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一般是指“认为跟自己共有之处感到亲切”的社会心理,而我这里要谈论的文化认同,是指一种因异而存同的文化信仰。

我们为什么要因异而求同?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都是无法持续的存在下去的。从古至今,人们形成氏族,报团取暖;形成国家,封建专制;形成联合,推动和平。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体现的不仅是所谓制度更迭,思想转变的历史,更是人Www.0279.NeT类因共同利益和意志而同行的历史。歧视的出现体现出的正是人类自发形成的排异。人们永远离不开“同”,也离不开“异”。在如今以和平为主基调的国际形势下,人们迫切需要消除先前排异留下的残存,寻找共性,建立文化认同,抵御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文化信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相继现世,在连年战火中应运而生的百家争鸣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不遗余力地传播自己的治国理念,希望各自为君王所用。而战争又将中原文化带到周边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由此形成。此后随着时间推移,商鞅变法后中央集权加强,文化自信也随之根深蒂固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这时候,每个中华儿女都有着纯朴而坚定的中华文化认同。

王朝虽然不断更迭,统一的文化却一直牢牢根植于每个百姓的心中,濡染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传承中铸就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程朱理学,中华文化逐渐进入逼仄的胡同,包容多元的文化之心逐渐式微。直至明清自称“天朝上国”,更是失去了理性,排斥异族,鄙视外邦,文化认同变成了自欺欺人的孤家寡人。

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涌入与中国小农经济激烈地碰撞着。中国人在割地赔款的惨痛代价下重新拾起了理性的眼光,开始变法,尝试改变国情,接受我们与西方的差距和区别。但是这哪有这么简单。整整过了八十年之久,中国才真正丢弃局限僵化的思想,跟上了世界潮流。也是到了这个时候,中国人才重新找回了健康的文化认同,中国人从这时候开始明白了何为因异而存同,开始跌跌撞撞又坚定不移的摸索前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才真正为人们树立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信仰,重塑了作为炎黄子孙的内心的民族骄傲。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罗振宇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学习这些知识,没准一辈子都用不上。但是,起码在战争来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岳飞的《满江红》。”尽管我们对于《满江红》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满江红》的精神可以在必要的时刻深根发芽,在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十四亿人民便拥有了共同的信仰和力量。这样的文化认同被培养在我们的心中,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打动人心,促使着社会拧成一股绳,共同奋进。而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更为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提供了保障,只是并不以控制别国别民族思想为旨归。而以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建立全球的文化认同为愿景罢了。

因为不同,才要求同。真诚深沉的文化认同,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使社会氛围更加融洽,让世界更美好;反之则将使社会发展趋缓,社会撕裂,人民遭殃。我们期待着它朝着真诚深沉的方向前进,使人类团结一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