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 有关凄凄惨惨戚戚原文

说到李清照,我总会先想起这首歌的旋律——【长相思】。施人诚作词,SHE演唱,副歌部分的rap就是她最经典的那首【声声慢】的全词。尽管只是副歌的词,网络上还是有很多人听完这首歌询问这首词的出处。“寻常语度八音律”这是她的诗中最经典的亮色。她的诗带着独有的韵律和节奏,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悦耳,仿佛是可以唱出来的一般。

除了韵律感,我喜欢这首歌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施人诚对于这首词的情感把握。几乎把【声声慢】全词所含的情感变化,用另一种带着优美韵律的白话文,从现代女子的视角里唱了出来。

离开 人离了心不开

等待 等成迫不及待

不在 是现在不在 或永远不再

越爱 越怕 坠落悬崖

难捱 自从寂寞以来 青苔把泪眼都覆盖

心海 已心如死海 浪花再不开

尘埃 却又惹来澎湃

长相思 长几个夜晚

长相思 不如长相伴

若拥抱时光太少 太短 青春多荒凉

长相思 长不过天长

长相思 太长心不安

怕就怕春光灿烂成遗憾 意难忘

怕就怕春光灿烂到最后 只剩意难忘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少年得志的风光,只得一人心的爱情,丈夫早逝的孤寂,国破家亡的萧瑟,颠沛流离久病不愈的悲凉。可谓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尝尽了,晚年的她,唯一留下的只有思念了。歌词里每一句似乎都在诉说着风光背后的寂寞,长相思,思念的不仅仅只有失去的家人,早逝的丈夫,更多的还是对曾经太*盛世里那个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还有那个风光无限享受酣畅淋漓生活的自己。就像是一朵烟花,绽放之后,剩下的只有黑暗和孤寂。

一生绝唱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如同是丢了什么,我在苦苦寻觅。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冷冷清清,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节,气候的忽冷忽热让我的身体久病不愈。虽然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凉风的寒气。正在伤心的时候,天上又有一群大雁,向南飞去。那孤独的身影,那凄凉的叫声,却是旧时的相识。

满地上落花堆积,曾经让我爱的黄花枯萎了一地,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守着窗户独坐,梧桐叶片落下的秋雨水滴,声声入耳,令人心碎,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的了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在丈夫英年早逝,山河国破,自己失去了荣华富贵安逸生活,在战乱之中颠沛流离,加之自己和丈夫费尽毕生心血的【金石录】被奸人所骗的晚年,仿佛是天妒奇才一般,似乎想把前半生未遭受的不幸在后半生全部十倍百倍地加在这个曾经风光无限骄傲浪漫的女子身上。

这首词很多学者会认为是她临终之前的最后一首词(不算是绝笔,只是*从她的现存的所有词里面选出的,最能**她一生绝唱的词,按照时间,也算是去世之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词)

全词解读:

开头就是劈头盖脸的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也是本词最为人称道的,带着李清照词特有的韵律,但这首词我想在如此凄凉无助的场景下,也不是她刻意追求的韵律,而是自然而然随着愁感流露出来,不仅看出作为婉约派掌门人的才华已经深入词人的骨髓没有做作之感,更是**了我想要去寻找,但是寻觅什么呢,也许我自己都不知道,这种茫然的失落感跃然纸上。没有爱人,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更没有之前把我捧到高处的追随者,冷冷清清的仿佛这个世界上只剩我一个人。长戚戚多忧惧,作为一个女子,我何以沦落至此,多么凄惨……

伤心的人看什么景色都是充满忧愁和悲伤,本来想借酒浇愁,结果两三杯淡酒不仅无法帮助我消除心里的忧愁,也无法帮我这幅病体带来些许温暖。抬头看见燕群,孑然一身的词人自然只看孤雁,原本在李清照之前的诗词里,大雁曾经是帮她传达爱情和思念的信者,就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般,替她给丈夫带去思念。再看看现在,自己不再是那个沐浴在爱情中的幸福女子了,旧时相识的大雁再现,而自己已不再是当年心境了。

抬头看孤雁,低头看黄花,黄花也已不再是【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潇洒浪漫了,只看见满眼的萧瑟,花儿支离破碎,看花儿的人面也是如此憔悴不堪。本想这样安静的枯坐到天明,谁料晚上突然下起秋雨,自己的眼泪也像着秋雨一样淅淅沥沥,止不住往下流,最后感叹一句,此情此景,还有什么能表达出我的悲伤和凄惨呢?一个【愁】字怎么可能概括呢?

一生爱写“愁”的女子,声声慢是她“愁”最浓之诗

李清照是最会写“愁”的女词人。她和南唐后主李煜被合称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意在表明他们两人的词总会带着对人生对命运的痛诉,愤懑,不安和忧愁。

但这首词的【愁】不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里面,对远归丈夫的思念之【愁】,也不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的闺阁少女怀春寂寞之【愁】,不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对人生的怅然之【愁】;亦不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远离家人,佳节倍思亲之【愁】。

而是回想起一生,半生荣华骄纵,半生凄凉落魄,唏嘘不已而无人倾诉之【愁】。梁启超曾在读完这首词之后评价到“这词是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境况,非本人不能领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跟咽下”

李清照出生于北方,生活于南方,她的身上有着江南女子的温婉和北方女子的热情,她清高但不孤傲,豪放但不张狂,她的灿烂人生可以说是起于她身边的人,她的家人,她的爱人,赏识她追捧她的人们,她的凄惨人生也是起于失去这些人。所以我一直认为她是害怕寂寞的人,而寂寞也是促使她诗意大发的根本原因,所以她才会把各种景物在诗里都写“活”,写成有生命会听懂人语的精灵,因为这样,才会有可以陪她说话和玩闹的精神寄托。

因此,在靖康之变之后,她开始发现,身边的亲人和爱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怀揣着丈夫毕生心血的她,一个弱女子在乱世中东奔西逃,感到孤独,无助,茫然无措,身边竟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倾听可以帮她分担忧愁的人在。尤其是被张汝州趁虚而入,表面上是仰慕的追求者,事实上就是看**她随身携带的金石彝器,千方百计哄骗她结婚,也是为了在她无防备的时候把这些宝贝据为己有。最后东窗事发,唯一她以为能在战火中给她温暖的人也是一个卑鄙的小人。至此后半生已无半分希望可言。人生***的就是茕茕孑立走到最后。

因此,我喜欢歌曲【长相思】的意境。她的一生就是这样,后半生被迫在寂寞中度过,只能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哼唱相思之情。也许她的快乐都已经随着那些离开的人消失了,青苔把泪眼覆盖,连哭都哭不出来,等待也不知在等待谁的未来,再灿烂的春光到最后也终会过去,心成死海,一个人如此辛苦坚持着,到了最后,也只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只剩意难忘……

如烟花寂寞的女子

说到李清照,总有很多人会把她和张爱玲相比,而一个冷心冷情,一个热心热情,都是年少以才情名动一时的“才女”。带着那个时代女子少有的孤傲,自负,却又浪漫,追求**和无拘无束。但读完这首词,回想起李清照的一生,总让我想起陆小曼,她们的身世居然如此相似。都是出生名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少女之时才学冠绝京师,因此自恃清高自傲,爱玩爱闹,有幸的是一生有一个可为爱人可为知己可为灵魂伴侣的丈夫,无奈都是爱侣早逝,被迫在国仇家难里成长,成才,升华人生的理想和抱负。后又因世事无常,无可奈何下嫁别人,后半生都在替丈夫整理未完成的著作/诗集。只以这件事作为支撑自己熬到生命的最后。

说这首词写出了李清照的一生我觉得很恰当,作为她一生的绝唱都是毫不夸张的。一生都在寻寻觅觅,寻到了什么丢失了什么,只有她自己知道,千秋**名,寂寞身后事。而从一个爱读她诗的人来说,她的寂寞并不全是坏事,至少因为她的寂寞,她的诗才能千古流芳,尽管她如烟花一般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但她的作品却能像松柏一样**长青。让现在更多寂寞的人,能在她的笔下找到自己的寄托。就像那句话所说——

寂寞是精神领域最为素雅的一笔,当追求事业的坚贞自心灵深处溢于钻研之中,自我的孤芳自赏便如花开的幽香,诠释着人性的美。与生俱来的所有浮躁被模糊淡忘成弃后,重现芬芳的心灵花香,便细细的品,细细的孤独风流!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阅读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1)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和翻译(声声慢诗文赏析和诗意解释)

《声声慢》 李清照【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释词】

①寻寻觅觅: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④将息:休养调理之意。

⑤损:表示程度极高。

译词

我寻了又寻,找了又找,寻到的除了冷清还是冷清,我的心里充满了凄凉、悲伤和忧愁。突然暖起来的秋天时节是最难休养调理的时候。三杯两盏淡淡的米酒,怎么能抵得住那晚上疾速吹来的风秋?南飞的大雁飞过我头顶时,正是我独自伤心的时候,(谁能想到)它却是旧日给我送信的相识。

秋风吹落了黄花满地。花容憔悴的不成样子,如今又有谁能够来摘取?守坐在小轩窗前,一个人我怎么能扼到夜黑?秋风中秋雨飘落,敲打着梧桐的落叶,到黄昏的时候,雨水还在点点滴滴的落下。这么的一个接一个,怎么能仅仅一个愁字来诉说尽我内心的感受?

简析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时期的一篇写心佳作。

词是佳作,词中之情却是如失群的孤雁悲鸣一般的人世间最落寞孤独的凄凉悲情。

细读词句,我们仿佛看到了在一个秋天下午到傍晚的秋风秋雨中,一座长着梧桐的小院内的房中,一位容貌迟暮的女子,正对着小轩窗默默地喝着淡淡的米酒,窗外的秋雨落在梧桐树上,她孤独的身影在这秋雨打落梧桐叶的响声中备显凄凉。

无儿无女的她早已失去了丈夫,孑然一身。

曾经的故乡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已经是回不去的地方,只能在梦里和曾经爱过的人一起出现。

昔日的欢乐已经被逝去的岁月所埋葬,只留下遥远的念想。

这个下午,她坐卧不宁,从屋里到院内,然后又到屋内,似乎在寻找什么,但她寻找到的只能是冷冷清清和无限的孤独和悲伤,秋风带着秋雨而来,打落在梧桐叶上,留给她的只能是更多的悲伤。

几杯米酒过后,她提起笔,似乎面对着逝去的爱人一样,倾诉着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人生在世老来难,痛苦莫过李易安!

李清照《声声慢》,一曲如泣如诉的孤独之歌。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2)

——凄凄惨惨戚戚的诗句

凄凄惨惨戚戚的诗句

  1)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2)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3)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杂诗三首》

  4)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5)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6) 离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7)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8)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渡汉江》)

  9)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10)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乐?别来春半》

  11)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2)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13)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4)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司空图《漫书五首》

  15)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16) 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17)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18)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19)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20)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21)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22)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23)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25)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26)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赵瑕《江楼感怀》

  2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8)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9)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

  30)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31)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3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33)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 九歌《少司命》

  34)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35)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36)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37)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38)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9)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40)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1)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42)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43)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44)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

  45)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46)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47)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4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49)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50) 人如风**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5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2) 落花人**,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53)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杜牧《赠别》

  54)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55)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56)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7)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58)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59)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60)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3)

——关于古诗春晓图片(春晓原文赏析及解释)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4)

——古诗春望的解析(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读杜甫的诗文时,评者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沉郁顿挫”。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今天小楼就在精读杜甫经典五律《春望》的基础上,分析什么是“沉郁顿挫”,以及杜甫的诗是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

一切分析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上,所以小楼先通释《春望》全诗。

春望诗意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这首《春望》,写于至德二年(757)三月。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至蜀地,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离他居住了十年之久的长安,到鄜(fū)州羌村亲戚家避难。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杜甫心系家国,便欲赶往灵武,为*判贼乱效力。

岂知,当时叛军的**已经扩张到了鄜州以北,杜甫刚启程不久,就被判军抓住,送到了**后的长安。不过杜甫官小,没被囚禁。次年三月,被困在长安的杜甫,见国破家亡,感时势**,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指国都。国破指长安陷落。

国都陷落,山河依旧历历在目,春天到来,城中草木繁深。

首联写景,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山河在,实际上就是说,只有山河还在,其它都不在了;草木深,因为战乱,人或死或逃,城中无人,所以草木就长得特别繁盛。两句虽是写景,背后却暗含了一个**的时代,隐藏着诗人内心巨大的悲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时,时局,时势。

感时与恨别是互文,指诗人因为时局**、亲人别离而感伤忧恨。

这一联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诗人因感时恨别,看到花不觉得赏心,反而溅泪,听到鸟鸣不觉悦耳,反而心惊。另一种解释是这一联纯为拟人,指花鸟亦感到了时势的**,感受到了人间的别离,所以花也流泪(花上沾露,仿佛流泪),鸟也悲鸣。

小楼觉得,第二种解释更好,花鸟的形象更为鲜明,诗人的情感表达也更为含蓄,而且,从草木到花鸟,主体的顺承更流畅,这一联恰好在律诗“起承转合”中起“承”的作用,所以小楼觉得,这一联的主体是花鸟,而不是诗人。

其实这两种解释虽然有别,但情感是相通的,花溅泪的背后,亦是诗人在流泪,鸟惊心悲鸣的背后,也是诗人内心的惊惶。花鸟与诗人在情感上是融为一体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借指战争,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家书,家信。

抵万金,因为战*通阻隔,难以收到家信,故云。

战火已经连续三月不曾信息,家人的书信珍贵得能抵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我头上的白发,越掻越短,都快要插不上簪子了。

杜甫画像

理解了诗意,我们就来分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是怎样体现他“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评扬雄、枚皋辞赋用的词语,杜甫在《进雕赋表》中云:“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隨時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便以“沉郁顿挫”为指杜甫的诗文风格。

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沉郁和顿挫分别是指杜诗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两方面的特色。

1)沉郁是指杜甫诗中情感的深沉蕴藉。

杜甫的诗歌中,鲜有个人的小情小爱,并不是说他没有个人情感,而是他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他情感更为深厚。

《春望》一诗中,“感时”便是对家国时局的担忧,“恨别”就是对家人分离的忧愤。家国之忧与个人之恨交织在一起,便郁结为深沉巨大的悲恸。

杜甫所处的时代,国家**不安,人民流离失所,他有经世**理想,却一生不得施展抱负,相反他一生坎坷,生活困窘。杜甫的诗中,往往将个人的悲惨境遇与时代的**不安结合在一起,无论写什么,都有一种深沉阔大的情感力量。

但是,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将这喷薄欲出的情感力量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于是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春望》诗意图

2)顿挫是指杜甫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首先是韵律的抑扬顿挫。《春望》中,首联上联“破”、“在”,“春”、“深”,*仄相对,读起来声声金石,有极强的顿挫之感。全诗以“en”为韵尾,读来如同人的呜咽,光从音调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悲凉的情感。

其次是情感表达的含蓄曲折。《春望》中,情感是极其悲慨而明显的,但杜甫的表达并不浅显。

首联以“山河在”与”余物”不在,以“草木深”写无“余人”,就曲折而深沉,因为看到山河历历在目,才能感受到国都**的悲愤,看到草木繁盛而荒凉,才能感受到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

接着,诗人内心的悲恸已经难以自抑,于是诗人借花之溅泪,鸟之惊心,来写自身无法抑制的情感,仍然以曲折的方式来表达。

然后,诗人转笔,去写战火不息,家信难得。以家信这个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对这个时代的悲愤。

最后,诗人只说自己头发越掻越短,已经快插不上簪子了。诗人为什么掻头呀,还不是因为担任时局担忧家人呀。

你看,杜甫在《春望》中,不断用迂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情感不断郁积,郁积到让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当读者读懂了诗中的情感,就会被这难以承受的情感击倒。

3)沉郁的情感必须用顿挫的手法来表达

沉郁顿挫是不可分的一体,杜甫一生的境遇,形成了他深沉阔大的情感,但要在诗中表达出来,就必须用顿挫迂回的方式来表达。

有人会说,浅显直白不好吗?浅显直白的承载不了深沉阔大的情感。就像一条河,你让他直直流去,他的冲击力也就那么大,但若你在河中建起一座大坝,等水河水积满,你在炸掉大坝,那么瞬间就会产生不可比拟的冲击力。顿挫就像那座大坝,它将情感的力量不断郁积,当我们读懂诗中的顿挫,就相当于炸掉了大坝,产生的情感冲击力会让我们的内心震撼不已。

杜甫因为内心追求、个人境遇和时代背景,形成了它悲悯的情怀和深沉阔大的情感,又因为他对诗歌非凡的造诣形成了也迂回顿挫的表达方式,沉郁顿挫四字虽然简单,却是*难以企及的高度。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5)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声声慢李清照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声声慢李清照原文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声声慢李清照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6)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调可押*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与大家分享学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7)

——《声声慢》中的“愁”赏析

《声声慢》中的“愁”赏析

  导语:《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中的“愁”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一

  上阕:

  起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话七组叠词,看似简单明了,**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营造了有一种可以笼罩世界的忧愁氛围。词人在经受了国破家亡、丧父、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孤苦伶仃,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试着、幻想着去寻找那不可能拾回的过往,不过残秋无情,冷血的呈现出一片萧杀,更使词人感到凄凉悲切。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和“ 还”形象的描绘了秋天那种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使得词人左右不是,无以适从。只能如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游离在这个让人坐立不安的世界,痛苦的搜寻着无人知晓的东西,是自己更加痛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不是酒淡,而是愁之深之苦,以至于烈酒都无法将其麻醉,无法让词人自己借酒消愁,而只会愁上加愁、愁更愁。无限惆怅**,在这个多事之秋,词人无力却只能抵挡那渐渐强劲的北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秋雁南飞,一如漂客回家过年。而流离失所的李清照无限伤心,看到连大雁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了**翱翔,伤心之时,加重了作者思乡之情,在万般愁苦之中又深深地烙**一刀乡愁。

  下阕: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秋风吹尽落叶,吹谢了菊花,光秃秃地,如同坟墓上象征性的一棵小树,如同词人万籁死寂之后憔悴的容颜,已经不起任何蹂躏。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重感情的人是痛苦,总有被忽视的感觉,更何况国破家亡、丧父丧业的词人,只能独自娇弱的倚靠着那单薄的小窗,泪眼婆娑的巴望着那些曾经的温暖。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魁梧的梧桐树赤条条地伴着那刺心的深秋细雨,在黄昏这样一个让人留意却稍纵即逝的时分,让词人百疮千孔的心受着滴滴点点如打翻的五味瓶的折磨,连点滴之轻也承受不起。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破败的秋天,留给词人的只是死寂,不肯承认,不甘说出愁苦的词人终于憋不住了,如深山掩映寺庙中的一声闷钟,敲得谁都喘不过气来却永远挥之不去……

  赏析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在饱受了战争之苦与夫亡家破的背景下写成的。每每读到这首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

  一位清瘦的妇女站在家中,孤寂无依,心事重重,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下子浮现在眼前,使她内心空虚,如有所失想把它找回来似的,天气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冷的时候,使无家可归的她难以保养自己的健康身体,有些不堪一击似的,喝了两三杯清淡的酒,仍然抵不住寒冷,消不了心中的愁绪。此时流离江南,丈夫已死的她,不知将书信寄往何处,所以看到南来的大雁,感到伤心。周围的'大地堆满了落叶与黄花,心已憔悴,如今有谁同她一同树下摘花儿呢?孤独一人倚在窗边,渐渐地天黑了下来,遥望夕阳,往事点点滴滴地浮现在脑海中,这种愁绪,怎么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词的上片一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毫无雕凿地将自己内心凄冷的情感表达了出来。首先,在意境上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而在内容上则表达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妇人想要寻求依托和安慰却又寻不到的极度痛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四个字,把词人那种在重重灾难打击下的若有所失,却又极力想寻求一种寄托的心态真切地反映了出来。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词人不可能寻觅到一种自己想要的精神寄托,于是感到“冷冷清清”,这种“冷清”,不仅写出了当时残秋的景色和周围环境的冷落,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无助与绝望。“凄凄惨惨戚戚”句紧承前两句,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和残秋景色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句是词人进一步抒情,通过写天气的忽冷忽热,变化多端,抒发自己内心难以*静的心情。所以,从这句话看又是语意双关的一句话。“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句话是说词人原本想借酒来减轻内心的愁苦,可怎料到借酒浇愁愁更愁,此句由景写情,情在景中,运用含蓄的笔法道出了词人的愁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亡夫的哀悼与怀念的心情。此时作者已经流离江南,丈夫已经去世,书信也无法寄出,故而看到北雁飞来词人感到极度伤心。“正伤心”三个字恰恰道出了词人那难言的酸楚。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愁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既咏物也抒情,这满地的黄花,正是词人眼下所面临的惨痛遭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对于失去了亲人的词人来说,黄昏都很难熬过去,又何况这漫漫长夜呢?词人在极度痛苦中,面对着漫漫黑夜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度过,这两句词恰恰把词人那种绝望无助的心境真实地反映出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三句写词人正伤心之际,愁思不解,独守寒窗,度日如年之际,天公又下起了绵绵的细雨,打在词人悲痛欲绝的心上,真正是风萧萧,雨淋淋,花乱落,雨飘零。“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作为全词的结束语,概括了全篇词。运用了反问的语气,道出了词人心中那份深深的“愁”,引人深思。

  纵观全词,情景相连。景不离情,情中有景,结合得天衣无缝。最后两句与首三句相呼应,是愁肠百结,忧思难解,怎一个“愁”字了得啊!通过对该词的赏析,又助于我们对词人当时心境的理解,更好地体味那份“愁”!

  赏析三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8)

——李清照《声声慢》经典诗词译文注释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经典诗词译文注释及赏析

  李清照作品《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李清照《声声慢》经典诗词译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清照《声声慢》经典诗词译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李清照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李清照的忧伤,而等李清照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李清照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李清照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李清照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李清照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李清照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李清照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李清照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李清照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李清照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声声慢意象赏析

  1、淡酒——无法销愁古代文人酒之浓淡向来只与心情有关。陶渊明飘逸洒脱,篇篇有酒却从不醉人,而是因酒愈发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李白兴致高涨之时,不管狂饮几度仍能**挥毫,拂剑舞月;柳永伤心苦楚之时酒量敌不过柔弱女子。三杯两盏之后便“无语凝噎”,宿醉难醒。李清照因其女儿身份,不管心情如何均不胜酒力,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一度“沉醉不知归路”。在另一首《如梦令》里再度“浓睡不消残酒”。这是李清照早期的酒,是一种浪漫、潇洒、祥和的'美丽,这种酒就是不沾朱唇亦能醉人。两相对比,词人年迈,家仇国恨,愁绪满怀。视若无物。一样的不尊重。一样的无价值,但现在不但居无定所。连形式上的寂寞都驱除不了,连一个心不在焉的听众都没有.“独抚琵琶空好音”。“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迷恋风尘说”于情有悖.于理不通。纵观琵琶女。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大”,都被剥夺了傲。人”的资格.其被玩弄被抛弃的命运一以贯之,而且是江河日下,步步走低,所以忆及往事,才潸然泪下,何来迷恋过往之念?正是基于其际遇的极悲和彼此处境的相似。白居易方视其为同道者——“天涯沦落人”,才会一掬同情伤己之泪而“湿青衫”。这样理解,不能显示其“悲剧的深刻性”和主题的批判性?如果将其解为“迷恋风尘”,岂不枉负白乐天的一番拳拳之情?岂不要怀疑白乐天眼光愚钝,识人太浅?梨园弟子逃脱不了被千百次玩弄的命运。令人愤慨的是.达官显贵玩弄了这些声、色、艺俱佳的梨园弟子.偏说这些女艺人天生就y贱,甘心被玩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念奴有色善歌,宫伎中第一。帝尝日:‘此女眼色媚人。”红颜媚人甘于沉沦的论调一直影响至今,真是可悲可叹!

  2、晚风——徒增无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销愁,无奈杯杯浓酒不胜愁。砭骨的晚风也来落井下石.微醺后飘然麻醉的感觉更难把握,酒醒人静奈愁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最难将息”的第二重因素。《声声慢》中的“晚风”裹挟太多秋的意味,所以也格外的强劲无情:它摇落了屈子的香草美梦;它吹破了子美的茅舍家园:它皴染了长亭的霜林。憔悴了莺莺的容颜。

  3、黄花——借感孤单西风恨,黄花愁。“愁花愁情愁人服,忆景难耐,天上人间。”面对落花垂泪感伤的女子,总会让人想起林黛玉。家道中落,寄人篱下,感情脆弱,秉性孤傲的她视宝玉为救命稻草,然而黛玉专心而至痴心。宝玉多情近乎泛情。可怜黛玉“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宝黛爱情是虚幻凄美的童话.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二人情投意合——文学知己.金石同志,才子佳人。恩爱夫妻.堪称古今第一神仙眷侣。无奈国道中落,北宋南迁,历史像是无情的判官将李清照的诗词梦缘拦腰斩断。赵明诚的溘然长逝更成为李清照一生刻骨铭心的伤痛。李清照从此流寓无定.湖海飘零,寄人篱下,识尽人间滋味。李清照用其娇小的身躯负载生命的重量,虽也坚强。但女人毕竟是水做的骨肉.独处之时。她内心充盈的更多是“柔肠一寸愁千缕”的孤寂与哀伤。“寻寻觅觅”,她寻觅赵明诚将菊花簪于她发问的身影,“冷冷清清”,哪有人影!惟有“满地黄花堆积”。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那黄花不是孤苦飘零的自己么?物存人去永无踪迹,遗落彻骨孤独,惟有寂寞相伴。这是“最难将息”的第三要义。清照如那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旧雁——触目伤怀群雁抑或孤鸿自古就是离愁别绪这等抽象情感的具象表达。刘禹锡“萧萧送雁群??孤客最先闻”.苏轼“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雁之所以成为李清照愁思的载体。大概有如下双重原因:其一,“鸿雁传书”。鸿雁能够传送书信,进而成为书信的代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赵明诚外出做官的日子里,鸿雁一度带给李清照多少甜蜜而浪漫的期待。而此时此刻,甜蜜浪漫的相思之情已化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之悲。其二,鸿雁是候鸟,秋天由北而南。词人李清照亦是北人,避难南下,雁就成为旧时相识。然而,南飞雁可以重新回到北方,词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徒增天涯沦落之感,触目伤怀。“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仰头望天,雁群飞过,触目伤怀,此愁难销。此亦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孤窗——独守凄凉;梧桐——寂寞之感;细雨——愁绪无边;黄昏——长夜难熬。这一系列的意象,都满载愁思,意象的叠加便是愁思的叠加,最终如那双溪蚱蜢舟。载它不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李清照触物生情,有感而发,一篇《声声慢》字字血泪,情真愁浓。这千古凄绝的愁情,这饱含漂泊之苦、丧夫之痛、**之恨的“愁”情,以其沁人心脾、深邃含蓄的美感,成为千载之下传唱不衰的经典。


凄凄惨惨戚戚完整诗解析(声声慢原文赏析及解释)(扩展9)

——次北固山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解析与赏析

次北固山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解析与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次北固山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解析与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英文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名句解析

  潮**阔 风正一帆悬 “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

  鉴赏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现在的江苏镇江北。王湾,洛阳(先河南洛阳)人。《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

  作者介绍

  王湾

  王湾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