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程师论文(精选5篇)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一定的人才结构系统由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条件所决定,并受社会传统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先是机械化和电气化迅速发展,接着微型计算机、数控技术和互联网普及,社会生产又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国家通行美国的人才层次划分办法,将工程领域人员划分为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半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五个档次。从我国情况来看,则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含熟练工)、普通工七档。而在实际应用中,按照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能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技术操作工人,二是工艺技术人员,三是从事产品设计和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职能层次的划分中,各层次人员是互相联系的:其中工艺技术人员是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和技术操作工人之间的中间层次,属过渡性工作的人员,在技术业务上工艺技术人员充当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与技术操作工人之间联系人。在技术业务上,工艺技术人员的核心业务是工艺设计,两翼则与上下层次之间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其中工装设计与产品设计开发同属设备设计,有共同之处,现场工艺服务与技术操作同属应用技能,有相通之处。这样,工艺技术人员与上层或下层人员之间才能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当好联系人,同时做好对上、下层的工艺服务工作。
在三个层次中,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产品设计,但必须了解工艺,否则设计出产品难以制造;工艺技术人员侧重工艺设计,但必须了解设备和技术工人操作,否则设计出的工艺将难以实施;而技术操作工人侧重操作,若不了解设备和工艺也无法进行操作。因此,各层次人员的素质上具有主辅结合的综合性。阶梯状人才结构系统中,各系列人员在纵向上具有从低到高的等级,在等级范围上具有交叉性,即下一系列人员的高等级和上一系列人员的中等级横向处于同一级水平线上,技术业务水平相当,无地位高低之分。这样有利于各个层次的人员在自身特性及延伸的前提下,发挥个人特长,通过实际工作钻研和各种途径、方式进修,由初级向高级延伸发展;也可以逐步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提高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纠正“重设计、轻工艺、鄙薄操作技术”的不良倾向。
三个层次人员的分布呈三角形:最上层是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人数最少;中间层是工艺技术人员和技师,人数稍多;下层是广大技术工人,人数最多,是产品制造的基础,离开技术工人和技师的话,不但产品造不出来,质量也不能保证,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品更难以实现。我国很多产品因竞争力弱,为保证优质品出口,只能把一般品及等外品销在国内。而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以上海电站汽轮机制造为例,从德国西门子引进的技术,只能生产30万千瓦以下机组,60万机组要合资合作生产。现在能生产120万千瓦机组,其汽轮机制造关键技术的解决,是靠几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技术人员,带领技术工人和技师共同研究,经过上百次工艺试验而攻克的。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技术再先进的产品,如超超临界的超大型发电机组,也是造不出来的。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能以优良产品供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重视技工―技师培训和工艺技术教育,重视青年工艺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技术工人、技师和工艺人员的素养,以适应走向现代化的需要。
我们必须有战略眼光,将产品设计和开发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和产品制造所需要的技工、技师的技能型人才和工艺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重视技工、技师和工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促进这类人员成长。在培养大批技术工人和技师上,我们需要拓展阶梯式人才结构系统,完善技工―技师的技能型人才系列等级制度,大力加强对技工和技师的培训和技术教育。
二、机械工程认识论基础
工程是自然科学的应用学科,包括物理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信息工程四大类,其中物理工程又分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核工程等。工程属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物体、物质、物质生产、各类工程等,研究的是物的理,物质的化合和化分等,化合化分中物质有活动,是自然的,没有思想支配的,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完全是两回事。既然提到物的理,理是什么?理有两种含义:一是条理,二是道理。将小道理、中道理和大道理组合在一起,就升华为某项理论。
人们对工程的认识是从观察、实验和思考中得来的。具体说来:人们生活在工程领域里,参加了一些技术性劳动,观察到大量的物体的表象,经过梳理归纳,得到同一物体的几种表象元之间或表象元与内因的关系(元是物体内因和表象描述的基础单位,又称参元,含有元素、因素的意思),进行调查和思考,加深印象,得到对物体的初步看法,经过大脑加工,即分析和组合、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知识上升逐步形成理性知识,即物体的概念、物体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等的认识。然后进行限定方向的实验和必要的现场试验(没有把握,有一定危险),经过论证,得出同一物体的性质、工作原理和变化规律等,即得到技术知识和理论。如刚体的直线运动,有几个表象元S、v、a、t,得出相互关系的公式S=vt+(1/2)at2,再如牛顿第二定律F=ma,表示外因――力F是产生表象元――加速度a的原因,是其他物体对该刚体的作用,加速度a的大小与刚体内因――质量m的大小成反比。若为转动工件切削加工,切削速度v=πdn,其中d为工件直径:米,n为工件转速:转/分,切削速度v:米/分,所需电动机功率N=F?v/612,其中功率N:千瓦,切削力F:公斤力,切削速度v:米/分。若物体不是固体而是流体,研究的是一个液压系统,则要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研究和思考,一是从油泵流出的油液到工作油缸,沿程对各个截面的相关参元的关系p+(1/2)ρv2+ρgh=恒量,p为压强,ρ为油液的密度,v为油液流动的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该截面处油液的高度,这就是伯努利方程;二是油液流过管路和流经局部的压力损失之和P=∑p+∑p.,P为总压力损失,p.为管路沿程损失,p为局部损失(上述P.p实际代表压强,俗称压力);通过上述两个方向的描述就知道液压系统的性质。为了增加油缸中活塞移动的稳定性,还可引入伺服控制,即在油缸内流量或压力发生小的变化时,将其变量v、p反馈至伺服阀,引起伺服阀的开口微调,使v0,p0,减少及消除这变化,使油缸中活塞移动稳定。加了伺服控制,原液压系统就变成液压伺服系统,增加一个方向的观察、实验和思考,其参元的相互关系用二阶微分方程表示。
人们对工程的行动是从技术知识、理论到实践应用取得经验的过程。知识从广义来说,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经验相对应地结合在一起,所得到的知识才能说是完全的知识;否则将造成片面性或局限性。人们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了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操作经过多次重复,熟练而形成技能,进一步提高则转化为技巧,形成技艺。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个部分,操作技能属体力技能,心智技能属脑力技能;只有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对应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技能。完整技能水平有高低,只有达到技师(一般工艺水平)和高级技师(高级工艺水平)要求,才能称高技能;若技能不完整,则施工将发生困难,甚至陷入险境。工程技术领域里,实践是指产品和工艺设计、现场技术性劳动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工艺试验,实践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方面,除产品和工艺设计、技术性劳动、工艺试验外,还可包括其实习、见习等方式。在接受工程项目时,人们先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做好准备工作,若别人已做过这事,则要了解实施情况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对技术操作项目,要检查工具、设备及材料是否备好,对技术设计项目要检查有关资料和技术文件、手册是否备齐,然后进行工程项目实践。工程实践的主要作用,一是促进了解和理解实情;二是养成技能,发展能力;三是积累实践经验,或获取较为完整的试验数据;四是检验所用的技术理论、采用的手段方法是否正确。
三、技术操作工人的类别和知识、技能、能力解析
通常我们称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为技术操作工人。对手工工艺劳动、操纵设备生产或控制设备运行等我们均统称为技术操作。人们的各项具体劳动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技术操作工人也不例外。不同岗位的技术操作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的比重和强度不同,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水平高低和复杂程度不同。按照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技术操作工人可分为技艺型、技能型、智能型三类。
1.技艺型:工人使用工具进行手工劳动,操作具有技艺性。这种类型工人要求有一定的技术知识,但更注重操作训练和实践锻炼,在操作技能上能达到高度技巧,有的还和一定艺术相结合。如币模雕刻工、金银首饰工、古建筑雕塑工、厨师和服装技师等。
2.技能型:实际是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并重型,简称技能型。工人熟练地操纵机器(包括使用工夹具、专用装置等工艺装备)进行劳动。它既要求具有部分技术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操作训练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机械加工工人、印刷工人、炼钢工人等。
3.智能型:工人使用仪器仪表,调试设备或控制小型设备运行等。工人操作较简单,但必须以相当的技术理论知识为指导,要求有较高的心智技能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如电子计算机的软件调试工、机械自动线的调整工、制药的流程试验工、发电厂的锅、汽、电值班运行工、化工设备的岗位操作工等。
下面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各类技术操作工人的技能和能力结构。分别选择各自具有代表性工种,如车工(技能型)、钻工(技能亚型)、厨师(技艺型)、计算机软件调试工(智能型),对其具体的技能和能力项目组成逐一分析,然后进行抽象和比较,从中找出反映本质的特征(具体内容略)。可以归纳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对技术操作工人可以实行两种技术等级制:一是“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二是“技工――技士――技师――高级技师”。前一种适合于技艺型和技能型的技术操作工人,后一种适合于智能型技术操作工人。
第二,从技术操作工人系列中晋升技师的主要条件,一是工艺型技术操作工人中具有较全面的技术知识和特高技艺水平,有绝招或杰作,并能总结经验、编写教案者;二是技能型技术操作工人中具有一定的工艺理论知识、实际经验和较为完整的高级技能,能完成一部分高级作业,并从事现场技术操作指导相关或一般的工艺服务者,或能从事专项工艺试验者;三是智能型技术操作工人中具有较高智能水平,能对运行程序和参数提出意见,并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者。
四、技师职称和职能方面的讨论
当前对技师职能、职称的认识,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均不够一致。人们一般对人员档次和职能层次往往混淆在一起,如认为技术员就是工艺员,实际上两者只是职能相当而不是相等。由于人们对职能和职称的认识模糊,不能认识到技师既是职称又是职能的双重性。
笔者认为,职称是规范化的职业档次,是人们在社会上所处地位的反映。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初级职称涵盖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中级职称是工程师,副高级职称是高级工程师,正高级职称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但缺少涵盖技术工人的低级职称,因此尚不能覆盖全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操作工的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称号,同时也是职能,其中应知、应会标准是技术工人职能的具体化,工作实例是技术工人的实际工作,能反映从事的工作岗位。技师和高级技师称号既是职称,分别属工程技术人员的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也是职能,负责完成部分高级作业、现场技术操作指导和工艺服务,或负责工艺试验,是工艺人员中的施工人员或工艺试验者。
我国在1954-1956年实行职务工资制时,曾规定技师的工资等级与工程师相当,条件是工人技术等级在六级以上、现从事技术工作者,这规定至今仍适用;在实践中,有些单位将从事技术性管理工作的工人出身干部也定为技师。在“”前后上海市又任命一批工人工程师,其中有“技术革新闯将”、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等,工人工程师大部分脱产从事技术工作,也有少数留在生产岗位从事高技艺性劳动;在1980年,又根据本人的文化技术理论水平和工作情况分别套改为工程师或技师。后来人事劳动部门提出在企业中开展工人技师评定,选择技术工人中尖子,授予工人技师职称,与工程师相当,但不占用干部编制。另一方面劳动人事部门又提出在事业单位系统,在有些部门或地区实行技师聘任制,并开展技师职务考评工作。上述情况说明我国对技师设置问题的认识有摇摆,政出多门,前后不一,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未能统一,尚未定型。
这里顺便提一下英文字technician的翻译问题,可译为技术员(职业档次和职能)或技师(职称和职能);《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中,将从事一般工艺工作的人员定义为技术员,而将从事工艺试验工作人员定义为技师,英文都是technician,顾名思义说明了在职能上技术员和技师具有对等性。
各国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的传统上也不一致。欧洲一些国家将经过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作为培养技术员和工程师的基础。如德国双元制的毕业生,几年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经行业协会的专门培训和考试成为师傅,也可通过二年制专门学校教育成为技术员。而德国培养工艺人员有两个层次,除了技术员(职能为工艺员)属一般工艺和工装设计人才以外,还有经过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的工艺工程师(职能为工艺师)属高级的工艺和工装设计人才,这点是可以借鉴的。另外,本文提出技师、高级技师,其职能为完成高级工作、现场施工指导和工艺服务,或从事工艺试验,具有较全面的技术理论知识、经验和较完整技能,属于一种工艺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应当进入而且实际上也已进入工艺人员行列,只是有人不承认技师具有职能罢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张逐步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但在实际执行中有摇摆,加上旧传统影响造成“唯有读书高,工字不出头”,学生争先恐后去读高学历,以致社会上产生技术工人短缺的状况,亟待做好人事劳动有关制度建设,改变当前倒挂局面。
必须指出,技师的具体要求是随着时展和技术进步而发展变化的,因此有传统技师和当代技师之分。以机械加工和机床产品装配调试为例,单一车工或铣工完成高级零件已成历史,因一方面高级零件的技术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机械加工分工细了或走向高级综合化,单一车工不可能完成机床主轴、长丝杆等加工工作,需磨工等配合才能完成上述工作;机械加工中正齿轮加工,由车工完成齿胚,然后由一系列滚切(或粗滚和剃齿)、齿表面渗碳淬火、磨或绗磨来完成,对伞齿轮或螺旋伞齿轮要通过特种机床和刀具加工来完成;同样单一铣工也不可能完成主轴箱的加工工作,还需经过镗工等配合,或由加工中心,才能完成上述工作。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机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机床的操作要求降低了,而对各道工序的刀具位置、空行程工作行程以及切削参数等的调整,则增加了要求,这是一种心智技能要求高、操作简单熟练的高技能。以产品装配调试为例,这是以钳工为基础的工种和专业工艺,但其对钳工传统手艺要求降低了,只需要简单的榔头敲击、锉削、錾削、锯割、钻孔、攻丝即可,现需要加强立体画线、轴瓦研配、部件研配和装配手感手艺,机床床身导轨可用铲刮机铲花(若对修理钳工,还需要铲刮手艺),因为机床床身导轨已经铲花、表面硬和绗磨,总装时只要对其相关部件配合研磨即可;若为精密机床,还可采取静压导轨系统;对装配质量的检查,早已不靠听运转声来判断,而是靠各种仪器、仪表来检测;机床装调技师同样要求较高的心智技能和动手相结合的高技能,如能看懂机床装配图、总装图和主要零件图以及电气原理图,能根据机床性能要求进行装配和调试。因此当代技师是以工艺划分类别,再划分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级,如一般机械加工技师、局部机械加工技师(可分为车磨、镗铣、齿轮、大件等)、高级机械加工技师、一般机床装调技师、数控机床装调技师、高端机床装调技师等。当代技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降低了,而心智技能要求提高了,所需的技能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完整的高技能,所需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理论水平要求相应地提高了,对技师要求具有高中文化和一般的或局部的工艺理论水平,对高级技师则要求具有大学专科文化水平和全面深入的工艺理论水平。过去强调经验积累,现在需进行较多的工艺试验。我认为学校不可能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论点早已过时,完全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师,在学校打好基础,工作两三年后即成为专业技师。
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有一批高技艺或高级作业的生产者、技术工人出身的施工人员、工艺试验人员和高水平的智能操作人员,这批人的出身主要是技工学校等中职毕业生,需要解决职称以利于发挥其积极性和促进其队伍成长。某一机床厂有一位中专毕业生长期做钳工,能胜任外圆、螺纹和齿轮磨床的总装和调试工作,被派往美国从事产品技术服务,够得上评高级技师,也可评为工程师。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某汽车零件公司系统内技工大多为技能亚型,即熟练工(技术等级只有初级和中级),有一次要在工人中找一些有绝招的尖子评工人技师,结果非常难找,最后找到一名车工中的熟练工,单一做加工活塞环外圆用的凸轮(特殊曲线)的上报充数。这说明要根据技术操作人员的不同类型,按照不同条件来选取评定技师,不能把高级工与技师混为一谈,不能取消高级工,不能搞一刀切。
五、技工―技师系列等级制模式
为了全面培养懂技术、会操作、会管理的操作技术人才,可以按照工程技术人员的阶梯状人才结构系统,以及技术操作工人分类来确定技师、高级技师的条件,可在技术操作工人及延伸中试行下列技工―技师等级制。由于智能型操作人员情况多样,难以归纳,本文先针对技艺型和代表性技能型操作员工,提出其各个级别在职能上的原则要求,列表如下:
机械类的技能型(技术操作和延伸)员工,按工艺性质可细分为:机械加工、各类产品装配调试、铸造、锻压、焊接、冷冲压等专业。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行动指南,围绕市教育局教研室下达的幼儿园研训工作要点和本园工作目标,以深入贯彻新《纲要》为核心,以实施新课程为重点,以园本研训为抓手,以教学评比为载体,以促进师幼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教科研先导、服务功能。立足本园特点,挖掘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努力提高幼儿园教科研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研组建设,创建“学习研究型”教研组建设,扎实开展新课程备课。
2、结合新课程实施,加强区域活动专题研究,优化区域设置,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区域活动科学性和实效性。
3、加强课程园本化专题研究,形成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完善园本课程。
4、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完成平湖市级、园级各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推广,提高教师的研究分析能力。
5、通过教师园本培训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为跟进式研究”。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1、强化教师理论学习,每位教师重视自身学习,每天保证一小时的自学时间,学习新《纲要》、《幼教》杂志、《教育信息资料》、《幼儿园课程指导》,结合课题研究重点学好一本理论书籍,做好理论摘录。
2、中心各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单周三、四、五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双周利用周六进行活动,村幼教师每两周开展一次。各教研组要制定好教研活动计划,以新课程备课为重点,通过研讨,提前一周安排好周活动计划,研究制定适合本年级幼儿特点的活动主题,鼓励教师教师全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体性,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教研活动。
3、组织开展三次全镇性的大教研活动,10月15日安排园级“双高”课获得者进行教学汇报,11月5日将邀请平湖市名师——实验幼儿园的马建英老师送教下乡。12月17日本园将组织一次市级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4、有计划地培养骨干教师,利用省市级开展的各种研训活动提供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及时了解、掌握新课程改革动态,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促进课程改革。
5、指导帮助青年教师,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与结对的实验幼儿园联系挂钩,本学期将隔周一次派小班的三位教师向实幼教师学习。版权所有
6、研究并实施各级立项课题,确定园级研究课题,各教研组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根据研究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利用周五课题活动日时间做好每月一次课题组研究活动,组织进行交流并作好记载。
7、根据新课程实施情况,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撰写教学分析,提高教师的研究分析能力。
8、组织评选2005学年园级优秀论文,编印优秀论文集,出刊《幼教经验花絮》第八期。
9、利用周六时间开展教师园本培训,重点进行“一课多研”教学研究。共安排6次,见安排表:
200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园本培训时间安排表
时间内容学时辅导人或其他
9.17建构式课程理论学习3张勤华
10.29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大班三位教师
11.12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中班三位教师
11.26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大班三位教师
12.10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中班三位教师
1.7教学活动设计比赛6全体教师附:每月工作活动要点:
9月份
1、各教研组制定计划,确定本组主题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活动;
2、骨干教师参加市新课程教学研训活动;
3、召开教研组长会议;
4、上交“双高”课参评材料;
5、立项课题研讨交流活动;
6、建构式课程理论学习。
10月份
1、园级“双高”课获得者教学汇报,并参加市级比赛
2、园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编印优秀论文集,推荐优秀论文市级参赛;
3、出刊第五期《幼教经验花絮》;
4、主题实施分析交流;
5、“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
11月份
1、平湖市名师送教下乡活动;
2、参加市新课程实施汇报交流;
3、推荐教学案例、教师论文参加省、市两级评比;
4、开展课程园本化专题研究;
5、“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
12月份
1、开展新课程教学与区域活动相结合、课程教材与乡土教材相结合专题研究。
2、组织市级新课程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3、“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
1月份
1、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研究;高职教师;工程社会学
收稿日期:2023-09-17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面向高职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探索与实施”(13SB0408);德阳市金桥工程“基于ANSYS的
大余量机加工过程避免共振技术推广”
作者简介:傅骏(1973-),男,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
造、职业教育。
随着对工程研究的深入,哲学家们在“工程哲学”之外又提出了“工程社会学”的概念,其标志为李伯聪教授主编的《工程社会学——工程共同体研究》(下文简称为《工程社会学》)的正式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工程社会学的探索性的理论专著,是中国哲学家们在开拓工程社会学新方向和新学科方向迈出的第一步[1]。
工程社会学指出,人们通过工程共同体来完成各项工程的决策、设计、实施、管理;现代工程共同体主要是由工程师、工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工程社会学》对他们进行了逐一的详尽的研究。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者”也应该进入工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本文以某高职学院为例,对其中的专任教师进行了基于工程社会学的考察。
一、研究的意义
(一)工程社会学
哲学家们最先注意到了科技和科学的区别,将技术从科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工程又作为一种独立的考察对象进入了中外哲学家的视野,中西方几乎同时创建了工程哲学[1][2]。跨学科视野的工程研究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奇妙的画境,很多熟视无睹的现象开始被用哲学的眼光进行研究。继工程哲学诞生以后,工程社会学又应运而生。
工程社会学认为,工程不同于科学、技术,工程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改变自然界的活动。工程活动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但通过工程活动改变了自然的面貌,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工程社会学就是研究这些关系的学问。对工程活动不但必须进行技术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研究、伦理研究,而且必须进行社会学研究。[3]
(二)工程共同体
工程社会学提出,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其集体性和社会性,工程活动的基本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工程共同体。从事现代工程活动的工程共同体是由工程师、工人、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如果把工程共同体比喻为一支从事工程活动的军队,那么,工人就是士兵,领导和管理者相当于各级司令员,工程师是各级参谋人员和参谋长,投资人则相当于提供军需资源和保障资源供应的后勤部长。从功能和作用上看,如果把工程活动比喻为一部坦克车或铲土机,那么,投资人可比喻为油箱和燃料,领导和管理者可比喻为方向盘,工程师可比喻为发动机,工人可比喻为火炮或铲斗,其中每个部分对于整部机器的功能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3]
(三)职业教育者
李伯聪教授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根据工作情况、社会声望、知识构成以及福利待遇,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工程共同体中的工程师和工人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工程师可粗略地划分为工程技术应用类工程师、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类工程师、工程管理类工程师;工人可大致划分为普通工人、高级技工、“灰领”工人、工头、农民工、下岗工人等。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下文简称为“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工程共同体中的工程技术应用类工程师和“灰领”工人。
对工程师和工人的培养和培训主要来源有两类,第一类是职业学校教育,第二类是工厂中对工人的在职技术培训。笔者提出的“职业教育者”是指承担培养和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和承担在职培训的企业老工人。李教授对这些企业老工人进行了简短的叙述,“有些老工人在向新手传授技能时表现出特殊的能力,善于选择精巧的比喻、类型和模型,以自身的丰富经验和阅历为基础,旁征博引,能使接受者得到更大的启发,获得更多收益”。那么,承担职业学校教育的高职学院工科专业教师(下文简称为“高职教师”)也应该在工程社会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已有一些课题和论文对高职学院教师的情况进行了研究[4][5][6]。它们主要针对个体的培养培训等方面予以考察,还没有涉及高职教师这个群体的总体考察。本文基于工程社会学视角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予以了考察。
二、基于工程社会学的高职学院工科专业教师考察——以某高职学院为例
某高职学院属于省级部门主管,省市共建,由国家重点中专建设而成,经过10余年飞跃式的发展,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因此,对该校工科专业教师进行基于工程社会学的考察具有典型性。
该高职学院在职人员分成教学、行政、工勤三大系列。教学人员又称全职专任教师。全职专任教师按专业群分成教学系部,系部内部按专业方向组成教研室。
(一)专业教师的组成
专业教师由上述教学系部的全职专任教师、“双肩挑”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
1.全职专任教师是指在教学一线承担主要专业教学任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本系部教师。又分为理论教师、实训教师、辅导员。
2.“双肩挑”教师是指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承担部分理论课程的行政岗位人员。
3.校外兼职教师是指具备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承担部分理论和实训课程教学的企业人员。
(二)全职专任教师
全职专任教师是专业教学的主力,他们的现状对办好高职学院、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有重要意义。学院从业务能力提升、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关心年轻教师,如给予优厚待遇,提供多种进修机会等。
1.培养与培训
对新进教师实行助教制度提升教学能力,要求在规定期限内获得教师资格证。对全体专任教师进行学历和技能能力的提升。
(1)助教制度
工科专业教师在校期间都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新教师必须首先接受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高校教师理论知识培训,获得“高校教师资格”。学院实行助教制度,为每位新教师指定导师进行一年的培养。助教在完成相关培训任务、履行助教职责和教育教学行政辅助工作基础上,经学院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任课资格。
(2)学历和技能提升
专任教师在符合学校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申请攻读学位。系部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支持和鼓励专任教师到高校进修、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青年教师在职读研、读博。充分利用假期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基本技能培训;利用假期安排专任教师深入到工厂、企业实习实践,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培养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获得教师资格证和工程师技能证的教师。经过多年来的坚持实践,进校两年左右的全体专任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均具有技能证书。
2.人员结构
无论是在全国重点中专时期还是建设国家示范高职期间,该学院严格高标准进人,从学历和企业实践经验两方面入手建设高水平的全职专任教师队伍。大约从10年前起,专任理论教师就必须具有硕士或以上学历,本科生承担实训任务和辅导员等工作。从3年前起,专任理论教师原则上要求博士研究生或者企业工作15年以上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在校内不唯学历论,非常注重企业经历。
按岗位、学历和是否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全职专任教师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七种。
(1)全职理论专任教师
①工科院校的工学学士,在企业工作15年以上后调入学校,具备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以上职称。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
②工科院校的工学学士,毕业后来学校工作,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
③工科院校的工学硕士,毕业后来校工作,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
(2)全职实训专任教师
①工科院校的工学学士,毕业后来学校工作,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
②其他,主要是学历为中专、专科的实训教师。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绝大部分年龄已在50岁以上。
(3)辅导员
①学士,年龄在25岁以上,是辅导员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硕士,年龄一般在25岁左右,占极少数。
3.现状及分析
在此仅从职称结构和学历提升两个方面予以考察全职专任教师的现状。
理论教师由于专业教学的需求,无论是学院还是教师本人,对职称提升和攻读学位方面都抓得很紧,学历提升相对较快。经常深入企业实践,容易获得职称晋升的各项科研成果。该学院高级与正高级职称全部为理论教师。获得省级和部级教学名师荣誉的也全部是理论教师。
由于历史的原因,实训教师的待遇和收入相对于理论教师要低些,甚至实训教师在心理上也觉得地位比理论教师低些。随着年轻的实训教师陆续获得在职硕士学位,如何进行管理,鼓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是摆在高职学院领导面前的重要问题。
辅导员基本上出身非教育、非思政专业,几乎为工学专业学士,极少部分为工学硕士。由于不直接承担专业教学,对学历提升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紧迫性。又由于经常陷入学生事务性工作,不容易得到职称晋升需要的各项成果,直接导致辅导员的职称普遍不高。导致部分学生非常看不起自己的辅导员——“才是一个本科生,还来管我”,使辅导员在面对学生时信心不足,开展学生工作时受阻。建立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情况的职称晋升途径迫在眉睫。
(三)双肩挑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
1.双肩挑教师
“双肩挑”教师是指学院部分具备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的行政岗位人员,他们在行政职责之外,还承担部分理论课程教学。他们一般都出身教学系部,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
2.校外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或技师承担理论和实训任务。理论课教师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实训教师要求取得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校外兼职教师聘期满三年以上者,经本人申请,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可申报晋升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其申报费用由学院承担。
三、结 语
以某高职学院为例,对高职学院工科专业教师进行了基于工程社会学的考察。专业教师包括全职专任教师(理论教师、实训教师、辅导员)、双肩挑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对三者进行了初步考察,将全职专任教师划分为三类七种。全职专任理论教师无论是学历还是职称提升都较快。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鼓励实训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是摆在各级教育部门面前的新问题。
工程共同体是由工程师、工人、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工程师和工人的培养和培训是在高职学院和企业完成的,高职学院教师和企业承担指导任务的老工人统称为“职业教育者”,职业教育者是工程社会学中的重要一员。工程共同体暂时没有他们的位置,这应引起哲学家们的重视,亟待哲学家们从理论上予以解决。还有其他教师如学生处和团委工作人员、就业工作指导人员,在这其中从工程社会学角度考察处于什么地位,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工程社会学范畴的重大课题。(感谢四川大学田长浒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伯聪.工程社会学的开拓与兴起[J].山东科技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23,14(1):1-9.
[2] 李伯聪,成素梅.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发展—李伯聪
教授学术访谈录[J].哲学分析,2023,2(8):146-162.
[3] 李伯聪,等.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M].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
[4] 黎凤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教师发展的思考
[J].职教论坛,2023,(5):74-75,78.
[5] 金莱.社会支持对高职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关系的
调节作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7):87-
89,92.
[6] 袁年英.高职教师培养培训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23,(4):178-179.
Based on the Sociology of Engineer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FU Jun, CHEN Bo, LU Wan-qiang, YIN Guo-fu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我院成人教育开设专业数、学生数逐年增加,给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我们从调整医学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着手,实行成人教育教学、学生工作院系两级管理。成教主管部门、各专业系部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成教主管部门负责整体协调成教管理工作,完成各专业的招生入学、教学进程安排、统考课程组织、毕业工作等;各系部由系领导分管成教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班主任负责各班学生的管理工作。各系部按主管部门下达的要求完成所属专业的教师聘任、课表编排、考务等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学籍、考勤管理等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作为一线管理者,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同时还承担学习环境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在学生面授期间和自学期间,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有效引导、督促的作用。院系两级分层管理有效改变了成人教育教师、学生之间的空间分离状态,切实加强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
2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效
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院成教管理部门改变单一的集中面授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面授教学、网络课件教学、多媒体互动教学、网上作业答疑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并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形式,力求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建立班级群是进行多元化教学的前提保障。班级群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班主任、各课程任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学管理者、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媒体互动教学。在面授前,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学习;在面授期间,任课教师在班级群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学生在学习网络课件及相关资料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积极讨论和互动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标。同时,医学成人教育的学生在工作中或学术上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利用班级群这个平台相互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与学生共同探讨专业、课程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及发展,由单一的教师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合作者、共享者,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多媒体互动教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的合作性得到充分体现。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培养目标
医学成人教育的学生来自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经验,他们希望通过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并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实践教学作为成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2]。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学任务,同时聘请医疗行业中临床实践能力强的高资历教师作为成人教育的兼职教师,使学生接触到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综合素质是十分有效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有效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如将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应用于血液学检验、病理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严把毕业论文关,提升专业科研能力
针对往届成教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规范管理,提高医学成教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在成教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中注意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地位,加强诚信教育,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积累原始数据、搜集资料并阅读相关文献,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基础性工作。在医学统计学、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炼总结,提高毕业论文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研究兴趣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前沿知识,指导学生立足工作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合理选题。实习阶段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关键阶段。在实习动员时将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撰写方法与步骤以及论文评审的评分要求、注意事项等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按专业将学生分组,每组安排专业教师作为论文指导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答辩是把好毕业论文质量关的最后环节,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程序、严格答辩评分要求、客观评定学生毕业论文、对存在问题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善教学考核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梯队 分级管理
[作者简介]刘水涓(1981-),女,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师资管理。(天津 30045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73-02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主要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中指出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实践和完成,但当前高等职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偏低、能力结构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阻碍。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促进高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使高职教师整个群体和教师个人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梯队建设理论的分级管理制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立足于系统设计、整体发展的高度,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师队伍的特点提出的一个构想,它可以较好地实现师资队伍个性化管理,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梯队的组成
在分级管理构想中,将高职教师分为五个梯队,即见习教师、合格教师、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将全体教师纳入分级管理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人才梯队”建设理论中只囊括骨干教师及优秀学术人才的做法,这样有利于掌握师资的整体状况,有利于教师集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1 见习教师。见习教师是整个高职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这类人员主要包括学校刚刚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或从企业中引进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师资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本梯队人员的素质也同样决定着今后整个师资队伍的走向,所以学校应当严把“进口关”,尽可能从“211工程”等名校中遴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对于有工作经历并专业对口的人员,严格考核,择优录用。
2 合格教师。合格教师是指见习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践历练后,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对高职教育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根据大纲要求顺利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胜任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对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和领会,和学校及学生建立了较深的感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进行考核鉴定。该梯队人员是整个教师队伍的基础,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同时也是流动性最强的。
3 主讲教师,主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经验,能够同时胜任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训实操。所以主讲教师原则上都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即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或是技师、程序设计师等。作为未来骨干教师梯队的“后备军”,学校应加强该梯队教师的培养和考核,鼓励他们在职进修、培训、顶岗实践,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
4 骨干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的定位。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能胜任两门以上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并且教学效果良好,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又可以在诸如教学建设、制定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撰写课程大纲及进度计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骨干教师应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他们熟悉一线、注重技术的应用、有现场工作经历和相关操作技能,并能在日常教学中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今后面对就业时可以实现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骨干教师是整个梯队建设的核心。
5 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该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学风,学术造诣深厚,思维活跃开阔,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在某一专业进入前沿领域,并能团结、凝聚全体教师进行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教学科研等专业建设的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人才,是整个教师梯队中的领军人物,其积极性的发挥与否对专业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做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就是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二、教师梯队的分级管理
1 梯队的组建,教师梯队的组建有利于激励教师,使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快速成长。此项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在制度上、思想上和组织领导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出台一套相关文件是做好这一准备的最好体现。相关文件应包括《见习期满考核认定办法》《青年合格教师评选办法》《主讲教师评选办法》《骨干教师评选办法》以及《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等,这一系列文件规定了各梯队人才选拔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选拔的范围和条件、选拔程序和步骤。在文件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倾听基层教师的心声,吸收新观点、新思想、新办法,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加强宣传,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在评选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根据文件精神,将抽象的评选条件变为具体的评分标准,这有助于评选的可操作性及公平性;第二,充分发挥现有各级组织的作用,严格评选程序,层层审核把关,确保评选工作的公正严谨:第三,打破传统,鼓励“破格”申报,同时在系部报送候选名单时不限定名额,最大限度地为优秀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
2 梯队的分级培训。高职院校中传统的师资培训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沿袭普通高校的培训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内容流于形式,脱离实际工作需要;方式单一,无法激起教师的热情和兴趣;缺乏团队交流,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自我学习和摸索来提高自身整体水平等。分级培训通过运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理论,针对高职教师梯队的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培训方案。
第一,入职培训。入职培训的主体是见习教师。培训内容有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包括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师德教育、教师行为规范等内容;校本培训,包括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宗旨、各专业培养目标介绍、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规范及学生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功训练,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的学习。培训方式可采取讲授、自学、座谈、观摩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通过人职培训使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了解高职教育特点,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缩短成长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第二,提高培训。提高培训的主体是合格教师和主讲教
师。培训内容有最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包括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最新政策、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等,学校可以将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实现共享,方便教师自主学习;知识体系的更新,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内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实训实操能力的提高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培训可以通过教师顶岗实践、完善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包括教学交流学习、观摩优质课、听优秀教师的汇报、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培训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培训需求,各基层系部可根据教师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做到按需培训,有的放矢,既降低培训成本,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提高培训可以使合格教师尽快成长,通过自身努力晋升主讲教师,而主讲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提高完善,高骨干教师的标准越来越近。
第三,骨干及专业带头人培训。是指针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训体系,主要内容有教学方法研究与课程改革,包括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动向、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战略与理论等。培训方式可以采取专家讲座、集中学习等。学校应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横向交流,选送专业带头人出国考察,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强骨干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的联系,鼓励老师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提供智力支持。这些内容的开展有利于夯实骨干教师的职业基础,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锤炼专业实践技能,从而为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团队管理能力培训。专业带头人既是学者,也是管理者,应具备组织管理本专业教师团队的能力,所以诸如人力资源、组织运行管理、人际沟通协调等内容也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课。
3 梯队的分级考核。第一,要制定各梯队教师的考核内容和标准,这和评选阶段的任务类似,关键是做好相关文件的制定工作及考核的组织管理。针对梯队的不同群体,考核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结合培训内容对考核项目及合格标准进行设定。见习教师重点考核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功;合格老师重点考核教学常规及效果;主讲教师重点考核实训课程的操作和课程设置安排是否科学合理;骨干教师主要考核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中骨干作用的发挥程度,在生产、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方面的业绩等;专业带头人主要考核专业开发、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本专业或专业群教学改革与实践技能培养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本专业(群)教师团队培养工作等情况。
第二,考核分ABCD四个等级,A级为优秀,学校会给予一定的奖励,连续2次考核为A。在其他条件也满足的条件下,可以参评高一等级梯队的评选;B级为合格,证明在该次考核时段,教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保持原梯队等级待遇不变;C级为基本合格,若连续2次考核等级均为C,将下降一个梯队等级,可以说考核成绩为C是对教师出示了“黄牌”,提示其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D级为不合格,将降至下一梯队等级。在考核中,无论哪个梯队的考核,均应以教学质量及效果的测评为重点,对各级人才实施动态管理,每学期考核一次,每学年组织一次梯队评选,做到各级人才能上能下,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第三,严格考核程序。从教师自评、系部初评到考核小组最终审核评定,考核标准要严格按照文件执行,做到公平公正。在考核的组织上,各系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督导处等要积极配合,从佐证材料的认定、评分表的审核等,逐一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第四,制定与考核文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考核优秀可以获得学校设立的专项奖励金;晋升高一等级梯队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每月有专项特殊津贴;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聘职称、评先增薪等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教师梯队分级管理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分级管理将教师分为五个梯队,每个梯队都有明确的评选条件和考核标准,每次评选及晋级都是一次良性竞争过程,在竞争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差距,找出努力的方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分级管理下的教师队伍是个相互衔接的人才阶梯,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晋升高一等级,并最终登上最高点。这种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激励作用,而这种激励会进一步强化竞争,从而起到一个强大的推动作用,促使教师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2 有利于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但是我们也不能奢望其能自然形成。学校想发展,就要依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学校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可以加速其成长速度,缩短成长周期。这正是我们梯队分级培养的最终目标。分级管理有利于教师找到自己的定位,促进其角色意识的形成,而这种角色意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得以激发,在各项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使教师结构更加合理。高校教师人才流失现象如今仍然比较普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等高水平人才。因此,如何稳定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对教师实施分级管理,形成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并配合一定的激励政策,奖优罚劣,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加宽松优越的学术环境,既满足了教师的物质需要,也满足了教师的精神需求,从而在稳定师资队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分级管理制度可以不断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制度化的各梯队人才评选、培养、考核等环节,使学校师资比例结构逐步合理,并可以使每个梯队的人员比例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学校可以根据梯队具体情况,调整某一梯队的培养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形成更加行之有效的决策。
四、教师梯队分级管理的几点思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