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5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运动载体;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3)02-0008-01

学校体育教育是通过运动来进行教育的,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新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学校体育教育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为适应以后竞争日益的社会环境打下扎实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意识品质基础,实现学校的生存教育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要把体育教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形成心理上共振,情感上共鸣,认知上相近,课堂上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使学生能应对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

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体育教学为契机,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加上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从而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心理素质差的现象。

而作为我们的体育教学,因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运动来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以体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识。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运动为目的。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身体素质的差别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 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我们在追求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动作要领,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体育活动,使其认识到个体的差异,培养坚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识。

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得到别人的表扬,成长中的学生更有此心理。有这么一个事实大家都知道,学生最喜欢进游戏厅,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综治不力、学校管理不到位、家庭照顾不周、学生有零用钱和空闲时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就是:游戏机里多的是赞赏、表扬之类的极富性的言语。如“你不愧为英雄,你真棒,好样的。衷心祝贺你,还愿挑战吗?”所以学生在游戏机上能品尝成功的,享受赞誉声。这个事实说明,学生特别是较差生,在学校得到的赞赏、表扬太少了。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应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多表扬学生,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个阶段考试过去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当然要表扬他们,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和平衡。可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该怎样“表扬“他们呢?人都有一些闪光点,都有一些特长。我们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时可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表扬他们。例如,组织篮球赛,让他们在球场上一展风采;组织小型田径赛,让他们龙腾虎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现代体育观是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现代健康观与现代体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追求的不仅是中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大部分中学生意志力、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都比较薄弱。学生往往表现出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情绪失常等症状,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学校、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沉重的精神压力。

二、体育教学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愤怒、失望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健康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使人们获得积极的心理效应。例如,在篮球、排球、足球、拔河等集体项目中,需要更多参与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审时度势的品质,恰如其分地体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荣誉、成绩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超越逞强的自我观念,使之改变孤独怪癖,不善合作等特点。在游泳、田径、体操等个人项目中,个人自我表现力较强,技术要求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对个人而言,需要他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超越自己的生理极限。体育运动能塑造人的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完善个性。体育教学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利用体育手段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的能力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们对心理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中学生的个性社会化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个性的社会化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体育教学有两项任务:一是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育人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控制自己的身体姿势外,还要不断调节和控制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会因多次练习后仍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失望的情绪,失去锻炼的兴趣。这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重新树立信心。经过多次的失败和不断努力争取胜利,学生的自我调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2.体育教学要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差异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家庭因素;二是社会,特别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家庭里,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子女的方式,父母感情是否融洽,以及家庭暴力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负担的压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来自家庭和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或轻或重地出现心理郁、愤怒和失望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就可能产生心理疾患,影响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并充分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之得以发泄和转移,并经过长期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改善不良情绪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1.1心理健康的概念: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自我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的发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及心理特点要与年龄特征相符合等几个方面。

1.2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科渗透、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智育的同时,能不断提高自身耐挫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境,最终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2高中生物新课标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生物新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生物教学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情感反应、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其资源主要包括:(1)新课程性质中指出: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新课程理念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新课程目标中指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4)新课程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进行;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5)新课程评价建议中指出: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还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生物教师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和借鉴名优教师的教学风格,融合自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乃至气质、能力和素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

3.2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由于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理卫生,对自身有所了解,但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根本不上,或者由非专业科老师照本宣科,遇到有关青春期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于启口,使学生对性知识和自身出现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和调节,从而诱发一些心理问题。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倾诉,从而闷在心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学生接触一些下流的不健康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卵细胞、的产生过程介绍,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产生过程,向学生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进一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3.3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除了生理变化造成的心理变化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还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从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又找不到倾诉、发泄的对象,慢慢就转变成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走上轻生之路。我们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时,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同时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处速发展时期,每位学生都应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还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竞争,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自私狭隘,注重引导学生碰到一些不愉快,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向家长、同学、朋友、老师倾诉,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排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一定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兴趣、享受快乐。

3.4以新课程为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新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使学生不断坚强起来,正确看待困难与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在挫折中不断成长,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4总结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育;心理健康

目前,学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重心内容,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从学生抓起,增强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体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当今学生正处于各个方面发展比较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率对其以后大学及未来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关键时刻,家长和教师应该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由于技术性的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也备受关注。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不仅仅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文化的教学、加强体育方面的教学更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本文结合学生以往的心理教育就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职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学意识有待加强

对中职学校心理教师的素养以及心理健康的教学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因为目前仍然有很多中职学校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教学中,一贯采用传统的方式,其没有结合学生现在发展的特点以及先进的技术这一发展背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培养这些教师的地方着手,师范院校是培养心理教师的主要场所,应该加强其对当代前沿心理知识的了解,因此要鼓励准老师尽可能多的了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前沿的知识。在中职心理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当前心理生理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学。

(二)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和体育教学设施有待完善

中职学生关于体育的教学,和学校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些中职学校,在开展的体育课程教学时只进行简单的授课教育,体育设备不够先进,没有配备专门的用于体育练习的跑步机等体育健身器械。有些中职学校即使有心理健康课程,也很少组织学生去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室进行上课。还有些学校的器材放在体育馆里面当作摆设,每个学期只有在领导检查的时候才安排学生进去上几节体育课。在平常教学阶段缺乏全面完善的体育教学,没有给学生心理和身体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环境,阻碍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提升。

二、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策略的具体方式

(一)在新背景下,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教学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和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设施的教学下,体会体育教学的用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平时上课时多带领学生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可以去一些当地具有不同特色的地方,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讲解该地文化的发展历史,增加一些文化常识,一遍带领学生不断前进,登高望远增强身体素质。这种打破课堂形式的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用的,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中职学生体育教学可以课内外交替进行,在课内上课的时候,讲解课本上的事件拓展心理健康知识,下次课就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一些名胜古迹,鼓励学生平时多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利用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网络发展十分迅速的大环境下,与学生一起贴近生活,体会围绕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心理知识和文化。把生活和学习融合在一起,让抽象心理教学变得具体化,进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二)组织开展课余的体育活动

在课下开展一些关于体育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中职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体育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在多媒体上看到的体育活动在平常上课时可以用这些活动进行热身,在体育课程中拓展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找到对体育项目喜欢的部分,提高参与体验课程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提高自信心。同时在现代化的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口头传授,还要尽量多的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同学们进行图文相结合的教学。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球类的的团体活动,像篮球、乒乓球、足球等。在乒乓球的互动中,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男女混合双打,单打,最后累计看哪一个小组的分数比较高。利用这种活动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认识更更多的朋友,训练乒乓球的技巧,多中类型的运动尝试之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三、总结

综上,通过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可知中职体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利用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中职学生能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选择合适发展方向,进而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促进心理健康

1.前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2.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2.1现状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3.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需要。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注意的范围就比较广,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而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漫漫地得到提高。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3.4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3.5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去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6 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3.7 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 —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的心理的心理导向。

4.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4.2 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4.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5.结论

5.1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