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9-20页。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二年级下册的书又进行了改版,我很自然地将新旧版教学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尤其在练习局部把原来的通过数轴比较数的大小以和目测估计的练习改换掉,而更重视培养同学的数感以和应用。如书中出现“少很多、差不多、慢得多、快一些”这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非常口语化的词汇,真正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同时对同学估计意识的培养并未忽视。真是一题多练。

  由于经验的缺乏,我试图到网站上找一些公开课教案等资料,但由于是新版,而所有相关的资料都与旧版教材配套,因此我只能半参考半自我解读教材,写下如下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复习引入

  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比较

  师:(手拿思品书与习字本)同学们,你能猜一猜思品书大概有多少页吗?(58)

  [ 同学各自猜想一个数,请几个人说一说,注意表述的准确性,最好用“可能、大概”这样的字眼。由于有的同学过于重视或是坚信自身的判断,经常用语过于绝对,用“肯定、一定”等词表述自身猜想的结果。此时师有必要进行纠正。师板书准确的.页数。]

  师:让同学观察两本书的厚度,引出习字本的页数与思品书的页数“差不多”,你能猜一猜习字本的页数吗?(请同学说一说)假如给你三个选择15、60、150,你选择哪个数呢?为什么?

  组织比较,师:58○60,你是怎么比较的?

  2、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

  师:观察数学书与习字本的厚度,引出数学书的页数比习字本的页数“多很多”,你能猜一猜数学书的页数吗?

  师先让同学估计,再选择50、104、500,说一说为什么?

  组织比较60○104,你是怎么比较的?

  [ 这两个活动是根据课后习题3、4改编而来,一是便于同学练习时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而是他重视培养同学的合理估算能力,师通过让同学观察书的厚度,抓住“差不多、多很多”等字眼进行估算,也是提示同学估算要合理。数字也是同学们学过的两位数与两位数,而后引到两位数与三位数比较,估算的同时复习了一年级学过的两位数大小的比较。并通过提问“你是怎么比较的?”适当总结了初步的数的比较的方法。]

  3、抢答复习旧知

  师: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比较下列数的大小吗?

  出示小黑板,6○20、66○62、100○89、75○57

  边回答边说说比较的方法

  [ 再通过这些典型的比较习题,试图让同学逐渐回忆起原来所学过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以便在旧知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新知。在教学过程中,就感觉同学是能够判断出谁大谁小的,但是不太能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述比较的方法,因此我觉得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要常给予同学交流、研讨、和表达的机会。]

  4、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继续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为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记忆,本设计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进行复习,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还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视图形特点及图形运动特点的强化训练。

  本设计注重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地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理解。同时结合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描述图形的运动,使表达与理解相互促进,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三单元的内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这部分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并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

  图形的运动(一)

  5.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质疑: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回顾知识,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并形成网络,经历“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轴对称图形。

  (1)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预设

  生: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课件出示教材117页9题,学生先独立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然后集体订正。

  2.复习平移。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的平移现象,举例说明平移的特点。

  预设

  生: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像拉风箱的运动就是平移现象。

  (2)课件出示教材117页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判断平移现象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汇报。

  预设

  生:平移时,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是要沿着直线移动。

  3.复习旋转。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的旋转现象,举例说明旋转的特点。

  (2)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旋转就是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转动。像图中的竹蜻蜓,生活中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3)课件出示练习题。

  (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平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平均分?(明确: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习。

  P20第2、3、4题。

  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调查生活中的睡眠时间,让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同时对学生进行“充足睡眠”的健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调查过程中遇到的“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每人1份统计表、统计图。

  2每人1份记录单。

  3教师准备“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

  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

  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

  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小时为例。

  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时。3+6+1=10(时)

  (2)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为例。

  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30分=9时30分。

  ……

  3计算。

  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写下来。

  三收集数据,数据。

  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

  (1)时间段的规定可以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10—11时,含10时,不含11时;9—10时,含9时,不含10时。以此类推。

  (2)可以自主选择句路方法,即在相应时段内记上你喜欢的符号。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调查,收集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记录好。小组长把结果填入本组的“睡眠时间记录单”。

  3全班汇总。

  教师出示“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随着各小组的汇报,依次记录出相应时间段的人数,然后共同计算汇总出各时间段的总人数。

  四呈现数据。

  1填写统计表。

  每位同学把统计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并提示学生注意把班级和填表时间写完整,然后集体展示交流。

  2绘制统计图。

  (1)出示空白统计图,看清每格表示几人。

  (2)学生自主选择涂色或阴影的形式绘图。

  (3)集体展示、交流。

  五分析数据。

  1观察统计表和条件图,你发现了什么?

  例如,可能会有以下发现。

  (1)睡眠10—11时的人数最多。

  (2)睡眠8时以下的人数最少。

  (3)大部分同学每天睡眠时间是10时左右,全班共36人,有28人集中在10—11时和9—10时这两个阶段。

  2小组展开讨论:你还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想法大胆提出来小组内交流交流?

  六。

  板书设计

  小调查

  收集数据

  数据

  每天睡眠保证10小时

  呈现数据

  分析数据

  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 会计算积的乘方。

  3、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

  自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一看

  1、积的乘方法则:

  2、完成课堂作业部分(写在预习本上)

  二、做一做:

  1、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ab)2=(ab)(ab)=(aa)(bb)=a( )b( )

  (ab)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

  (ab)n=(ab)(ab)(ab)=aaabbb=anbn

  即:(ab)n=__________(n为正整数)

  2、计算:

  (1)(2a)3= (2) (5b)3=

  (3) (xy2)2= (4) (2x3)4=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b3b3=2b3

  (2) x4x4=x16

  (3)(a5)2=a7

  (4)(a3)2a4=a9

  (5)(a3)2a4=a9

  (6)(ab2)3=ab6

  (7) (2a)2= 4a2

  (8)x3+x4=x7

  (9) y22y2=2y4

  (10) (a2b)3=a6b3

  (11) a42a3=3a7

  4、计算:

  (1)(x5)2+(x2)5=___________

  (2) (3102)2=___________

  (3) (x3)( )x2=x14

  (4) (2a2y4)3=

  (5) m2m3=

  (6) (a2b2)m=

  (7) (2104)2=

  (8) (6xy)2=

  (9) (x2y)3(xy3)2=

  (10) (x2y3)4(x)8(y6)2=

  5、( )20xx(-3)20xx =

  6、0.12530(-8)30=

  7、2444(-0.125)4=

  8、若xn=2,yn=5,则 (xy)n=________

  9、已知 48m16m=29 求m的值

  10、已知 x+y=a

  求(x+y)3(2x+2y)3(3x+3y)3的值

  三、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

  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

  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

  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

  猜想:(ab)n=anbn

  (abc)n= (n为正整数),为什么?

  应用探究: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D、

  2.计算下列各题

  3.计算下列各题

  4、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5、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拓展提高:

  若n为正整数,且 ,求

  的值.

  堂堂清:

  1. 若(9 ) =3 ,则正整数m的`值为 .

  2.若将棱长为2的正方体切成8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3的正方体切成27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n(n1,且为整数)的正方体切成n3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3. 化简求值:(-3a2b)3 -8(a2)2(-b)2(-a2b),其中a=1,b=-1.

  4. 已知xn=2,yn=3,求(x2y)2n的值.

  教后反思 这节课又学习了一节新的运算:积的乘方,有了前面学习的过程,那么这几课也采用前面的教学过程,学生接受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对于单独的一种运算还可以做的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多种运算在一起的混合运算就有点难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