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鞭断流成语故事 投鞭断流的意思和故事简短
投鞭断流成语故事
投鞭断流成语故事1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
意思:形容兵多势大,不难跨渡江河天险,克敌制胜。
公元357年,北方前秦(氐族)苻坚自称大秦天王,占据了相当于现在淮河以北及四川等地,并不断向南扩展,与东晋王朝对峙。
公元382年,苻坚召集了文武大臣,说:“我称王以来,已二十多年,只有南方的晋未被征服。一想到这件事,连饭都咽不下。我估计了一下我的军队,有九十七万人。我打算亲率大军灭晋,大家意见如何?”
左仆射权翼劝阻说:“目前,晋虽不强大,但他们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加上有谢安等人,所以眼下就想灭晋,是办不到的。”苻坚听了,沉默了很久,后来只得说:“请诸位再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太子左卫率(负责护卫太子的官)石越站了出来,他补充了权翼的意见,说:“晋还占据着长江天险,这对他们很有利,而对我们是很不利的啊!”
这时,苻坚志骄意满,根本听不进反对意见。他不以为然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凭我这百万大军,只要每个士兵把马鞭子拋到江中,就足以堵断江水。”
许多大臣反对出兵,连太子苻宏也对苻坚说.“现在伐晋,师出无名。如果兴师动众而得不到胜利的`话,非但威风扫地,而且会使财力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失。”苻坚不仅不采纳大家的正确意见,相反还觉得大家的意见不可理解。
后来,归服前秦的鲜卑贵族慕容垂居心险恶地怂恿苻坚发兵。他对苻坚说:“陛下完全可以自己作出决定,何必去征求众人的意见呢!”苻坚听了高兴地说:“和我共定天下大事的,只有你了。”便下令送了他五百匹帛。
苻坚一意孤行,于公元383年,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向东晋进攻,结果在测水大战中被晋军打得大败,狼狈逃回洛阳。
投鞭断流成语故事2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
”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后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