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读后感
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时间所带来的一切都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叹,季羡林老先生相信:长风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生百味,随遇而安无不可不完满才是人生,“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苏轼的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这是方岳的不如意。
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但却会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但生活琐碎总会有糟心事破坏好心情。任何事都会因时间而改变,这是时间最神秘之处。你的任何一个行为举止、重大抉择,时间都会让你知道这次举动的意义,都会将结果呈现于你,不论好与坏,恭喜你,你的人生又多了一味儿,只要你随遇而安,时间会让你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希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难念的经,人生总是不完满的,因此不要因为遭遇不幸而失去希望,要积极乐观地去生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自己,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这样于个人,会变得平静;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或许,这就是时间令人敬畏之处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他却真真实实的存在,静悄悄的在流逝,想抓却怎么也抓不住,只能望“时”兴叹。
就如,我现在在写作文的“现在”,到底是寻常还是不寻常?这个“现在”若干年后会成为“当时”吗?有钱人有有钱人的“当时”,平头老百姓有平头老百姓的“当时”在李煜眼中,“当时”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游上林苑的“当时”。回首“当时”,再看“现在”。幼时的我,一声声欢笑,是无尽的快乐,现在的我,一声声哀叹,是巨大的压力;幼时的我,一场场游戏,是愉快的嬉戏,现在的我,一场场考试,是紧张的竞争;幼时的我,一节节课,有着满面笑颜,现在的我,一节节课,有着的却是严肃的面容。当时的我,是童真的我,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他是不寻常的,极不寻常,以至于我只能回忆,只能铭记。不忘初心,人生自在亦欢喜季老认为,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人的降生,都是被动的,并非出于个人愿望。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莫过于时间了。既然来到人间,就必须活下去,必须要珍惜时间,让时间懂得你的初心。其实,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就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读季老的文字,我的内心总是会不时地被触动。或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处世态度;或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或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季老把自己内心中如山间明月,海上清风一般的人生感悟凝练在文字里。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又起起伏伏。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重要的是你对待时间的态度。时间,让我们的生活——在脆弱中有坚强,在简单中有深刻,在淳朴中有繁缛,在平淡中有浓烈。我相信,时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物。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时间,时间就会给你什么样的回应。
篇二:《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我发现了这本书。不怎么精致华丽的书脊使它在一书架的书本中显得并不起眼。但或许那朴素中透露着真诚,淡雅又耐人寻味的题目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使我于浩渺书海里选中了它。
轻轻把它从书架上拿下,书的封面也如其题目一般,朴素而淡雅。白色打底,画面上方是树的枝条,上面缀满金色的小花。朵朵金花仿佛粒粒碎金,努力在这短暂的花期里、在属于它们自己的时间里绽放出生命的绚丽与多姿。一只毛色金黄的猫慵懒地蜷缩在树枝上,微闭着眼,像是在享受时光。一只金黄的蝴蝶轻盈地从猫背上掠过,仿佛不愿惊扰了光阴。阳光静静地洒在这画面上,那金色的花、金色的猫和金色的蝶,都有了灵性。
这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所写,由四十篇较短的文章组成。文风自然简洁,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浓缩了一代文坛巨匠对光阴易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和对人间真情的热爱。阅读此书,仿佛与长者谈心、和智者对话、向大师取经,是一次感情的交流、心灵的触动、文化的洗礼、灵魂的相遇。
这是一本有关时间的书。在我看来,时间称得上这世间最奇妙的东西。从古至今,人类不知创造出多少种衡量时间的工具,可时间却依旧是那样既从容又匆匆地流逝着,没有人能抗拒它,也没有人能违背它。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掌握时间、规划时间,可到头来往往被时间所奴役和支配。纵观人类历史,不论是盛极一时的亚历山大帝国,还是秦始皇自认为能够“传之万世”的大秦帝国,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没了踪影,就连遗迹恐怕也被风沙掩埋得所剩无几了。那些生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历史名人,也在时间无情地推移中,化为史书上的几道墨痕了。时间在人类面前总是保持着绝对的权威,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然而,时间虽然残酷,却也有着极公平的一面。这世界上,不同的人,天赋是不一样的,财富是不均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以它原始的法则,绝对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即使一个人再贫穷、再落魄、再失意,他,也还拥有时间。
我爱时间的公平,也喜欢感受它的脉搏。闲暇时,静听钟表里“嘀嗒”的响声亦是一种享受。一个完整的时钟里,三根针,秒针是最勤快的,时针则是最懒惰的,当时针慢悠悠地走完一圈时,秒针已经跑完几百圈了。由此看来,每一秒都格外短暂,以至于似乎没有了什么意义,其实不然。毫不夸张地说,秒针每走一格,世界就变一个样。在这一秒间,或许又有新的生命降临在这个星球上,又有旧的生命向这个世界告别;或许商人们又谈成了一笔大生意,数学家们又破解了新的难题。时间一秒一秒地挪移,世界一点一点地前进,永不止步,永不停歇。
就这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时间,默默地改变着世间万物的模样,也悄无声息地侵蚀和雕琢着每一个人的内心。曾经和蔼可亲的太公早已离了这人世,孩提时代爱看的书现在再看只觉得幼稚,小学时亲密无间的好友如今已断了联系……是的,时光催促着我赶Www.0279.NeT路,一点点丢下曾经,走了很远很远。可是,在这斑驳的岁月里,我仍努力地将过往的点滴美好留在记忆的深处。我把小时候最喜爱的一箱玩具摆在房间里最显眼的位置,即使长大后的我不再去玩这些玩具,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也绝不会动摇。空闲时,我也爱翻翻相册,看看自己从小到大渐渐褪去稚嫩的脸庞,感慨时光让这个孩子变了模样。
时间,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杨绛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是的,记得在我即将升入初中时,“公民同招”的教育新政的正式实施,使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艰难的抉择。到底是留在本地,还是去外地求学?到底是参与民办初中的摇号,还是直升公办初中?如果去摇号,应选择哪所学校?那段时间,我问了自己无数遍,实在是纠结,实在是难以抉择。可如今,再回头看,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我也是即将迈入初三的人了。每每忆起那时,都不禁感叹:还好时间一直再走,哪怕再纠结,都要逼着自己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出选择。要是时间不走,自己一直这样徘徊着、彷徨着,该是多么痛苦啊。后来,在学习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低谷,带给我压力与迷茫,还好,时间一直在往前走,我也一直在向前奔跑,那些曾经看来仿佛永远也过不去的坎,早已成了昨日的下酒菜。时间真的是最伟大的作家,它为人世间的所有故事写下结局。
忽然想起小学时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那也是篇写时间的散文,结尾处是作者的叹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确,我们在这世上走过的路,就是以时间为路标的单行道,一旦走过,就再没有回头的可能。小时候的我,常常期盼着快点儿长大;但现在的我,却好想回到从前,回到那段没有压力、无忧无虑的岁月。可是,身处那段岁月中的我,并不曾细心去感受它的美好,就像如今的我,也认为现在的日子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尽管五年、十年后,这或许也是我心目中那个幸福、快乐的“从前”。
站在青春的路口,我也经常憧憬未来的自己、想象明天世界的模样。我喜欢时间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新鲜感与未知性,每一天、每一分甚至每一秒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曾听身边很多人说过他们渴望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我并不这样想。假若我们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那生活就仿佛成了等待我们去完成的任务。只有一切都是未知的,这个世界才显得有趣且充满活力。正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怎么样,我们只有等待时间揭开心中的谜题,生命才有了更多可能,明天才有了更多色彩。
时间是一条直线,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其中的一段。一生其实很短,一秒却也很长。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读完此书,感慨颇多,我也与自己立下约定: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把握每一秒,过好这一生。以乐观淡泊的心态,在时间赋予我的日子里,尝遍世间百味。
篇三:《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读后感
“一位年过耄耋的老人,与你对坐,将他这一生的风风雨雨,以一种平淡而又意味深长的方式,娓娓道来……”——题记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因为这特殊的名字,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但真正让我沦陷的,是这本书的丰富内涵。
此作是一部散文式的作品,看似散乱的内容,却体现了一个集中心。我从五个部分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词,这三个词便是我读这整本书的深刻感悟。
(1)时间的回答:岁月
季老爷子生于民国,终于二十一世纪,这在一众生于那个动荡年代的,所谓“生不逢时”的作家中完全称得上长寿。近百年的人生阅历,已经成为了“活化石”的季老爷子眼看着一代人换一代人的历史更替,他或许参悟了一些时间的奥秘。如果留意这一部分每一章的写作时间,我们便会发现大多在2000年之后。此时的季老爷子已有九十岁高龄,在苍茫历史岁月中,走到这一步,瞻前顾后,竟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孤家寡人,伴于身侧的人越来越少。这也使他的心中不自觉产生了恐惧。这份恐惧在季老爷子笔下的体现十分微妙:“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这样的每一“跳”,看似是跳在季老爷子心中,但又何尝不是跳在我们心上呢?难道我们不正是面对着与他同样的的处境吗?只不过,令季老爷子悲哀的是人生苦短,不知何时自己就会告别这个世界,我们悲哀的应是少年不重来,青春时光的短暂罢了。
季老爷子引经据典,推古至今,只为表达自己对岁月的见解: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他记述了他于1935在德国买的一个盛刮胡子刀架的塑料盒,经历了六十多年岁月仍如原样。这是在时间更替中,凸显了德国匠人永不更改的负责与真诚品质。再想起如今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大多只注重外貌精美而无真正内涵,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抗衡时间的考验。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类的悲哀?我理解的季老爷子想表达的,是那种对能持之以恒事物的赞美,对那种始终如一精神的赞美,是在“岁月”浪潮的冲刷下,依旧坚挺的那一份赤诚之心。
这已不仅仅是一种见解,这已是一种境界,是一位经历了九十年人生的作家对“岁月”的诠释。读着这些,我在朴实清新的笔调中领悟出了很多:九十年的沧桑岁月,时代的变迁,一代新人换旧人的风起云涌,以及永远伫立在那里的、渐渐佝偻的身影。
在时间的推移中,时间的无穷哲理自会在日常中浮现。而季老爷子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中将这些清楚地体现了出来。他以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场景串联起自己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富含哲理的事,虽语言通俗易懂,但也可称作是字字珠玑,蕴含的奥秘绝不是读几遍就能发现的。
小到一次住院,大到一场轰炸,这些都能引起季老爷子的感慨。只能说,是他无比敏锐的视野和感知能力造就了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他站在谩骂与质疑中,仰天长笑,发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独特见解,看到在哥廷根小镇中看到轰炸到来,全然不顾自身安危的教授群像,他们为自己的热爱付出了一切,甚至可以是生命。
这样的哲理可以说是季老爷子一生经历,创作的精华。在尝尽了人生百味后,这位垂垂老矣的老者铺卷,在风轻云淡中将一生感悟执笔抒写,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脱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
如此这般,这清新的笔调中,也不由得平添了些许沉甸甸的感觉了。这感觉似是对时光匆匆流逝,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慨叹,又似是对那份永不随岁月变迁而改变的赤子之心的坚守。
当然,抒写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直抒胸臆,同样也可以旁敲侧击地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这样的旁敲侧击,需要写作手法的支撑。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心中本书写作技巧性的巅峰——第五部分。
这部分可谓是借物抒怀文章的教科书。每篇文章中看似简单地写了一顿饭,一朵花,一场日出,其中包含的深意,却令人回味无穷。
此部分的巅峰在我心中是《二月兰》。这是一种奇特的花,无论门前花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它只保持自我,守住本分。说浅了,作者表达的是对其淡然处世,从容面对态度的赞赏与敬佩,但穿过表面观至底层,这其中何尝不也是包含了“我”的人生境界呢?
“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这样兼具技巧与感情的文字,怎能不令人动容?怎能不让人的心灵深处有震撼呢?
(2)岁月的见证:真情
偌大天地,茫茫人海,能超脱出“情”外的能有几人?这情,可是爱情,亦可是亲情。这一情,奈何?似乎是我最有感悟的一部分。
在《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她不肯离开,不忍离开”后,我热泪盈眶。仿佛透过眼前蒙上的一层水雾,便能看到那位妇人迈着平稳的脚步,在午后暖阳下凝视着花园中盛开的牵牛花。她的眸子里充满了真情:怀念与爱。
同样歌颂爱情的,还有《迈耶一家》,拥有一双清澈双眸的伊姆加德小姐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情,在几十年后才由“我”看清。而此时此刻,双方却已是杳无音信,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
初读觉得遗憾,细细品味后,才明白这才是人生。
燃烧热情,放手一搏是爱;互相成全,舍弃自我也是爱;默默坚守,对抗岁月是爱;跨越生死,心存眷恋也是爱。
在这样快餐式生活盛行的年代中,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什么是真正的爱?如今的社会上,形式化,表面化的爱越来越多。不知何时,“爱”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感情,一种伟大的感情变为了炫耀的工具。扪心自问,在一部部所谓青春伤痛文学的耳濡目染下,我们对爱的认知是否已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变质的爱不应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应心存如那位德国妇人一般,“因为他生前对这个花园投入了无数感情,所以我不会离开这里,即使生活在孤独与痛苦中,我也要坚守着我们共同的回忆”的爱情观。爱从来不是可以随便践踏,随意定义的感情,它是伟大的,无私的。
如果说本部分的爱情刻画入木三分,那对于亲情的刻画则更加令人拍案叫绝。本质上,爱情与亲情是相同的,但亲情更加刻骨铭心,多了那一份血浓于水的羁绊。
在《赋得永久的悔》中,季老爷子回忆了小时生命中关于母亲的片段,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悔恨:后悔自己没有好好陪伴母亲,后悔年少时不懂事,看不懂母亲的悲欢。在岁月的尽头,那位面容慈祥的妇人就这么微笑着看着“我”。回想起幼时在极端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母亲用尽全力为“我”腾出一份美味的“白食”,自己却终身未吃上过一顿好饭,“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可再一转身,她早已不在。那温暖的臂弯也再也不属于自己了。此刻,我真正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
这份“悔”,也浸润在我的心湖里了。
(3)时代的仰望:期盼
作为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对于青年一代,季老爷子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而在目睹了千禧年的百花齐放,万象更新,这份念想便更加坚定起来。
季老爷子自称“一个老知识分子”,以朋友的口吻表达了对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殷切希望,对于学习、做人、看待历史的态度、对待问题的方法等各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着这一部分,我仿佛正与老爷子对坐,听着他低声说着一些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仿佛看见了他充满希望与期盼的双眸,那双眸正喷着火,这火灼烧着我正值青春的,充满活力的心脏,永不熄灭。
回望历史,放眼未来,季老爷子表达了自己心中最为真实的想法,精辟而引人深思:
“光明就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
总而言之,咏岁月也好,咏真情也罢,借景抒情也好,借物抒怀也罢,这样的一本书,不正是季老爷子对新一代人殷切期盼的结晶吗?这位老人在其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之时,送给了我们一份如此特殊的礼物,不正是想让我们新一代人在漫长人生道路中少走一些弯路,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吗?
身处时代的浪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更应该怀着季老爷子“光明就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的情怀,去创造那个充满希望的将来!
最后,我想以季老爷子的一段话作结——
我从不叹老,也不嗟贫,
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这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叹。
不过自己毕竟有了一把子年纪,
迟早会向地球告别的。
但是地球绝不停止转动,
人类也不会停止进步,
光明就在前面,
希望在于将来。
篇四:《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读后感
一天,我正百无聊赖的逛着新华书店,突然在入口处发现了这本《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当时想着时间能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时,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文学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十二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学术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史》于一九九七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翻译作品有《罗摩衍那》系列等,于二零零六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本书是以一种散文集的形式出现的,内容形式并不统一,文章篇幅有长有短,那几篇文章,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还是有蛛丝马迹把它们连接起来的——第十六章《咪咪》中提到的“咪咪”和“虎子”这两只小猫,在《二月兰‘节选’》中又一次提到了它俩——我的小猫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全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赋得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写了季羡林先生小时的事,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篇的开头并没有在讲自己是如何如何悔恨,而是先讲述了“赋得永久的悔”这个题目是怎么来的——题目是韩小蕙女士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这就非常的引人入深。季羡林先生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过得极坏,在当时,农村对吃食也有着规定,比如说吃主食便有“白的”“黄的”和“红的”之分“白的”指的是麦子面最高“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次之、“红的(高粱饼子)”最低。季羡林先生幼时吃的便是这“红的”
不过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智慧,他们家虽穷,但有个有钱有地的亲戚——季羡林先生的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他大奶奶,他虽已去世,但大奶奶还在,由于那位夫人的孙子已经去世了,于是哪位夫人便特别喜欢他,而且那位夫人可以吃的上“白的”于是季羡林先生每日清晨便去找大奶奶,一声“奶奶”下去便可以得到半个或小半个“白的”。
还有一个方法,便是在夏季麦收时节,去村里或村外的富人地里,捡长工割麦子剩下的麦穗,一个夏天,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能捡十到八斤的麦子,到秋天便做成“白的”让季羡林先生解馋。
又有时,他便会去别人的高粱地里去剪高粱叶子(田主并不阻止,反而还支持,因为这样可以让高粱长得更好),去二大爷的家里,帮喂牛,喂完再去邀功,这时他便会得到一个“黄的”过年的时候,他又会去二大爷家要一点“黄面糕”这便是顶级的食材了。
他姥娘家隔壁有一个牛肉铺子,可是那时他们家没钱,只能花几个制钱,买一罐牛肉汤来。有一次他在汤里发现了一块牛肚,他不舍得吃,便用小刀把牛肚切成一块一块的,吃了好久。
以上这些话写出了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人民是多么的不幸。让我们体会到了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文章的最后,他还说了一下为什么一提到母亲就开始讲吃的,第一,因为小孩子更喜欢吃的东西。第二,因为他所说的东西,母亲都没吃过,她似乎毕生都与“红的”为伍。而且他六岁就离开了母亲,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去,所以对母亲十分的愧疚。
最后,让我用其中的一句话来结束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好珍惜你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吧,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吧!
篇五:《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读后感
我在六岁的时候看到院外高树上的鸟,有三只,两只挨得近一些,一只远一些。六岁的孩童对什么都大有兴趣,我便去问姑姑,姑姑正在工作,马虎地回应:“可能枝头撑不住第三只鸟的重量,第三只就只能站到枝干上了……”当初的我半信半疑地退出了书房,枝头的鸟已经飞走了,留下一只在枝干上的望着它们远去的方向。
后来八岁的时候,姑姑提起了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决定去问网络,网络给出的回答却有些大同小异,大致的回答是说“为了抵御天敌有些鸟会选择成群结队的活动”其实网络也给不出答案,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罢了,不需要有什么严谨的大道理来捆绑它。我把这个问题记在了便签纸上。院外的树印着月光将秘密诉说给了谁呢?月亮笑着摆了摆手说它也不知道……
到了我十二岁的这个暑假,我读起了季羡林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院外的树更加繁茂,几根枝干已越过瓦墙探进院中,层层叠叠的绿荫让人有些恍惚,被风扰地轻响似乎在问我那个六年前的问题。我望着它故作神秘地说:“我已经知道了。”没错,那是属于我的道理,是自由自在的道理,是时间给出的答案……
正如这本书里写的一样,季羡林先生在经历了时间的祝福后对人生有了他自己的见解。他不畏老去,大步向前,朝时光诉说着他的勇气。而我也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体会。
在五年级的那个春天,与我成为好朋友两年的萨纱给我介绍了她在之前那所学校的朋友。从此之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萨纱总是走在我们的中间,我和那位朋友并没有产生什么交集。我想也许我们能够成为铁三角,但好像是我想错了,我们确实成为了一个三角形,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
我应该感叹吗?感叹一寸光阴不可轻,感叹五年与两年的差别。我想过很多,我想时间它既可以成为浪把沙子推平淡去也可以把沙子越推越高,我想岁月既可以忘却也可以铭记,我想知道时间的奥妙。不过这一切问题没人给解答,院外的树学着时间叹了口气,没有人知道它为何而叹气……
当我读完这本书回来看我对时间的疑问,是浅薄的,是没有岁月的沉积的,更是不必在乎的,大步迈向前方,时间将伴在身旁。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就这样,春天在三个人的嬉笑声中悄然离去,赠给夏季一个美好的清晨。院外的树上落脚的鸟儿已经不多了想必是这片已经繁华起来了吧。
好像是暑假里的一个周六吧,我和她们一起出门去玩,骄阳似火,夏天以它最炽热的方式向世界宣布它的来临。虽然很热,但大街上的人流一点也不见减少。再加上刚好地来到了市中心的那一块区域简直像是被盖上了十层的棉被,透不过气。
因为大批大批的人潮,萨纱和她的朋友走在前面,我好不容易扯住萨纱的一只手又被人流所挤开。萨纱和她的朋友不知道在聊些什么,我听不清,太吵了,整个世界都有充斥着噪音,行人好像一面面墙,死死隔开我们。明明只是迈一步就可以抓到的手却显得那么遥远,好像隔着时间的长河,涓涓不断地淌出回忆。树叶焦躁地嚷个不停,汽车的鸣笛声好像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所有的一切把距离放大再放大,好像一个无底洞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填满。红灯熄灭,绿灯亮起,对面的人一拥而上,萨纱的朋友拉着她在人流间穿梭着,我被人流禁锢在原地,前进不了也后退不了。
绿灯熄灭,红灯亮起,她们已经在对面越走越远,横向的人们开始过马路,她们的背影被淹没在了一下一下的浪里。
我回到院子外已经是傍晚了,夕阳像是微醺的老夫,倚着苍劲有力的群山,吐出一个又一个白色的烟圈,轻轻发笑。那棵笔直的大树似乎在等待我的归来一般。我站在树下,望着被夕阳惹红了的叶子。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很隐蔽的树枝上站着三只鸟,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靠的近些,好像又回到了六岁时的那一天。
一阵风刮过,两只挨得近的鸟一块飞走了,冲着热情的夕阳欢笑着,橙红的羽翼标识着它们获得了傍晚的入场券。剩下的一只藏在树荫下,看着它们远去的方向。夜色从树叶上安静地垂下,让它提早地隐秘于其中。就像电影最后的演员清单,淡下去的名单于新出现的名单一同出现,傍晚与夜一同出现。这个时候我想起了第一次姑姑的回答,因为枝头撑不住三只鸟的重量,友谊也担不起三个人的心意……
我想时间确实给了我答案,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答案。但当你问起我十二岁这年的夏天看完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会故作神秘地告诉你,我在十二岁夏天看到的事情。
十二岁的夏天,我看见,一只藏于树荫下的孤零零的鸟,朝着朝阳起飞了。从阴暗的地方飞到阳光之下,我微微看到它的翅膀轻抖了一下,金色的太阳顺着她清脆的鸣响裹住她的身体,那一刻她照亮了树荫底下的夜,那一刻她照亮了属于她的时间……
我想说的是,正如这本书中的作者一样,不负时光,照亮自己。即便是一盏小灯又如何,依旧能看清前方的路,即便是一只鸟又如何,在她闯入阳光的那一刻,她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光。
枝头的鸟总是成群结伴,理所应当地向太阳微笑。但枝头的鸟也可以独自一人,骄傲地去向太阳炫耀自己的光彩夺目。
院外的大树上有三只鸟,两只挨得近些,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飞进傍晚,一只冲进清晨……
篇六:《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读后感
我与蒲公英有一场约定——每年夏秋更替之时,等待风来,送我一场漫天大雪。但它却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距离我家七八百米处,有一个小山丘,上面长满了蒲公英。每年的六至七月份,蒲公英都会飘絮。这个小山丘位置很偏僻,有处在田间,蚊虫很多,所以很少有人会来这里。但每到这两个月,放学后我都会走这里,绕一大圈再到家。
七岁的某一天放学,我一出学校大门,就看见了矮矮胖胖的奶奶。奶奶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待我走到她身边时,她笑眯眯地递给我。还记得几天前我闹着要吃糖葫芦,原来奶奶没有忘,也不知道奶奶从哪里买来的。我拉着奶奶走那条田间小道,奶奶虽抱怨那里蚊虫太多,但还是跟着我来到那儿,一手护着我,一手在我身边“挥舞”。我拆开手里的糖葫芦,想给奶奶吃第一颗,她却说:“我不喜欢吃甜的,你赶快吃了吧,天气热,小心化了。”我收回伸出去的胳膊,美滋滋地吃起了糖葫芦。
吃着笑着走着,就到了小山丘,这时忽的来了一阵风,发丝随风飘动,蒲公英乘风而起。我和奶奶都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蒲公英漫天纷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美不胜收。或许蒲公英也有情思,它飞向它的归处,也飞进了我的心里。
风停了,“雪”下完了,我和奶奶却意犹未尽。只盼着第二年再来观“雪”。
没成想,没到赴约的日子,我却要先失约了。
过年时,爸爸妈妈都会回来,这一天也是我年年盼的。他们一回来,家里就会热闹起来,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炸豆腐、看春晚、给我讲杭城的风景和趣事。而我有时也会带他们去那个小山丘,想让他们看看那片“飘雪”,只可惜冬天哪来的蒲公英呢?
过年这几天,我很开心,但是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一转眼,他们就要回浙江了。我祈求他们不要去,可爸爸说杭州要举办亚运会了,他和妈妈要在规定期限里把场馆建好、把杭城美化好,到时再来接我去看亚运;我就祈求他们带我一起走,但他们却表示暂时还不行,因为到了那边不好找学校,他们希望我在家好好上学。就这样,即使我有再多不舍,他们还是走了。
思念总是漫长的,虽然我有爷爷奶奶对我的疼爱,可自从爸妈走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思念和对杭城的渴望,一直都闷闷不乐的。爷爷奶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给爸爸打了电话。我记得,那次的电话奶奶是哭着打完的。一番诉说后,在那片蒲公英飘絮之前,爸爸回老家来接我去杭城。
临走的前一天,我还挺高兴的,但是到了火车上,真的和爷爷奶奶分了别,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冰冰凉凉的。回忆起爷爷奶奶打电话时的情景,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回忆起那片“飘雪”,我想回去了。但是火车不能掉头,我回不去了。
原来,不管在哪里,我都会受相思之苦。
原来,这道选择题的两个答案不管选哪一个都是半对半错。
直到我阅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后,才明白书中一“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这句话的含义:随着时间的考验,季羡林老先生见证了母亲的爱,朋友的情;其实我也一样,时光陪我十余载,爷爷奶奶陪伴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父母又陪伴我奋斗的青春,而不管我在哪里,都被爱着。
所以这两个答案错的并不彻底,不管选哪一个都可以。
今年暑假,我和父母又回了老家,一家五口走了那条田间小路,爬了那个小山丘,看了一场约定中的“飘雪”;今年暑假,我和父母接爷爷奶奶到了杭城,赏了美丽的西湖景色,品了清香的龙井茶,参观了先进大气的体育场。
我想,我在无意间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