学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教学形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改革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能够凭借已有经验生成相关的教学框架。但是,在今后的多媒体应用过程中,仍然无法忽视这种工具的两面性,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才能够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孙晓莉.有效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J].求知导刊,20xx,(21).
[2]张惠英.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Z1).
[3]茌月芹.浸润书香,享受阅读的教学研究———让阅读陪伴学生一路前行[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1
摘要: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之下,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逐渐普及。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传播与运用,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立足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21世纪是知识化、经济化和网络化的社会。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当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课堂教学现状和水平,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和推进。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受到硬件设施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率还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主要问题如下:
1.硬件设施薄弱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配置上还存在很大不足,学校领导或教育主管部门将少量资金投入信息技术建设,使硬件设置薄弱成为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硬件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2.课时少
当前,在小学阶段教学中,主要科目是语文和数学,而屈于“副科”地位的小学信息技术,存在不被重视和课时少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小学而言,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一周一课时,甚至有些学校是两周一课时。这样的课时量,就算教师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因为,信息技术本就是一门技术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而一周一课或者两周一课的教学现状,难以让教师实施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更难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还会被其他科目教师挤占,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信息技术课时更加狼狈不堪,严重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稍显落后。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其严谨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教师给学生讲解的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性使小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倍感乏力。尤其对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单一落后,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仅是给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策
以上,笔者简要分析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呢?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问题情境中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发问,并在发问过程中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效果。
2.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理论教学很重要。充分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巩固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基础。但是,相比较理论知识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实践,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师都应当充分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采取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4.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的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基础。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进行及时教学反思,及时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改进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总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之下,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当前,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已经逐渐普及。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传播与运用,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众多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教学难题。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立足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怀豹.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xx,(12).作者:单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2
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冲击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用也成为可能。是否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设以学习者、知识、评价为共同体的学习环境框架,使儿童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均得到相应提升,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汉语拼音教学的改变
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首先接触到的是拼音,拼音教学过程是否有趣,是否适合时代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拼音教学主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读和写完成教学目标。由于刚入学的学生仅有六岁多,手上的关节和肌肉群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大量的写成了摆在学生面前的最大困难,导致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如何把学生从繁重的“写”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使拼音学习更加有效,成为第一个实验任务。于是我们尝试着把拼音教学和认识I盘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学习拼音时记键盘,在记键盘时学拼音。即在传统的以“读和写”为基本拼音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添加“打拼音字母”“打音节”的教学环节,“打拼音字母”“打音节”为新课程强调的“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打”的介入,使原有单调的拼音认读方式变得富有灵性,孩子们学习拼音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强。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识字教学的转变
许多心理学实验和无数教学实践经验都告诉人们:有意义的图形容易识记,无意义的图形难以识记;特征显著的形象容易识记,特征不明显的形象难以识记;差别大的对象容易辨认和记忆,相似对象的辨认和记忆不仅难度大,而且是大脑的沉重负担。方块汉字,远比无意义的、相似处很多的拉丁字母容易辨认和识记。作为表音的拉丁字母,它的形不仅与义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与所表的音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人为的、随意的、外加的和偶然的联系,而汉字的形不仅表音,而且与义之间有直接的、更深刻的联系。所以,儿童在识记汉字时,其难易自然极为不同。汉字输入既是一种技能,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汉字输入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识字和用字能力以及今后运用计算机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刚一接触识字教学,就可借鉴信息技术下拼音教学的经验,把“打字”融入教学之中。通过打字不仅提高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而且加大生字在学生面前的“复现率”。在操作过程中,不仅把打字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家庭作业布置时,也加入“打字”这一作业类型。
三、以博客为平台的阅读教学改革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讲”和“读”为基础的,对于只有四十分钟的阅读课来说,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基本上都是通过“口语”显现出来的,即不管是学生提问还是读书、交流都与“口语”表达有直接关系。如何在摄入信息技术的同时,把学生“书面语”表达也发展起来,同时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激励性原则”“多元化评价理念”等,成为研究的重点。经多次实验,最终确定了把“博客”作为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媒介的实验思路。即把课堂教学和学生回帖结合起来,针对一篇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一片段,给学生留够充足的“回帖交流”时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以博客为平台的阅读课教学,还给学生提供了随机浏览全班学生帖子的机会,并因网络展示不受时间限制。使得“交流”得到延续,即使是放学后,孩子们依然可以打开电脑阅读或感受其他同学的帖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相互之间的评价。
四、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改变
与国外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相比,中国汉字在认识和书写方面有一定难度,加之小学生在上学初期只有六七岁,写字能力还比较弱,致使教育同仁一致认为写作训练的最好时期是三年级。其实,国外很多儿童教育研究机构认为,六七岁是孩子表达能力最重要的发展期,此年龄段的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而且想象力丰富.如果在该年龄段开始写作训练,将会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对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统筹规划,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下的拼音教学”为“信息技术下的识字教学”打基础,“信息技术下的识字教学”又为“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提供准备的实验研究思路,使提前写作成为可能。同时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展的境界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3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能更好地展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画面,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课堂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恐龙》一课,如果在导入课文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向我们展现了恐龙家族的生活情景,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这段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美的语文课
书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如《庐山的云雾》、《拉萨的天空》、《西湖》等展现自然的美文。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此时,如果单凭讲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领会到“美”之所在。因此,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美丽的西湖,再加上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教材中涉及内容比较多,知识也比较广泛,可以说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课文中的许多人物故事、科学知识、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课文中出现的“伸着大鼻子的货轮”、“斜拉桥”、“葛洲坝水力发电站”、“拦河大坝”这些事物都是学生从没见过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事物的特点、作用,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呈现出一幅幅图片以及它们的特点、用途,这样学生先前遇到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阅读起来也比较顺利,而且在阅读的同时,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了一段课文视频,在视频中,配合着音乐,将王二小壮烈牺牲的一幕、敌人的凶残都刻画得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也跃然于学生的眼前,每个学生都静静地看着,脸上露出心痛、愤怒的表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为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供帮助
语文涉及方方面面,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因此,要想更好地学好语文,必须做好预习作业。例如,在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东方之珠”的资料,有个客观的印象,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经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学生会了解到“东方之珠”就是香港,然后从网络上可以浏览香港的各种资料。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时,经常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这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突破重难点起到关键作用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抓住教材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航天飞机》一文,对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的描述: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有的学生想象不出,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出示一架“航天飞机”,让学生观察其外形,便一目了然。还有让学生理解航天飞机的“飞得快”这个特点时,我们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看“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的距离,再比较“普通飞机要飞行4个多小时,而航天飞机只要7分钟”来说明航天飞机速度快。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之所以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兴趣,缺少写作素材。现在,有信息技术的视频、图片辅助,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如《为动物设计名片》,以乌龟为例,首先出示乌龟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乌龟的外形特点,并相机板书,再指导学生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接下来播放一段“乌龟的生活习性”方面的录像,让学生对乌龟有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录像组织语言,说一说对乌龟的了解。有了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写起乌龟来也得心应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又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能够精心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更精彩。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4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同时,信息技术也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因此,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喜欢观看直观、生动、有趣、形象的图片和动画。依据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来为教学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第二单元有一课《网上世界真奇妙》,我们就可以从网上下载一段海上冲浪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回答这是一项什么运动以及它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很显然,学生会说:“是海上冲浪运动……”,然后,老师说:“今天呀,老师可不是带你们去海上冲浪,而是去网上冲浪。”就这样,不仅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直观演示、讲解、交流、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就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老师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但是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直到出现了多媒体技术,老师才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那就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直观演示、讲解、交流的途径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针对操作性知识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得快,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比如:在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标点符号的输入》这节课中,对于操作比较难的知识点,如“省略号”、“破折号”的输入,一般先由老师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讲解操作过程,然后学生模仿操作,并交流学习经验;对于操作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如:“逗号”、“句号”的输入,一般就由学生自主探究操作,然后找学生代表给大家示范(同时要求语言要简练、恰当,声音要洪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交流能力),接着学生再操作练习,并总结学习经验。
另外,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信息技术基本概念,比如:在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关键字查询》这节课中,需要理解“搜索引擎”概念,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我们可以采取先带领学生直观地浏览“百度”网站,并演示讲解查找“寓言故事”,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像这样专门帮助你查找信息的网站叫“搜索引擎”。然后介绍常见的其他的搜索引擎网站。
这样做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直观,演示给学生看,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个体学习环境,
学生之间存在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教材时,学习的接受程度和速度是不同的。常规教学中,教师面对课堂上众多的学生,不能对每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往往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这样既影响了后进生的进步,又限制了优等生的发展。而多媒体教学却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出分层教学目标,利用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然后开发出人机交互式的教学软件。在这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来选择自己本节课学习内容的难度和速度,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个体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均获得最大的发展。
比如: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上《基准键位练习》这节课中,我们就可以采用“金山打字2003”教学软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初级或高级键位练习、单词练习或文章练习模块进一步熟悉键位。这样既不影响后进生的进步,也不限制优等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个体学习环境,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
四、多种感官刺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有关人类获取信息的研究表明:83%来自视觉,11%来自视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另外关于知识保持的实验研究资料也表明,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而自己既看得到又听得到内容的50%,如果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再用讨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则可以记住信息的70%。而多媒体教学正好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因此,在这种多种感官刺激作用下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和保持知识,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比如: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网页下载与保存》中,我们可以设计两个教学任务,分别是从网上查找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将这个网页保存下来,下载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图片.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并播放轻音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然后教师演示、讲解操作过程。学生在有趣的网页,轻松的音乐,漂亮的图片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下,可以轻松地获取和保持知识。
五、丰富学生信息量,拓宽学生视野
多媒体教学具有大信息量的优势,所以它受到了广大老师的欢迎。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因特网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从因特网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并下载下来,最后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
比如:在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第12课《大家一起做报刊》中,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贴近生活的资料,把它作为制作报刊的资料。目前云南省发生特大旱灾,青海省玉树县又发生7.1级地震,我们就可以下载有关云南省旱灾和青海省地震救灾工作的最新资料,为学生提供制作报刊的素材,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5
一、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在上课的导入时,都会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要更好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很想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来完成任务,这时候,应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教学“美化你的大作”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除了学会对文字字体的修改外,也学会修改文字的字号、颜色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统一演示,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个别辅导。利用自主学习,使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认知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三、协作学习,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已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并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取长补短。如:教学“学做电子报刊”中,我要求两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一位同学负责电子报刊的资料收集,另一位同学负责电子报刊的版面设计,两位同学分工合作,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很认真制作电子报刊,最后,制作出来的电子报刊各有特色,有的报刊内容充实,有的报刊版面设计美观,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反馈纠错,问题点拨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分析,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五、归纳小结,任务评价
对于“任务驱动”教学,评价不应只是针对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或最后拿出来的作品,还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困难的,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在评价方面,我主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例如: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与任务有关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教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的“任务”,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整合各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