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袁随园君墓志铭》是清代文学家姚鼐于**三年(1798年)为袁枚所创作的一篇墓志铭。这篇墓志铭既记述了袁枚一生的行迹,又评价了他的政绩、品德和才学,且选取具体事例,着意于性格刻画。以切实求生动,于叙事寓情韵,因而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铭文言简意赅,情真意切,语调与韵脚幽深婉转,感人至深。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注】①报罢:科举落第。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试以《铜鼓赋》,立就就:完成

  B、君必能举其词;举:推荐

  C、尤纵才力所至;纵:充分发挥

  D、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治:治事的成绩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都直接表明袁随园君有才气功力的一组是(3分)

  ①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②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③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④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

  ⑤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⑥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枚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但被排挤外放做知县,于是写文章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能创作诗歌。

  B、尹文端任总督时,最了解袁枚的才能。袁枚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C、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袁枚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袁枚的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

  D、文章注意前后照应

  12,翻译下列句子

  (1)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3分)

  (2)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3分)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分)

  参***:

  9、B(举:列举)

  10、D(①句不是直接表现他有才气功力,②句是他对后进少年的鼓励,④句是写他在江宁的生活)

  11、A(“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错,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

  12、(1)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2)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

  (3)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常常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扩展阅读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扩展1)

——姚鼐《惜抱轩文集》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姚鼐《惜抱轩文集》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姚鼐《惜抱轩文集》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严,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 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 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交,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弃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 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邀而疾作,不果来 果:最终

  B、蚤匿于岩交 蚤:通“早”

  C、东流两石壁之隘 东:向东

  D、蛇折雷奔折:翻转,倒腾

  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作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形状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3分)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4分)

  参***

  1、D(折:曲折蜿蜓)

  2、B(“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错误,原文说的是“我”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

  3、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原文标点: 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4、(1)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关键词:尚、其)

  (2)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关键词:兹、治、尝)

  参考译文:

  乾隆四十年的七月丁巳这天,我邀请了左世琅(字一青)、张若兆(字应宿)一同进入北山,游览双溪。左一青的弟弟左仲严也在被邀请之列,但是突然生 病,最终没能到来。左一青又先回去了。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旁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大概龙 溪水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快要进入两座山崖之间的入口时,又有椒园之水汇入,因为两水汇聚,这条溪便被称为“双溪”。茂盛的松树恰如堤坝在双溪内环绕; 双溪外,苍绿色的山岩交错分布,整个情形像双环状。我们处于环状的中间,向四处观望,恰好目睹烟雨的聚合与消散,树林和石头簇拥着交错呈现,在烟雨中这些 景致变化万千。夜晚坐在同一灯光下,倚靠几案默听,所有的自然音响都汇入耳畔,我们便有一种孤寂冷清的萧然之感。

  当年张文端遇到明主仁**玄烨,升任为辅佐的丞相,告老还乡之时,**亲笔书写了“双溪”来赏赐他,文端公归乡后便将此匾悬挂于门楣之上,在此地悠游自在 闲适度日,数年后才去世,天下人都称赞这是一大美事。而我却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在这风雨之夜追随先人遗踪,** 文端公的风范,邈远而不可企及。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于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游双溪回来后十天,我偕同左一青、左仲孚、张应宿前往观赏披雪瀑布。披雪瀑布的水源出于西山,向东流经两面石壁的隘口,隘口内陷,成为一个大石 潭,就像一个大腹小口的瓦器一样。瀑流坠落于瓦器之中,水流冲荡,再度溅起,飞起的水沫飘散如雾,水流像蛇一样曲折蜿蜒,如雷奔腾,最终落于*地。

  这里向南距离本县治所七八里,西北方向距离双溪也有七八里。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 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石潭壁上刻有文字:“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总共三十六个字。在“信臣” “皇甫”“甲寅”三词的下面,各有两个字缺损。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 里。前前后后观赏这个瀑布的人太多了,没有说见过北宋人题名的,一直到我们这些人来到,才发现了这些题字。人事的得与失难以预料,而万事万物的显著与隐晦 变化无常,往往就像这样。我因此感慨万千而又写下了这些。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扩展2)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原文及译文鉴赏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原文及译文鉴赏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原文及译文鉴赏,欢迎阅览。

  婕妤姓上官,陇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阳氏之后。子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继;女为汉昭帝皇后,富贵勋庸之不绝。父庭芝,左千牛、周王府属,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极以侍奉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纳为先,事资喉舌。落落万寻之树,方振国风;昂昂千里之驹,始光人望。属楚国公数奇运否,解印褰裳,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并从流迸,同以忧卒。赠黄门侍郎、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访以荒陬,无复藤城之榇;藏之秘府,空馀竹简之书。

  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成其锦绣。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应卒逾于星火。*拨乱返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刀挫衅;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惜其才用,愍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朏魄,始就痊*。表请彰为婕妤,再三方许。暨宫车晏驾,土宇衔哀。政出后宫,思屠害黎庶;事连外戚,欲倾覆宗社。皇**冲规参圣,上智伐谋,既先天不违,亦后天斯应,拯皇基于倾覆,安帝道于艰虞。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钴锋,亡身于仓卒之际。时春秋四十七。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爰适制命,礼葬赠官。太*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以大唐景云**八月***日,窆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礼也。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销;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

  选自《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有删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惜其才用,愍以坚贞愍:哀怜

  B. 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擿: 揭露

  C. 窆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窆: 贬官

  D. 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销销: 消逝

  【答案】C【解析】窆: 下葬。

  5.对文中话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拨乱返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

  B. *拨乱返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

  C. *拨乱/返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

  D. *拨乱返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

  【答案】B

  【解析】做断句题,首先要理解所断句子的大意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然后找出断法不同的地方,分别判断哪种断法能准确表达意思,注意结合句子整体意思断句,不要断章取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婕妤请求辞去后宫的位置,**下制不允许。她又请求落发当尼姑,又失败了。最后喝毒鸩酒**死去。

  B. 婕妤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揭露检举隐秘的奸人和坏事,**可怜她的忠心和才能,最终采纳了她的建议从昭容退为婕妤。

  D. 在婕妤再三上表的情况下,**批准她从昭容退为婕妤,而在唐中宗**后,韦氏和外戚*迅速勾结,颠覆了唐朝李姓天下。

  C.李隆基继位后,挽狂澜于既倒,安定了社稷,这时婕妤才从危险的境地中解脱出来,不久去世,**下令按照礼节埋葬,并追赠官职。

  【答案】A

  【解析】文章中“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 “几至”是“几乎”的意思,说明几乎要死去,却没有死了。所以A项是错误的。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继;女为汉昭帝皇后,富贵勋庸之不绝。

  译文:

  (2)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钴锋,亡身于仓卒之际。

  译文:

  【答案】(1)男人知名的有楚国的上官大夫,这一支就根据他们的官名而从此姓上官了。高阳氏的后裔女人知名的有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后来上官氏的**在历史上不绝。

  (2)墓主这才从危险的境地中解脱出来。然而,仓促之际,墓主去世了,终年四十七。

  【解析】(1)句中关键词是“因”“相继”“勋庸”。(2)句中关键词是“陪”“仓”“卒”。

  参考译文:

  墓主故婕妤姓上官,陇西上邽人。她祖先是上古的高阳氏。高阳氏的后人,男人知名的有楚国的上官大夫,这一支就根据他们的官名(上官大夫)而从此姓上官了。高阳氏的后裔女人知名的有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父亲上官桀,西汉**史的***)。后来上官氏的**在历史上不绝。墓主的父亲上官庭芝,左千牛、周王府属,是士族一流人物的'官冕。追赠上官庭芝黄门侍郎、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

  墓主,天资贤淑,贤明神助。诗书是她的小花园,她在其中采拾菁华,翰墨是她的缝纫机,她纺织出锦绣文章。墓主十三岁(入宫),被选为才人,与天上的龙蛇和星辰相应。*除旧布新,救人疾苦,顺天应人。(唐中宗)神龙**,墓主被册命为昭容。因为当时中宗韦皇后窃取**,附和她的坏臣属**韦皇后立其爱女为**,而爱**谋与这些贼臣勾结为*。墓主哭泣出血来进谏,请唐中宗不要这么做,要除去蔓草。**自存宽厚,要掩盖瑕疵,墓主进谏的事不能施行,赞画的计谋也没法用。墓主用了几招:上策,擿奸发伏(揭露检举隐秘的奸人和坏事)而适用法律(“理”是适用法律这个意思)对付他们,**不听。中策,墓主请求辞去后宫的位置,**下制不允许。再次,墓主请求落发当尼姑,这个请求又失败了。下策,请喝毒鸩酒**,几乎要死去。**可怜她的才能,广求医生来救她的命,几次垂危,但终于痊愈。于是墓主上表要从昭容退为婕妤,再三上表终于被批准。这时,唐中宗**,全国哀吊,*被皇后韦氏窃取,考虑屠害百姓,这件大事她要和外戚一起办,准备颠覆唐朝李姓天下。就在这时,皇**英明神武,上智伐谋,不违背天命,挽狂澜于既倒,安定了唐朝社稷。墓主这才从危险的境地中解脱出来。然而,仓促之际,墓主去世了,终年四十七。**很哀吊,下令按照礼节下葬,并追赠官职等。太*公主哀伤,赠丧事用的绢五百匹,派遣人去吊祭。大唐景云**八月***日,下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是依礼的。龟龙八卦,和红颜一并消逝,金石音乐,跟随白骨长眠地下。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扩展3)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翻译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翻译

  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失御史;**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涣,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日:“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译文:

  子厚,名宗元。七世祖柳庆,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柳奭,在唐朝曾出任**,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朝。父柳镇,为就便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请求到江南去做县令。后来又因为不能迎合**,失去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个**死了,才重新被用为侍御史。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通达事理。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扩展4)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

  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婉约派**,号易安,一生颠沛流离,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扩展5)

——姚珠树公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姚珠树公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在各领域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姚珠树公传阅读答案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姚珠树公传

  [清] 张英

  明之季年,吾桐冠盖煊奕王谢子弟,以才俊闻于一时,其中文章、经济、丰采、**、气谊、识量皆光明骏伟,卓然为诸君之冠者,则姚珠树公也。

  英为珠树公幼婿,公捐馆舍①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虽幼犹能识之。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诗宗少陵而命意,选词机杼,仍由己出。书法朗润高秀,入晋人之实。此皆邑人之所矜式②,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

  公为廉吏,后幼而食贫。当时,公卿雅重公才望,折节缔交,所以资奉之者甚厚。公性豪迈不羁,初,不**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事项太夫人,孝养纯笃,至老不衰。

  当明末造知天下将乱,士大夫习于太*久,皆讳言兵。公留意当时事,与老弁③知兵者游讲,求防御贼寇之策,火器火药,皆与邑令谋而预备之。**甲戌,流寇攻桐城,以有备而获免。乙亥,贼张献忠聚数万众,围桐者三次,蕞尔④孤城与贼相拒数旬,卒以无恙,则公与守令同心守御之有道也。公不遇于时,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国朝定鼎后,以明经⑤署浙江龙游县学博,训士有方,多所成就,至今称之。教子至严肃,既壮犹督课如少时,以故皆为名士,掇巍科⑥。

  少与方宫詹公八人为友,称“八俊”。以文章道义相切磨,胶漆如古人,邑人至今为美谈。

  卒年五十有一,以公之才,而 年与位皆不称,其所积而未享者,今之子若孙承之,俾昌俾炽有以也夫。

  [注]①捐馆舍:抛弃馆舍,**的婉辞。②矜式:敬重和取法。③老弁:旧时称低级武职。④蕞尔:小的样子。⑤明经:清代贡生的别称。⑥巍科: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才俊闻于一时 闻:闻名

  B、工举子业 工:擅长

  C、公卿雅重公才望 雅:高雅

  D、既壮犹督课如少时 课:考核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虽幼犹能识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士大夫习于太*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而年与位皆不称 侣鱼虾而友麋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珠树具有多方面才能,诗歌因学习杜甫而在立意上深受其影响,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

  B、姚珠树凭借才能和名望,赢得了当时公卿的爱戴,他们降尊纡贵和姚公相处,还常常从物质上接济姚公。

  C、明朝末年姚珠树积极谋划御敌之策,并且精心武备,在他的率领下当地百姓战胜了强敌,保全了桐城邑。

  D、姚珠树教育儿子很严厉,孩子成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不**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

  (2)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参***

  4、(3分)C(雅:*素、常常、一向。)

  5、(3分)C(都是介词,解释为“凭着”。A、前者为代词,解释为“这些”;后者为衬音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B、前者介词,解释为“对于”;后者介词,解释为“在”。D、前者表转折的的连词,解释为“可是”;后者表并列的连词,无义。)

  6、(3分)C(“在他的率领下”夸大了姚珠树的作用,抹杀了守令的功劳。)

  7、(10分)

  (1)当初,他不太注意经营家庭产业,拿出自己拥有的全部财物来供给宾客们饮酒赋诗的需要,然而他的财物也不曾出现匮乏。(5分,“治”“推”“觞咏”“匮乏”各1分,通顺1分)

  (2)没有机会为国家边疆安定出谋划策却能够有机会保全乡里,而且他的成效是如此显著,假若让他施展才华履行他所担任的职责,又怎么会不功业伟大呢?(5分,“由”“克全”“彰彰”“设施展布”各1分,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我们桐城文人力压高门世族子弟,凭借才能出众闻名一时,其中文章、**才干、仪表风度、言谈、义气情谊、见识度量都超群,突出地成为众人之首的,是姚珠树公。

  我是姚珠树公的小女婿,他去世的时候,我15岁。(在此之前)我还来得及陪侍在姚公身边,见到他仪表端庄,内涵深厚,吸纳名士风范,神采四射,我虽然年幼也还记得。 姚公擅长科举应试的'诗文,文章华美富丽,内容博大,且完全根据事理的要旨,铺开纸张,拿笔疾书,千字之文,一挥而就,无论古文或诗词,无不完美。诗歌取法杜甫确定诗的主旨,(至于)遣词造句、构思布局,则仍然由自己独创。书法明朗润泽、高雅清秀,深得王羲之、王献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这些都是故乡人敬重和效法,天下所流传,而我耳濡目染最多的。

  姚公是**的官吏,子女年幼,衣食贫乏。当时,公卿们一向很敬重姚公的才能和名望,屈尊结交,资助、馈赠的东西很是丰厚。姚公天性豪迈,不受约束。当初,他不太注意经营家庭产业,拿出自己拥有的全部财物来供给宾客们饮酒赋诗的需要,然而他的财物也不曾出现匮乏。侍奉项太夫人,竭尽孝忱奉养,纯朴笃实,到老不衰。

  明末之际天下将乱,士大夫对长久的太*已****,都不愿谈及军事。姚公留心时事,与懂得军事的低级武官出游讲授,寻求御敌之策, 火药火器,都与县令谋划而预先准备。**甲戌,流寇攻打桐城,因为有备得以幸免。乙亥,张献忠纠集几万人,三次围困桐城,小小孤城与(强大的)贼兵抗拒几十天,最终无恙,这是(因为)姚公与当地**同心守卫有法。姚公没有遇到好时机,没有机会为国家边疆安定出谋划策却能够有机会保全乡里,而且他的成效是如此显著,假若让他施展才华履行他所担任的职责,又怎么会不功业伟大呢?

  清朝**确立,姚公以贡生**浙江龙游县学官一职,训教士子有方,成就了很多人,当地人至今称赞他。姚公教子十分严厉,儿子们成年了仍然督察考核如同小时候,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很高的名次。

  姚公年轻时与方宫詹等人结为好友,人称“八俊”。他们以文章、道义相切磋,情投意合如古人,乡人至今传为美谈。

  姚公享年51岁,以他的才能,寿命与地位都不相称,他所积存而没有享受的,如今他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下来,让(姚氏)家族兴旺、昌盛,(这是)有原因的啊!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扩展6)

——蒹葭原文译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译文及赏析

  《秦风·蒹葭》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蒹葭原文译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推荐阅读:蒹葭改写作文500字蒹葭改写成精美散文仙剑蒹葭,谁瞥见岁月里的佛刹读《蒹葭》有感800字《蒹葭》读后感范文蒹葭读后感

  【原文】

  《蒹葭》

  年代: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洄:水流迂回之处。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阻:险阻,(道路)难走。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从:追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宛:宛然,好像。宛在水**: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陕西。眉县。蒹葭台

  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扩展7)

——李密《陈情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李密《陈情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密《陈情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情表》

  晋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除臣冼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7.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陈情表》阅读答案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B.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 ①臣具以表闻 ②屈贾谊于长沙

  D.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9.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参***:

  6. A 除:授予官职。

  7. 【答案】B

  A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向;B项,①②都为动词,是;C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凭……的身份;D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去、往、到。

  8. 【答案】D

  A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C项,①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离开;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才俊。

  9. 【答案】D D项“以使**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是无中生有。

  二:

  16.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B.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

  C.察臣孝廉 察:考察。

  D.形影相吊 吊:安慰。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曹刿请见

  B.日薄西山不薄今人爱古人

  C.寻蒙国恩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然秦以区区之地

  18.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C.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而且自己由于要赡养祖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作者这样写,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文章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及**理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第四段则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从而达到陈情目的。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精练准确,饱含强烈感情。如第三段“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象地把病重的祖母喻为要落山的太阳,来日不多,气息微弱,生命之烛即将熄灭,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随时都有可能**,写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D.本文主要是以情动人。作者陈述了他的苦情、亲情、忠情及怨恨上司之情,情真意切,令人怜悯,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让他在家侍奉祖母。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1)外无期功强近只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形影相吊。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参***

  16C

  17C

  18B

  19D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赏析:

  《陈情表》为**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建立了***,为了****,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惟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