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精选5篇)
大学课堂范文第1篇
幼师专业的手风琴教学是面向班集体的大堂课教学,是给全班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机会的教育,而不是只抓少数学生的教育。但是每个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我认为手风琴大堂课更需要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所以我打算把手风琴大堂课教学和“因材施教”教学方式联系起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指导,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让每个学生在无素质条件的基础上,获得完善发展和提高。
实施大堂课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首先要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艺术视野与表现、动作协调能力及智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而手风琴“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关键是熟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音乐基础知识、演奏技能、音乐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双手协调能力等),还要了解学习态度爱好,兴趣及思想变化。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传达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理性分析学生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遵循学生智力和个性发展的个体特性,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因受教育者的智力等级和个性特长而变化。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下面汇报一下,通过多年来的因材施教方法,所改革与探索的实际教学体会。
以下共分三个贯彻原则:
因材施教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多年来,我在探索大堂课中的个别上课中,采取了“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所谓“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就是,在大堂课中根据素质把学生分成A、B两组进行讲授。A组是接受能力强的,B组是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A组在完成统一授课内容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区别对待,使之逐步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比如附加曲子(练习曲、小作品等),可适当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充分发挥音乐才能,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技能。
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C大调音阶练习、音阶旋律练习、附点音符练习、半音阶练习、分解和弦练习的等以上练习。主要目的是强化整体的技巧训练,因为每首曲都有一个明确的技术要求和目的,即通过训练加强手指的独立性、积极性,对各种不同演奏法所益处。其次是弹奏小作品,小作品是指风格不同的、广泛的各种中外作品。它们一般篇幅不大,形象鲜明,可以学习和掌握各个时代的不同作家的风格作品。不仅能开拓艺术视野,而且也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表演力。
大堂课中的“一对一”上课,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讲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在技能、难度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却有所差别。总之,这种教学方式是力求使每个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各自潜能发挥的先进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二:明确教学目的、把握重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手风琴教学的特点,归结为“弹奏”。因此,教和学,其目的重点都必须仅仅围绕“弹奏”这个核心来进行。教学一首乐曲,必须明确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什么样的节奏、节拍,运用什么样的弹奏方法等。手风琴课的一般规律是讲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当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弹奏难度较大时,教师应当示范。在讲授过程中,要抓住教材重点,讲透讲活。则必须要讲得通俗浅显,也就是要“深入浅出”。
因材施教三:持之以恒、强化训练是培养弹奏技能的重要途径。
手风琴课的核心是弹奏训练。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只能教会基本知识,而学生的技能,只能靠自己刻苦的学练来培养和成就。手风琴弹奏的过程,即听懂、练熟。课内任务是听懂和学会,课外的任务是练熟,但课外作业不能太多,也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习惯,为了严格要求,一首曲子弹完之后,将进行考核计分。
总之,实施大堂课中的“因材施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幼师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人才素质的培养。大大激发了学生练手风琴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形成了知识
的迁移,使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需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校本教材,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音乐教学水平。
大学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 课堂 教学改革
对于老师来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值得不断探究的学问。因为,课堂是整个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不但要求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传达无穷知识的可能,还要尽可能保证被接受者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吸收,所以,课堂教学的设置构思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试从几个具体的方面展开论述。
一、激活课堂氛围,更多情感投入
课堂氛围的营造可能常常被我们忽略,原因主要来自许多传统的观念的影响,比如老师传授知识就好,学生学不学是学生的事,和老师没什么关系等等。可是,试想如果你在讲台上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在下面一点反应都没有,各行其是,你恐怕也很难保持讲课的激情,就更不要谈什么教学灵感了。我有一位同事,她就很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比如,她有一次上课,上了几分钟感觉课堂氛围让她很不舒服,她感到整个能量场是淤积的,不顺畅,所以,她停了下来对学生说:“能量是共振的,你在消耗我,我也在撕扯着你,现在的氛围让我喘不过气来,想必你们也感觉到了,现在休息五分钟,五分钟过后重新开始。”五分钟过后,同事明显感觉到教室里的能量场在一点点苏醒,果然,后半节课渐入佳境,她问同学们感觉是不是好多了?大家相视一笑。这个例子除了让我们了解到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就是教师对教学的情感投入,我的这位同事如果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投以自己感情的关注,她是不会去在意学生是否真正很好地吸收了她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在传授知识之外,老师还要自觉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切身为学生着想,与此同时,你也会得到同等的回报,好的学生,好的教学氛围会带给你无限灵感。
二、灵活地运用教材,为学生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存在,你的组织教学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那么教材的运用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首先,教材的选择要慎重起见,一定要根据讲课老师的实际授课内容以及他的授课实践来衡量,同时,教材不是越新越好,对于某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科专业来说,有些教材是属于比较权威、专业的,不能因为它不是近三年或是近五年的新教材而不选。其次,怎么很好运用教材也是很重要的,主要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有时教材内容太丰富,可是我们的教学课时远远不够,调整教材内容就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我上《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由于课时太少,往往讲到唐宋就快结课了,所以有学生就找我聊天说,老师能不能讲点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我权衡了一下说,那么我以后在讲完一个朝代后就穿插着讲一个现当代作家以及他的作品怎样,事实证明,效果很不错,师生的相互交流也是很重要的。
三、课堂分组讨论交流,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传统的课堂通常是老师就是唯一的主角,所谓的师生互动也只是公式化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在大学,连这种公式化问答操作起来都很困难,普遍情况是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们纷纷沉默,低着头,会的不会的同学都不反应,课堂一片死寂。当然这主要存在于大班上课,专业小班的课由于人数少,师生交流多,课堂讨论还是比较积极有效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大班教学,除了传统的理论授课,学生必须要被拉进课堂,让他们的注意力从手机、耳机、课外书以及其他杂事中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大概谈谈我的做法:先按各班情况分学习小组,能学生自由组合最好。老师就教学内容给出相应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备课,每个小组自行讲课,最后派出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课,老师和同学都参与评讲,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也可以适当地给予物质表扬。这种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不再仅仅是个“旁观者”,他可以参与进来,可以尝试做“老师”的感觉,既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我初次进行操作的时候,心里还很担心学生会怯场,不配合,教学效果达不到我预期的样子。但是当我看见学生在紧张了几分钟后就开始发挥自如地讲解自己准备的内容时,我惊讶于他们潜在的能量。还有的学生在谈论爱情这个主题时,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实际情况侃侃而谈,甚至还在课堂发问,俨然一个专业的爱情专家。讲了三毛的学生课后对我说,她第一次这么详细地了解了三毛,可能以后永远都忘不了,我听了很欣慰,也许她自己准备的这一课会是她开始自主学习的第一步,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正是大学教学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吗。
大学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9-0005-01
创新是民族的呼唤、国家的呼唤、时代的呼唤,是当今人类社会集体爆发的最长音!作为向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必须创新!教师是大学的生力军,教师必须创新!教师的舞台在课堂,课堂教学必须创新!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呢?
一、理论知识的创新
理论知识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对象的需求。大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具有“高、精、新”的特点。如果教师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加了解,还在一味地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势必让学生乏味,进而遭到学生的反感。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切实重视理论知识的创新。
第一,加强理论修养。一是加强教肓理论的修养。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多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理论,这一课必须补上。即便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老师,也要摒弃旧的教育理论,随时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或果。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修养。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代代爱党、爱国、爱民的“四有”新人,在这里政治显得特别重要。大学老师如果没有鲜明的政治观点,是难以胜任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三是加强专业理论的修养。大学有许许多多的专业,每一个老师基本上是从事某一专业的教学,对于本专业的理论,教师应当了于指掌。其基础,其前沿,其内容,其体系,其历史,其现状,其难点,其热点,其精华,其糟粕,其发展,其未来,教师都应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上三方面的理论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教师的理论素质。
第二,广读书,多读书,最大限度地猎取人类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需一桶水,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教师应当拥有的知识量。在信息时代,教师要让学生满意,恐怕一桶水还不够,而需要两桶水、三桶水了。由此大学老师必须不断地、无限地猎取知识、扩展知识、更新知识。知识的来源渠道很多,从书本中来,从实践中来,从社会中来、从网络中来,教师可以广泛地、多渠道地获取知识,特别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曾见有老师出现过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最后僵在讲台上,让同学问得面红耳赤。
这样的窘况谁受得了?大学老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资本家”,有了“知识资本”,就不愁不能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了。
第三,增加课程的科研含量。科研是进行课程创新的最好途径之一,教师立该在自己的课程当中,极大地增加科研含量。每门课程其实就是一门学科,它是前人通过实践、研究建立起来的,其理论、知识、技巧等并未有穷尽,需要人们不断地再实践和再研究而日趋发展与完善,其中的再实践与再研究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大凡课程的科研成果越多,表明课程的创新越多。没有科研,谈何创新呢?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搞好大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再有水平的老师也讲不出好课来,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挺多。有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实验法、实践法、练习法、案例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实地考察法、大班法、小组法、个别法、报告法、影视法、引导法、双向交流法……等等。这些方法各有特色,教师的聪明是善择之。要因人、因班、因年级、因专业、因课程而采用。要照顾到听众的要求,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讲究运用方法的技巧,要不断创设新方法。在大学教学的诸多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几千年容颜不改,在当今受到批判受到挑战也还受到人们的青睐。我认为该法还是可用的,但要对它进行不断的创新,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诸如怎么讲?对谁讲?讲什么?讲多少?等等的问题,教师都可以自定义,不必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填鸭式满堂灌。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包括教案写作的创新。教案写作实质上是教材的再创作,它好比将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为剧本,并不比编写教材轻松。我曾常常为写一节讲稿而熬到天亮,深深懂得一份创新的艰辛。写作讲稿要切忌抄书,切忌“忠实原著”,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科研,要有自己的设计,要有自己的创意。诸如课堂组织、课堂讲授、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力求有所创新,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考试的创新
考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鉴别、测度人的德、才、识、体个体差异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一门科学,伴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内容、性质和模式,发挥人们所期求的作用。考试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子,大学教学是离不开考试的。然而,大学的传统试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在当今迫切需要有效地改革和创新。
考试创新的内容包括:考试观念的创新;考试制度的创新;考试目标的创新;考试方法的创新;考试组织的创新;考试流程的创新;考试设计的创新;考试实施的创新;考试评分的创新等。对于不同的课程,应有不同的创新侧重。教师对考试应有鲜明的目的,你要学生记住细节吗?那么就给学生通常的细节记忆性考试;你要学生发挥智能吗?那么就给学生能充分思考的智能性考试。题量和考试时间应当成比例。评分是考试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评分标准应赋予新的活力,60分再不能“万岁”了,因为60分只证明学生掌握了一门课程60%的知识,而对于作为一门科学的课程,掌握60%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责任应让学生掌握100%的知识。另外,考试还必须兼顾社会和学生择业需要。对于实用性的课程,应尽量将“动笔”考试改为“动手”考试,以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找到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宏.浅析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1)
[2]刘梅兰.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7)
大学课堂范文第4篇
一、对教学情境概念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是与教学内容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连的、外在客观境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生活的当下在场状态。
教学情境区别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可能影响教学的外在的、客观的周围境况,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不同内容的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学环境因素,但是它所包含的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并影响教学效果的那部分。比如说,教室里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窗外绿树成荫、一片宁静,这些物质性的境况属于教学环境。高校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教师教学工作的愉快心情、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非物质性的教学境况也都属于教学环境,但是,它们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教学情境,只有当大学生在接受并反思相关教学内容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环境,并由此引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反应时,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
教学情境也不同于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不仅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更多地是指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程度。它并不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用相同的教学条件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非一定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学情境依赖某些教学条件,但相同的教学条件并不决定相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比如,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应用,既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分析法学案例,也可以用其声音和图像来使社会学分析感性化。因此,教学条件只是营造某种教学情境的客观前提。
教学情境亦区别于教学气氛。教学气氛是指教学过程中在环境的烘托下师生主体所呈现的情绪状态,它与教学内容发生直接的关系,是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激发师生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但是,教学气氛只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因素的外显,它不能置换和取代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综合影响。比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分析法学案例时,该案例的疑点颇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疑惑,于是举坐哗然,形成了此争彼议的教学气氛。如果该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这种气氛下的学生心理,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条件,营造一种外在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和图像显现案例的关键性陈词,用夸张性的符号——“问号”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来,同时,教师主体以合适的语气、声调、体态、动作、表情和语言,衔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情境和外在的客观情境,从而便会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综合性教学情境。
二、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必要性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以往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多地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我们承认,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教学理论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的,而是综合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单就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气氛、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情感等方面的单向度研究,其实质是把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片面地抽取出来,以相对脱离现实教学生活的抽象的单方面教学关系进行考查。这种研究教学问题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真实的现实教学活动的全貌。
作为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的知性化,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在可感知的范围内,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可“证实”或“证伪”为依据,借助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教学内容作出有效与否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知性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知性的教学生活观缺乏人文旨趣,导致僵硬的形式逻辑的不可僭越和纯粹经验的当下性,其实质是以非生命本性的理性教学遮蔽了非理性教学,它只认可可验证、无矛盾、确定性的教学生活的真实性,把现实的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格式化为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存在被了。它割断了超验的纽带,套上了经验的绳索,驯化大学生固守陈规,抑制了师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生活的意义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影响和作用于教学生活,凭借直觉、顿悟、玄想、体验、审美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超越。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生活仅仅理解为是意义的教学生活,因为这种意义的教学生活观,失去了标准和规则的束缚,以其无逻辑的体验性僭越了形式逻辑,导致超经验的无向度的神秘玄想。其实质是以生命本性的非理性遮蔽了理性的教学生活,抽离了教学生活中应有的科学尺度和知性规则,它挣脱了工具性、外在性、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知性框架,却撞进了漫无边际的意义森林,使师生主体在丰富的想象中迷茫,找不到与现实确定性教学生活的切合点。
现实的真实的教学生活,既不是纯粹知性的教学生活,也不是纯粹意义的教学生活,而是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教学生活。师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总是以知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又以本能、情感、意志、诗性等意义性的生命活动去参与知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逻辑之美,并由此而领悟或升华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之时,我们是在讲这位教师或学生是在以知性和意义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知性和意义只是相对的抽象和分类,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教学生活中的知性因素与意义因素也不是一对一地发生作用,而是以立体网状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想揭示这其中的奥妙,需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学研究的处女地。但是,这些生理、心理、环境、思想、语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连锁反应的效果和质量,则需要教学情境作为背景和依托。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生活这一概念的使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属于人的生命本性的意义性教学活动的遗忘,还力图克服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信息流动过程。所谓“填鸭式”注人性质的教学传统,就是这一思想意识偏见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在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流动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生为主,但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学中不断超越和升华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之所以能够提高,根源就在这里。而教学情景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受益而言的,它包括了教师这一特定的教学主体受益,而教师主体受益的反作用,则又会使学生受益,因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相得益彰。只有当师生主体共同进入教学情境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自己在总体的生命本性的教学生活中的角色。
2.建立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和电脑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兴起,正像品牌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知名教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增多和膨胀势必造成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生活中的时空分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正是这种时空分离的产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群体实现了自主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起到了摧毁和解体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当展背景下,强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暴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能克服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为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共享教学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争得合理性地盘,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和师生直接照面的教育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还能够不断地引导和校正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使其不断提升和突显教学情境的功能。反过来,现代教学手段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尤其是使不同时空的切割和重组成为可能。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人一生中的创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型,大约20岁~50岁之间是人的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育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旺盛的精力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其大脑的左右半球能够较准确地接受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并相互配合,作出逻辑的、语言的、分析的、形象的、认识的、韵律的、色调的、方位的等等一系列链式反应。如果大学课堂上能够营造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那么,这些链式反应就能够引起最多的脑细胞活动并参与找到接收信息的联结点。“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的时候,透过徽闭的跟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应当说—闪念之间)这正是刚才所求的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信息的联结点。可以说,大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支持大学生动用全部感觉器官进行七宫并茂的创造性的学习“战争”,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三、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理论对当代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
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和运用,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必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大学课堂范文第5篇
一是教师唱“独角戏”。微课课时短,通常只有5-10分钟,这决定它的教学内容不能纷繁复杂。因此,微课的设计应精准简洁,教学过程应完整精简。然而,目前常见的微课类型是教师主讲型,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学生参与不充分,有的教师真的把微课上成了“独角课”。教师不考虑学情,又缺乏教学智慧,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了。
二是忽视过程化的教学,缺乏学习方法的辅导。为了所谓的效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短平快”,恨不得把所有的结论一股脑地都灌输给学生。这样做,忽视了学生要在激发中感悟和建构知识的学习需求,忽视了所讲授知识的巩固、提升和运用等。
三是过分追求教学视频的制作效果。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视频的介入使得微课的教学更易借助多媒体来创设和展现情境。多媒体将文本、课件、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集成展现,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过分追求教学视频的制作效果,过分突出技术化的画面、声音和动感,有喧宾夺主之嫌。
针对以上误区,我就如何有效开展微课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学情设计微课
微课的设计,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目中有人,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微课。即使是由教师主讲的微课,教师也不要唱成了“独角戏”,而应该从实际学情入手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师应充分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困惑点和障碍点,为微课的设计找好切入点。例如,设计《西西弗的神话》的微课,课前的预习要求学生完成文本的自读,初步分析西西弗的工作状态和性格特点。学生的作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细致、具体的分析,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等。一个学生的作业如下:
“西西弗紧张着身体”“痛苦扭曲着脸”“抖动的肩膀”,以上是西西弗推石头的画面,我从中读出:西西弗是以痛苦、迷茫、绝望甚至是麻木的状态来进行劳动的。
因为缺少对文本语言的具体分析,导致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文本,把西西弗的坚毅抗争错误地理解成了“绝望”和“麻木”。针对暴露的实际问题,微课就要从评价、修改这则作业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感受形象,进一步梳理和思考“荒谬的英雄”形象的典型意义。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帮助学生修正了错误的认识,促进了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而且还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切实把学生带出学习的误区,带入思想和思维的高地。
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即便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宝贵的第一手教学资源。教师在微课设计中要从实际学情出发,侧重从“学”的角度来授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将微课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转变。
注重教学的过程
微课的教学内容以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为重点,而对于司空见惯的“知识”这个词语的内涵,却是现在的教师必须下功夫去了解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以及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或者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的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要通过个人亲身的经验、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长期的积累而掌握,只能在行动中展现,是情境性的和个性化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中感悟和建构。由此可见,微课即便在很短的时间内教学,也应强调教学的过程化,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简单肤浅地去验证理论、推出结论。
1.营造教与学的情境
微课教学在本质上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都应重视学科性质,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开展学习。微课的设计应提供一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化的学科教学情境。
例如,北京版教材红色经典专题中的《红色英雄》一课,最初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逐一列举江姐、许云峰、杨子荣等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上共同体现的英雄精神。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在简单地堆叠材料,未能紧扣文本走进文本深处,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对话交流上,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典型语文课。修改后的教学思路做了充分的调整:先是设计走进文本,分析同一部小说中的几位英雄的形象,再比较几篇小说中各自不同的英雄本色,接下来再学习分享《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的经历以及价值观,最后引发学生对当代英雄观的认识和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认识到“每个英雄具有风采各异的个性与特质。同样是视死如归,许云峰在奔赴刑场时喝令特务‘前面带路’,表现出庄严慷慨的英雄气概;江姐赴义时整容换装,表现出雍容自若、温婉庄重的英勇气节”。修改后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情境中展开对文本的深度体验和多元解读,保障了充盈的语文学习收获。
2.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微课教学要授之以“渔”,传之以“术”。就语文教学而言,微课也应帮助学生搭建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以《云致秋的能说会道》微课为例,在品读云致秋“说”的精彩语段之后,教师做如下的总结:
云致秋特别能说会道,他的语言趣味最得北京人说话艺术的精神,透着独特的京味儿。这种独特的京味儿来自:情感色彩浓烈的人称代词,丰富生动的口语语汇,活脱脱的歇后语、惯用语,生动形象的修辞词语,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传达出了特有的亲热、鲜活、明快、爽脆、圆熟、风趣、幽默的“京味儿”。
此环节详细地指明人称代词、口语语汇、歇后语、惯用语、修辞词语等语文知识的应用及效果,让学生在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后,再次巩固和应用这些鉴赏语言的方法,既收获到“显性知识”,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3.铺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开发实施基于项目的教学,为学生铺设从合作探究到自主发现的途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解决问题,合作开展探究式活动,从中提升学习、探究能力。
比如,在京味小说专题的微课中,教师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把《辘轳把儿胡同9号》与《寻访‘画儿韩’》《云致秋行状》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京味语言的不同风格。之所以安排这个核心问题,是考虑到京味小说专题中多篇小说都呈现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开展比较、鉴赏、思考和探究。学生既可以研究画儿韩的“就这点本事也上我这儿来打苍蝇吃吗”的讽刺,也可以分析云致秋的“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的自嘲,但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这些精彩的语句归纳概括中提升对京味语言的认识呢?预测到学生的阅读反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很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笼统的认识。因此,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重新与文本进行对话,学习运用阅读、比较、推断、归纳等方法,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最终认识到京味儿语言的幽默节制、大俗大雅等特色,从而得出较高水平的专题性的认识。
如此设计的微课,让学生可以在精心铺设的探究之路中实现“自主发现”,收获知识和经验,从而有效地提升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
精简多媒体形象及画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