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通用1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要求学生熟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通过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草履虫的生命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就像砖瓦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单位一样,引入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一主题。

  (二)、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学生观察衣澡结构模式图和草履虫结构模式图,思考:它们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2、学生例举出周围的生物,哪些是单细胞生物?哪些是多细胞生物?

  3、小结: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资料阅读: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总结出主要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分组:甲组和乙组。

  分工:甲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乙组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方法步骤:

  第一步:制作临时装片

  第二步:观察细胞结构

  小组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2)、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它们的异同。

  6、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实验: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小组讨论:实验步骤2、3中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结: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体,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学生观察图中:胡萝卜细胞培养成的植株。

  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细胞中的各种结构都担任着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使细胞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小组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三、思考与练习

  1、连线表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3、如何判断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图像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还存在一个数量庞大的生物群体,它们是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那么要借助什么仪器才能看得见呢?

  四、应用与实践观察紫鸭跖草的细胞质流动  课后反思: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懂得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

  2、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细胞结构、细胞生命活动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平时开展实验较少,实验准备不够充分,学生亲自动手能力不强,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能力目标:能够说出猫和马等一些生物所处分类等级的位置

  情感目标: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了解双名命名法

  教学重难点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上的一些内容

  师:上堂课我们练习了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师: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

  生:种。

  师:上节课讲的动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其中又可以分为哪些小类?

  生: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分为体温恒定和体温不恒定;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师:很好,这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从种到界

  二、讲授新课

  1、分类的依据

  师:幻灯片放映一则汤姆寻亲记漫画

  要求:

  1)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我汤姆猫相似多的保留下来,相似少的排除。

  2)我每次最多只能排除三种生物。

  生:根据教师幻灯片的播放进行一一排除,找到狗和猫的相似度是很近的。

  师:要求学生回答排除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他们的相似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分类的等级

  师:汤姆最终通过分类找到了狗和猫的相似度很近的,那你能给汤姆找到那些亲戚类别以准确的命名吗?

  生:学生根据老师的幻灯片播放分别予以准确的命名

  师:你通过这些命名,能否知道分类学上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最小的单位是什么?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

  生:的分类单位是界,最小的是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师:

  1)进行一些扩展(如界、门的扩展)

  2)接下来通过一个寄信的'题目引导学生回答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

  生: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猫种

  师:为了进一步说明动物的分类等级,以马来进行再次讲解。

  生:通过老师播放幻灯片进一步加强了动物的分类等级

  师:要求学生说出马在分类等级中的地位

  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

  3、分类的意义

  师:通过前面所学的进行引导学生回答分类的意义

  生:分类的意义是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知道他们的亲缘关系和他们的分类等级

  4、双名命名法

  师:通过幻灯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双名命名法的相关知识

  生:对双名命名法有一些认识

  5、总结: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

  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第三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6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取放鼠妇时动作轻柔,实验结束后能将鼠妇放到自然环境中。

  二、学习难点和重点

  1、学习重点: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学习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组织好“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准备相关的图片

  大熊猫、鱼、麦田、蚂蚁群、蜜蜂群、打斗的狮子、争斗的秃鹫等图片

  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仙人掌、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人类排放废水等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

  湿土,干土,解剖盘,纸板(教师准备),鼠妇20只,计时表(学生准备)。

  3、课前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20只,并记录捕捉地点的环境该地点鼠妇的数量,注意不要破坏学校、社区草坪或花坛,不伤害鼠妇。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第二章的学习就要带领我们去了解生物圈。要想了解生物圈,首先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1、环境的概念

  教师提问:

  ①野外生活的大熊猫组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即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鱼一定能正常生长吗?还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③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什么是环境?

  分析后学生自己归纳出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看图1-12小麦田示意图在这片麦田中,对小麦的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思考找出阳关、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因素。

  教师讲述:我们把这些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利用第一章所学制定分类依据,即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两类,分别是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师概括:阳关、温度、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回答问题:没有阳光,小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温度过低,小麦种子不能萌发、麦苗生长缓慢。水分过少,小麦易枯萎;水分过多,小麦易烂根。土壤肥沃,小麦生长好;土壤贫瘠小麦生长差。

  教师提问:其他植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阳关、温度、水和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请举例。学生举例,达成共识。

  教师归纳:植物的生长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问:非生物因素是否影响植物的分布?教师展示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植物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分析图片,找到原因,得出结论:温度和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教师讲述: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了解。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刚才分析了图中非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那么图中老鼠、蛇等生物因素对小麦的生长又有什么影响?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回答:老鼠破坏麦田,蛇吃老鼠;麦蚜吃小麦茎叶,七星瓢虫捕食麦蚜;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关、养料和水分;蚯蚓松土肥土,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并归纳出生物之间存在捕食

  和竞争的关系。

  教师提问:与小麦一样,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竞争和寄生以外,还有其他关系吗?请举例。

  学生举例,并通过观看图片,了解生物因素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将它们分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不同中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能进一步将这些关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概括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助、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师提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作用于生物,那么生物怎样生存呢?

  学生认识到生物必须要适应环境。

  教师提问: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的环境的?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沙漠的生活的?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举例并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展示: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等图片。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6、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提问: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会不会影响环境呢?观察蚯蚓的图片,思考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学生说出蚯蚓一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底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蚓粪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教师提问:你还能说出那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教师讲述“蜣螂出国救澳大利亚草原”的故事。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为两方面:有利影响和有害影响。

  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害影响和有利影响。

  (三)巩固练习

  学生讨论课后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五)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讲述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微观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平台,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的四项要求:

  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②面向全体学生;

  ③倡导探究性学习;

  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主要原因;

  (2)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2、能力目标:

  (1)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究细胞生长极限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让学生体验模型实验法对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

  难点: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中学生提出预测、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实物的支持,且以往学习中较少涉及到细胞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而且七年级学生对“细胞大小与外界物质扩散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实验材料:酚酞琼脂块、氢氧化钠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用实验材料按活动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效果预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由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教法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做中求学,引导探究型学习)

  (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反馈法等)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两项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所获得数据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处理,共同得出结论。

  ④课堂习题检测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进行教学反馈。

  (三)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等)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以“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②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从而得出结论。

  (四)重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的落实方案: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较小的细胞与其物质代谢的关系。

  难点突破策略:教师逐步室珊鸵迹ü质笛椋运伎迹斡敕⑾治侍夂徒饩鑫侍獾墓蹋佣贸鼋崧邸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8

  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的观察、实验和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海葵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B:多样性

  C:变异性D:遗传性

  6、(2009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反思

  《认识生物》一课的实践,导入新课用时一分钟左右,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阅读文本阶段。共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只能读三遍,少数学生只能读两遍多一点。然后做练习题。做练习题这个过程两班情况差不多。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仍然很陌生。对训练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迅速的找到相应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从文本寻找。

  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作训练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恐龙化石为什么不是生物?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不具备任何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一项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不能生长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体内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说恐龙化石不是生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回答课后问题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它是不是生物的问题时,班级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争论的焦点就是“钟乳石在慢慢长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导”而不是讲,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明白“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和动植物的长大区别是溶岩的堆积,不是靠吸收营养物质长大。整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说效果远胜于原来的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0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最好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 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 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

  ②蛇终生用肺呼吸。

  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

  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 无毒蛇

  外形特征 头呈三角形, 身体粗短, 尾骤细。 头椭圆形, 身体较长, 尾渐细。

  其它特征 有毒牙和毒腺 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

  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

  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细菌的发现史;

  2、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生殖。

  三、教学难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细菌的发现

  (1)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菌,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实验证实了细菌的存在,认为细菌是现有的细菌产生的。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细菌个体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细菌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和附属结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以及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附属结构包括荚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荚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鞭毛可以使细菌在水中运动。

  (3)细菌的结构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因此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3、细菌的生殖

  (1)细菌通过分裂生殖进行繁殖,也就是一个细菌分成两个。

  (2)当环境不好时,细菌会变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当度过不良环境时,芽孢又萌发成细菌。

  六、课后反思

  为什么细菌能够在生物圈中广泛分布?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

  2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

  (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

  (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各部分组成及作用。

  2.简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对表格的讨论,提高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提高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爱护自身身体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

  尿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出示一病人与正常人尿液化验结果单,提出问题:他怎么了?学生比较思考,顺势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的组成

  课件展示:肾单位动画、血液循环动画。

  教师启发:当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时,肾将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肾静脉将净化后的血液运往身体各处。那么,肾中的什么结构担此重任?尿液在肾中的什么结构形成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究肾的微观结构。组成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如何呢?

  (1)自学感知,探索交流

  观察ppt上的肾单位结构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肾单位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特点?

  ②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分别位于肾的什么部位?

  ③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2)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纸、红毛线、蓝毛线等),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并作简要介绍和评价。

  (3)模拟演示,深化理解

  教师演示自制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并配合讲解在黑板上黏贴。

  2.尿的形成

  】渭故荆貉涸谏龅ノ涣鞫亩

  (1)分析数据,澄清问题。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较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为什么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从肾小静脉流出后,就会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

  师生归纳总结。

  (2)模拟活动:筛粮食

  教师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绿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你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筛子),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参与活动,动手将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教师由此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筛出去和捡回来)

  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

  师引导:“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总结升华,知识拓展

  1.课件展示

  血液透析示意图。

  师强调:人工肾是模拟肾脏滤过作用的原理,依靠体外循环装置净化血液,又称“血液透析”。

  2.学以致用

  上面那位病人怎么了?学生回答。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画概念图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课后大家查阅资料当人体的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人体机能会出现什么变化?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少的情况下还是要排出尿液呢?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3、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数量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象,为什么会有

  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呢?

  (二)新课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第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生:讨论,交流从图中发现的问题,绘制曲线图

  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将所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延伸,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

  即2050年的人口数量

  生:讨论,计算,交流

  师生交流: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和我国人口状况的有关问题

  师:人口压力很大,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过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有无作用?

  生:分组热烈讨论,发表看法

  2、环境问题严峻(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很多跗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周围环境污染的例子

  生:积极讨论,交流,发言

  (1)实验探究: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对照实验过程

  (3)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师: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互相补充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二、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

  2、臭氧层空洞

  3、温室效应

  4、水污染

  5、噪声污染

  6、农药、化肥污染

  7、生活垃圾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 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二)新课学习:

  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1、神经元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课时 )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 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脊髓和脑 脑 :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 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能力方面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2、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描述小肠的结构特点,说明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展示一消瘦患肠胃病人和一胖子的对话)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胖和瘦与消化和吸收有关

  二、探究活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师活动:播放口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明了口腔结构和唾液怎样流入口腔

  教师活动:布置学生读课本内容,制定探究计划与探究步骤。屏幕展示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完成《同步学习》自主探究(1)(2)(3)部分)。

  教师活动:参入讨论,点拨指导。选取两小组的探究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对共性问题予以强调,指导各小组对方案不妥之处加以纠正

  学生活动:各小组对方案不妥之处加以纠正,完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教师活动:学生实验操作完毕后,师屏幕展示

  根据下表列出的实验方法步骤,填写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能力目标:能够说出猫和马等一些生物所处分类等级的位置

  情感目标: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了解双名命名法

  教学重难点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上的一些内容

  师:上堂课我们练习了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师: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

  生:种。

  师:上节课讲的动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其中又可以分为哪些小类?

  生: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分为体温恒定和体温不恒定;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师:很好,这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从种到界

  二、讲授新课

  1、分类的依据

  师:幻灯片放映一则汤姆寻亲记漫画

  要求:

  1)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我汤姆猫相似多的保留下来,相似少的排除。

  2)我每次最多只能排除三种生物。

  生:根据教师幻灯片的播放进行一一排除,找到狗和猫的相似度是很近的。

  师:要求学生回答排除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他们的相似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分类的等级

  师:汤姆最终通过分类找到了狗和猫的'相似度很近的,那你能给汤姆找到那些亲戚类别以准确的命名吗?

  生:学生根据老师的幻灯片播放分别予以准确的命名

  师:你通过这些命名,能否知道分类学上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最小的单位是什么?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

  生:的分类单位是界,最小的是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师:

  1)进行一些扩展(如界、门的扩展)

  2)接下来通过一个寄信的题目引导学生回答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

  生: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猫种

  师:为了进一步说明动物的分类等级,以马来进行再次讲解。

  生:通过老师播放幻灯片进一步加强了动物的分类等级

  师:要求学生说出马在分类等级中的地位

  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

  3、分类的意义

  师:通过前面所学的进行引导学生回答分类的意义

  生:分类的意义是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知道他们的亲缘关系和他们的分类等级

  4、双名命名法

  师:通过幻灯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双名命名法的相关知识

  生:对双名命名法有一些认识

  5、总结: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