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 有关管仲夷吾者文言文注释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

  “管仲夷吾者”是《管晏列传》的第一句,文章着重选取了管鲍之交、晏婴推荐越石父和作者的故事,娓娓动人,天然成趣,于细微处见精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爱憎。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管晏列传》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上服度则六亲固。****,国乃**。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管晏列传》注释:

  (1)管仲:名夷吾,春秋初期***。他由鲍叔牙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曾辅佐桓公成就霸业。颍上:颍水之滨。颍水源出今河南登封县,流至今安徽寿县入淮水。

  (2)鲍叔牙:齐国大夫。游:交游,来往。

  (3)欺:意谓占便宜。

  (4)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公子小白,齐襄公弟,即齐桓公。管仲事公子纠: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公子纠,齐襄公弟。

  (5)“公子纠死”二句:鲁国畏齐而杀公子纠,管仲请囚。事见《左传·庄公九年》。

  (6)进:引荐。

  (7)九合诸侯:多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当时诸侯无视周天子,互相攻伐,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度制止混乱局面。匡,正。

  (8)走:逃走。

  (9)子孙世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俸禄。

  (10)多:称道,赞美。

  (11)上服度则六亲固:如果当权者服御之物有度,那么六亲的关系自然稳固。服,服御,使用。度,**。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12)四维:指礼义廉耻。

  (13)“下令”二句:意谓下达**要像流水的源头一样,顺流而下,使**合乎百姓心意。

  (14)论卑而易行:**符合下情,容易为人们所执行。

  (15)轻重:分清事情的轻重。一说,《管子·轻重》详细论述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物价的理论,轻重指经济。权衡:衡量事情的得失。

  (16)“桓公实怒”二句:少姬即桓公夫人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桓公惧而变色,禁止不听,于是发怒,遣其归蔡,但未断绝关系。蔡人却将蔡姬改嫁,因此桓公发兵攻蔡。事见《左传·僖公三年》。

  (17)拟:相比。三归:说法不一。这里指收取民众大量的市租。

  (18)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

  (19)晏*仲婴:晏婴字*仲,春秋时齐国大夫。

  (20)莱:古国名,在今山东黄县东南。

  (21)夷维:今山东高密县。

  (22)顺命:顺着命令去做。

  (23)三世: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

  (24)越石父:齐国贤人。

  (25)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

  (26)涂:通“途”。骖:古代指驾在车两旁的马。

  (27)戄(jué)然:敬畏的样子。摄:整理。谢:认错,道歉。

  (28)感寤:受到感动而醒悟。寤,通“悟”。

  (29)延:聘进。

  (30)“志念”二句:志向和思想深远,经常表现出自居人下的样子。下,退让,尊人屈己。

  (31)抑损:谦逊。

  (32)《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均为《管子》篇名。

  (33)《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

  (34)孔子小之:孔子轻视他。《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35)“将顺其美”三句:意谓顺势助成其善事,纠正其过失,因此,君臣就能亲密无间。所言引自《孝经·事君》。

  (36)见义不为无勇:见到正义的事而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37)执鞭:为人驾驭马车,意谓给人服役,引申为景仰追随。

  (38)忻慕:欣喜爱慕。忻,同“欣”。

  《管晏列传》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国家下达**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能扬眉吐气。当我在囚禁之中时候,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觉得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让我在囚禁之中”晏子便请他进屋并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管晏列传》创作背景:

  太史遭受宫刑,不能赎罪,朋友没有救援,所以写这传,寄意独深,假如当时有知道管仲的鲍叔牙知道的,有人可以鼓励你解围,有知道越石夫的晏子知道的,也可以援助法代赎。有鲍叔牙了解人,与驾车所欣慕,情感表现都推辞了。

  《管晏列传》赏析:

  《管晏列传》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奇特,它并不全面系统地写两人的生*政绩,而是选取两人的一两件轶事来写,就是这些小故事,作者在叙写时也极力概括,反倒是抒情谈话展现得很充分。司马迁写的这些事绝不是无关痛痒,恰恰表现了他的社会人生理想,有成“一家之言”的意义。

  第一段,介绍管仲的出身。着重写他因鲍叔牙的推荐而任齐桓公之相的事,为后文管仲详谈他和鲍叔的关系作发端;于管仲的煌煌相业,则以“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几句带论断性的、概括性极强的话了之。头绪集中,笔力极劲健。

  第二段,集中显示了本文的特点。借管仲之口,尽量抒发存在于他与鲍叔之间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分财”多取而非“贪”,为人“谋事”陷于“穷困”而非“愚”,“三仕”都被逐而非“不肖”,作战退走而非“怯”,被囚降事新主而非“无耻”,管仲的一连串不容易为人原谅、得人理解的行动,鲍叔都能原谅,都能理解,丝毫不动摇对管仲的信赖,其见事之明,知人之深,真是别无可求,不能有加。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计较利害、变换冷暖的情态,文中写鲍叔的对待管仲,真能使旧时一般缺乏援助、需要友谊的人,读了都感极而下泪。鲍叔知人,可令一般人如此感动,则管仲之高呼“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自是出诸血诚,丝毫没有过分,一样令人共鸣,令人激动。文中这段抒情的谈话,都用排比之笔,重叠、连贯地写下来,恻怆悲凉,顿挫摇曳,情韵绵邈,一反上段的劲炼之概,使文章节奏变换,交错多姿。鲍叔之贤,得管仲相业而彰;管仲之污,得鲍叔智慧而除。司马迁在文中叙事那样节约笔墨,而放手去载管仲的抒情之言,目的固然是为了在管晏传中附写鲍叔,起合传中又有附传的微妙作用,因而后文又连带介绍鲍叔的子孙后世,并下一句抑管扬鲍、倒置历史人物的通常地位的断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第三段,笔调又变化,以议论带叙述,近于今人的所谓“以论带史”。它用作者的评论及管仲自己的**,带来对于管仲相业成功原因的补叙。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提供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供人借鉴。在史传中注意提供有意义的**、经济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又是《史记》重大的思想价值之一。司马迁有儒家思想,又善于汲取道家思想中的重自然、重顺应民心的合理因素。他在《货殖列传》中,曾发挥极具卓见的发展经济的.“因势利导”的思想;在本段中,又着重总结管仲相齐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成功的**经验。本段写完管仲的事迹,带出“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一句,显示两人的类同关系,为后面介绍晏婴事迹作承转,也是《史记》的常用手法。

  第四段开始写晏婴,也以极简练的笔墨概括其生*。段中着重揭示晏婴的“节俭力行”与“危言危行”两种行谊,由于有重点,故叙述虽简而晏婴为人的特点很分明。

  第五段又不避琐细,选择两个生动事例,写晏婴的知人和谦逊。其中“志念深矣”一句,借晏婴驾车**子的口,表现晏婴的大臣和思想家的重要品质,极为深刻。越石父与晏婴的对答,驾车人与晏婴的对照,着墨无多,生动且具有戏剧性。对史事本身的善于选择和剪裁,此史笔之所以工;描写的富有生动性,此文学价值之所以高。往往一事而兼具两善如此段,则《史记》之多多过人也固宜。

  最后一段为论赞,多用反问句跌宕生姿,此亦《史记》所擅长。“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一结以自卑口气,备致对晏婴的倾倒之情,牵扯自己,真是出人意外的神来之笔。然幽默之中,固含有无限的体会世味辛酸、渴望知人之贤的悲痛心情。了解司马迁的为人和经历,才能领会这句话的严肃的思想与感情的分量。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足以显示人物思想和行动特点的轶事,突出管鲍交游、鲍叔谦让、晏子赎回越石父和推荐御者等言行。这些描述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具有不同性格特点的历史人物,与《史记》多数人物传记注重人物生*大事、补充生活逸事的写法相比,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由于脉络清晰、以传抒情、叙事独特、总分结合、叙议交融,文章活画了人物形象,强调了识才举贤的重要性,寄寓了作者世无知己的感慨。

  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史书的典范,该*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阅读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1)

——苏洵《管仲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贤人不悲痛自己的**,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评析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2)

——“晏*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选自司马迁的《管晏列传》文章着重选取了管鲍之交、晏婴推荐越石父和作者的故事,娓娓动人,天然成趣,于细微处见精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爱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晏*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不及之,即危行危:危险

  B.方吾在缧绁中缧绁:拘禁

  C.免子於厄厄:灾难

  D.所忻慕焉忻:高兴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子令人敬重的一组是()

  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②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③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④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⑤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⑥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11.把第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

  ⑵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参***】

  8. A

  9. C

  10.B

  11﹒(1)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束缚。(采分点:“感寤” 、“赎” 、“无礼” 、“缧绁”)

  (2)现在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采分点:“出”、“志念”、“深”、“以自下”)

  参考译文

  晏*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吃饭不吃两道荤菜,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顺从命令去做事;无道的'时候,他就衡量之后才实施。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因罪被囚禁在牢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 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 “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 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从前我被束缚起来,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 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束缚。”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 他丈夫替**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开,车夫问她离开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 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远大,思想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 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开。”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 夫。

  太史公说: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3)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答案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答案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上服度则六亲固。****,国乃**。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遂进管仲进:保举,推荐

  B.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鲍叔不以我为贪以……为:认为

  D.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项是(3分)()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②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⑤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⑥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叔牙能知人。

  B、管仲**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鲍叔终善遇之。(2分)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4分)

  (3)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参***】

  4、D。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信守。

  5、B。(①表现鲍叔的为人;②是管仲的作用;⑥是管仲对如何**的'认识)

  6、C。(原文是“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只是想法,还没变成现实。)

  7、(2分)(1)鲍叔始终对他很好。(得分点:“遇”)

  (4分)(2)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识别人才)。(得分点;“多”“而”“知人”)

  (4分)(3)百姓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百姓所不赞成的,就将它除去。(得分点:“俗”“因”“去”)

  拓展阅读

  【答案解析】

  (1)“既”:……之后,已经。如“既见复关”(《氓》,“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区区”:形容小。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注意,“区区”在教材中也出现多种意思,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谦言私爱(《陈情表》)。“何乃太区区”,区区:指见识短浅。“感君区区怀”,区区:诚挚(《孔雀东南飞》)。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富国强兵”现在也可用作成语,所以“富”和“强”的使动用法就不做要求了.“俗”:这里指百姓。可结合后文“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推断得出。

  (2)“涂”,通“途”,如“涂有**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另,“遭之涂”是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谢”:告辞。如“张良入谢”(《鸿门宴》)。“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闺”:内室。如“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项脊轩志》)。“闺中只独看”(《月夜》)。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参***】第一问:知人善用。第二问:表达了他对知己的渴望之情。(或:对举贤荐能美德的赞扬之情。或:抒发自己不遇知己,受腐刑之辱的忧愤之情。)(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答案解析】《管晏列传》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目,亦收录在《古文观止》中。本文着重叙述管仲受知于鲍叔牙,及晏婴的礼贤下士,二人的**成就反而略写。虽管仲晏婴相距百年,但司马迁抓住“知己”主题予以合传,前后贯通。作者遭李陵之祸,*生交游故旧不为一言,因此特写管鲍之交,写晏婴赎越石父,字里行间凝集着个人身世的无限感慨,寄托忧愤之情,而这也正体现《史记》“无韵之《离骚》”的特点。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干。菅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凭借管仲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全都复归于正,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合伙做买卖,分利润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替鲍叔谋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任**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位置,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有、兵力强盛,(办事)能与百姓同好恶。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顺着提供给他们;

  百姓反对的,就顺应废除。管仲处理政务,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齐鲁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劝齐桓公顺应形势树立信义,诸侯们因此归服齐国。管仲的财富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三处庭院,设置反坫的土台(管仲不是诸侯,但家中有诸侯才有的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一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一位晏子。晏子辅佐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生活节俭,尽心办事,受到齐国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以后,吃饭没有两种肉食,侍妾不穿丝织品做的衣服。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途中遇到他,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出,用车载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打招呼(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把您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断绝交情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知己面前应受到尊重。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先生既然了解我,把我赎救出来,这就是我的知己;知己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于是就请他进厅堂,待为贵宾。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4)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周末正能量句子

1、周末日期而至,岁月静静流淌,送来此份祝福,愿君一切安康,恰逢周末时光,祝君心情舒畅

2、(周)边静悄悄,(末)尾有**,(快)意跑不了,(乐)享好味道。短信一到,周末快乐即时生效!

3、周一烦恼,周二迷茫,周三彷徨,周四繁忙,周五期待,周末*,祝你周末好心情,一觉睡到大天亮!

4、周末不在多,一周两天就行;祝福不在形式,心意到了就行;无工作之烦扰,无早起之牢刑,周末**!

5、送一份祝福让周末好心情,送一份美丽让您骄傲,送一份幸运让您发财,再送您**才算真心!祝您周末快乐!

6、忘掉工作的繁忙,丢掉工作的压力。周末到来,一切由你作主。让轻松相陪,让快乐相伴。祝周末玩的愉快!

7、认真过周一,专心度周二,勤劳在周三,奋斗到周四,收获于周五,开心迎周末。祝朋友周末愉快,轻松自在!

8、人依旧,时间走,又是周末;想也好,忘也罢,只是问候;闲也行,忙也好,开心即可;今儿好,明更好,只要你好!

9、一周好忙碌,只盼星期天,带上老婆和孩子,一起出去玩。转转商业街,看看动物园,欣赏室外好风光,天伦在人间。

10、让清风送去我的祝福,让星星之火送**暖,让幸运和健康永远追随你一生,让短信一次次的奉我永远的心意,祝周末愉快!

11、送走了繁忙,迎来了周末。送走了疲惫,迎来了轻松。送走了压力,迎来了快乐。送走了劳累,迎来了悠闲。祝周末愉快!

12、周末了,让天使寄去我对你的思念,让月老传达我对你的爱恋,想你依旧,爱依旧,祝福你爱神常在你身边,宝贝,记得开心,

13、周末到了,心情好了,可以把一周没有睡完的觉全部补回来了;可以和想见的人约会K歌了;可以不被管束了;周末,我们**了!

14、为了工作你不停的奔波,为了生活你辛勤的劳作,为了家人你不惜自己的饥饿。朋友周末到了你该歇歇,陪同喜欢的人出去逛逛街!

15、挟一缕清风给你清凉,拘一丝阳光给你温馨,捧一泓清泉给你轻盈,采一滴露珠给你悠闲。又到周末,愿你开心无忧,幸福随风飘扬!

16、**,安心,顺心,心想事成!周末,月末,年末,年年有余!祝福,幸福,**美满!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庭美满,身体健康!

17、亲爱的,周末到了,希望你能卸下压力的包袱,除去工作的疲惫,躺在舒服的小床,睡安逸的小觉,最后祝福你笑口常开,一切安好。

18、如果周一至周五像急流一样过去,那么祝你的周末像缓和的小溪一样与幸福和快乐慢慢流!又是一个周末,希望你又有一个新的开始!

19、轮子转啊转,车子奔跑忙;砖块砌啊砌,高楼拔地起;祝福送啊送,快乐常常有;手指发啊发,幸福来分享:又到周末,祝你幸福无恙!

20、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周,都有一个周末,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愿望,我的愿望就是,扰乱你的美梦,接受我的祝福:周末愉快!

21、哈利波特昨晚教了我一个咒语,让我瞧瞧告诉你:周一至周五,辛苦又顺利,**有惊喜;周末好运加美丽,吉祥天天拥抱你。周末快乐!

22、周末,你终于来了,带着我们的期待。你可以来的更长点,来的更久一点。让喜欢你的孩子们一次性享受个够。周末,来啦!开心的请举手。

23、周一+周二=一心二意,周三+周四=朝三暮四。周五快下班时,老板亲自走过来,送来美好的祝愿:祝您周六周日能找到比这里更好的工作!

24、清风吹散烦闷,阳光赶走阴霾,旅游带来舒畅,团聚送上欢乐,无忧伴着快乐,轻松拥着惬意,畅享周末美意,朋友祝福送你,祝你周末快乐!

25、周末真好,可以与心爱的人相约,可以和久别的亲友相聚,亦可憨憨大睡,或是为自己和家人做顿丰盛的晚餐,一切是如此美好,周末愉快哦!

26、不用烦,不用恼,今天换你做**;不用急,不用乱,睡睡懒觉钱不少;多自在,多逍遥,尽享休闲好时光;快乐到,幸福绕,周末生活乐陶陶!

27、风儿轻轻吹,吹来我的思念;云儿轻轻飞,捎来我的关怀;问候轻轻陪,倾诉我的祝愿:周末来临,愿你不忙不累尽享悠闲,快乐满足幸福翻倍!

28、周末,可以游玩,可以睡觉,可以结婚,可以休息。可以想干什么就告诉。**地发展。周末,你知道喜欢你的童鞋有多少么,你来啦,微笑来啦。

29、周末到,祝福相送,愿你:轻松下把忙碌盖掉,休闲下把疲惫忘掉,放松下把劳累甩掉,放纵下把烦恼抛掉,快乐下把幸福抓牢。祝你周末愉快逍遥!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5)

——晏*仲婴者文言文翻译

晏*仲婴者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仲婴者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晏*仲,名婴,东莱夷维人。曾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臣,他以生活俭朴、踏实苦干受到齐国人的尊重。即使在他当齐国**的时候,也常常是饭桌上没有第二盘肉菜,不允许姬妾们穿丝绸做的衣服。上朝时,如果国君赞许了他,他就谨慎地注意自己的言语;如果国君没有赞许他,他就更加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国家的**清明时,他就顺着最高**者的命令去办;国家的**昏暗时,他就对**者的命令加以权衡,有选择地执行。因此,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晏子的名声显扬于诸侯。

  越石父是个有才干的人,因为**,被人逮捕了。晏子外出,正好在路上碰见他们,于是便解下自己车子前面左边的一匹马,赎了他,并用车子把他带了回来。到了相府门口,晏子没有跟他打招呼,就自己进内室去了。过了一会儿,越石父就告诉看门人请求与晏子断绝来往。晏子一听很吃惊,急忙穿衣整帽赶出来说:“我这人虽然品格不高,但毕竟还是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了,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和我断绝来往呢?”越石父说:“你这话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委屈,那是可以的,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应该受尊重了。当我在被人拘禁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您既然能够认识我的长处,并把我赎了出来,那说明您是了解我的。了解我而又不尊重我,那还不如再回去坐牢呢。”晏子一听赶紧把他请到屋里,尊为上宾。

  晏子做**的时候,有一天坐着车子外出,他车夫的妻子正好从门缝里看见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自以为给**赶车高人一等,背后立着大伞,赶着四马飞奔,威风凛凛,得意非常。事罢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跟他离婚。他问妻子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够六尺,可是人家当了齐国的**,名震天下。今天我从门缝里看他的样子,人家思虑很深,还仿佛总觉得许多地方不如人。你身高八尺,却替人赶车,而且你心里还总觉得挺了不起!因此我不想跟你过了。”从此以后,车夫变得谦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事情原委向他讲了一遍,晏子很赞赏,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过《晏子春秋》,许多事情书中都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既然已经读了他们的书,就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事迹,所以我写了这篇传记。他们的书,社会上流传很多,就不再说了,这里只讲他们的几点轶事。当晏子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一直到完成了做臣子的礼节才离去,这不就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见义勇为”吗?他敢于给国君提意见,甚至不管国君是否已经动怒,这不就是《孝经》所说的那种“进了朝廷就要想着为国家尽忠,回到家里就要想着不断提高自己”吗?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去给他当马夫赶车,我都心甘情愿。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6)

——《吴起者,卫人也》原文和翻译

《吴起者,卫人也》原文和翻译

  吴起是魏国人,善于用兵,被誉为兵家亚圣,仅次于兵圣孙武。并且擅长法家学说,擅长**理政,先后帮助魏国、楚国实现变法图强,最终在楚悼王死去之后,被楚国旧贵族杀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吴起者,卫人也》原文和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i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国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吴起率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国。

  鲁国有人**吴起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诀别时,咬得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决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和他断绝关了师徒关系。吴起于是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侍奉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只是个小国,现在却有了战胜国的名声,那么各诸侯就要图谋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对此心有疑惑,就辞退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文候贤明,想去侍奉他。文候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连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于是魏文候就任用他做将军,攻打泰国,夺取了五府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褥垫,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的,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么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以前吴起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候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泰国和韩国。

  字词解释

  ①赢粮:剩余的.军粮。

  ②病疽:患毒疮病。

  ③吮:聚拢嘴唇吸,嘬。

  ④非然也:不是这么说啊。意思说,不是为其子受宠而哭。

  ⑤旋踵:快得看不见脚跟转动。旋,旋转。踵,脚跟。

  ⑥浮西河而下:从西河泛舟,顺流而下。浮,泛舟。

  ⑦中流:水流的**。

  ⑧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要使国家*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⑨德义不修:不施德政,不讲信义。

  ⑩放:放逐。⑦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同舟共济的人,也会都变成敌人。敌国,仇敌。

  阅读:

  吴起用兵,只有一个字的诀窍:德。**安邦也是如此。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7)

——管鲍之交原文翻译

管鲍之交原文翻译

  导语: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鲍之交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⑦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②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③事:侍奉。④进:推荐。⑤任政:**。⑥贾:ɡǔ,做买卖。⑦见逐:被罢免。⑧多:赞扬。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叔能够识别人才。

  相关故事

  典出《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从前,齐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年轻鲍叔牙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奇怪的管仲,本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牙母亲却对仆人说:“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少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每次撤退时,他却跑在最前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zhū)当**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jiū)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腰带,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

  管仲常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叔牙能了解人。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8)

——江上渔者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上渔者原文及翻译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上渔者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古诗简介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翻译/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赏析/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2]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拓展阅读:《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朗读:请同学们**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学生朗读,评价。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注释: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

  (2)学生**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出示)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出示诗句)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学生: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

  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扩展9)

——《卖柑者言》原文翻译

《卖柑者言》原文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卖柑者言》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卖柑者言》原文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译文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整年也不溃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比别人的高出)十倍的价钱。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

  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对此感到奇怪,问他说:“你卖给别人的柑橘,是打算用来装满在盛祭品的容器中,祭祀祖先、招待宾客的吗?还是要炫耀它的外表用来欺骗**和瞎子的吗?这样欺骗人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用来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不曾有人说过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仅仅只有我一个吗?你还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拥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坐在朝堂之上,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奢靡的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显赫的值得人们效仿?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没有话用来回答。回来思考这卖柑人的话,觉得他像是像东方朔那样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难道他是对世间**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假托柑橘用来讽刺吗?

  注释

  涉:经过,经历。

  溃:腐烂,**。

  烨(y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玉:像玉石一样。

  贾(jià):同“价”,价格。

  鬻(yù):这里是买的意思。

  贸:买卖,这里是买的意思。

  若:像,好像。

  败絮:破败的棉絮。

  若:代词,你,你们。

  实:填满,装满。

  笾(biān)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用的两种器具。笾,竹制的食器。豆,木制、陶制或铜制的食器。

  炫:同“炫”,炫耀,夸耀。

  惑:迷惑,欺骗。

  愚瞽(gǔ):愚蠢的人和瞎子。瞽,瞎子。

  为:做。

  欺:欺骗人的事。

  业:以······为职业。

  赖:依赖,依靠。

  食(sì):同“饲”,这里有供养、养活的意思。

  夫:发语词。

  虎符:虎形的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皋(gāo)比(pí):虎皮,指将军的坐席。比,通“皮”,毛皮。

  洸(guāng)洸:威武的样子。

  干城之具:捍卫国家的将才。干,盾牌,文中意为捍卫。干和城都用以防御。具,将才。

  孙、吴:指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略:谋略。

  峨:高高地,指高戴。

  拖长绅:拖着长长的腰带。绅,古代士大夫束在外衣上的带子。

  昂昂:气宇轩昂的样子。

  庙堂:指朝廷。

  器:才能,本领,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伊、皋(gāo):指古代著名***伊尹和皋陶。

  业:功业。

  起:兴起。

  御:抵御。

  斁(dù):败坏。

  坐:坐在高位的意思,指那些在高位上却不干正事。

  糜:通“靡”,浪费。

  廪(lǐn)粟:国家发的俸米。

  醉:醉饮。

  饫(yù):饱食。

  巍巍:高大的样子。

  赫赫:显赫的样子。

  象:模仿。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喻虚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

  类:像。

  东方生:指东方朔。汉武帝时曾任太中大夫,性格诙谐,善于讽谏。

  滑稽(古书中读作gǔjī)之流:指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

  疾:愤恨。

  愤世疾邪:激愤、痛恨世间**的现象。

  托:假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