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作文600字

阅读《儒林外史》之前,先要对明清的科举制度有初步的了解。

在历史的长河中,科举制度不断演变,经过隋、唐、宋、元几个朝代的细致塑造,于明清时期发展为鼎盛。这时的科举已然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条目交杂的庞大体系,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即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作文网 zUOwEnBa.Net

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明太祖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同时还剥夺一些不利于臣民服从的儒家书籍,禁锢人民思想。

八股文便是明清科举制一大特点,形成于明朝中叶,他不仅体制僵死,还”代圣贤立言“,故文多半含生涩,似通非通。八股文没有诗词辞赋策略那种旁征博引,譬喻连篇的绚丽,也不得引用其他书籍,晦涩枯燥。至此科举制积极性日少,消极性递增。由此也可看出科举的演进是从内容至形式对读书人思想枷锁愈发坚固的过程,而《儒林外史》所讲述的,正是在这个专制封闭的时间下,黑暗炎凉的社会中的故事。

这样,我们也更深一步的了解了这本小说的背景与主题。儒林外史所描写的,正是这个令人叹息的时代中浮沉于尘世的读书人。表面上是在显示明代生活,实际上在揭露了18世纪中国最后一层遮羞布,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财刻薄,风雅学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礼教制度的腐朽都清晰地显露在眼前,这便是躲在科举制下的悲哀。

无数书生纯洁的理想泯灭于尘世,无限的才华消失于这八股之中,“儒林”为“儒者之林”之意,其“史”却非“正史”。不过是假托于明,描绘为清,更深刻的刻画科举制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透过百态揭示士人丑恶功名利禄的灵魂罢了。

站在时间轴的前沿,回首过去,科举取士到了明清已是穷途末路。读巜儒林外史》,是追忆,亦是感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