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诗经中的女孩灵动名字

诗经三首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周代的贵族文人作品构成了诗经的一部分。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诗经三首,欢迎阅读!

  诗经三首1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诗经三首2

  教学设想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

  (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2)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注意,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

  5、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试着背诵《关雎》和《蒹葭》  二、学习《君子于役》

  1、教师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结合注释,学生相互交流,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意义。

  教师补充:如之何勿思:怎么能不思念呢?如之何,相当于如何、怎么。

  4、探究。

  (1)注意,“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有其恬”、“苟无饥渴”等几句,包含了思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仔细体会。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景物来渲染思妇内心感情的?

  (3)这是一首闺怨诗,这样的诗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你能再举几例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通过一个山村妇女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怨恨。全诗共两章,首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末章侧重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怀心情。

  (1)都包含着思妇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关怀、忧虑的曲折复杂心情。

  (2)用日暮黄昏的景象衬托主人公的迷茫怅惘之情,从而构成了一种深沉绵邈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朴素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和山村情调,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并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缠绵悱恻。

  (3)略。

  5、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君子于役》中的任何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6、背诵《君子于役》。

  三、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四、课文学习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三首3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huó):相聚、相会。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诗经三首4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像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解说: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激发研读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解说:应在联系对原句理解的过程中检查,以教给学生运用语境体察语义的方法,并且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诗的内容。)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

  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解说:设计此题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从总体上提纲举要,让学生有一个历史的观点,对加深理解三首诗有着点拨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发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解说:此题设计主要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性,由此方可有触类旁通的据点,伸入生活的细微之处,把握诗歌的意境。)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

  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解说:此题设计除了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当然也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像,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像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解说:此题旨在激发学生推断想像能力,透彻把握诗的形象。)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解说:此题设计是为了解决对情节和重章复唱的理解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您就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像,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诗经三首5

  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肠!

  诗经三首6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导入: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00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欣赏内容

  1、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静女的形象

  7、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诗经三首7

  ●课 文 说 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称为《诗》,被汉儒奉为经典。编成于春秋中期(前6世纪),收录从周初(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以四言为主,杂有二、三、五、六、七、八言。写法有赋、比、兴的区别:“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关 雎

  《关雎》在《诗经》中位于卷首,《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他篇章也是如此。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蒹 葭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

  诗经三首8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一 、题解:

  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 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 :“兴” 反复吟唱 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