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思想政治表现(精选5篇)

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文第1篇

XX,女,汉族,出生于XXXX年X月,未婚,中共团员,XX市XX人,本科学历,2023年于XXXXX毕业,同年7月至XXXX年X月在XXXXXX工作。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洁自律、工作表现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政治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旗帜鲜明的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重大决定,立场坚定,知行合一,思想进步,政治可靠,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道德品质方面,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品质上讲文明,懂礼貌,有社会公德,乐于助人,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对人热情周到,积极服务。为人忠厚诚恳,以诚待人,与同事工作上配合默契,日常相处关系融洽,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谦虚谨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

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文第2篇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穿人文精神的必然性分析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对人拥有这么多只是,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贯穿和加强人文精神势在必行。

(一)贯穿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恩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从“现实的人”出发,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生存、地位、社会关系、价值、尊严、发展等内容,并将其定义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原则和形式。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改善和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心理需求,努力发挥学生的潜能、素质和能力,致力于保证和满足学生在物质、精神等多层次的需求。

(二)贯穿人文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聚焦围绕“人”,也即大学生来做文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受国内外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们的思想状态也日趋复杂和多元,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成带来了严峻挑战。实践证实,只有以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客观需求为出发点,以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为基本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认同,而这一过程又始终渗透和贯穿着人文精神。

(三)贯穿人文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层面。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去要求人,忽视了教育的个体价值,学生的内在心理和情感被淡漠,这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力低效。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在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同时,必须注重增强其个体价值,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育者必须始终贯穿人文精神,遵循人的身心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致力于学生参与和接受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人文精神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辩证关系研究

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直注重于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却相对忽视和淡化了人文精神。面对十八大后的新形势,要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就必须在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探求真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将人文精神贯穿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实现其价值。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坚持和丰富人文关怀,又要运用和改进人文表达,全面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相互区别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和弘扬人文精神,要求教育者既要不断丰富和完备人文关怀的相关内容,又要改进和完善人文表达的具体形式,二者在诉求性上有原则区别。一方面,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础,它指出的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从事的涉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的人性化关怀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理性知识关怀、心理健康关怀、价值实现关怀、全面发展关怀等。其重点是在生活、学习、情感、心理、就业等方面为学生办实事,解难题等,难点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贫困生、学困生、心理困惑生、就业困难生等进行因材施教式教育,教育者需从细节入手,致力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人文表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它明确的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采用的具体人性化的路径、方法和措施,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课堂表达,日常管理中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课下表达,校园内种类繁多且寓教于乐的文化表达等。其重点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表达的现状,理解人文表达的多样化维度,目标是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表现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相互依存

唯物辩证法中内容和形式这一对基本范畴不仅相互区别,而且还相互依存,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也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决定人文表达。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律基础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又有对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的教化和疏导,这些多样化的内容都需借助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理论知识需要借助于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入情入理的语言表达和方法表达;其它多层次的人文关怀内容,包括满足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建构学生的精神信仰等,则需借助师生之间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校园文化表达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共同完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表达会反作用于人文关怀。人文表达的方式恰当,则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的实现,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换言之,只有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得当切合地表达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完成,其价值才能实现。

三、要素整合基础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统一研究

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是高校贯穿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实效性的有力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辩证统一,要求教育者善于挖掘和整合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基本要素,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认知度

主体是完成实践活动的主导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体是高校的所有工作人员,其中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等基本力量组成。实际上,所有人员都有实施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义务和责任,每支队伍也都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关怀。然而,受原有理论基础、知识结构、情感意志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主体队伍对人文精神认知的深浅程度不一,对人文表达多维度内容的认识参差不齐,对从事人文表达的手段和能力不尽相同,这些都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人文精神的坚持和弘扬。为此,高校除引导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之外,还需要有意识地通过开校会、下发文件、组织活动等形式,逐步提高所有人员对高校教育运行规律的把握程度,牢固树立高校教育中“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致力提升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中的理解度和执行度。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中介的科学性

中介是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联系和作用的必备要素,中介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具体实践中,也需要借助各种形式的中介,也即教育载体以及手段方法来完成。在中介的教育载体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运用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个性的日常化管理和心理咨询、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的新旧媒体平台等,实施对学生群体的知识关怀、心理关怀、德性关怀、终极关怀等内容。此外,在这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人文关怀中,人文表达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多样的,其外在形式主要有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片表达、音视频表达等,其中蕴含着人文表达主客体之间基于人的尊重、理解、平等基础上,运用的多媒体、电脑媒体、手机媒体等具体手段,以及采用的讲授、讨论、互动、导向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双主体间的协同互动性

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的理论基础

在大学中,设置了思修、毛概、马哲等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这三门课程是大学中的必修课,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的,都会要求学习这三门课程,这也就不难看出这三门课程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为了探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的理论基础知识,以下简要阐述了几个重要的政治思想理论知识内容。

1、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开展了十五大会议,在会议中正式将邓小平理论列入了党的指导思想,自此思想界中正式认可了邓小平理论思想,为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邓小平理论中,提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且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观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党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邓小平的理论思想,提出了要把邓小平理论思想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的体会相结合,总结生活中的经验,并在大学的学习中,结合历史的教训,灵活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总结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是以邓小平思想为思想基础的重要思想。在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中,提出了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该思想并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现今大学生阶段的根本目标,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3、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理论

在大学的思修课程中,学习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理论指导。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该思想理论的提出首次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概念。该思想理论的提出,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的生活中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让大学生能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

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学习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大学的思想教育现状中,却出现了许多不足,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太过枯燥、课堂的学习氛围差、大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种种原因导致许多的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这些课程中学习得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低。

在大学中,许多的大学生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思想政治这类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往往会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下根据大学的政治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有效性的提高大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效率的建议。

在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大学生讲一些现在人们关注的新闻上的会议内容,或者讲授一些现在国家热切关注的话题与新闻,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今的国家局势情况,与时俱进,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23)05-0130-04

建立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该研究领域必须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二是必须有指导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必须着力開展实际的研究。三个条件中,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能够建立的内在依据,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本质之所在。综观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许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更多地停留在对“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上,而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则研究得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在学科研究对象认识和把握上的一种失之偏误。因为,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展现出很强的科学性,不应无条件地承认某一既定的前提,而应对任何一个既定的前提作反思性的研究,并最终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或简单地等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它就只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以及教育内容的关系,只会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规律和方法,而不会对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前提条件作批判性的考察,因而必然减弱这门学科的科学性。本文在梳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争鸣的基础上,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三个角度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审视,尝试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新思考。

一、论点辑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学术争鸣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还在讨论,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现象论”、“规律论”、“关系论”。“现象论”主张将思想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学者提出应建立思想现象学理论,该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要从研究思想人手,将思想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和元概念。“关系论”的提出者是余仰涛教授,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称呼应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对象应该是思想关系,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思想上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研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该论点回避了学科研究对象在哲学命题上是否成立的疑问,将着眼点放到了实际问题上。“规律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

关于“一个规律论”。仓道来教授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本质及其发展最一般的规律。吕才明教授认为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以思想政治观点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还有学者提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并且强调说这是建立在对学科特定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逻辑起点及逻辑结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辩证关系基础考察上的。“两个规律论”以孙其昂教授和张耀灿教授等人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孙其昂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张耀灿等主张,“应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认为,“两个规律论”比“一个规律论”更能说明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张耀灿教授等人的观点在当前得到了学界许多人的认同。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用“思想品德”替代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特性。应该将学科的研究对象表述为“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发展规律”。

从上述争鸣可见,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争议和分歧还比较明显。这些论点也为学科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化提供了思维空间。

二、学理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内涵确立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应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三个角度把握其内涵进行学理建构。原因之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原因之二,政治学和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叉学科得以建立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从这三个视角分析可以更全面、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从哲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等均由哲学引进而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也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的方面的理论”。哲学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立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理念和模式的构建。从哲学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一定社会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要通过现象分析规律,规律是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的结果,是对现象研究的成果。这种看法是建立在对学科特殊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深入考察基础上的。关于学科研究对象问题,曾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学科的对象。”显然,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学科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殊矛盾,而考察特殊研究领域和特殊矛盾的前奏是对客观存在的现象的把握。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表述为“一定社会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就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然就陷入了自说自话的诡辩。

从政治学角度看。政治活动的核心就是国家政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政治学研究领域中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政治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统治阶级传播主导政治文化以维护自身统治的过程。“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就普遍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实现和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政治学意义上的作用发挥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个体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取社会既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社会主流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表现出一定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所在。从社会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培养、教育其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现行政治制度,承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发挥一定促进作用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所在。有学者就指出:“在政治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用于建构一种权利关系合法性的基础,更是巩固自身政治统治和意识形态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正是由于不同的权利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要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我们认为,作为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可以做出这样的表述:以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工作、政治实践、文化建设和品德教育及其发展规律。这种概括既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论题,即主导意识形态,又顾及到了学科研究对象的全面性。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三个规定性:一是客观存在,可以感知和认识;二是包括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实践;三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教育科学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教育的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对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可以说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需要吸取并遵循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但从教育学的三个规定性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视野超出了教育学的范围,学校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形式不一定都以教与学为主体,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结合。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有特定的机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邱伟光、张耀灿在他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就采用了教育学的研究取向,依据这一概念给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从教育学逻辑看,这样的定义是非常恰当的,然而从目的性角度看,这样定义又似乎值得商榷。原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总表现为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很多时候就是思想工作和思想观念转化,已经形成相对稳定思想品德素质的人也会有产生思想问题和认识错误的情况;原因之二是这样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思想品德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没有得到体现。我们认为,从教育学角度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人类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问题及其教育规律”。

现在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做一个总结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应是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及其实施规律。这一概念总结、体现了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的三重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以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工作、政治实践、文化建设和品德教育现象及其发展。为实现教育目的,它也必然研究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总而言之,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规律,也不能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这一学科研究对象包含的一个“点”代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这个面。如果那样,它就只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以及教育内容的关系,只会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规律和方法,而不会对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前提条件作批判性的考察,因而必然减弱这门学科的科学性。

三、内涵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象及其实施规律,是这一研究对象的内涵可分解为三个方面,这也是学科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基本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由此展開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本质概念、内部结构关系以及具体的定义、目标、内容、任务等基本涵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即为什么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以及由此展開的价值研究和意义、地位和作用等。三是怎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规律、原则方法、理论武器、组织管理等。这三个研究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涉及的基本问题视野和内涵展開。因为学科研究的起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象,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学科研究的基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学科发展的目标指向,决定学科研究的意义和社会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则强调学科建设的过程机理,重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规律,要求理论研究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都是人类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客观存在,是关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作用下人的思想意识与政治观念及其形成、转化即教育影响的客观现象,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正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这种客观存在的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客观的科学研究对象,也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07,(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69.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39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007,().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007,(5).

[7]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007,(5).

[8]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05,(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