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这两年,元宵节味道不是很浓了。但在我小时候,那个节日气氛还是很浓的。接下来,我给在座的各位详细的讲讲濮阳的元宵节,请看正文。

元宵节,又称“元上节”,自古以来元宵节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在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赏花灯了。犹记得,我们自家的几个小孩子等不到天黑都开始急了。我还记得,当时我们一群小孩子总是巴望着天快点黑,好拉着父母出去玩。天一黑,我们一群小孩子急着出去,好欣赏那五彩斑斓的树。有时,在五彩点灯下面发现一个红色的小爱心或黄色的星星,我们都能看好一阵子。

吃汤圆,隔着本子我都能闻到味儿。我最爱吃这个了,尤其是黑芝麻味儿的。轻轻咬下外面的一层面皮,把剩下的肉倒在舌头上,嗯~nice!除了甜,还是甜。现在写着,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猜灯谜,这个我没玩过,但听比我大12多岁的表哥表姐们谈过,我记不太准了,应该是这样的:他们说:灯谜,好像是把谜语贴在灯上,供别人来猜的。因为在他们那会儿问过姥姥,那一辈的人是这么玩的。而现在姥姥记不得了,所以我也仅仅只知道这点。这个灯谜呢,我讲一下:它是在宋朝兴起的,因为当时赏花灯,所以会玩的文人就用这种方法吸引人。谜语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当时的谜语不咋地,所以只供娱乐。到了三国才发展起来的。

放烟花,我不必多说了,小的时候都玩过。点上火之后,轻轻甩几下,那个颜色不是一般的好看。只可惜我胆子那时小,别人玩,我都只敢远远躲开看。仅有那么几次我亲自玩,还被全场吓得嗷嗷直叫。

这些呢,就是濮阳的元宵节了。过完之后,大人上班,小孩上学,又恢复了往日的正常生活中。

篇二: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祖先,是香火传承的开端,是我们所崇拜的对象。可“人固有一死”,我们还没来得及感谢他们,他们就在这个世界上消逝了,于是自古以来,每逢农历三月初五清明节,人们便来到山上举行一个神圣的习俗仪式——扫墓。

又是一个清明,阿爸、姑姑和表哥他们早早准备完毕,与我们一同乘车到山脚下李公公的家门口。公公依然像以往那般热情邀请我们喝茶歇歇,我们说了几句客套话,借了几把笤帚,便匆匆上山了。

山路虽然被铲过,但也未免有些坑洼,一路上风景宜人,空气也十分清鲜,和我们一样出来扫墓的家庭正往山下赶。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一年没理过场面,实在有些狼藉:成堆的杂草胡乱地积于四处,恶心的苔藓粘在石头上,墓后的大树也死气沉沉的。于是,阿爸一声令下,我们便开始了清扫。

我踩着石头三下五除二跳上了顶端,随后卖力的扫着地上的杂草落叶。看着落叶飘起而又落下,地上也差不多清理干净了,阿爸再将所有的垃圾一齐清出去就大功告成了。

接着,阿爸掏出一只打火机,点燃了一叠纸钱。将那纸钱丢在了墓前,我们也纷纷效仿,再把纸钱扔进火堆。火越烧越旺,我仿佛透过飘渺的青烟看见奶奶慈祥的面容,我不禁鼻子一酸,想起三年级时,奶奶在小区自在的散步的画面。

在火烧的最旺的时候,我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在心中默念:“奶奶,这些纸钱烧给你,虽然我们不在一起,但保佑我们都平平安安……”想完,我弯下腰对着火拜了三拜,希望奶奶在天上能好好花这笔钱,多买点好吃的东西,享享福。

阳光下,一群人,从山上缓缓离去。孰不知在天上,有人正温柔的望着他们……

篇三: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在江苏北部,离杭州有500公里左右,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与杭州有些不同。其中之一是贴春联。人们在除夕那天就会拿出毛笔墨水红纸,各显神通,写出一张张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有的人家不会写,就到集市上去买别人写好的,或者请别人帮忙写。远远看去,家家户户都显得喜气洋洋。这标志着春节的到来。

北方人春节时要吃饺子,饺子里面一般放的是白菜、韭菜、粉丝、豆腐,外面是小麦面皮。以前有的人家会在其中的一个饺子或几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吃到这枚铜钱的人将会发财。后来因为人们觉得这样做太脏了,现在这种风俗已经慢慢取消了,不过也有一些人会在里面放一个金橘代替铜钱。

人们会提前一个星期,高峰时期甚至会提前一个月,预购好飞机票或火车票,也有一些离家近的人会搭乘长途汽车回家,或者开私家车回家。

人们还会互相给红包。六十六元,代表着六六大顺。也有给八百八十八元的,代表着发发发。现在人们都是成百上千的给,才不管这些呢。

人们要放鞭炮,鞭炮种类可多了。有普通的红鞭炮,点上火就可以爆炸:有儿童们喜欢的“摔摔炮”,用力向地上扔就可以爆炸;有拿在手里就可喷出去的小烟花;还有捏一下,并快速地扔出去就可以爆炸的小“手榴弹”。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那天,全家上下齐动手,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其实,人们是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思。

虽然人在杭州,但过的是北方的春节。

篇四: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蚌埠,虽地处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但生活的人群仍以皖北人居多,因此家乡过年的习俗还是北方的气息更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咱们中国最隆重,最温馨的节日春节是让人十分期待的,在我的记忆当中,有几件事必不可少。

年夜饭。必须是重头戏一家老小会集聚一堂在外地的亲朋好友,也会不约而同的往家奔,要的,就这顿年夜大餐,团圆饭。以往都是主妇们一头扎进厨房,为大家送上一桌满汉全席来感激长辈,犒劳老公,奖励小孩鸡鸭鱼肉缺一不可整条鱼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芹菜表示勤勤俭俭,肉圆表示团团圆圆蛋饺则表示元宝发财等等。举不胜举美不胜收而现在人们的观念,已在转变,进酒店吃一顿团圆饭也比比皆是但是,但是我还是更怀念在家里一家人围着桌子一起团聚吃饭,玩耍似乎年味更浓,更温馨。

守岁。年夜饭过后大家能够自由安排活动喝茶,嗑瓜子,陪长辈聊天,看春晚联欢晚会,看书,下棋…只要开心,干什么都行?我们几个孩子在长辈之间来来往往穿梭不停比谁能扛得住,因为最趣味的是守岁,守的越久越大红包就越大。我每年都信誓旦旦,每每又是最早昏昏入睡。

拜年。忙碌了一年的大人们,只有在那几天售后异常清闲,每一天悠哉悠哉走街串巷,探亲访友见面就说过年好三句话不离一起喝两杯小的时候我最喜欢跟着跑,因为我人小辈分也小,大人总免不了给我压岁钱回家拆包数钱是最欢乐的事情。

每当我满满的回忆起过年时候家里人真实的喜悦,一起快递吃饭玩耍的温馨我希望可以再一次感受家乡的风俗,可以再一次感受家乡的风俗。再看颜色,我们节日欢乐的笑容。

篇五: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了,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提起过年,就不得不谈谈我家乡——东北的新年了。

东北,特别是农村,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已经有了过年的感觉了。腊月二十四扫房,腊月二十九之前大采购,蒸枣馒头和鱼馒头,为新年做好准备。

大年三十儿一大早,家家户户就贴好对联和福字,门前挂上红灯笼。出门在外的人也都会在三十儿前赶回家,在新年这一天,一家人一定要团团圆圆才好。

北方人过年有吃饺子的习惯,在大年三十儿守岁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用来包饺子的面不能全都用光,要剩点,说这样是年年有余粮。包饺子也不能干巴巴的包,要在饺子里加点料。通常都会在饺子里放几枚硬币,预示着有钱。说是能吃到加“料”的饺子会好运连连,小孩子们也会为了吃到“好运”而多吃几个饺子,或者是动点儿心眼儿,包饺子时,偷摸在饺子上做个记号,然后在吃饺子时仔细观察,看看哪只饺子肚子里暗藏乾坤。

早在三十儿前,每家每户就买好了大堆大堆的鞭炮,到了除夕夜,吃饺子前先点上一挂长长的小鞭,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十二点的钟声,新年就到来了。

到了初一,就要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孩子们穿上里外都是口袋的新衣服去拜年,回来的时候,每个口袋都是鼓鼓囊囊的,脸上美滋滋的——既得了压岁钱,又得了一大堆的糖果。

从大年三十儿到正月十五,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灯,再热闹一回,春节就算过完了,十五之后,大人都回到工作岗位,孩子们则在意犹未尽中盼望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篇六: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我的老家在江苏省扬州市,我的家乡过小年有贴窗花,贴对联的习俗,当然,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最隆重的习俗就是“祭灶王”。

关于灶王的传说,我也不知道太多,更多的是我妈妈告诉我的。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街上当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堂底下烧死了。玉帝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就把他封为了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就上天汇报人间的事情,大年三十再回到灶上。所以,人们为了祈福求顺,常常在灶王像两边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送灶这一天,要大扫除,俗称“掸尘”。在这一天,妈妈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锅盖上都能清楚地显现出妈妈的笑脸。这些也许是做给灶王爷看的,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点好话罢了。我们这儿送灶的送灶饭,有点类似超市里卖的八宝粥。送灶的麦芽饼,为的是灶王爷吃了黏住嘴,到了玉帝面前说不了家里的坏话。

过小年我们不仅祭灶王,还贴窗花,贴对联。窗花的内容有各种动物、植物等,一些手巧的老年人说不定会教自己的孙子孙女剪窗花,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窗花不但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家家户户必贴春联,寓意新的一年有美好的希望。新年新气象,作为中国的颜色,红色的春联将每个家庭都带进了过年的气氛中,十分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些就是我们扬州老家过小年的风俗,一家人真是其乐融融。

篇七: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按照我们鄂尔多斯的习俗,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来祭祖祭神的,用各种干果熬成的粥。

过了腊八不久后便是除夕了。除夕是春节里最热闹的,我们的除夕是大有讲究的,中午要吃吃顿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在下午,家家开始备年菜,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一整天炮声不断,到了夜里,炮声更是响亮,每一家都灯火通明。都吃着八大碗,到了晚上8点,春晚也开始了,这段时间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度过过了12点就要下锅煮饺子了。小孩子们站到锅旁,看着锅里的饺子,口水都流下来了。大家嘴里塞满饺子,只为吃得一枚硬币,让下一年好运不断。

熬了一夜岁。人人早早的起床开始笼火,人们穿的厚厚地开,看太阳的初生象征着新一天的到来。爸爸带着我和妹妹放炮,爸爸说是在催太阳快点出来。等到太阳在半山腰时,熊熊燃烧的大火与太阳融为一体。

过了初一我们就要过初七了,也就是小年,小年这一天是家家团聚的日子。人们都回家乡看望老辈人吃团圆饭。

过了初七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这天可热闹了,大街上都是人,人山人海,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彩灯高照,鞭炮齐鸣,我们最喜欢的元宵节。需要走九曲黄河阵,还要给神仙磕头,你有几岁,就磕几个头,磕的越响越好,为的是乞求平安。

过了元宵节就是2月2了,俗话说的好,2月二龙抬头,没错,这一天就是要理发。为的是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时候春节才算正式结束了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小孩子们该学习的学习。

篇八: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封顶习俗

叶锦华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老家坐落于闽北建瓯市东峰镇,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我的家乡有一个很有趣的习俗———抢封顶馒头。每当有人家新房封顶,房子的主人便从房顶上扔下包子、蛋黄派、硬币之类的东西来庆祝,据说抢到的人会好运不断,同时也会给主人带来好福气。

一天我妈妈告诉我,姨姨家新房要盖好了,要在后天封顶。我听后兴奋不已,第一时间把这好消息传递给班上的同学们。这天我早早地起床,穿上我的“战斗装”和妈妈出门了。一到她家,还没站稳,便发现门口有周良、李媛媛、邱山……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手上都拿着厚实的塑料袋,大大的脸盆,宽宽的簸箕……一个个蓄势待发,像是要将所有的好运都捡回家。

在持续不断的鞭炮声中从楼顶上扑簌簌的落下几个包子,人群顿时沸腾起来,向着包子的方向移动。不一会儿,越来越多的点心和硬币扔下来,我为了捡点心,可算是拼尽了全力,拿着塑料袋满场跑。这时我看见了一个肉包,我正奋力地向它冲去,到了他的面前我正准备伸手去捡,谁知旁边突然跑出了一个小孩,我们俩同时按住了这个肉包,“算了吧,让给小朋友!”我心想,随后就把手拿开了,继续去寻找其他“猎物”。

在阵阵欢笑声中,在热烈的祝福中,封顶仪式结束了。我看了看手里的战果—一个蛋黄派三枚、五角硬币、两个肉包,我觉得心里美滋滋的。大家都心满意足的走了,我也打开肉包的袋子,满怀欣喜的吃了起来。

这封顶真是农家的一道风景线,人们同喜同乐,农村人民的朴实与善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祝愿这个传统习俗让小山村永远吉星高照、福地吉祥!

篇九: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在山东,这里每逢节日,就会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春节。家里人一定会做上几大盘饺子,以白菜猪肉、酸菜猪肉馅为主。山东人爱吃白菜,所以往往还要给每人一碗炖白菜。这炖白菜可不普通,菜茎白白的,非常饱满,一口下去汁都可能爆出来,菜叶颜色亮丽,很是入味儿。炖白菜时还要加一些醋,酸酸的,很开胃,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片白菜。

放烟花爆竹是少不了的。小孩收了压岁钱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小杂货店买鞭炮,然后手拿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着捻子,看火苗“呲呲”地燃烧起来,他们就快速跑走并捂上耳朵。很快,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响起来了,给老家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大人们则一定会买些烟花,在院子里或小空地放。看着烟花在空中炸开花,形成一圈圈美丽的光环,人们也跟着一起沸腾起来,欢呼声、喝彩声、笑声合在一起,好像一支欢乐的交响曲。

再说端午节,家家都会吃粽子。我的家乡一般吃咸的粽子,有时还会蘸一点白砂糖,甜咸混合,口味独特,对外地人来说,好像不可思议,但对于家乡人来说,就是一场味觉盛宴。

赛龙舟也是很好玩的一个习俗。山东靠北,人相对壮实一些,因此赛龙舟也会更激烈。如果亲自体会过,就知道,山东的赛龙舟不是一般的热闹。只听鼓声大振,喊声大作,加油声也连连不断。听着打气的声音,参赛者也更来劲了。只见他们意气风发,奋勇挥桨,动作整齐划一,坚实的肌肉随着动作一起一伏,额上布满汗珠,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气都使上去。在他们的努力下,龙舟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平静无波的河面上来去如飞。

这些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了,那你呢?

篇十: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在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还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在这个振奋人心的日子里,我和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包粽子,我是第一次包粽子,所以妈妈先给我示范了一次:先把粽叶裹成“粽行”,再往里倒糯米,然后把口子封上,最后对着粽子使劲一按,把粽子裹地严严实实得,我挺高兴的,心想:“这单,看我的!”我飞一般做了起来,可是,就在最一步时,却出了差错,我用力一按,粽叶直被我弄破了,我真大眼睛看着糯米纷纷“溜”出来……

一直到了中午,我才勉强了十五个,我们把粽子放进了袋子里,吃了中,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赛龙舟。

我们一家进入了比现场,周围简直就是人的海洋,我紧张起来,谨慎地走进船里,我立刻变得摇摇晃晃了,失去了重心,我颤抖着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比赛开始了,船身开始剧烈摇晃起来,我赶紧抓住扶手,两眼紧闭,随着船的加速,一股风声传入了我的耳朵我心想:“完了,完了,要掉下去了!”

时间慢慢过去我胆子放大了些,紧张害怕化为乌有,我激动的睁开眼睛,看着正在努力摇摆的父亲,和被船卷起的“巨浪”,我张开双手一边感受清风一边为家人加油打气:“加油努力,加……”

终点就在前方,终点后面不出所料有个用来投粽子的圆圈,家人们使出最后的力气冲过终点,我也兴奋的拿起一个大大的肉粽,咬着牙,鼓足劲,往圆圈里一扔,正中圆心!“耶!”

端午节的夜晚,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剩下的粽子,一边吃一边回味着赛龙舟的那些事。

篇十一: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冬至一到,家乡荣昌的春节就在做准备活动了。我们自然也有事,那就是——做红豆腐。这可不是拿去给什么神仙的,只是哄哄自己的舌头罢了。

这红豆腐是用老豆腐做成的。老豆腐被一口气切成若干一寸长短的立方体,放在竹片做成的架子上,让它吸满新鲜空气。放置半个月左右,再去探望他,老豆腐的身上已经穿上一套“衣服”(豆皮),而且长出了一些“寒毛”。这时,就可以将它们送进白酒里,让他们享受一下泡“白酒”的时间。浓浓的酒香,配上豆腐本身散发出的特殊香味,融合成一种令人陶醉的香气,窜入人们的鼻子里。

等着豆腐泡完澡,再给它来个全身理疗,裹上辣椒面,再关一天禁闭。第二天,散发着浓浓酒香的东方奶酪——红豆腐就做好了。一口下去,唇齿留香。

当然,不只是做红豆腐,还要做艾粑,这可比红豆腐麻烦多了。

首先,要精选山坡上散发着宜人香气的野生艾草叶,用破壁机打成酱,再让面粉团充分吸收艾叶酱中的精华,与艾叶酱充分融合,变成一个绿色的面团团,再将他们切成一个又一个的粗长条。将清洗好的另一种宽阔的叶子,精致地裹住艾粑,再整齐地放入锅中,小火慢蒸一小时,蒸至艾粑松软。这样,香甜可口的艾粑就出锅了。超长拉丝,甜甜糯糯。

年还未到,我们全家就这样忙得像一锅开水了。累是当然,汗也在流淌,可大家的脸上仍然荡漾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旧的一年在忙碌中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在美食飘香中缓缓走来。年夜饭自然是美味可口的,但这也不只是味蕾的刺激,更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像红豆腐一样红红火火,像艾粑一样甜甜蜜蜜。

篇十二: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

除夕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每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就是除夕了。在这一天,爆竹声声响,烟花处处开。

除夕晚上要吃饺子,寓意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甜甜蜜蜜,再配上自制的蘸料,简直是人间美味了。这一天,人们可以放下所有的坏心情,释放所有的压力,悠闲自在,乐此不疲。到了晚上,才是重头戏。

除夕因位于其年之末,人们便更加有兴趣。再加上美味可口的食物和长辈们送出的红彤彤的压岁钱,小孩子们是“吃嘛嘛香,喝嘛嘛乐”了。大人们也不例外,他们可以放手自己的孩子,任他们肆意逍遥,只要注意安全。然后自己找个麻将摊玩上两把,输赢亦是快乐。有的不赌钱,就“赌”胃,找上几个好友,买上几瓶价格居中、上得了台面的酒,再配两个小菜,人间天堂啊!

老人们终于不再孤独,儿孙在庭院里疯玩,老人们就坐在一旁看着,时不时警告上几句,要小心些;或和几位老友聚在一起玩扑克,不拿钱,就图个快乐。

小孩子们最为猖狂。手里捏着打火机,兜里揣上几盒炮,尽管有些恐惧,也要放上一盒。虽然家长叮嘱不要玩炮,不要玩火,可到了这时,好奇心胜过了妈妈的话,必定要玩。这是男孩子们的活动,有些女孩或许也会参与。再来说说大部分“仙女”们都在干嘛,她们到了过年也不安静,小的到处抱大腿要红包,再拿去买糖;大的则聚在一起跳皮筋,讲故事。

可是,如今这个时代,电子产品高端又实用,过年没了热闹的气氛,刷视频,玩游戏等等,占据了一整天。年味走远了,真的回不去了吗?

今年,希望热闹一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