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笔记200字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描写抗战时期,我国陕西北革命的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新课标必读书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读书心得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谈到这本书,我想先谈一下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一个贫困家庭里。他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当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来到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和《芝加哥论坛报》记者,遍访了中国主要城市和东北等地。“九一八事变”时,斯诺正在上海,以后又目睹了1932年淞沪抗战和1933年热河抗战,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批民主进步人士。1933年至1938年,他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并有两年时间住在燕大校园里。
1936年6月初,在宋庆龄的介绍下,斯诺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绕道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进行采访,寻找真正的“东方魅力”。
通过这一段描述,可以了解的信息是,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参访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西方记者,1936年初夏抵达陕北时,只有21岁。
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他去陕北是冒着生命危险和忐忑不安的心情,怀揣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从北京出发的。在宋庆龄的介绍下,由一位不能泄露真实姓名的王牧师引荐,见到了张学良将军,并搭乘张学良的私人座机去红区。1936年6月初斯诺抵达陕甘宁边区,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离开,对当时中国的红色区域进行了四个月的访问。
同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轰动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旗县),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自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省东南部茶陵成立以来,中国红军在中原大地上进行的革命斗争,一直遭受着铜墙铁壁一样的严密新闻封锁。蒋介石还在一九三五年宣布,南京政府已经“消灭了共匪的威胁”。
苏维埃在中国还存在吗?
红军的主力军在哪里了?
中国共产党在做些什么?
经过千难万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他们的使命和纲领是什么?
我以为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突破口向外宣称,需要通过一些媒介向外宣传。而斯诺的这次到陕甘宁苏区的访问和报道应该是共产党有意安排的。
出书过程之坎坷
1937年3月,在斯诺夫妇的支持下,中国北方爱国青年大学生王福时主持,与郭达、李放等共同编译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在北平秘密出版。
该书的主体部分《红旗下的中国》后来均收入戈兰茨公司《红星照耀中国》,可谓后者的雏形。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到了11月已经发行了五版。
这时的上海已经沦为被日本帝国主义包围的“孤岛”了。当时上海租界当局在中日战争宣告中成立,不可能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在继续实行新闻封锁的国民党统治区,要想出版发行这本书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1938年2月10日,在得到斯诺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漂泊在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胡愈之组织筹划下,以“复社”名义集体、印刷、出版和发行了第一个“红星”全译本。
此书据1937年10月英文版“红星”译出,斯诺对英译版作了了文字的增删,增加了大量的图片,还为第一本中译本写了序言。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书名译作《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出版后,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查禁,曾被改名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记》、《红旗下的中国》等多个版本秘密出版。许多热血青年在读过本书后,像怀揣珍宝一样,将其秘密携带,辗转奔往红星升起的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等地的出版组织也将《西行漫记》的相关章节以“抽印本”的形式独立出版,分别更名为《毛泽东自传》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西行漫记》出版后,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结束,在国内外、华侨集聚地、香港等地,《红星照耀中国》的各种版本如雨后春笋版面世,被翻印和重印了无数次。国民党政府查禁的版本都多达数十种之多。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上海史家康等六人合译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定名为《长征25000里》(副题《中国的红星》)。同年9月,“亦愚”翻译的《西行漫记》(副题《二万五千里长征》)以急流出版社名义在上海印行。
《西行漫记》遭禁锢。
1979年12月,著名翻译家董乐山的全新译本《西行漫记》出版,封面标明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此书据1937年伦敦初版本全文译出。
读书之收获
对朱德的了解更深了一步。一直认为朱老总是叱咤风云的共产党人,想当然地以为他是极其性格刚烈的性格,却不知在书中对他的描述是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脾气的一个人,爱护部下出了名,是个深受爱戴的领导人。
书中彭德怀说的一段话,让我对这位共产党人肃然起敬。
“最后,游击队绝对必须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如果没有武装农民运动,事实上就没有游击队根据地,军队就不可能存在。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只有实现群众的要求,只有巩固农村苏维埃中的根据地,只有掩护在群众之中,游击战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
彭德怀在阳台上踱来踱去,每次走到我伏案疾书的桌子边上时就提出一个论点。现在他突然停下来,沉思地回想。
“但是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他说,“比这一点更重要——那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帮助我们。“
他向我转过身来,简单地结束道:“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
强渡大渡河,是记忆中最好看的电影。可是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座没有桥板的铁索桥上渡江,不可以乘船过江吗?
读书过程中不得不为国民党军队的弱智和无组织状态感到惊叹。当红军来来到安顺场小镇想要渡河过江的时候,赫然发现本来已经全部停泊在江北岸的渡船,有一支竟然在江的南岸,像是特意来接红军过江的。
原来是国民党的一个团长乘船到南岸走亲访友。这都是什么时节了,南京方面的飞机天天在头顶上搜寻红军主力,他竟然将渡船主动送过江去接红军过江。我真怀疑是不是这位团长是不是故意的,或者是埋伏在国军内部的地下党。
小时候看电影看电影搞不明白泸定桥上为什么没有桥板。有小伙伴说那是国民党不想让红军过桥,我就在想那为什么不把泸定桥炸了呢?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个让我想不通的事情,泸定桥上的桥板竟然只撬走了一半。哦,我也是醉了,你说这样一个兵家必争的天险之处,你舍不得炸桥也就罢了,竟然还留下一半的桥板却又是为何。
难道这些国军能预知若干年之后,这一场激烈战斗会拍成电影,为增加电影的戏剧性特意留下的那一半桥板吗?
以前学历史,我一直想不明白,红军为什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要执行撤退方案,进行艰苦卓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又为什么会选择陕北作为抗日根据地。上学时读得《包身工》那篇课文中,心中暗自揣测,这么多的包身工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她们不反抗。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新的启示。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军队在鄂豫皖苏区实际的“三光”政策是何等的残忍。这里的战争又叫阶级战争。
当初红军在鄂豫皖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时,打土豪分田地,免除贫民百姓的苛捐杂税,深爱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可是当敌人开始围剿后,负责剿共的国民党将领多是本地人,是那些被共产党员没收了土地的地主的儿子,因此复仇心切,在许多地方都下令要杀光当地的老百姓。没有被杀光的老百姓也被全部迁移一空,整块整块地方的人口,不是被消灭殆尽,就是全部被迁移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和妇女被带去卖到城市里当包身工和妓女。
到1933年12月的时候,整个鄂豫皖根据地有一半地区已经变成荒地了。东西四百里、南北三百里之内已经阒无人烟。在第五次围剿结束时,苏区的人口减少了六十万。
鄂豫皖的红军必须西撤是因这他们的人力“基地”被破坏了,青年人的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整个地方都失去了活力。这些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是许多红军战士一生中不可触及的伤痛。
而至所以要选择陕北作为抗日根据地,我以为与1928年到1930年西北发生三年的大灾荒有关。那些年究竟饿死了多少人,半官方的保守数字是300万,作者甚至不怀疑高达600万的数字,真是饿殍满地。万人冢里一层层埋着几十个灾荒和时疫的受害者,可是在城市里,囤积粮食的商人、地主老财,非但不开仓赈灾,还在歌舞升平。赈灾粮食送不到灾民手中,因为军阀要扣留了铁路车皮,一节也不能西驶。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苦在仇深,哪里的群众就越可靠。而共产党是解救人民大众出苦海的救星,因此,北上抗日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本书中,我还对被斯诺称为“现代侠盗罗宾汉”,但却英年早逝的英雄——刘志丹黯然神伤。
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险恶的天鞭。
这个生于乱世的英雄豪杰,几经生死,以大胆勇敢、轻率鲁莽而在整个西北闻名遐迩,在百姓中有“刀枪不入”的神话传说。
可是刘志丹却在1936年初,在抗日东征途中牺牲了,年仅33岁。在这次东征抗日途中,刘志丹率领新的二十八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两个月内就攻占了十八个以上的县份。却在一次意外中受伤牺牲,甚是可惜。
不过,也有些疑问,这样一位早年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还是红军的高级指挥人员,竟然是在前线侦察敌情时,毫无防范意识意外牺牲,甚是惋惜。
斯诺到达保安时,刘志丹牺牲仅两个月。作者在书中表示,为什么刘志丹牺牲有消息不像其他类似的消息一样是国民党报纸的主观幻想呢。
文末我想对这位创建陕北抗日根据地的英雄致以深深的敬仰之情。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600字笔记
如果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的战争史是怎么样的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给出了答案。
在寒假,我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跟随着斯诺的脚步,我去遍了整个红色区域,与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领袖、将领面对面。合上书本,心潮久久未能平静。在书中我看到了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看到了毛泽东的质朴纯真,爱军爱民、看到了周恩来的平易近人,温和尔雅、看到了彭德怀的率真爽朗、吃苦耐劳……
这本书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章节是“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斯诺记述了林彪的一些生平、他在红军大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一些他观看了红军剧社的表演以及采访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的一些情况。其中红军大学中的将士们将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笔记,在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头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样一座“高等学府”中艰苦学习。为什么红军战士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学习作战本领呢?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着这一本书,现在的我们生长在和平时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们通过这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到了共产党员为革命胜利流下的滴滴鲜血。仿佛感受到他们无私的品德,如今的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所以,我要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克己奉公的无私,我也要学习他们面对强大敌人不服输,敢于客服困难的精神。我更要坚定信念,尽力守护祖国,守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和平!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使我更深地了解红军,了解红色革命。红军战士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900字
了解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会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900字,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明白,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研究党的历史、了解领袖们的资料,作为在当时写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不仅仅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征战史,并且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报道和解释,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书,也是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回顾党和军队的途径。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的屠刀则指向人民,整个中国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就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初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过很大的损失,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领袖们的睿智使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确立坚定不移的纲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为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
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击退,没有被当权者的白色恐怖吓倒,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多方打击和封锁的状况下,共产党和所领导的队伍却在逐渐壮大,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关于“无知土匪”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是一个有着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红星照耀中国》能够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这天的幸福来自昨日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这天的辉煌。
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状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强大,但是,昨日的硝烟虽已散去,鲜血虽已干涸,这段历史却该永久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
了解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会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应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带给了超多真实、客观的素材。《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资料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述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好处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述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能够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期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必须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并将激励我们一向向前!
初二读书笔记:《红星照耀中国》600字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描写抗战时期,我国陕西北革命的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新课标必读书籍。
不要问我为什么了解这么多,一定要注意必读两个字,因为这必读两字。完美的介绍了我为什么能了解这么多的原因。
中美语言翻译间的隔阂,划时代的隔阂,这样的隔阂让我阅读起这本书时格外费力。其实刚开始作者花了很多的笔墨功夫去阐明心中对红军的种种疑问,但我认为这些是不必要的,这只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如果你细心阅读就会发现,这整整三页纸的疑问,完全可以简化为两个小问题。红军是怎样生活的?红军的思想与信仰是什么?简洁明了,直取问题核心。
对于一本书读后感必然会有赞美之词,当然,本文也是有的。
在斯诺的笔下,勾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革命者,每个被描写到的人都会有一段纪实性很强的细节刻画描写,使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令读者们印象深刻这并不是普通的夸扬赞美之词。本书在对贺龙的描写中就明确地证实了以上观点。当描写贺龙的高大威武,便以老虎进行比喻使形象更生动具体,引发读者浮想联翩。当描写他作战威猛,对官绅及恶如仇时。则以官绅在离贺龙一两百里的地方,就要闻风而逃。这一事件进行说明。这也是文章更显而易懂。
对于一本书,要对其优点和缺点做出客观性的评价,不能一味的偏向于夸杨赞美之词,当然这本书写的也算是一部经典。总结一下这本书主要表明了两个重要观点。一,红军这颗红星终会照耀中国。二,事实胜于雄辩。
无聊乱写中。
地府地藏王执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