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美术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教学反思1

  在上这堂《风筝风筝飞上天》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扩大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老师一起分析制作风筝的方法、注意点,特别是材料的选用上要本着轻的原则,在造型上不能局限在蝴蝶、老鹰等身上。尔后分小组相互研究、讨论,并建议每小组的创作方案尽可能不临摹,要自主创新。

  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就喜欢这项活动,在民间有很多风筝艺人。但现在的学生所放的风筝大多数是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的,学生喜欢放风筝但不会自己做风筝,对中国的`风筝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本课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对中国古老的风筝艺术从知之甚少到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成一只风筝,放飞风筝,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学生做的开心也很认真。

风筝教学反思2

  本课为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首诗歌,读起来极富有童趣。选编入册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由于课文篇幅短小,我紧紧围绕教学要点,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放风筝时心情如何?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花儿又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

  花儿是怎样放飞风筝的?

  花儿还会放飞什么风筝?

  学了本课,你最想说什么?

  本课紧贴孩子生活,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孩子们学起来轻松自如。特别在思考“花儿是怎样放飞风筝的?”时,思维活跃:有的说花儿在用颜色,用香味,用花蜜,用花粉放飞风筝。他们都有自己合情合理地解释,展示了一幅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使我深受感动。同时课后反思,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两点:

  一是一堂课必须有“舍”:要求孩子达到的学习目标有时很多,这也想让孩子掌握,那也想让孩子理解,往往搞得重点不突出。只有大胆地舍弃一些,坚持一课一得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是在“舍得”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将全文的学习有效地串连起来。本课我就紧紧围绕“风筝”设计了几个关键的问题,引导孩子开展有效的学习。

  当然,在学习中也有一些遗憾,比如读得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还练习得远远不够。拓展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还不够。

风筝教学反思3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这“一发”该怎么牵?我算是绞尽脑汁,最终我落实到一个“情”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魅力?认识一个人就要看其貌、察其态、听其言、观其行,那么品读课文时,我就以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为抓手,捕捉到相应的细节描写,从而逐步感悟人物的品格,进而内化为学生对刘老师的“情”,一种无法言喻的尊敬爱戴之情。

风筝教学反思4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主要讲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为小熊和小松鼠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熊和小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通过品读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悟情理,品情味。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很浓厚,怎样才能把小熊和小松鼠的感情变化变化表现出了呢?教师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指导。通过教师的朗读,许多孩子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文章写了纸船在水里漂呀漂,风筝乘着风飘呀飘,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不同用法后,我结合他们的意思进行拓展,除了纸船外,还有什么再水漂呀漂?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的说树叶、有的说花瓣,老师随机点拨,树叶、花瓣在水里漂,那时怎样的情景,你能试着读好这个句子吗?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再读感情丰富多了。文中还有许多表达松鼠小熊感情变化的词,如:“乐坏了”、“难过极了”、“再也受不了了”、“高兴地哭了”等等,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恰当的运用语气,使得文章内容鲜活起来。朗读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悟,读中有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中,我时时点拨,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如“小松鼠看到风筝,高兴地哭了”,小松鼠为什么哭?那自然是感动的泪水,激动的泪水,然后融入这种感受去读,自然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读的范围小,没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还是没有充分的掌握评价方法,在评价上耽误了许多时间。学生一般只从读得声音、是否流利上评,还有的学生只是说读得好,不知道好在哪里?很少有学生从感情基调上去评。

风筝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用形象、色彩、声音求思维。”我在教学《花儿也会放风筝》时,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试着背诵课文后,特意安排了“展开想象”这重要学习活动,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让孩子们闭目遐想,“请告诉大家,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树苗正在茁壮成长。

  生2: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正在缩放。

  生3:我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生4:我看到了蝴蝶在翩翩起舞。

  此时此刻孩子们曾经历的春天的美丽景色便顿时映现在脑海里,自然而然地与眼前的文本有机融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孩子们保护大自然,美化大自然的情感。

  德育在小学体育游戏中的渗透太兴小学董成摘要:以德育教育在当前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出发,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工作做法,针对体育游戏的特点,就如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关键词:体育游戏、德育、激发、渗透、体验引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指出体育应以“德育为首,追求育人的综合效率”。“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学校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领域,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各项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众所周知,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是深受儿童喜爱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大纲》中,游戏被列为九大基本教材之一,在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保健》教材中,每堂实践课都有游戏内容。而其它基本教材,也大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体育游戏对全面锻炼身体,帮助儿童认识客观事物,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美的情操,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等都有特殊的作用。然而,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体育游戏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更有效地对儿童进行身心教育,本人根据体育游戏的特点,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体会,以就教大方。

  一、充分运用普及性特点,挖掘思想教育最佳途径。

  体育游戏普及性包括二层意思,一是任何一种身体运动项目都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如田径中的跑、跳、投;球类中的足、篮、排;体操中的技巧与器械等,都可以成为游戏内容,而且不受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游戏活动。二是任何一种游戏活动,都能发掘思想教育的素材。如队列、队形方面的游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障碍跑游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奋力拼搏的意志、球类游戏,能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团结协作,处理好个人表现和集体配合的关系。技巧体操类游戏,通过同学之间的保护与帮助,进行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教育,等等。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根据教育目的编排和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如我在上六年级《奥运会简介》一课时,曾担心把课上得教条化,学生不感兴趣,思想教育成空话,流于“说教”形式,让学生听了反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我经过反复思考,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在课前,收集著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故事,如许海峰的零的突破,体操王子李宁勇夺数金,“跳水女皇”高敏的故事等,以“争当故事大王”的游戏看谁讲得生动、感人,学生气氛热烈,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把奥运英雄的事迹娓娓道来。然后我就问学生“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我特别高兴,特别骄傲!”我就引出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热爱祖国的真切表现。整堂课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又能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合理运用竞争特点,激发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体育游戏一般是以获得成功、胜利为目的,有与同伴竞争而获得成功,也有与自身竞争获得成功。既有身体方面的竞争,也有心理方面的'竞争,因此体育游戏竞争性的特点,能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使之积极思考,顽强拼搏,勇于胜利。例如,小学教材中“夺取胜利”,“勇敢者的道路”,“胜利前进”等游戏,充分体现了竞争性的特点。学生的练习的过程中要克服自身对障碍的恐惧心理,还要消除对身体条件方面差异的自卑心理等,教师鼓励他们消除畏惧感,增强自信心,合理利用竞争性特点,让每位同学都能合理积极地利用竞争,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正确面对今后的挑战。如我在上“夺取胜利”一课时,布置了六个场地都有相同的五种障碍:“过独木桥”、“钻过铁丝网”、“过雷区”、“过雪山”、“草地”,但“独木桥”的长度,“雪山”的高度,“雷区”的密度等都有不同。尝试练习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我引导学生各种动作的完成,并启发学生创造更快捷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向自身挑战,向难度挑战,但又不强求统一的标准。经过尝试练习后,比赛时,让学生自己选择难度不同的道路。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合理定位。这样比赛中激烈程度反而增强,胜利的不只是体质强的学生,体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品尝努力换来的胜利。使全体学生都有胜利的可能,都能体验勇敢者的乐趣,使每个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养成顽强、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善于运用情境性特点,培养责任心和合作精神。

  体育游戏能根据教育的目标,以学习、生活、社会中的具体事件为原型,通过游戏的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寓教育于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体育游戏活动情境中,要求学生根据游戏的内容、方法和规则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把规则与角色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学生正确合作,学生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同时,自信心、责任心、关心和帮助他人等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游戏“老鹰捉小鸡”。我开始时先以讲故事的形式,“一只老母鸡带一群小鸡出来找东西吃,它把找到东西分给小鸡吃,小鸡们很听鸡妈妈的话,兄弟姐妹也很谦让,你给我吃小虫,我帮他理毛毛。它们一家很快乐,可是突然来了一只老鹰向小鸡扑去,小鸡们吓坏了,这时鸡妈妈勇敢地迎上去,挡住老鹰保护小鸡们,小鸡们在鸡妈妈的带领下和老鹰斗争。”小朋友们在故事的引导下开始了游戏。我鼓励做母鸡的小朋友要学习鸡妈妈勇敢机智,保护好小鸡们,鼓励作小鸡的小朋友要灵活配合,在鸡妈妈的保护下,躲开老鹰的攻击。通过角色互换,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又很守规则,很好的体现了责任心,自信心,互相关心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四、积极利用趣味性,磨练意志,陶冶情操。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体育游戏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变的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情节,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而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因为游戏活动中,学生有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发现自我,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学生对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具有直接的兴趣,我们应根据教育目的,通过合理设计丰富的体育游戏,引导学生积极锻炼。例如,我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情绪低沉,跑得不多就感到很疲劳。老靠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效果不好。我就把耐久跑设计成领先跑游戏,再在不同距离的地方,取红军长征路上的著名地名,如井岗山、遵义、延安等,学生一下子积极性高涨,不但很好完成了耐久跑的教学目标,从中又领悟出顽强意志和自身潜力的含义,对学生又起到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育德育教育于润物细无声中。结束语:本人认为,利用体育游戏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易于普及实施,思想教育目标较为明确具体,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学生乐于、自觉地参与游戏活动接受教育。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明显体现出既练体,又育心的双重教育效益,有增长知识,强壮体魄,调节情感、振奋精神的综合教育作风。因而,就一定的时间范围而言,体育游戏对学生身心的全面锻炼与塑造作用是最完备的,学生在身心两方面的感受也是最强烈的

风筝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全篇课文围绕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其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孩子们童年的快乐,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是让我惭愧的。急于将课文内容讲完,在体会心情的时候,老实讲得太多了,给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可能体会得不是很深刻,孩子变得单纯地接受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学,自己去体会。

风筝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一、导语激趣二、学生质疑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风筝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中,本人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习生词与朗读课文结合起来,多种形式识字

  与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结合起来,巧妙的设计了本课生词的引入。将本课要学习的10个词语书写在一个个漂亮的风筝的背面,在学生读课文时奖励给学生,再由受奖励的同学组织在小组里学习生词,然后在屏幕出示词语考查认读情况。这样,风筝不仅激励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也为开展小组学习创造了条件。风筝使用的多重价值巧妙的将课文的朗读和生词的认读联系起来,使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更加丰满。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结构,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课上我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到了描写小熊快乐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然后,立刻抓紧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会“乐坏了”的意思,又提出情感的要求,如“再高兴点”“注意表情”等,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再如,在指导朗读第7—9自然段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与好朋友吵架后的心情,然后教师配音乐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情感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以次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我并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就注意了纠正学生读音,“筝”字单独出现出读一声,而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这个知识老师没有单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请学生读课题,学生自己就读正确了,教师借机提出如果这个“筝”字单独出现读几声?这样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学习完课文,利用课本资源我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训练,“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会怎么做怎么说?”这个问题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小熊的表现,还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当然,本课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仍然存在着缺陷。比如:教师问题的提出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读”,使之更好的体现课文的整体性;联系学生生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应当在学生情感发生困难时提出,更好的促进学生对课文主人公情感的体验,而本课中这一点做的还不够。

  我进行语文教学的时间并不长,但我深深被它吸引着。非常感谢教研室李晶老师及学校领导和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会不断努力,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在象今天这样的活动中我会逐步成长起来,更加熟练的掌握语文这门独具魅力的学科教学。

风筝教学反思9

  学完《风筝》这一课,心中有很多想说的,针对这一课,我记下自己的体会。

  《风筝》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小时候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文中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方面讲了作者小时候快乐的童年生活。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执教这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读会课文,学习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别描写了的过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结合课后题“课文写了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的语句,讲讲体会。”自己学习课文。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来给大家讲体会,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学做风筝部分时,孩子谈到从”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体会到了做风筝时迫切的心态,同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词的意思。从”依然快活”体会到劳动后的快乐。从”幸福鸟”想到风筝寄托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然后抓住这些感受读课文。

  学放风筝部分时,结合学生平时放风筝的经验,抓住放风筝时的动词来读,并从”快活”、“拼命”中体会到孩子们快乐到了极点的感情,利用有感情朗读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

  在孩子们玩的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筝线断了,抓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词语,通过做表情,做动作来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把学生引到当时的情景中,接下来就水到渠成地体会了“哭、垂头丧气”的心情,通过自己的读加深了这种感情。

  最后回顾全文,想想最后“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来省略了找的过程,省略了找的结果。接着让同学们想想“幸福鸟”指什么?学生能想到指风筝,指所有快乐的,伤心的事,进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总结写法时,学生能谈到作者抓住了人物心情的变化来描写,这样把事情写详细具体了。

  通过这篇课文的执教,我感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是不能适应多变的学生的,教师要随时作好准备,来适应课堂上的多变。

风筝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慈祥忠厚、幽默风趣、坚强乐观、敬业忘我,对生活充满热爱与追求。这样的文章,让人读多少遍就会感动多少次。基于这样的感情基调,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去感受,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中也都感动了,并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刘老师的高尚人格。

  本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着的追求。

  文章开篇就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细柳舒展、鸟语花香、蓝天“彩蝶”的美丽情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作者苏叔阳在仰望苍穹、风筝翩翩的景象中回忆起了30年前的那位残疾的刘老师,学生的感情之弦瞬时把美丽的风筝和残疾的刘老师系在一起。

  而后,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外貌以及他“笑谈腿残”的故事。从中,学生初次感受到了刘老师的风趣、幽默以及他的乐观与豁达。而从“刘老师艰难地为孩子们上课板书”的环节中,学生又进一步地认识了这位坚强不屈、尽心尽职的残疾老师。

  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又很巧妙地出现了一段景色描写,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又是美丽的春天,这似乎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值得去细细品读和感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至于后文中描写刘老师做风筝、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同学的心。至此,刘老师的乐观豁达、自强不息、与困难和挫折顽强抗争的精神一览无遗。

风筝教学反思11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是半独立阅读课文,篇幅较长,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情。我的教学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欣赏上着力。

  1、注重生成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大胆质疑的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课文虽然只用一个课时来教学,我感觉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难。

  我的教案是粗线条的,空间很大,目的是届时循着学生的思维调整,预设环节不能过细。

  学贵有疑。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鼓励他们学会在疑问处打个“?”。学生能抓住关于篇章的主要脉络提出两个问题,还就重点文段的关键词语提了两个问题,都挺有思考价值。我把四个问题抛向学生,大家联系课文仔细体会、理解。“老师的上课与放风筝有什么联系?”——两者看起来没有相关,但课堂的精彩与主人公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响了作者。所以,当明媚富有生机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尽管身有残疾但活得顽强、快乐的刘老师来。学生通过能提挈全文的问题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另两个抓住关键词——“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和“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来思考的问题,看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较准,知道从关键词上突破课文理解。对这些疑问,我只做了理解准备,课上是根据学生的质疑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引领教学程序。我

  较满意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理想的风筝》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投影来,让学生或紧扣重点词读出景物中蕴涵的深意,或借助停顿、语气的转换触摸人物心灵的刚与柔......课前,我是特意范读了一次的,学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听得入了神。所以教学时,他们模仿范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以声传情,是很能感受、了解阅读者认识深浅的方法。

  3、课外拓展,深化主题。

  文章以一名残疾老师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儿童要珍惜光阴,热爱生命。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身残志不残的事例,他们在搜集、汇报、聆听中获益不浅;课的尾声,让学生在刘老师的图片下写自己的心里话,学生直抒心臆,深化体会。我还借助前一天报纸上海伦﹒凯勒遗嘱的话教育学生:只有活出生命的强音才能领略命运的精彩。几个设计将积极的人生意念深入学生的心灵。

  不足:

  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圆润些。课的末尾对刘老师“理想的风筝”的领悟还缺少回顾总结,显得不够完整。

风筝教学反思12

  设计背景

  近段时间经常碰到我班孩子在广场或自家门口等地方放风筝,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决定开展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孩子认识在放风筝时应注意的一些安全事项。

  2、帮助孩子体会不注意安全带来的不良后果。

  3、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

  重点难点

  帮助孩子体会不注意安全带来的不良后果。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放风筝》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观看课件,体会放风筝时不注意安全带来的后果

  1、教师播放课件(小朋友放风筝时发生事故的故事),幼儿观看。

  2、交流小结: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放风筝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3、教师再次交流小结。

  三、讨论:放风筝时应该要注意的事项

  1、教师:为了避免发生像电视里的小朋友那样的情况,我们以后放风筝时应该注意什么?

  2、请幼儿讨论。

  3、交流小结。

  4、教师总结。

  四、结束环节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喜欢的活动——放风筝贯穿始终,环节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一环节由幼儿感兴趣的放风筝活动引入谈话,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让幼儿观看小朋友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而发生事故的情景,从而体会到放风筝时因为不注意安全或放风筝的地点不对所带来的.后果。第三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幼儿总结出放风筝时应该要注意的事项及放风筝地点的选择等,达到了本次活动预定的目标。因整个活动用故事贯穿,并伴随着多媒体的演示,所以幼儿的兴趣特别高。所以我觉得本次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1、内容贴近生活。

  2、形式灵活,为幼儿提供充分讨论的机会,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因此活动效果很好,幼儿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风筝教学反思13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回忆老师的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问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以题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同时,自学生字新词,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要让读书有所目的,有所要求。)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

  三、检查自读,了解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朗读能体现出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的生命的句子。这样,无形中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写刘老师的`三件事并板书。 [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读书是自主的,自由的思想感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正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在无时不刻的鼓励着作者,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刘老师。

  4.出示课件

  5.指名读,齐读。(读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巩固: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我从一点入手: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先对刘老师的形象有所感悟。在初读课文上,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一些学生进行朗读,再进行一些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篇课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朗读的,而也就是在这不断反复读书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老师尊敬,佩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事先对景山的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充分。开场时,不够灵活的把握,导致,课堂不是很活跃。同时,还犯下了一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点赶堂了。这点,黄慧娟老师说得好:课堂应该讲究简单,过程简单、思路简单、教法简单。简单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过杂,只会适得其反。我铭记于心。

风筝教学反思14

  《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纸船和风筝成为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感觉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基础训练,我都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利用简笔画,创设情景。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开始,我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引入故事中两个可爱的小动物,并让学生找到小松鼠和小熊的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黑板上寥寥几笔勾画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后面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以读为主,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重点,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以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抓住“乐坏了”、“很难过”、“再也受不了了”“高兴得哭了”等重点词句,让孩子在朗读中体味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到位,重点突出。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全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并仿写句子。同时教者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配乐读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

  三、识字教学情境化。

  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扎实地落实新课标。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者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如:借助拼音读-----结合句子读------合作的形式认记生字,交流识字方法------用“纸船和风筝”游戏,巩固认字-----揭示(示字旁)的特点及演变,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引导书写,互相评价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四、体验成功,放飞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伙伴,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我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很欠缺的。

风筝教学反思15

  《纸船和风筝》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对这课书的教学反思:

  一、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如果学生感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本课我力争创设愉悦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课前交流时,我们玩“你演我们猜”的游戏。接着又出示:“山顶、山脚、小溪、纸船、草莓、风筝”等画面,学生点击相应词语。识字中,学生认识纸船里的生字朋友,请出捉迷藏的词朋友,于游戏中自主识字,合作交流。在指导朗读时,学生带上头饰进行表演,他们进入了角色,在读读演演中积累语言,自悟道理。布置开放型作业时,我激趣引入:“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对松鼠和小熊说几句话吧!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折好的纸船上好吗?”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以主人的身份学习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

  1、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先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再引导他们合作识字,交流方法。我说:“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啊?”“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能力有所提高。

  2、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在朗读方面,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首先给学生范读课文,特别是读“松鼠和小熊友谊破裂”一段配上悲伤的音乐,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使学生体会小熊和松鼠他俩为了一件小事吵架,友谊受到影响是多么的伤心。再指导学生去读,这样学生自然就读出感情,并让学生模仿文中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表演课文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准确理解词句(例如对“漂流”和“飘荡”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通常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利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教学层次性体现还不够。面对同一教材,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感悟能力等都有所不同,我在教学过程和练习设计中已有所体现,但必竟不够。我想:如果从不同等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各个教学设计中都加以体现,课堂效益可能会更高些。

  2、重视朗读的训练,忽视写字的指导。

  3、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4、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机智。

  与此同时,我也就在教学中的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

  1、表扬越多越好吗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伴随着“你真棒”“棒极了”的夸奖声,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不错”“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而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不使人不想:表扬越多越好吗?

  2、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实施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有时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这使我感到困惑: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大班额怎么组织合作学习?讨论出现分歧怎么办?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教学的成功在于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反思,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觉发现问题,再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对自己的教学产生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创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