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

  一、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有趣的开场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盎然。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前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打起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乡愁》这首诗歌时,其内容意在表达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所以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歌词进一步加深对其内容的把握,让学生切身体会蕴含其中的爱国之情,从而触发学生的民族感触;然后教师引入新课的教学,由教师饱含情感的诵读诗歌,并配以《二泉映月》的伴奏,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悬质疑,给学生留下一些自主回味的空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节课中,优美的旋律配以抒情的诵读,创设了一种情景相宜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中抓住文章重点,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不但要具备新颖有趣的开头,也要有令人回味的结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信心

  自信是一种品质,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抬起头走路,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求学道路充满信心。所以,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自己为骄傲,这样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我们要以鼓励评价为主,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总结一下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同学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胡屠户嫌贫爱富、爱财如命、趋炎附势,但有一位同学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其实胡屠户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话音刚落,反对之音变此起彼伏,然后笔者却向这位同学投来鼓励的目光,鼓励这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拿出有利的证据。起初这位同学还欲言又止,但随着笔者的鼓励便鼓起勇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胡屠户这乃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无可厚非。随着自信心的建立,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也被打开,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向更高处发展。四、挖掘人文因素以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更是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媒介和工具,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归宿,在文章的.深处往往包含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往往这些真情能触动学生纯洁稚嫩的心灵之弦,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文章语言委婉清新,重复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但每次都能从中感受到父亲那犹如“大山”一般伟岸深沉的爱,也透露出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思念和真挚的爱,用心品味,不禁让人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一课深深的感染了学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让心灵得到升华,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人文因素,进行情感的渗透,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接受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引导学生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热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三、总结

  总之,语文世界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作为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自信心,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近年来, 创新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新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沟通等能力, 是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要注意技巧与方法, 不断进行创新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这些素养需要学生在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等方面打好基础, 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解, 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 而且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基本是为了迎接考试而开展的课堂教学, 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想, 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 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引导来回答问题,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有一定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教学上大胆创新, 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做到平等、民主

  第一,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很多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 甚至不敢与教师主动说话, 更别说提问题,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败。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 要主动与学生交流, 营造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主动与教师交往, 做到平等、民主。第二, 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要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发展,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新时代的发展使现代化信息也逐步应用到教学领域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1.2 营造语文创新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 可以尝试为学生营造语文创新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对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 可以适当的营造一下氛围, 把教室布置得更具有文学色彩, 为学生制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课棠之外也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 让学生聚集到室外共同看书、高声朗诵, 也可以设置一些游戏, 让学生成语接龙或举办一场辩论比赛,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到文化的魅力。

  1.3 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门课程, 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丰富, 如果教学方法得当, 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新教育改革的实施,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于当前课堂的教学。新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是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大胆创新思想, 采取一些情境教学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 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而不是通过教师一味的讲解, 教师应注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发言, 课堂上多提问, 根据实情激发学生创新, 力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的天堂。

  2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数是教师在讲台上独自讲解, 教师占据整个课堂时间, 而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对于心中的疑问或想法也无法真实的表达出来,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是被动的, 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不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文内容的讲解上, 教师基本是采用一套固定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好处, 从而对学生写作、理解等能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学方式的重中之重。

  2.1 调动学生的兴趣, 开启创新的大门

  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否感兴趣, 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并对语文产生一定的兴趣,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学生对此产生兴趣, 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 他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无趣。所以, 调动学生的兴趣是开展创新大门的基本途径。

  2.2 注重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学过程的主目标是实现学生人格健全,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对学生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人格修养等形成十分重要。这些品格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 经常会有一些名人故事、好人好事以及一些科学创新成功人士的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的讲解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探索语文文化独特的魅力。

  2.3 教师要为学生传授好知识, 为创新打下基础

  创新活动不是任何学生都能完成的, 它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任何一项事物的发明都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与原理, 所以, 在我们的生活中, 仔细观察, 很多的发明都会应用到相关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是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此外, 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简单的传授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的掌握, 所以,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充分消化和思考的时间, 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形成创新思想。

  3 教师应认真备课, 力求创新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网络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 教师的备课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过去教师备课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来设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搜索, 查找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堂内容, 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能否接受等因素, 这样有针对性的教案设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全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C]//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 20xx.

  [2]李静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C]//20xx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xx.

  [3]彭晔.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与比有关的一些概念[C]//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 20xx.

  [4]路学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性[C]//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 (山西卷) , 20xx.

  [5]梁俊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四个关系[C]//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 (山西卷) , 20xx.

  [6]黄友芹.语湖泛舟撷明珠---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词的积累[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华夏教师篇:卷2) , 20xx.

  [7]马占红.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春》[C]//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展论文集, 20xx.

  [8]鹿彩英.胸藏万卷任张扬---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读和写[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四卷) , 20xx.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3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精读的习惯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和用法,感受、理解并学习经典语句的描写技巧,这就需要学生要根据具体的阅读要求来进行精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中的精词、妙句以及上好的段落来进行揣摩、鉴赏,领悟文章的内涵。此外,对于重要的、自己喜欢的文章,学生也可以逐字逐句地进行研读,掌握材料中的要点,吸取精华,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以求对内容的透彻理解与把握。

  (二)小结整理的习惯

  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整理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好习惯。但是这一习惯往往会被很多学生忽视,他们阅读完后很少会加以小结整理,时间久了肯定会影响阅读的效果。我经常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时候,让学生对阅读过的资源和体会再梳理一遍,及时地加以巩固,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这些小细节的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二、注重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且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课文的学习情况,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前,我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进行资料查询,或者是结合朱自清的一些文章来进行梳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能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又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我就给学生推荐了相关的课外阅读《羊脂球》《项链》等,不断地充实着学生的知识素养。

  (二)推荐学生比较感兴趣,又不是很难理解的课外读物

  一些读物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都十分接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些读物都具有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风貌,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之路打开了方便之门,学生慢慢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平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在学习中,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严谨求实的训练,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犹如一座座灯塔,能点燃学生的心灵,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让学生的情操得到有效的熏陶,所以我们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让学生尽情地在书的海洋中遨游!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4

  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把语文知识融合在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语文方面的知识,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加强,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而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现代教育手段综合运用的客观要求。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还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进行涂鸦式教学。老师运用粉笔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思考方式也遵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现代教育方式着重要求课堂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使用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工具。知识的了解和学习的主体再次回到了学生身上,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知识,老师起辅助作用。例如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荀子 劝学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直观地感受冰和水,青于蓝的关系,让学生自己翻译,自己理解,老师提问的方式来了解知识,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对新教学方式的认知能力不同,因此需要慢慢引导学生熟悉这种教学模式。激励学生接收这种教学方式并熟练运用。

  二、着重课堂知识的了解,重要知识的解读

  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需要“走进”课堂,学习知识。知识教学的重点是课堂上的重难点的解读,学生是否学习到了课程的重点知识,这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重难点时需要对其进行着重讲解,而现代化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分析、利用信息技术把重难点进行剖析。利用投影仪等现代工具用大屏幕展现出来,化繁为简,把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再融会贯通,进而举一反三,学习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初中的教学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文学习。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解这篇名作的写作背景以及苏轼写作时的思想感情,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先朗读这篇名作,在大屏幕上放映出来动画或文字,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可以分组进行解读和学习。并划分任务收集写作背景,写作的思想感情。最后小组讨论作者所感所悟,整体进行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堂,喜欢上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引导学生接受新型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以说教为主,推崇形式化的教学。即是老师把知识说出来,然后让学生听进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局限性很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客观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医学上使用的望、闻、问、切也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是寓意便发生了改变。望:即是学习之时要先掌握知识的写作背景等等,闻:就是初次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自己感悟思想感情。问:即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需要问老师,请老师答疑解惑。切:就是切实的理解和学习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初中教学里面的朱自清散文《匆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朱自清的写作背景,写作时思想感情,使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让学生真切的理解这篇佳作,进而提出思考的问题,并且有自己的感悟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感叹时间流逝匆匆的时候,更加应该珍惜时间。而且最后应该询问学生对于这篇名作学习的重难点掌握情况,进而可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教材和书本为主,学生没有多余的辅助学习的资料,所以只能凭借教师的语言说教和并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学习语文知识,使得学生对语文方面的大多数文学著作和国学经典都知之甚少,因为他们没有多样的学习途径,教师也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甚至学校也没有新型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所以,昔日的语文学习,其学习方式是极其单一的,且是枯燥无味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已被广泛使用,且备受教师、家长、学生的推崇和欢迎。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现代化。另外,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网上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手段是初中教学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是切实可行的。现代教学手段把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完美的展现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课堂情境中去,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乐意学习,爱好学习,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大兴趣,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品读各种语文方面的佳作,使得语文知识不再贫乏,如若遇到语文难题,学生便可以通过自己平时的语言积累,或者借助网络资源去解决问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學方式,让初中生走进语文课堂,融入语文课堂,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

  

  [1]张玉欣.和谐课堂魅力写作--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写作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1:78-79

  [2]战锐,郑舒泳.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论刊,20xx.02:105-106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5

  一、言语形式下的作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言语形式下的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深入剖析作文中的言语运用,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富有内容与思想感情。例如,在学生进行命题写作时,就可以安排“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的题目,让学生探讨题目中所隐藏的深层含义,进行深入的写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研读能力,在作文写作中更加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锻炼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升自己在写作中的思维能力。

  二、言语形式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言语形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对于言语形式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文质量,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言语形式能力的培养。言语形式在学生的写作中,能够让学生的写作不会太过于空洞,增强文章的内涵。例如,在进行记叙文写作的教学中,学生注重言语形式下的写作,将会把故事叙述得更加完善,语句更加优美。所以,言语形式的.培养对于作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升写作的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对于作文言语形式的理解,让学生取得更高的语文学习成绩,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6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应该改变。语文的阅读应该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体现,不能让教师的思维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后,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偏离主题,但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营造出师生合作、认真探讨、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阅读会伴随着学生一生,阅读可以美化人的心灵,感化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养,所以,阅读的教学越来越重要。而且,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不仅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还要让学生感兴趣。下面,笔者就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提出几个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有的教师总是给学生讲文章的背景,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并根据这些再给学生逐段分析。而且,这些讲解就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使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标准答案就没有什么时间了。而且,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是跟随教师的解读走,没有自己的见解。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己阅读,使用宽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主动的状态,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读出感觉,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其中的乐趣。因此,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早读的时候,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这样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可也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安排每个小组推荐一篇自己感觉很好的文章,并阐述推荐的原因或理由,而且每个小组每次推荐的人也不能相同。推荐的好文章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并且,学生自己还有了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能积极去思考和把握文章主旨。只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赏析文章,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大胆提问

  但凡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大部分都是死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亲自去感受,去发现,去探索得到的知识,才能是活是我,有用的知识。而自我探知的能力往往源于学生大胆的`提问。学生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一旦有了自己的感受后,肯定会形成很多的疑问。而问题又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才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做有效的指导,指导学生有效的提问,把那些无关紧要,不着边际的问题引导围绕文章主题上来。例如,教师让学生读《致女儿的信》的时候,就可以指导学生提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疑难句子、现代人的爱情观、早恋等有价值的问题。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读读《伤逝》,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就会想办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而且,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导致对课文或文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珍视这不同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大胆想象。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尊重学生的想法,赞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改之后,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赞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的探究进取精神,创造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的和谐课堂气氛。但是,教师不可以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需求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制定不同的阅读方案,做到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可以领会到东西。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基础。对于一些语文基础查,底子薄弱的学生,要求这部分学生对文章理解性阅读就可以了;对于体会深,捕捉信息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这些学生对文章进行研究性的阅读;对于那些赏析能力强的学生,要求是做到欣赏性的阅读。但是,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与赞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读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有所收获,去掉了那些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模式,讲究多样化教学和阅读的时效性。

  有时候,教师会以考试为目标,强调对文章的精度以及精讲,造成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变得窄了,造成学生好久都读不完一本书,致使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更充分的阅读时间,把学生引向广阔的阅读空间,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和不同种类的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哪些书需要精度,哪些书需要泛读,尽量让学生做到有效阅读,并培养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精神的养料,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从而提高学生的修养,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桃英。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影响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xx.

  [2]陈延鑫。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聊城大学,20xx.

  [3]苏亚平。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xx(11)。

  [4]申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曲阜师范大学,20xx.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民族特色极其鲜明,它不仅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还反映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责任和使命。提高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站在初中语文教学视角,简要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价值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外来各种思想文化的侵入,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加深,对当代初中生心理健康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初中阶段,正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矛盾交织在一起,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的困惑,难免使得一些学生思想迷茫,心灵迷失方向,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予学生情感上的陶冶,思想上的启迪。我们的生存体验是有限的,许多经验需要来自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社会阅历,许多传统文化还彰显着为人处世的智慧。如世界军事文化史上的瑰宝《孙子兵法》,思想内涵早已超越军事范畴,一些人将《孙子兵法》中的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并获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可以说,学习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社会经验,使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获得全面发展。

  二、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结合

  (一)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我们应提升初中语文的课程地位,初中语文的独有特质就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用性。初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通过学习阅读传统文化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理性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摆正位置,树立民族文化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初中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利用具体的篇章,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教育,有效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文化的认同。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都体现了人伦教化,修心养性,以及爱国主义思想,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思想进行深化渗透,寻找最恰当的切入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对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影响了学生享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也需要兴趣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学理念,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利于使学生从“让我学”,变为“我要学”,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除传统的教学手段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现实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多提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多读、多写、多说,在课余时间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同时,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传统文化知识化为有趣的故事,并适当添加一些新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三)结合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热点,体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以老师授课为主,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理解不清,处于“你说我听、你考我背”状态。如果我们联系现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如今的初中生都比较喜欢网络文学,言情题材、穿越题材、玄幻题材网络文化在互联网中随处可见,我们用心研究就会发现,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为契机,结合网络时代流行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诗词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我们要尽一切力量追古溯今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现实价值。

  三、结语

  初中语文是教育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包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素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凸显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还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成果,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8

  阅读的重要性无可争议,但是,历年来大多数师生对初中语文阅读感到头疼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觉得语文阅读头绪多,没法教;而学生觉得语文阅读无从下手,没法学。要想改变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局面,就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探讨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策略。在此,笔者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更新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不断自我完善,扩大阅读量,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因为教师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对其影响深远。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辅导,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知识的渴求。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改变教学观念,尤其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训练轻积累的观念,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深入分析为整体感知。在传统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灌输,将知识点讲透彻,但也不要忽略学生是会思考的、有自我意识和兴趣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只会死记硬背。以教师为中心大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形成依赖性,成为应试的机器,缺乏阅读兴趣,甚至厌学。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症结。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亲其师而信其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心理认可。1.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要想激活课堂,就要把深邃的道理讲得显浅易懂,形象生动,因为有声有色的描绘,风趣的语言都可以感染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学生既学到知识,还能加深记忆,享受学习的快乐。2.增强师生互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交流式、开放式、互动式的课堂,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参与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讲授《鱼我所欲也》时,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方法:师:那位同学能翻译这句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生甲:不仅仅是贤者有这样的心胸。师:基本准确,只是对“心”的翻译有偏差,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胸,而是思想的意思。师:请大家回忆一下,能否列举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关“心”的其他解释?(学生各小组热烈讨论,翻阅词典和书籍)生乙:文言文《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这里是指心胸的意思。生丙:《岳阳楼记》中还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里指的是思想感情。生丁:《醉翁亭记》中有“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的“心”翻译为心里。这样通过将新旧知识进行联想和整合,不仅可以更好地跟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意识,还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阅读教育相辅相成,抓好课外阅读可以敦促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张志公先生认为:“课外阅读实践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来源,课内阅读只占很少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尽可能多读一些知识类、传记类、文史类、文艺类、评析类的文章,慢慢品评、体味、鉴赏。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阅读知识大赛,让知识渊博的学生大显身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知识;举办小型辩论赛,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爱好,促使学生大量阅读;教师还可以设置情景短剧,例如,课文《威尼斯商人》是一篇歌颂仁爱、爱情的著名喜剧,戏剧情节波澜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塑造了夏洛克贪婪残忍、唯利是图、老于世故和鲍西亚聪明机智、行事果断、善良仁慈等典型形象。学生们可以在情景剧中,通过角色的扮演,深切体悟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累积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活水之源,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给予学生阅读资源

  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为日常读物,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类经典美文,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积累语文知识,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精思、悟神、明白,阅读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哪一个学问大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要做到这点需要教师做更细致的工作,在读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勤于动笔,善于动笔。

  3.引导学生质疑思考

  读书贵在有疑。因此,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如思考《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题目中“消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社戏》中仅仅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罗汉豆,为什么作者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总之,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学生学会阅读必然指日可待。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9

  1.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语文教材内容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情感丰富,教师创设情感情境,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切合的气氛,促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启发学生语文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体会和发掘情感,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感情境,优化开展语文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语文朗诵资料创设情感情境。例如,教师在讲《海燕》这首诗歌前,可以从网上搜寻专业的朗诵材料,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深意,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情感。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感情境,加深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体会。如《父母的心》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电影给学生看,让学生领会电影中深厚感人的母子之情,然后开展文章内容讲解,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深意。教师创设情感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陶冶和丰富。

  2.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语文文章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或者深化,所以与我们的生活有相似之处。教师想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内容,就需要创设相符的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深入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积极专注地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端午节》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端午节大家都做什么。有的学生可能说:“吃粽子,赛龙舟。”有的学生会说:“插艾草。”当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问问学生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大部分学生会说:“纪念屈原。”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再展开文章讲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如,教师在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回忆自己年少的经历和心境,通过回忆勾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体会,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能使语文教学不再晦涩难懂,从而减轻学生听课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和压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精彩。

  3.创设言语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中,虽然教学方式先进多样,但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所以教师的言语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师对于言语的有效运用,能为语文教学增强效果和魅力。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把握语文课堂,就要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言语掌控能力,有效创设言语教学情境。首先,可以提高言语的.幽默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说网络流行语,穿插小笑话,在调节教学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推动学生语文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将感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语更好地体会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讲《黄河颂》这首诗时,可以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句子间语气和感情的变化,既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中感情的体会。教师创设言语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成绩,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

  4.总结

  当时代对人才培养有更高要求时,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教学方式和理念不能故步自封。教师应当对自身能力和学生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剖析,从而深刻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纰漏,并进行有效改进和完善。情境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应当合理把握、充分利用,为学生语文学习营造积极氛围,提供更好条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改变思考的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2.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3.鼓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2.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1

  文言文篇目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性,因文言文采用古汉语的语言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如文言句式,通假字,词语的古今异义等等。因此,目前中国的语文教学中依旧是以文言文的“文章实词”教学作为重点,忽视了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文言篇目的诵读,使文言文的教学形式过于僵硬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存在不足。在此,笔者将结合所学,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身工作的多年经验对文言文的相关教学情况进行阐述。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重难点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重点

  对于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就是对于文章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一篇文章的精髓并非是华丽的辞藻和复杂多变的句式,而是作者所传达出的丰沛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才是学生应主要学习的。

  2.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难点

  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实词虚词的翻译上。因为只有理顺词语的解释才能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文章的深入学习,此外,由于文言句式的复杂多变如倒装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等,会影响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因此也被列为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文言文教育模式僵化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只注重教授考试中的考点涉及的内容,而忽视了文言文本身存在的艺术美,韵律美。其次一点问题就是老师“重词语”“轻情感”,就是说现在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只重视对词语句式的讲解,忽视了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改进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讲授法是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最直接,有效地手段。试举一例,在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十节《木兰诗》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花木兰相关影视剧作的导入来系统讲解《木兰诗》这篇文章。首先,教师可以对文章实词进行梳理,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其次,老师要抒发文章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更加深刻的体会花木兰在替父从军时的无奈和决心,借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最后,老师应组织学生对花木兰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对文言文篇目达到理解巩固的效果。

  2.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试举一例,在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十节《论语》十则中,老师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论语句子,并自行解释,说出喜欢的理由以及自身的感悟,让学生开动脑筋,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开展学习。或者老师可以采取辩论赛的方式,寻找一个论语的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使学生在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口语能力,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

  3.诵读法

  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诵读法也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重新发光发亮。试举一例,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五单元《马说》,老师就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进行教学,例如,进行首遍阅读,学生思考文章所阐述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脉络进行分析;第二次阅读,找出对你影响较深的句子,并说出选择理由;第三次阅读,深入体会作者传递出的丰富情感,以及文章蕴含的哲理。以层层递进的诵读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篇目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文化素养。面对现在文言文教学方式僵化和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应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增加创意,在个人教学能力上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对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相关教育方法的设计,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理解和探析,在行文中也许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2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2.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3.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3.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3.5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它要借助于表情,动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经常让学生登台演讲,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3.6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7竞赛课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读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上述几种,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xx(2)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20xx(1)

  6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J].中文自修,20xx(2)

  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3

  目前,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各科的教学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新鲜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具有鲜明的人机交互、图文、声像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整理了教学资源的多种渠道,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满足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一、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

  (一)丰富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

  在初中阶段,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很紧密。语文的知识面很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的相关知识材料。但是我们也发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相关课堂教学的资料和信息是很少的,教师只有通过教材和教案书籍来获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只能无可奈何。多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语文教师解决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多媒体可以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所需的资源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找到,很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师查找资料难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多媒体的出现,使语文教学有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会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成长,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语文课堂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使教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并且表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想象力丰富性的提高和发展很有帮助。多媒体不仅可将历史人物、世界各地的景观、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等展现出来,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内容形式明朗化。多媒体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展现了教学资源,也采用多种形式同时传播名师讲座、教研与交流,实行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从事教育的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就会更加适应社会,就会更加先进。其实这是思想上的一种误区,也是对多媒体技术的浅显认识,是教师对多媒体融入到教学中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一)过多运用多媒体,就会削弱教师的示范作用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的优势,于是就把多媒体作为一个常态教学手段,甚至是把平时的板书毫不保留地搬上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教师没有写一点板书。这种做法很明显欠妥了,失去了教师本应该具有的示范书写的作用,这样一来时间久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经验的积累就越来越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也不会体现出对自己学生的引导与示范的作用。

  (二)多媒体的无节制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

  某些教师在备课时就把答案输入自己上课用的计算机,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最佳的答案,就会把学生引向教师既定的固化思路上,结果就把应该积极讨论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生被动地听写僵化教学现象。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原则

  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必须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把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在这个传授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研究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关键是教学步骤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一篇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在网络上搜索到的相关知识,如作者的图像、作者的出生年代、作品,每一句诗句的解释与分析,还有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然后再把这些材料制成PPT,这样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学生们在声情并茂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兴趣就会大增,他们会在学习兴趣的支配下积极探索、大胆想象,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益处。

  总之,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把多媒体技术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用。我相信只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媒体资源,随着教学的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教师的辛勤探索,多媒体教学一定会日趋完善,它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韩莉。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20xx(9)。

  [2]李春燕。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xx(27)。

  [3]王志军。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飞:素质教育版,20xx(7)。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4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让初中语文教育变得更加容易和有趣,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给初中学生更好的体验,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内容认知

  培养初中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去处理与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素材,能够让枯燥无趣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起来,有趣起来,促进课堂中师生的高效沟通。用多媒体技术摆脱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促进学生直接感知语文内容,形成感性认知,有助于语文学习内容难度的下降,更能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主题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的时候,作者的写作手法很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写作特点,将教学内容与视频资料结合在一起。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段相关视频,从诗词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心情。文章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这样的语言,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而“小桥、流水、人家”确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怀念。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这种独特的描写,需要借助视频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句子内涵。感性呈现,需要声音的支持,也需要画面的支持。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收集对应的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能够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是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的`重要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也让教师敢于设置更加高级的教学目标。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语文课堂,不仅能够增强语文课堂的审美水平,还能促进人文氛围的形成。初中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不仅人文性突出,美育内容也很多。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开发与全面展示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审美特性,促进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获取健康的观念,有助于其人生态度的积极化发展。比如在讲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样的诗句具有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语文学习内容的美育价值,让人文之美散发出来,需要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下载一些品质较高的诗歌朗读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朗读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积极态度,促进学生将作者传达的乐观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关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审美元素,主动开发,多元展示,才能让教学活动更有意义,让语文教学促进初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去创新课堂教学情境,让教学环境变得真实、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渲染真实的学习氛围,还能推进师生在课堂中积极互动,让学生找到主动学习的动力,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去开拓教学情境的创设元素,主动利用多媒体改变教学环境,是教师积极进步的表现。比如在讲解《安塞腰鼓》这一课时,为了展示安塞腰鼓的魅力,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在文章中,“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这两句话是对陕北大汉、陕北后生的描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几张陕北后生为安塞腰鼓表演做准备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传达的真实感与民族气节,理解安塞腰鼓这一特色表现形式。接下来,学生会读到更多铿锵有力的文字,这些文字不只描述了表演安塞腰鼓的陕北大汉,更描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节奏与力量。教师用一段视频震撼学生的内心,在学生认可学习内容后,利用音频的播放,让学生在安塞腰鼓的节奏中学习有关于其的文章,能够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文字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激发出学生的表达欲望。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

  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往往会耗费较多的课堂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用符合初中学生思维逻辑方式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本文章。比如在讲解《核舟记》这一课时,教师要关注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重量以及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观念,用多媒体技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说到文言文,很多学生会皱眉头,会有畏难情绪。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针对教学重难点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像王叔远雕刻技巧高超主要在“奇巧”二字,文章中哪些句子能够展示王叔远的奇巧雕工便是一个难点。教师借助“大苏泛赤壁”的核舟主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核舟作品的图片,用多媒体设备的放大功能给学生展示细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王叔远展示雕刻主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文章中所说的“奇巧”,才能促进找到像“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这样的重点句子。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使用多媒体设备,寻找与展示他们认可的课内外资源,让学生以多媒体技术为平台互动起来,交流起来,主动起来。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地方,让初中学生可以接触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推进教学内容与方式的丰富,有利于教学进步。关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式的开发与创新,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让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相统一,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初中语文进步。

  参考文献:

  [1]孙晓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xx(19).

  [2]曾德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xx(08).

  [3]陈瑜.溙赋踔杏镂慕柚拔⒖巍苯萄У摹肮ナ啤庇搿笆厥啤盵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xx(0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5

  一、根据作品的体裁风格来选择教学内容

  现代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和体裁。体裁是文学作品整体的特征表现,既包含了表面的文本因素,也包含了内在的社会因素。从表面来看,作品的表达方法、文章结构、形态格式以及题材性质等不同,现代文学作品可以划分为散文、诗歌、剧本和小说四类。初中阶段,我们不需要深入研究体裁的历史过程和时代特点,但需要从“言”“象”“意”等角度去研究作品的言语系统。“言”要看文本的叙事、说理、写物和抒情形式;“象”是在特定的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意境、意象、典型等融合状态;“意”是读者在认识和体会“象”过程中的内心所感。从深层分析,文本作者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在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气质、思想、情感、审美以及创造力等方面也不同。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可以根据四类不同的文体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比如在剧本教学内容选择上,就应该侧重于台词、人物对话、人物形象构造和多角度写法等方面。

  二、根据文本的教学功能来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通常可以通过分析语文教材来确定教学功能。语文教材包含了文本的三种教学功能,即定篇、知识和活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能够分为定篇教、知识教和活动教,定篇教就是“教课文”,知识教和活动教就是“用课文教”。一方面,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如《背影》《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学会从不同角度审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一定要注重作品语言艺术的挖掘,要正确认识选文的权威解说,不可随意发挥,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会。另一方面,教师要达到用课文教的目的,真正让学生“会学”。初中教材除了“定篇”课文以外,其余的都是属于“用课文教”。比如《威尼斯商人》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戏剧人物角色,从而体会和感受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根据文本的阅读方式来选择教学内容

  阅读方式也可以称为阅读取向,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主要有鉴赏和解读两种,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审美能力。所谓“鉴赏”的'阅读方式,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形成一定的理解思维和评价思想。当学生读完作品后,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说一说“感受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等,让学生充分完成对作品的语言、意象、意境的鉴赏。所谓“解读”的阅读方式,需要学生对作品的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等进行分析,认清作者和世界、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明白作品都写了什么,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根据课文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

  一方面,根据课文本身的核心价值来选择教学内容。核心价值是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文中的呈现,它往往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读者价值观的改变和情感升华。另一方面,根据教材编者对课文的价值定位来选择教学内容。价值定位是看课文对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受到初中语文新课标的限制。教师要根据教材编者安排课文的教学价值意图,根据不同的生活主题单元来确定教学内容。当前,许多公开示范课都是针对课文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

  五、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

  一是要看教师想教什么。语文教师首先要研究清楚课文内容,对课文里的字词句能够进行正确的认读和解释,要对文本体裁、构思、行文、主体、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教师能够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二是要看学生能学什么。教师要正视学情,应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不能出现“盲学盲教”现象。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性质的教学,学生需要同文本中的世界、作者情感等进行对话。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进行有选择的讲解,对于能理解的不需要教,对于不能理解且需要理解的要详细教,这样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就能够很快确定下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