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阅读

人间四月,草长莺飞。一年里最珍惜的时日莫过于此,如若静拾本书,坐在窗台旁,赏读品析,消磨半日光景,再好不过。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喜爱上阅读的呢?是孩提年岁父母讲述的格林童话;是初入小学时通过拼音阅读的绘本;抑或是成长中不期而遇的唐诗宋词?记不清楚,但那一桩桩阅读事例却令我颇难忘怀。

记得有一首名叫《乌衣巷》必背诗词,当时初读,只觉得后两句颇为无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诗共为四句,而仅写燕子回巢便占了一半的篇幅,无甚重要,不禁疑惑,若简简单单,怎会被纳入教材中,于是我依照着此诗,在某度上搜索一番,映入眼帘的便是夺人眼球的标题:“论诗歌背后的铁和血”。呵,有意思。好奇心驱使我点开了。原来王、谢两家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大族,同期有五姓七家,甚有典故皇帝欲许郑宰相孙女为太子妃而被拒,如此可见一斑。渐往下看,竟是没落于后,廊下屋檐下的燕子也因为Www.0279.NeT梁末之乱飞去百姓家,数百年门户销声匿迹于历史长河之中,令人唏嘘不已。

我恍然,原是仅仅两句便暗喻了一段士族没落的历史,不禁为自己不知背后意思而妄加言论的事而面红耳赤。

还记得一次读文章时,因念错其中一个字的读音,整个段落都因为这个错误的读音而变得不伦不类,可并未深究。在后来读到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作者多次修改删换“绿”字的典故时,对比自己将自己的错误一句话草草了事的作为,陷入一阵对自己反思的沉默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句言微,理蕴深沉,而我也更加觉得,以阅读为镜,可以自省之。每每捧卷,总有手不释卷之感。读唐诗,见唐由盛至衰;读百家言论,悟大道正理;读名家散文,收获生活中简单而不经意的小欢喜。

阅读伴行,千山万水蜀道难,又何俱?文字生香,香盈满堂,走进阅读历程,收获真理,遇见美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