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母亲的饺子》

午夜,除了呼呼风声外,万籁俱寂。皎洁的月华从云罅里漏下来,洒在桌前。

睁着朦胧的睡眼,我懊悔于从睡梦中醒来,正欲又沉沉地睡去,忽然听到母亲的房门“吱呀呀——”地开了,脚步声响到厨房,灯光一下子从门缝滑到我房间里。听到擀面皮的声音,我才想起明天是冬至,母亲原本打算今晚8点包饺子的,拌好馅儿,一坐在床上休息,孕妇嗜睡,就睡着了。母亲定是怕早上包父亲来不及吃,才半夜起来劳作的。请想象,一个肚子七个月大的孕妇,在这样月华如霜的夜晚,尽管手指舞动如花,一个个小巧精致的元宝似的饺子乖巧地

排成一列列,母亲目光柔柔的,但依旧掩盖不住眼底的疲惫……

饺子在中国人的生活里真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除夕,初五,元宵,冬至等,都离不开饺子。一盘盘的饺子都是母亲包的,往往忙碌一个上午,不到半个小时就吃完了。

母亲的手短粗而粗糙,包出的饺子却比谁都精巧,鼓囊囊的。最神的是母亲擀的饺子皮,只见母亲右手拿擀面杖,左手拿着扁平的面团,擀面杖来回轧,手中的面团旋转着,像是转伞一样,还没看清,母亲手一抖,落在木板上便是很规则的圆形的饺子皮,而且都是边儿上薄,中间略厚,这样包饺子的时候不会一扯就漏洞了。不到一分钟吧,那切好的面团在经过母亲手后,像是扔飞镖那样,摞成一碟饺子皮了。我是怎么也学不会她擀皮的技艺,擀皮的速度和她包饺子的速度差不多,反倒擀得我手心通红,我想,母亲手心的茧子就是这样出来的吧。

小时候,母亲为了逗我开心,便拿其中一个面团捏成小鸡小狗或者小鱼的样子,母亲捏的技艺虽不精妙,但那时我也没什么审美,只觉的母亲大体捏得像,便惊叹不已人也有了精神,至于细节便用想象一一补足了。母亲在包饺子时,两手如翻飞的蝴蝶,将饺子馅塞得满满的,也把浓浓的爱塞进去了。

饺子煮熟了,不及母亲叫我,一闻到那香味,我的心便被拴在饭桌前了。饺子皮很薄,我一眼便能看出肉馅素陷来。我常满足地说:“妈妈包的饺子可比外面买的好吃多了!”母亲也毫不谦虚,笑着说:“外面买的哪有这么皮包馅多。”

我渐渐长大,与母亲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独自在家时,母亲总不忘叮嘱我:“冰箱里有我包的饺子,饿了就煮着吃。”我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包的,但我吃的时候是能想象的到母亲的劳累的,想象的到那指尖的温度,柔柔的目光的。

吃过了各种各样的食品,见过的越多,可都是经不起时光考验的,是易失的。唯有母亲亲手包的饺子是怎么也吃不够的。我也渐渐明白,最初有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

篇二: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春联

刘家麟

平为福,居之安。

每当过年之时,满眼便是那令人喜悦的红色。随着旧联被替换,旧岁便在弥漫的欢喜中消失不见。

洒金红纸隐描的几尾锦鲤,勾勒的岁寒三友,厚重的墨色夹带着一派飘逸仓劲,空气中氤氲着墨香,轻染时光。嘻嘻哈哈的欢声笑语,小孩子涨得通红的脸庞明媚如春花,皆摇身一变,跃入门框,添上了几缕灵气。

记忆中如同初生的嫩芽般熙熙攘攘的——全是春联的回忆。

我们家似乎都喜欢在大年三十下午贴春联。旧纸承载着一年的往事,见过悲伤太多,竟有些沉重了。新联跃跃欲试,灿烂的红映得空气中也有喜气洋洋之感。轻刷糨糊,缓缓将其对准门框,紧紧贴合,从上往下一扫,便大功告成,却不想手上,脸上被染成红色,倒像年画中憨憨笑着的娃娃了。

回想起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似乎是从周代便有的历史。桃符上刻着“神茶”“郁垒”二神,名仙木,百鬼所畏。明朝,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遮家门口须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文人雅士便将对联作为典雅的乐事,一度流行。入清后,对联便如唐朝律诗般兴盛,脍炙人口的佳对数不胜数。

春联的寥寥数语,写尽了多少期待与祝福,带来了许许多多千古佳话。解缙的解颐妙语秀画圣颜,祝枝山凭借巧想与好字赚了不少银子,文征明因怒气苦了多少达官贵人。

洋洋洒洒的春联文化踏遍古今中外。言通四海的侨胞,捧起它有似相思少匀。

篇三: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端午芬芳

赵婉婷

每每想到端午节,心里总是不由得生起一种温馨的情绪来。同时,又夹带着一丝说不清的思绪。

据说端午节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提到端午节,脑子里通常会想到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传统习俗。从我有记忆起,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到姥姥家和她一同度过。

爸爸的汽车一拐进胡同,总能在门口看到姥姥的身影。见到我们后,姥姥总是笑容满面得招着手向我们走过来。边招呼大家进屋,边拉过我和弟弟的手,边对我们说:“姥姥给你们买了好多好吃的,今天啊,就住在姥姥家不回去了,姥姥都好久没见到你们两个小宝贝儿了。”我们边点头说好边拉着姥姥小跑进屋。姥爷去世早,尽管姥姥一个人住,姥姥却把院里的花花草草打理的像仙女居住的仙境一般。一跨进院门,迎面扑来一阵花香,沁人心脾。

姥姥和爸妈他们在沙发上聊了些近况,喝了几杯茶水,休息了一会,便开始了今天的重头戏——包粽子。外婆把先前泡好的糯米,准备好的粽叶、豆沙和一些配料摆放到桌子上,便开始了包粽子。姥姥手很巧,不一会一个斜三角状的粽子便完成了。我在一旁给姥姥打着下手,时不时和姥姥开个玩笑,聊聊近些天生活中的乐事。看着姥姥的手灵巧的动作,不觉间入了迷。

傍晚,我和弟弟在院里嬉戏。妈妈把煮好的粽子端到院中央的桌子上,我们围坐在圆桌前,吃着粽子,聊着天,闻着花香。院子里的灯光照到姥姥身上。弟弟大喊:”姥姥你在发光诶。”

那年,临近端午,姥姥生了很严重的病,人瘦了一大圈。尽管我每天都在心里祈祷姥姥一定要好过来啊,可姥姥还是离开了我们。妈妈说她没有妈妈了。以后每想起姥姥我都会在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姥姥一定是太想姥爷了,她在那边一定和姥爷团圆了,一定很幸福。”

年年端午我还会吃粽子,但我都没有再吃到过那般美味的粽子,没有再闻到过那般沁人心脾的花香。

篇四: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春节

罗佳琪

似水流年,见证了一季又一季的柳绿花红。新年伊始再见街道火树银花,春节又再次来到了人间,带着欢声笑语,带着声声祝福。

春节有许多习俗,如收压岁钱、看春晚、吃团圆饭、给长辈拜年。而其中最有趣的非放鞭炮莫属了。

年三十晚上吃完饭后,我带着弟弟出门放烟花。点燃烟花后,各色的烟花点亮了繁星闪闪的夜空,天上的烟花与月亮肩并肩,一瞬间天空成了烟花和星月的乐园,五颜六色的烟花有些像爱心,有些像笑脸,连祈福灯也忍不住去凑个热闹。

年初一是最热闹的。清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放眼望去,满地的红纸屑。在家中,一家人分成了四个阵营:大人、老人、小孩儿。大人们忙着去拜年,而老人则是在家招待拎着年货来拜年的客人。老人们坐成一圈,聊聊今年农作物的收成,聊聊谁家的闺女小子考上了好学校……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玩斗地主,亦或是出去放鞭炮,相约去大街上玩耍,甭提多开心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差,而烟花鞭炮也“理所当然”被禁放了。烟花被禁燃后的每一个年都少了几分年味,几分快乐。而小时候快乐的记忆,也永远的留在了我心里的一个小角落。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身边的人和事换了又换,童年时的快乐也飘向了远方。

篇五: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龙舟竞渡

颜语

芒种将至,春花烂漫,绿叶初荣。

他们端坐在龙舟里,他们的身后是广阔的一片芦苇塘。

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他们的眼神坚毅而沉稳,一左一右分差排列。他们的手紧攥着船桨,一动不动,简直就像一座塑像!

只听一声发令枪打响。船夫们就发狠了,拼命了!十几艘龙舟齐头并进。

阵雷一样,是排山倒海的鼓声;光束一样,是瞬息即逝的身影;飓风一样,是响彻云霄的叫喊。芦苇塘上爆出一场多么惊心动魄,多么热烈豪放,多么激情澎湃的比赛啊——赛龙舟!

龙舟争渡,高举旗帜;奋擂击鼓,一争高下。鼓声越来越响,船桨划水,上下翻飞,浪鸣干雷。鼓声越来越急,声惊霹雳,兽头吐威,眼花缭乱。腰鼓声,鼓号声,大鼓声,汇成一片,响彻长空……

万人冲破齐声呼喊,浪花跳跃与飞鸟争先!

好一个龙舟!

龙跃终点,全场爆发出阵阵响声,五彩的光点在波光粼粼中闪烁,映出了划桨者的笑脸,挥撒汗水,举声欢呼!

龙腾虎跃,雷霆万钧,无与伦比,万众一心。齐心与胜利,拼搏与快乐,追求与获得,都流露在一声声欢呼中。

白鹭一声长啼,芦苇塘恢复了旧日宁静。湖面似镜,淌着欢乐与汗水。

当晴阳普照之时,我们力争上游;当喜雨来临之际,我们同舟共济!

篇六: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仪式

李仲一

切两刀,分四瓣,爸爸一瓣,妈妈一瓣,剩下的都是我的。

这几乎成为了一种仪式,每年中秋节,我们都会把月饼这样划分。月饼的馅料和模样每年都在变,但这样的仪式每年都不曾改变。里面究竟有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今年,月儿高挂。

“我吃一瓣就够了,腻得慌!”妈妈一直不爱吃甜食,每年的月饼对她而言似乎都是一种折磨。她眉头微蹙,两颊微红,拇指和中指轻轻捏起月饼,小心递到唇边,转而抿一小口茶。看到她“优美”又“滑稽”的动作,我不禁想笑。尽管如此,妈妈每年都认真地吃完手中的月饼,一丝不苟地完成着这个仪式。

“今年月饼不赖!”爸爸对于甜食的爱似乎从他的语气里就能感受到。每年挑选月饼的工作都由他“乐此不疲”地完成。也是小小地咬一口月饼。不过和妈妈不同,他是细细品味,仿佛生怕错过味蕾上每一个细胞刺激,他挑着眉毛,看着我:“快吃,尝尝爸爸今年买的月饼成不成功!”接着他的眼神又移到了月饼上。假若换了别的甜食,我爸一定是统统包揽。可是今天的月饼,爸爸却只吃四分之一。这,也是一种仪式。

而我呢,生在各种精致甜食琳琅满目的时代,对于月饼并无特殊爱好。我只是仪式性地把月饼塞入嘴里,感受口腔里香甜的融合。嗯,没有妈妈说的那么腻,也没有爸爸夸的那么好吃。然而,这月饼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在。

什么是仪式呢?也许就是每年中秋,三人围坐,分享同一块月饼。这小小的仪式中,却饱含着家的温暖和幸福。中秋之夜,不管爸爸妈妈在工作上遇到多少烦心事,不管手头还有多少没忙完的工作,定会带着笑意去享受这份温暖。

吃完月饼,舔一舔嘴角,我突然又有了新的发现:爸爸和妈妈手上的月饼合起来,恰好就是我手上月饼的大小。我是他们爱的相加,而我们三人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圆。

窗外,月儿正圆。

篇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醒狮舞春

葛奕辰

正月,佛山祖庙里,一块舞狮场地已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场地右侧立着数十根高低不一的木桩,左侧一个略高的台子上,摆着几面大鼓,几面红火的锦绣旗在喜庆又略微潮湿的空气里高高飘扬。

远处的戏台上,和着锣鼓点,正在上演《打金枝》。再转过去后面的院子里,就是一代宗师黄飞鸿的纪念馆。黄飞鸿的许多武打招数,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醒狮动作演化而来的。

突闻一声有力而干脆的鼓声破空而来。一群身穿醒狮服的青年出现在场地中央,他们的眉宇间透着自信与坚定,裤子上一层层金、黄、红的绒边映衬着狮头,在微风中轻拂。

鼓声密集起来,场地中五头狮子的狮头也昂起来了。金黄的流苏从狮口中吐出,随着鼓声一下下地抖动,飘逸着,绚烂了岭南的天空。狮嘴一张一合,大大的眼睛流露出生气,探头探脑,甚是可爱。

其中有两头狮子,一金一红,迈着小步来到矮桩前。随着一记鼓槌威猛地震撼了鼓面,只听“嗖——”的一声,两头狮子便似脚踩祥云般踏上了矮桩,紧接着飞上了高桩。

看呐——,一金一红两头狮子,似两片祥云在木桩上方交织。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狮头上的小红球,一鼓一鼓的。狮身上亮闪闪的绒边抖动着,似抖落下旧年的晦气;飞跃向前,似冲破了阴暗天空的束缚,直向前,要乘风破浪,向那明澈的未来奔去!

两头狮子,起起落落,在高高低低的木桩上下翻飞,看似庞然大物,却矫捷如燕地在桩上腾挪跳跃,相对嬉戏!速度如此之快,最后便俨然成为了一团红火、金火,舞动着身姿,舞动着天空,更舞动着人们的心!

随着“桩上叠罗汉”的进行,人们的心也被推向了高潮,两张狮嘴中突然各衔挂出一面锦旗,上书:龙马精神,财源广进!顿时场内响起一片叫好声!

金狮、红狮侧身倒挂下桩,博得了一阵阵掌声。接着,随着喜庆的音乐,红红火火的狮子们开始绕场行走,它那金光闪闪的身上集结了安康、幸福和吉祥;它那瑞气萦绕的脸上,集结了幸运、财富和快乐;它那红红的犄角上,则是顺利的象征!人们纷纷上前摸摸那火红的绒边,镶着亮片的脸庞,金光闪闪的眼角,仿佛那些美好的祝愿,从醒狮身上,流进手心、融入血液,最终抵达那颗蓬勃的心。

那一只只威猛勇武的醒狮啊,将会永远舞在人们明亮的眸子里、舞在人们火热的心里!

篇八: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忆端午

王天梓琪

除去春节,端午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了,不是因为放假,而是因为家人聚在一起为端午忙碌时的那份浓浓的情意。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相传过端午,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因为北方河流少,所以我们这儿是瞧不见赛龙舟的,这也是我们北方人过端午的一大遗憾。不过,除了赛龙舟,还有其他的乐子,比如砸金蛋比赛。端午节的金蛋可谓是个个有奖,人们“砸”得不亦乐乎。当砸金蛋比赛落下帷幕时,只留下满地的金灿灿,确实其乐无穷。

砸金蛋对于端午来说是新兴起的娱乐项目,但包粽子却是百年来不变的传统。

提前几天奶奶就买好棕叶、懦米,还有红枣。到初五这一天,全家早早起来就开始忙活。包粽子看起来简单,但包起来还挺难得。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好不容易包出了一个粽子,却像个“伤兵”似的,东倒西歪。妈妈看了看我这不像样的粽子,拿过棕叶教起我来:“粽子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叶片上下叠好,注意别拿反了,把粽子叶靠近叶剂的那一半折成三角状……”

我听了心想:小小的粽子,还有这么多学问,真是学什么都不容易!趁着说话的功夫儿,奶奶已经包了七八个了,全家人在一起忙的不亦乐乎,有说有笑。

过了一会儿,妈妈在厨房喊我:“快点来拿粽子!”我来到厨房,迎面扑来粽子的香甜味儿,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的粽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全家坐下来,一起品尝了一上午的成果,在饭桌上惬意的畅谈着。

粽子香充满了整个端午,美好的事物在我记忆中不曾流失,就像那家中洋溢着的幸福美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