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全国一等奖

《长恨歌》优秀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优秀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教学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介绍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

  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楫。卒年75岁。

  四、诗歌朗诵

  五、诗歌分析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教小玉报双成。

  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长恨歌》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美读美赏,感受白诗语言声韵流转自然,抑扬起伏之美。

  落实单元目标,讨论诗歌的主旨。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白诗多么通俗易懂,也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家喻户晓。一千多年过去了,它们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和动人的魅力。《长恨歌》取材于唐明皇李隆基和大美女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在盛世大唐上演的一部收视率极高的偶像剧。

  二、吟咏诗韵

  这首诗太美了,我把它雪藏到了今天,就是想和同学们美美地欣赏一下。下面我和后羿同学合作诵读这首诗。读《长恨歌》不可无音乐,因为李杨二人均是优秀的音乐家,堪称知音。正好我们班有古典音乐方面的人才,有请戴舒淇和揭清宜伴奏。

  三、赏析品味

  (一)解读白居易笔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

  (因为这是选修课,而且本诗是单元赏析示例,文本的辅助资料很多,所以字词请大家自学,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古今异义词。)

  1.李杨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刻画的。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和段落。

  ①唐玄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重色误国

  ◆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痴情专一)

  ②杨贵妃

  ◆天生丽质难自弃……可怜光彩生门户——(天生丽质、备受恩宠)

  ◆闻道汉家天子使……夜半无人私语时——(忠贞专一)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诗进行赏析品味,说说这句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对比,绘其神韵,突出了杨贵妃的美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顶真,音韵和谐,婉转动人)

  ◆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以哀景衬哀情,写出了李悲痛、凄凉的心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青山碧水之永恒和圣主恩宠之短暂、誓言之苍白)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触景伤情,勾起痛苦的回忆)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物是人非,痛彻心扉)

  ◆归来池苑皆依旧……芙蓉如面柳如眉……(物是人非,人面不知何处去)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互文,写季节更替,时间漫长,相思无限)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失去了美人,也失去了江山,以寂寥之景衬寂寥的心情)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勾起对往日欢娱的回忆,想象杨若在将会怎样)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魂魄不曾来入梦(漫漫长夜,孤灯相伴,相思无尽,晚景凄苦。梦中亦不能相见,令人绝望。)

  ◆闻道汉家天子使……揽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来(三个连贯动作,写震惊、激动,表现了内心的焦急和迫切)

  ◆风吹仙袂飘飖举……梨花一枝春带雨。(绝美的形象,写酸楚、凄苦、委屈、感激)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恩爱短暂,相思寂寞永恒)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死生异处,天人相隔)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不忘旧情,矢志不渝)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赋予神话、浪漫色彩)

  总结写法

  昔乐衬今悲,昔盛衬今衰。诗中唐玄宗晚境的描写是非常动人的一笔。诗人将玄宗凄苦的心境刻画地细致入微,相思之情痛彻心扉,侵入骨髓,这不仅是对杨玉环的思念,也是对往日富贵荣华、帝王之尊生活的怀念,更是对昔日盛世王朝的追忆。

  4.总结李杨形象

  重色误国 天生丽质

  痴情专一 备受恩宠

  唐明皇 仪范伟力 杨贵妃 一荣俱荣

  多才多艺 史载 忠贞专一

  治国明君 能歌善舞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仪范伟力,有非常之表。”

  唐玄宗精通文学(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入选的帝王)、音律(改编婆罗门舞曲,融入民族元素《霓裳羽衣曲》)、羯鼓(头若青峰,手若雨点)、马球(大败外族球队)。

  (二)剖析若干矛盾

  1.李帝王的身份使他拥有专宠的权力,专宠又使他失去帝王的身份。

  杨绝世美貌使她备受恩宠,受宠又使她失去全部,包括美貌。

  2.李杨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他们是悲剧的制造者。(因)

  安史之乱使李杨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成为悲剧的承受者。(果)

  3.李本身充满矛盾,我们对他的感情也充满矛盾。我们既仰慕他壮丽的事业,又惋惜他悲凉的结局;既羡慕他浪漫的爱情,又同情他不幸的遭遇;既欣赏他的旷世才华、真率痴情,又责怨他纵情声色,忘了君王的责任,以致误国误民。

  四、解读“长恨”,理解主旨。

  恨:遗憾、不满意,亦有“悔”之意。

  本单元的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此诗“恨”的内涵。

  恨玄宗当年夺爱

  恨玄宗在马嵬没有保护她

  杨之恨 恨命运无常,眷顾她又抛弃她

  恨当初沉湎欢乐,未作远虑,不知后患

  恨甜蜜的爱情太短暂

  恨不能和杨厮守终生

  恨自己不能保护杨

  李之恨 恨昔日纵情欢乐,忘却责任,误国害己

  恨自己帝王身份

  恨李杨荒淫无度,自酿苦果(讽喻说)

  白之恨 恨李杨浪漫爱情夭折,留下无尽相思遗恨(同情说)

  恨自己不幸的爱情遭遇(自伤说)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诗分为感伤、讽喻、闲适、杂律四类,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而非“讽喻”,这也许能反映诗人写作时的情感倾向,白居易将他视作普通人、真实的人,所以对他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满了悲悯情怀。

  五、结语

  1.齐读“临别殷勤重寄词”至结尾。

  2.这段真挚的告白、炽热的誓言是对人对多情天子寂寞心灵的慰藉,也是白居易对自己理想爱情的诠释,更表达了人们对李杨爱情的深沉思考,对瑰丽大唐盛世没落、繁华不再的憾恨。

  《长恨歌》优秀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時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時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時便写下了记录当時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時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時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時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時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時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時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時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時,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時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時”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時候,秋天叶落的時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時无刻,時時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時”,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 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時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時,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時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時,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時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時。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八、 最后齐读《长恨歌》。

  《长恨歌》优秀教案4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选修)的第一首诗。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难点:诗歌的主题把握。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论,并掀起新乐府运动。他的作品反映现实,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深受广大民众的喜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真实写照。

  三、背景介绍--历史的真实性

  1 学生简介历史上的李、杨故事:(1)李隆基后期宠幸杨玉环不理朝政。(2)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专权,统治黑暗。(3)安禄山发生叛乱。(4)马嵬坡兵变,杨玉环自缢。

  2 老师介绍创作背景:元和元年,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李隆基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探究诗歌--文学的艺术性

  1 学生速读诗歌,找出与背景有关的诗句。

  (1)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2)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4)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2 自由朗诵诗歌,了解大意并复述故事情节。

  (1)杨玉环因貌美而受宠。

  (2)安史之乱后杨玉环殒命。

  (3)李隆基日夜思念杨玉环。

  (4)李隆基、杨玉环天宫相见并定下誓言。

  3 找出并赏析精彩诗句

  (1)描写杨玉环美貌的诗句: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2)李隆基日夜思念的诗句: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4 仔细吟咏诗歌,体会容貌之美、相思之痛。

  5 理解主题

  师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何感想?

  生甲:李隆基和杨玉环真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杨玉环红颜薄命,两人天地永隔,让人感到惋惜。

  生乙:李隆基“不爱江山爱美人”,重色误国,酿出了历史的悲剧,真是悲哀。杨玉环红颜祸水,让世人警醒。

  师问:都有道理。历来人们对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在歌颂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一种认为是在批判讽刺李隆基重色误国。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从这两个不同立场分别来看,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生甲: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生乙:恨是遗憾,痛恨。是作者和百姓在恨,恨李隆基不理朝政,重色误己、误民、误国。李隆基酿成大错却不知悔过,更加让人大恨痛恨。

  生丙:是后人在恨,后朝多少皇帝不以之为戒却重蹈覆辙,终成千古之恨。

  师问:总结的很深刻。说明大家对白居易的创作初衷已经全面理解了。我们来思考一下,李隆基作为一国之君,为什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使他酿成大错的根源是什么?

  生答:李隆基作为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却在“江山”与“美人”中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把爱情当作了生命的全部。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就找不清自己的位置,就看不到天下的黎民疾苦,这样的君主必定被百姓抛弃,被历史淘汰。

  五、总结板书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叙事诗的新乐府双碧。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

  《琵琶行》--小人物的遭遇

  《长恨歌》--统治者的悲哀

  《长恨歌》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2、学生展示,教师补充点拨: 唐玄宗之长恨:

  (1)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 ,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触景生情

  总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自主学习: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两人在仙界重逢,诗歌是怎样表现杨贵妃的长恨的?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杨贵妃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玉环送钗,天人永隔。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

  四、艺术技巧总结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除了精巧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三者相互结合、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

  (注: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景情关系是高考古诗鉴赏的高频考点)

  2、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五、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宋朝诗人贺铸的《鹧鸪天》是历代悼亡诗之最,它和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词双壁”。请分析贺铸的《鹧鸪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六、课后作业

  总结归纳《长恨歌》在写人、抒情、表现主题时还用到了其它哪些表达技巧,并简单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