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教案(精选5篇)
化学键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导学案重新构建
任何一种形式的课前准备和课后练习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理解甚至掌握某些知识。对某事物的初次接触在人的大脑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很多时候老师们也会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在课堂上若能一步到位远远优于课后弥补的效果,那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要让学生能更愉快、轻松且能达到一定效果地自主学习,老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学案就成为当前教育模式下的产物。导学案首先是老师集体备课,但教师不能将导学案上的内容照搬到课堂,而应针对教师自身及学生的情况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修改,融进自己的创意。
笔者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对导学案中的部分知识进行了重新构建。
1.用最简单的思维解决问题
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的形成和变化,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相对较难理解。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的理解还比较容易,但在做题时判断某些物质中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时显得不太容易,所以笔者建议在导学案的重新构建时对这类练习的重新构建思维简单化。离子键一般由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对于高一常见的物质来说可以直接让学生通过元素种类来判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的化学键为离子键(NH4Cl、AlCl3除外);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的化学键为共价键(NH4Cl、AlCl3除外),同种非金属元素对共用电子对的作用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移,为非极性键,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对共用电子对的作用不同,共用电子对偏移,为极性键。
例如:判断下列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NaF:Na为金属F为非金属故为离子键;CH4 :C为非金属H为非金属故为共价键; H2O:H为非金属O为非金属故为共价键;H2:两个氢原子相同为非极性键;CO2:C为非金属O为非金属故为共价键; HCl:很多同学会受必修1中的电解质的影响认为在溶液中它会电离出H+ 、OH-所以存在离子键,而从元素的种类来判断就比较轻松,H为非金属Cl为非金属故为共价键。
2. 用最机械的步骤
电子式的书写式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同学们刚开始书写某物质的电子式时,特别是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是拿着某元素就开始在它周边点八个小黑点,不认真分析两元素间共用了几对,即使将共用电子对判断清楚了孤对电子又乱点。所以,在刚开始作为例题讲解时就重新构建出固定的步骤,按步完成。
如:CO2电子式的书写,书写步骤:
a.判断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碳氧都是非金属故为共价键)
b.确认每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及确认哪些原子间会共用几对(碳最外层四个电子还需要四个电子才能达到稳定结构,氧最外层六个电子还需要两个电子才能达到稳定结构,故碳与两个氧各自共用两对)
c.排好原子的位置(O C O)
d.写上共用电子对(O :: C: :O)
e.再写孤对电子 碳只有四个电子已经画出就不再画了,氧共六个电子各自已经画出两个,故各自再画四个电子 ( :O :: C: : O:)
3.重新构建合理的实验
学生是通过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初次认识原电池的原理、正负极、电子的流向、溶液中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带个苹果来教室为做水果原电池的实验做准备,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事物带入课堂,让课堂生活化,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且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
4.用最简洁的语言
化学平衡属于难点知识,同学们在刚接触平衡判断时显得比较困难,所以在讲解时一定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它的特征可以根据概念总结为逆、等、动、定、变。对一个可逆反应有没有达到化学平衡就根据它的特征中的“等”和“定”来判断。
“等”即是V正=V逆 (对同一可逆反应的不同物质就要求一个表示正反应速率另一个表示逆反应速率且他们的比值等于方程式的计量系数比)。形如:
A + B C + D
对于这样的可逆反应,A、B的消耗速率及C、D的生成速率都是指正反应速率;A、B的生成速率及C、D的消耗速率都是指逆反应速率。从化学键的角度:A、B化学键断裂的速率及C、D化学键形成速率都是指正反应速率;A、B化学键形成速率及C、D化学键断裂速率都是指正反应速率。
例如:下列哪种说法可以证明反应 N2+3H22NH3达到平衡状态()
A.1个NN 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N 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H—H键断裂
D.1个NN 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A中氮氮键断裂时正反应,氢氢键形成是逆反应且比例为1:3,故正确。B中两个都是指正反应,故不正确。C中两个都是正反应且比值不对,故不正确。D中氮氮键断裂时正反应,氮氢键形成也是正反应所以不正确,这里一个氨气分子中有三个氮氢键,两个氨气分子就应该有六个氮氢键故比例关系是正确的。
“定”即“变量不变则平衡”。该标准能否作为平衡的判断标准首,先得分析它是一个恒量还是变量。
例如:某温度下,在一固定容积的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H2(g)+I2(g) 2HI(g),下列情况一定能说明反应已达到限度的是()
A.压强不再随时间而改变时
B.气体的总质量不再改变时
C.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再改变时
D.单位时间内每消耗1molI2,同时有2molHI生成时
同一反应式中,压强与气体的计量系数密切相关,而该方程式中反应物一边系数之和为2,生成物一边系数也为2,故压强会一直保持不变即它在这里是个恒量。反应式中所有物质都为气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这里气体的总质量也是个恒量,故A、B中的量都不能作为平衡的判定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地反思,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及一定的教学技巧,并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出学生严谨、敏锐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化学键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导学案;高效课堂;化学;应用
分组式学案导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引入高中化学教学是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关键,导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分组式互动发现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分组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学案导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由“教”转“导”,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学案导学”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思路改变,以“学”为重点,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效率。导学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性,创新性地设计导学案,问题设置由易到难,基础知识―强化巩固―创新拓展,学案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各个发展水平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并获取知识。分组式学案导学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式学案导学运用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实效,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在学案导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探究,大胆尝试,恰当设计导学案,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二、分组式学案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1.做好课前预习是分组式学案导学实施的前提
课前预习是学生的自学环节,教师在课前把班级学生分成小组,向各小组发放导学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自学教材内容,简单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解决,通过课前学习形成知识点,对于讨论后,仍然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负责记录。例如,教学“钠与水的反应”时,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初步了解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教师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找出重难点,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在上课前,收回导学案,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整理出学生在预习中感觉困惑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设计,依据“学案”预习新知识,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在预习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相互交流,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解答。通过预习,了解教学内容,师生合作设计教学目标,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同步发展,把握重点难点,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2.小组合作交流是分组式学案导学实施的关键
学生通过预习,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教师要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知识,建立小组合作形式,实现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前提。例如,教学“钠与水的反应”时,在学生初步了解钠与水反应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把学生分成小组,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角色和分工,各小组做实验,边做边思考,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金属钠切开后的颜色变化,思考变色的原因,将金属钠投入水中,让学生观察,钠在水中剧烈运动,发出声音,并很快消失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分析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让学生触摸烧杯外壁并说出感觉,观察烧杯中水的颜色,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3.反馈评价是实施分组式学案导学的完善
各小组组长总结本小组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成果,组内成员补充评价,总体考查小组成员的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团结合作精神、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人人进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归纳知识点是分组式学案导学画龙点睛之笔,教师的总结力求清晰简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共性问题,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补充归纳,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构建完善认知结构。例如,教学“钠与水的反应”时,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点,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经历合作过程,学会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分组式学案导学是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模式,分组式学案导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均照,张英锋,马子川.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及小组合作研究实施的感悟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03).
化学键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设计策略;实施策略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理念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编写教案化
教案的关键点在于教师的讲和如何讲,在这里教师为主体。学案的关键点在于学生的学和如何学,在这里学生是主体。多数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思想转变不够,把学案的要求详细化,规定学生的学习思路,呈现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2.编写知识罗列化
多数老师在编制导学案时,照本宣科,教材怎么写就怎么编。
3.编写形式化
导学案编写要有梯度,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
二、优化导学案的设计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使用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关系,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能更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更宽广。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确立目标
教师首先熟悉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学习目标,并将其展示在“导学案”上。上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自学与交流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把本节的知识点全部呈现为填空题,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解决自己会的知识点,再有选择性地自学,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展示与思考
经过刚才的自学及合作,让各小组选代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解决了部分问题,对于疑难问题,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4.探究与合作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随时提供有关的信息,关注问题讨论的效果,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引领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5.总结与巩固
检测练习的设置要求分层次,有梯度,突出重点,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练习进行批阅,及时反馈信息,随时矫正补救。
三、优化导学案的实施策略
根据多年的经验与体会,我认为学案的实施分以下几步:
1.课前发放学案
教师将学案整理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预习。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例如:要求学生找出书中的重难点及疑难问题。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学生预习的情况,使讲解更具有针对性。
2.组织课堂教学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教师提问程度较低的学生,也可生生之间互问。对于重难点知识,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密切关注,及时启发、点拨。学案中的练习题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讲评。这样既巩固所学,又得到及时锻炼,同时教师也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了依据。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下列两种模式:
启发式:提问―讨论(探究)―归纳。启发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疑难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与拓展延伸。
案例:根据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推测氢氧化钠溶液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根据所给仪器,合作探究。(1)回顾知识:两种常见的碱均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试液变红,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2)根据所给药品和仪器,分小组合作探究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设计的方案如图1、图2、图3所示。
■
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3)教师也提出一个实验方案(如图4),由学生来进行评价。(4)实施方案,并得出结论。(5)反思评价: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另一个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发散式:总结―探讨―应用。发散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复习课,为了更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讨、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查缺补漏,提升能力
化学键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效课堂
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鲜明地表达了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因此,在教学的关键是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这最终归结为学生学得怎样、会不会学习。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进行了学案导学实践,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学案导学”的实施情况谈谈我的看法。
一、对学案导学的感知和认识
学案导学就是借助学案,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掌握自读自研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要清醒地认识到“导”比“灌”难得多,这也对教师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此我们也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好教学任务。
二、学案的形成
学案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
寒暑假放假前备课组长根据下学期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工,安排主备任务,假期教师准备和设计自己的学案。备课中,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弄清所备内容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精心设计导和学,准备教学资源,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学习方法,精选检测题,初步形成融入自己教学思想的个案。 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中心发言人主讲学案。然后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对设计的学案进行二次修改,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导学共案并再次印发给每位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利用听课活动,由主备人按照研讨过的个案上课,同组教师集体听课,根据课堂效果,课后及时调整学案,主备人确定可行共案。
学案在使用前,任课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层次差异和思想水平,结合自己的导学风格再度思考,再度优化,在众人智慧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再创新,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导学案真正一体化。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个人特色的导学案,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
三、学案的使用
学案的发放一般在授课前一至两天,让学生预习课本,自己动手去完成学案。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够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教师可采取收取或课前巡视检查完成情况,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精讲点拨,归纳总结。课后学生再结合教师的讲解改错整理,进一步巩固深化。
学案的一般结构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学点拨、练习检测”四个板块。自主学习是关键,合作探究是核心,导学点拨是提高,练习检测是巩固。要先学后教,先练后评。
在学案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教材,产生疑问合作交流,教师一般不讲,当学生提出疑问要求教师讲,教师才进行针对性讲解,关键性点拨和学习方法类归纳,最后进行检测、检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是学习的指导者,是学习的督察者,这就是理想的“学案导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学案导学的成效
从教学实践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法为主转变为以学法为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僵化知识转变为能力、方法的提高,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是有效的。
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思考”的解决。通过充分的讨论,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讲要少而精,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讲到学生困难之时,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强化弱点。不仅要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方法,讲思想。有了课前功夫,课堂教与学都更加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
学案导学成为一种模式以后,实现了资源共享,但是教师的个性优势被淹没,得不到张扬,不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案为学生提供新课程的预习提纲,有些内容在课前呈现,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案导学”的实施,学生课前预习用的时间过多,减少了做相应巩固练习及总结反思的时间,如何处理好预习、上课、课后巩固训练等学习环节所占时间的平衡是个问题。对于中下游的学生来说,在根据学案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太多,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且有的问题教师以为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自己解决了,上课时不再讲解,使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备课时提前时间太多,往往会导致教师思考不全面,缺乏对学情的诊断,对学案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六、学案导学的改进与提高
更广泛地激发教师的智慧与力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学案导学实施力度,进一步优化学案,增减栏目和改进内容,让知识“鲜活”,让能力“自然形成”,让学生爱学、乐学,将学案导学实施情况与备课组和教师评价更科学地联系起来,针对学情的变化作出适时迅速的调整,以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黄俊峰、袁方程,《自主探究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杂志》,2023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化学键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视频;MOOC;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6-0046-03
Abstract Then, the author chooses the current teaching video in the teaching and teaching more extensive model for further analysis, soas to make use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teaching video; MOOC; micro curriculum; flipped class-room
1 引言
国内外教育改革主要在于教师和课堂。2009年之前对视频案例进行的相关研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1)资源共享与交流[1],提出一种基于数字视频的协作学习模型;
2)教师的校本研究[2],通过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构建校本研修平台[3],利用视频俱乐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理论与技能的学习[4],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问题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专门用于大学课程的学习;
4)职前培训和观摩的资源[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视频研究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视频技术来实现,视频研究也逐步成为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6]。从国内外课堂教学视频研究有影响力的项目看来,如TIMSS、Teachscape、DIVER、TTMM、Video Club、INTIME、Kuayue、Chinaetlab等[7],用事实推动了视频研究的发展,也不断地开创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视频教学模式。
2 研究目的
通过调研文献信息,梳理历年来教学视频的应用模式,并分析相关的视频工具。
3 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数据收集 通过中国知网(又称“CNKI”),以“教学视频”及与其近似的词语“教学录像”“视频案例”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搜索,发表时间为2006―2023年,期刊的来源是“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经过筛选和剔除后,符合要求的文章有449篇。检索日期截至2023年10月15日。
数据分析 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SATI 3.2进行关键字分析,在自动生成的图形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内容。
1)文献的关键字。考虑到篇幅有限,将呈现出现次数大于10次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发现,围绕视频在教学上的应用情况,就目前来说,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教学视频、教学模式,还有微课、微课程、视频案例等,其关键词的出现次数相对较多。在发表时间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分界,以2023年为界,除了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应用之外,其余关键词出现的高峰期集中在2023―2023年期间,其中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基本处于逐年递增,而且发表的论文成果最多。
2)关键词的相似度分析。考虑到论文篇幅有限,在关键词共性分析上,抽取前10个关键词以期了解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情况,如图1所示。关键词之间的数据代表了其关联性的强弱,数据大小与关联强弱呈正比。从图1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与教学模式的关联性最强,这也说明了近几年在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中,非常重视翻转课堂的应用;相比其他关键词,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和网络课程与教学视频的关联性相对较强,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是教学视频早期应用的表现形式,当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微课与微课程的关联性表现比较强,微课的使用离不开微课程的开发,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发展。
4 研究分析
从对关键词与文献发表年份、关键词的共性分析中,再次验证了视频研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结合前人对相关研究类型的分析,以及当前视频研究的细致分析,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应用。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离不开视频的设计与开发,也有称为“颠倒模式”,即颠倒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教学视频和数字化设备,构建课外视频学习、课堂解疑的翻转课堂。在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从小学到大学,均有丰富的教学探索及成功的教学案例,如林地公园高中、艾尔蒙湖(Lake Elmo)小学、克林顿戴尔(Clintondale)高中、河畔联合(Riverside Unified)学区等。在引进与本土化融合进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成熟,其根本是借助数字化设备,实现课前视频学习、互动交流,达到传统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自定学习步调;课堂上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达到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针对部分地区数字化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还提出多种翻转方式,有交叉式翻转,渐进式之家校翻转、课内翻转、校内翻转,协作式翻转等[8]。
微课与微课程 微课是教学视频应用的最新形式,也是目前备受注目的研究方向。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借助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某一个知识点,与之匹配的还有导学任务单、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在视频制作工具上,可以选择交互软件,如Flash,也可以利用课堂录像、录屏或者PPT等工具完成。微课在教学应用上,集中在成人培训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师培训等行业。在内容设计上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而是选择模块与模块之间不存在内容依赖的模块[9]。
MOOC 慕课,又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相比微课程,其特点体现在大规模、大数据;相比网络课程,其教学视频的时间浓缩至10~20分钟,方便学习者利用不同的移动设备终端进行学习。慕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集中在高校,最早一批推广慕课的是国内外顶尖高校或制作团队,如国外的Coursera平台,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现在逐步向更大范围的高校延伸。
5 总结
本文通过量化研究和内容分析相结合,梳理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教学视频模式,为研究者提供了宽阔的视频研究视野。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那就是需要更为严谨的实证研究,通过应用视频在教育领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Armstrong V, Curran S. Developing a Collaborative Model of Research Using Digital Video[J].Computers & Education,2006,46(3):336-347.
[2]鲍建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校本教学研修的多功能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18-22.
[3]Sherin M G, Han S Y. Teacher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a Video Club[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2):
163-183.
[4]Choi H J, Johnson S D.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Video Instruction on Learner Satisfaction, Comprehension and Retention in College Cours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7,38(5):885-895.
[5]李英.面向范生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6]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7]孙众,马玉慧.课堂教学视频的力量:网络时代教师群体学习的新渠道[J].开放教育研究,2023(2):80-8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