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省一等奖
这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省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省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
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
3、译句。(老师抽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 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 ,全书共 策,着重记录了 。
明确:刘向 国别体 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 (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 得2分)20
1、解释文题: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明确:供你参考: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
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 看出,齐王是个 人。
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
(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
(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4分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暮寝而思之
②今齐地方千里(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3、翻译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王之蔽甚矣
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 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
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6、附加题: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
仅供参考: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见学案)
板书: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1节):三问、三思↓ (2节) 三比 ↑(3节):三赏、三变→(4节)
对比 ↓
类比 皆朝于齐
暗比
排比
(委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省一等奖第 2 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
[疑难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
(3)检测学习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
(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
▲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
今义:表方位
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④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
今义:修理
⑤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规劝
今义:讽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判断一词多义。
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
(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句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活动]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请一位学生做旁白。
(2)思考:①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③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④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⑤这一段与讽齐王有什么关系?
(3)[学生活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点拨。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心理。
妻之答,要读出浓浓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情;客之答,要读出其阿谀奉承之情。
(6)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全班齐读。
(7)小结本段。
2、研读第二段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为讽齐王纳谏埋下了伏笔,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
(1)思考: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
(2)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探究结果。
(3)教师点拨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邹忌受蒙蔽→朝廷之臣畏王→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这种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设喻说理”。
(4)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类比推理、设喻说理的妙处。
[提示]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四、课堂讨论,拓宽延伸
1、前面我们说过,邹忌劝谏齐威王收到成效。读完全文,请你谈谈,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原因。
2、进谏难,纳谏也难。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五、板书提示,指导背诵
妻→私
三问三答妾→畏→邹忌受蒙蔽
客→求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类比推理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家事设喻说理国事
六、布置练习,课堂检测
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见课本P176第二题)
2、比较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句式及语气的不同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省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节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省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