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前言(精选5篇)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体系
一、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主体的意识淡薄。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彩虹图可知,进入大学后,我们从人生探索阶段的学生角色,正在逐渐向建立阶段的工作者角色转变,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并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2)规划方法的运用欠佳。国外有的学校在中学、大学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甚至有的学校在小学就开设了此类课程。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在大学阶段才有所开设且课时少,同时,涉足此领域的国内专家学者不多,因此,我国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几乎都是源于国外。这些理论、测评工具及方法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学生,还有待进一步探寻。
(3)规划环境的激励不足。在许多高校虽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并未形成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有机组合的多层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但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给予鼓励和支持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二、微博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
(1)准入门槛,受众面广。微博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运营成本、技术和时间的准入门槛都低。就运营成本而言,开通微博只需要通过一个邮箱,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便可用短消息的形式来信息,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悟等。就技术要求而言,注册程序简单,在使用过程中,只要你会打字或者使用手机等便可成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就时间而言,作为信息的者,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终端限制的、“全天候”的、“大量”的、“直播”的各式各样的信息,加之,由于微博的字数不超过140字符,所以可以实现科学地高效地使用碎片化的时间。微博的用户及受众大部分是学生,同时微博的强大作用也得到了学校管理者的认可,因此,将其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管理中是可行的。
(2)交互方式独特,传播及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殊性,既需要师生互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微博正好搭建了这一平台,微博是大学生获取资讯很重要的渠道之一,微博的多样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因此,在微博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宣传专区,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测评,帮助学生认识、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微博实现了学生所关注的自我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完美结合。
(3)沟通效果明显,结果可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在于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对自我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如何了解到学生真正所获,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所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微博用户多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认识的人加以关注,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类的微博,可以了解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如何衡量的问题。
三、微博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认知体系
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识,形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共同关注、制定并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地方在于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微博类产品发展状况和特点的关注力度,并实时实地地运用于教学或科研中;同时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要充分认识任何外界给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仅是建议和意见而已,最终的决定权在于自己。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类活动,来深入客观地剖析自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客观地分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客观地认知社会需求和职业需求,再结合“人职”匹配等相关理论,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群、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简单的就业指导,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校期间需要,出身社会工作时需要,工作多年以后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
(二)研究模式,设置课程。——课程体系
此处主要是探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狭义的课程体系即课程目的、内容、进程等,将微博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研制微博交互模式与教学计划,是微博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例如:设计微博互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微博与课堂同步并设计微博互动。组建微博讨论板块,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微博理念指导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有四个教学阶段:自我的感知;自我的分析;环境的分析;判断抉择。通过微博,使学生轻松、自主、自信地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技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除了设计、掌握、实施这四个教学阶段外,还要对教学过程予以跟踪评估。
(三)改善服务,寻求方法。——服务体系
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微博运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微博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和管理。同时,微博平台小组要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如增强信息的采集力度,扩大信息的范围,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加快信息的更新力度,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字、声频、视频相结合的服务内容,教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的职业、就业等热点问题,通过微博的回复评论功能在微博平台上或微博群予以即时回复,或以组织者的身份通过微博发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讨论,以实现与大学生更深层次的微博互动,提高学生的认识,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探索微博服务的新模式、新规律,寻求适合本土化的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最后,建立对职业生涯规划微博运用小组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浅析 德育教师 引导 指导 诱导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23)19-0182-01
根据教育部德育课程改革方案要求,从2009年秋中职学校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对刚入学的中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较差、职业认识模糊,如何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已成为摆在德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笔者认为德育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导”是学生学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关键。
一 德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德育必修课。其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德育教师应从新学期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序言的教学时,对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你想事业有成吗?”等问题导入,针对学生“规划不如变化快,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观点而产生的“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引导其列举成功人士的事迹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对规划与将来发展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有规划和没规划其人生是不一样的,树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的观点。
二 德育教师要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职业目标是职业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中职生在教师、家长和同学的指导建议后对自己和职业才有了清醒的认识,逐渐确立职业目标,这个过程是渐进的。
首先,德育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了解职业内容、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制订发展规划,将学生制定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留底保存,建立起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档案。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规划对于中职生来说是最关键的环节,职业生涯规划制定若不能很好地执行等于没有制定。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去管理,并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 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导中职生学会规划职业生涯
由于中职生年龄较小、没有社会经验,对未来从事的职业认识有些模糊,这就要求德育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教师给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及时鼓励,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再到“活用”。
1.采用故事法
精选一些感人的故事,通过阅读、讨论、讲述、归纳、反思等让学生在感动中受到启迪,得到教育。教材中的故事有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生活中的故事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如学习“如何创业”内容时,鼓励学生看CCTV-7《致富经》节目。在讲授“中职生同样可以成才”时,收集了我校已毕业的学生在餐饮业中发展的故事。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感悟、思考,让学生感到成功就在眼前。
2.采用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强调让学生从案例中悟出道理,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材案例丰富,针对性强。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案例的内容,从中受到启示。学生了解别人怎样规划职业生涯,联系实际开始考虑设计自己的未来。根据单元练习册每单元的学长学姐写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诱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写职业规划书。
3.采用讨论法
为了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选出小组负责人。先由学生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如在讲授“就业形式与择业”时,设计了几个小问题:你所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去哪里工作?都干些什么工作?都干的怎么样?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引导,结合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教学内容。
4.通过活动诱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的现状,以任务为引领、活动为导向。在作业布置上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做简答题明白“为什么?”让学生上网收集知道“有哪些?”,让学生调查成功人士的事迹学会“怎么办”。同时展开技能比赛活动——“开启梦想规划人生”优秀作品展,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评选出作品优秀的进行展示。
总之,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中,中职生在教师的“导”下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了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诱导,中职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观念、规范行为,相信在德育教师的引领下中职生一定会编织梦想、规划美好的人生。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发展 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而言,是为其从事某一职业而实施的教育。严峻的就业形势,日新月异的职业环境,中职生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等因素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如何引导中职生做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中职生自身条件分析和就业现状
上有高校生,下有中学生,中职生一直扮演着“鸡肋”的角色。初出校门,步入社会常常是碰了一个又一个冷壁。随便走进一个人才市场,那些招聘信息上,学历要求一栏中多是“大专以上学历”。而那些学历不限的工作,90%以上是小学文凭的人也可以做,基本待遇普遍很低,而要求中职学历的,几乎看不到。 中职生毕业的年龄一般不足19岁,身心都还不成熟,但他们马上要面临就业,所以对他们而言,客观准确地制定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这样能使自己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
中职生就业指导教育应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职业决策、职业生涯评估四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社会环境,制定自我职业发展的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可靠手段和的方案规划,力争顺利就业。目的是帮学生了解自己,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进而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最在化。
1. 引导学生分析自我加以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自己的未来,因此,要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特点为规划的出发点。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还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以及自己的长处短处,只有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高估自己,又不妄自菲薄,从实际出发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职业生涯时,要与自己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及个人能力特点等方面相结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
2. 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实条件,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中职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对自己的将来有所规划。明确的理想和志向是成才的基本前提。进入职校后,学生就是“准职业人”了,而且很快就要步入社会、步入职业的大门,这时,应该对自己的将来有所考虑、有所预期。只有明确了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把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未来的人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人。
首先,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选择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价值观等有了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才能够切实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使自己理性地面对纷繁复杂的职场,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走出盲目从众、眼高手低、无所适从的误区。
其次,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时还要综合考虑社会因素,如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当地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哪些人际关系资源有助于实现职业理想等,形象地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要知道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做好准备;地利,就是要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尽可能利用区域的经济发展机遇;人和,就是要了解你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熟悉你所在学校教师和你的同学、朋友在内的人际网络,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并善于从人际网络中寻找对自己未来职业有积极意义的成员,多向他们学习,多与他们交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
3. 详细分解目标,制定可操作的短期目标与相应的学习计划
任何人都不可能瞬间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任何一个远大、宏伟的目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目标是通过若干阶段目标的达成才得以实现的。对于中职生来说,为职业生涯发展制定长远目标,除了科学合理规划还不够,还必须拿出更多的精力关注近期目标。
4. 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不断调整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
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变化、不断反省,从而修正职业生涯目标,改进职业生涯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效果以及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检查与修正。检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检查职业理想是否有偏差。职业理想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向上的信念,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理想和信念,反映着一个人的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目标和方向。
二要检查自我认识是否有变化。职业成功的起点来自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要了解自己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最后要了解自己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最合适。
三要检查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否有变化。环境是制约职业目标设定与职业理想实现的外部条件。个人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就业形势,往往影响着我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所以,根据自己所处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
四要检查职业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个人的职业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能力、特点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同时还要符合社会发展变化,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要及时修正。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范文第4篇
中国的许多孩子从小便有了“科学家”“工程师”的梦想,但当他们长大那一天,他们的梦想多半还是梦想,因为在十几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再问及他的梦想,以致自己长大后都难以记起。
而国外的孩子却少有“科学家”的梦想,他们可能愿意当一名“火车司机”“牙科医生”,甚至是“农场工人”,他们梦想的种子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逐渐明晰、修正,最终许多人能够如愿以偿。
这样一个关于梦想的对比,并无丝毫苛责中国孩子之意,也无意探讨学生应该树立怎么样的梦想,笔者所关注的是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梦想是否有了现实的关照。
毕业了,不知想要做什么?
临近大学毕业,北京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张和同学频繁地穿梭于各种招聘会。在应聘过程中,她时常被用人单位问及个人的职业规划。刚开始,她觉得有点懵,只能用一些不疼不痒的话应付对方的问询。到后来,被问及的次数越来越多,她便绞尽脑汁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规划”,为此,她还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模板”,力求让自己的答案尽善尽美。
有了预先设计,在应聘过程中也就心里有了底,再遇到类似问题也多半能够沉着应对。然而,小张疑惑为何自己在学校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她也怀疑这样一个应急的规划在她踏入工作岗位时是否能够兑现。
实际上,和小张一样,今天的许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类似状况。据《南方教育时报》调查,逾九成大学生无明确职业规划。而据2023年年底南京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无职业规划。其中,“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占30.1%,而选择“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的只占9.1%。
这种“茫然”,直接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取向,“毕业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往往是许多毕业生的求职状态。他们在职场上往往“看菜下单”,到招聘会或者网络上海量搜寻职位。如果遇到中意的岗位,就拿相应的岗位要求度量自身的条件,符合了,就去应聘,否则就继续寻找。
显然,这样的求职路径下,招聘方是规则的制定者,而应聘的毕业生们则多被动地按照用人单位的条件,进行自我审视。在审视自我的过程中,毕业生们还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固然一部分学生凭借好的学校、专业找到了所谓的“好工作”,但并不能确定是他们喜欢的工作。
这种“茫然”实际上出现的更早,那就是大学报考时。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近几年对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调查显示,迈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后,许多学生出现了很大“落差”。2009年,在对2759名大学新生调查中,35%的本科新生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专业方面,表示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的大一新生仅有4%。如此,每年开学季许多刚进校门的学生就会想着法子“换专业”。
目前高校对换专业有严格的限制,多数想换专业的学生往往愿望成空,只能为当初的盲目选择买单。当他们走出校门获得重新选择机会的时候,就业中的专业“不对口”也就成为常见现象。学什么,不一定非要做什么,但如果专业不对口,对许多学生而言,所学专业知识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新的专业领域,需要重新学习,无疑增加了其职业发展难度。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坦言:专业不完全对口,又不完全了解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标准要求,结果容易导致毕业生初次就业时跳槽频频,往往造成单位个人“两败俱伤”。对于学校乃至国家而言,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也失去了可参照的“准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补课”还来得及吗?
职业规划的缺失,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对此,有专家指出,长期职业规划辅导缺失是其根本原因,教育部门应提高职业规划课程辅导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就业意识。
据有关资料:国内高校中最早正式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是1984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大学,随后在一些高校也有零星开设,但没有形成气候。
局面的改变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大学生就业难。在中央政府主导下,2007年,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尽管从2008年开始职业生涯课便被纳入大学教学计划,但显然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点从大学毕业生职场中的“茫然”状态可见一斑。
而从笔者调查情况看,毕业生们也普遍不认可课程效果,表示提不起兴趣。就如同媒体报道的那样,当被问及学校就业辅导课的效果时,不少大学生表示,自己已经不记得就业规划课所讲的内容了,唯一记得的,是当初“不来上课就不给学分”的警告。
而毕业生的不满意背后也透着高校的无奈。在大学广泛开设一门课程远没有一纸通知那般简单,这其中,专业教师缺乏恰是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介绍:目前我国高校极其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师,任职者多数是由学校行政人员轮岗和刚毕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大多数未经培训就上岗,不能对毕业生进行规范的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指导工作主要局限在签协议、行政审核、公布就业信息、联系就业指导讲座等行政性活动方面。
而从全社会情况看,职业指导人才缺口更大。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左右,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500人,职业指导人员与就业人员比例是1:15万以上。相比之下,美国2002年有17.5万名职业指导师,与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的比例为1:500人左右。在职业规划方面,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大学才开始做职业规划,其实已经晚了。”深圳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殷涛坦言。由于缺乏连贯的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感觉更像是一种“补课”,学生的自我认知,其实在初、高中就应完成,比如高中的文理分班,实际上是需要面向就业的。
一种“终身教育”形式
生涯教育国外开展得比中国要早许多,实施效果也比较好。对比国外情况,中国学校生涯教育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不说,而且普遍放到了高中后,无论从课程规划还是时间节点。原因种种,理念的偏差或许是最根本的。
在国外,生涯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而国内的生涯教育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就业教育”,目前仅限于大学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状况不佳,纵然大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种认识的偏差或许更值得深思。这一点,从中外对比中一目了然。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王韶清对美国职业生涯教育有比较全面的研究。据他介绍,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始于20世纪初,起步早且发展较快。在“终身教育论理”影响下,1974年,教育总署专门设置生涯教育署以指导生涯教育的贯彻落实。在政府主导、法律保障、资金支持、舆论宣传和专家指导下,职业生涯教育在美国得到广泛推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复杂的分化。顺应形势,1994年,美国颁布了《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包括从幼儿园到社区学院或大学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侧重于学生的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够理性选择自己的专业。与之相比,中国职业生涯教育讲究“短、平、快”,实用性特点明显,重在指导学生求职和创业。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找工作”的这种“工具性”的做法,也反映在了近年来高校的生涯教育中。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朴哲认为,虽然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因此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指导不只是就业指导,而是应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历程,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功能。”对于职业生涯教育,吴江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理念的不同也就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虽然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例如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开设短期的职业指导课。”可以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预备教育或劳动技艺教育。然而,没有专业的师资、更没有完整的规划,结果是有限的课程也被应试课程挤压殆尽,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空白。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更谈不上职业规划。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董珉等人对武汉6所中小学做过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到有利于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相关内容。在对“你在学习中是否接触到有利于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相关内容”的回答中,有57.5%的高中生认为没有接触到,42.5%的高中生认为学习中接触到了。然而,即使这42.5%的学生在列举学习中所接触到的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大多填写的是英语、计算机、美术、音乐等基础课程。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对职业构成的偏见。在对“你最了解的社会职业有哪些”一项的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公务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社会影响力较高、收入稳定或高收入的职业,而生产一线工人、农民、技师、农艺师却排斥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在对高中生的调查中,有39.9%的学生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其中普遍认为律师、医生、“金领”、“白领”、老板、教师等等是高等职业,而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是低等职业。
促使学生做出这些选择的往往是电视、网络这些大众媒体。从学校教育中,他们较少得到相关的教育。
生涯教育如何推进?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应视其为一个阶段性的任务 而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我国要建立一个从学前教育至成人一生全教育过程的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朴哲认为。
但笔者认为,从现实角度看,目前做好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比较可行的,借助大学阶段的人力资源和科研力量,为生涯教育提供必要的人才准备和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上,“倒推”职业生涯教育回到终身教育的轨道。
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然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势在必行,但需提升课程效果,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得到实惠。“学校的职业指导队伍急需建立,现有职业指导人员急需提升专业水平。”在吴江看来,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所在。
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存在许多不足,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经验的积累,大学在这方面也有着可喜的进步。比如,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一些大学会邀请一些社会人士走进大学课堂,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这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相比于坐在教室里上课,我认为与在职的校友交流更能让我了解职业规划。”一位中山大学毕业生坦言。虽然他对于就业辅导课程的内容已经忘记了,但在大学期间两次与校友的交流,却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据《南方教育时报》报道:自2004年起,中山大学每年定期举办“寻访中山大学校友的足迹”活动,校方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为在校生提供了解母校历史的机会和更为生动的职业规划指导。作为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最早的深圳大学,也正在通过校友交流会、职业规划大赛和走访企业等新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职业规划。
殷涛指出,要提高职业规划课程效率,仅有形式创新还不够。一方面,校方需要提高职业辅导课程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校方也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就业意识,让学生带着了解行业和职场的眼光去参与职业规划课程和活动。
从国外经验看,需要将生涯教育扩展到整个教育阶段、甚至像日本等国家那样通过立法等形式推进实施。如此,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符合生涯教育自身的规律。正如殷涛所言:“首先是要从小建立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其发现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其次才是职场认知和发展规划。”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社科系冯国锋认为:当务之急实施生涯教育的应该是中等教育,“不能像现在由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缺失把生涯教育的压力转嫁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在中学阶段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之后才会避免高考填报志愿时盲从和盲动,避免进入大学后调换专业与因缺乏明确目标所造成的无所事事,避免大学毕业后的无所适从与频繁跳槽等现象。
显然,本着“治本”的原则,生涯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现有教育评价机制,尤其是高考招生制度下,学生、家长的心思都放在考大学上,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视野之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生涯教育扩展到高中前教育是否可行?这一点还是存在可能的。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都明确了对高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对其未来的职业与人生有较为科学的初步规划,是高中学生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从实际看,高中生对生涯教育还是十分“渴求”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前些年进行的一项针对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过半的高中学生对大学专业并不了解。当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时,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而多数学生却“非常想了解”相关的知识。正如大学生说的那样:“如果在中学阶段就接触到这样的课,我们就可能避免盲从。”
何况,还有一个现实摆在那,那就是高中后教育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分流”,一部分人考上了大学,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就业。以全国每年近千万的高中毕业生计,这一群体的规模是巨大的。显然,到了大学再开展生涯素养教育,将提早迈入职业生涯的学生排除在外,有失公平。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切入点高中德育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3)04-010-01
前言
相关的文件指出,对于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其实是为了加深有关知识的传授,意在以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六大以来,我国就开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的优化德育教育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高中生生涯规划是整个高中阶段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之一,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学生制定良好的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的水平。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还处于懵懂的状态。高中阶段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学生提早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让学生对职业也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在进入社会初期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当学生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制定了良好的生涯规划之后,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的奋斗,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填报志愿以及在未来的就业中作出明智的选择提供有利的帮助。其次,当前我国的德育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并且付诸行动。
二、高中德育的新途径
1.开展生涯规划课程,提升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
基于高中生对生涯规划的不了解,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的自我认知,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并且清楚生涯规划对我们整个人生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之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并且利于学会僧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做好各方面的计划。高中生还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唯有清晰的认识自己,才能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建立在对自身有十分清楚的认识之后。比如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列出自己亲朋好友从事的职业,从而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能力制定自己的未来规划。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科学的测试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兴趣,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划意识。
2.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生涯规划教育效率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对生涯规划教育越发的重视,而从事生涯规划的教师大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或者是由班主任来完成,使得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不理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体现。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比较强的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首先,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一定要十分热爱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其次,熟悉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对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再者,学校还要定期的给生涯规划教师专业化的培训,让他们接受最新的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传授给学生。只有培养比较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够让生涯规划教育保质保量的完成。
3.开展生涯规划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
班主任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主题班会是目前班会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了解学生的生涯规划,并且指导学生制定正确的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的规划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以“十年后的自己”为本次班会的主题,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生涯规划,并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涯规划。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并且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比较了解学生,因此在开展班会时更加高效。通过主题班会的活动,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理想的“自己”,同时也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目标,并且提高自身的规划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涯規划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学校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划,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做好自己的规划,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还不成熟,需要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从而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伍辉.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 探索高中德育的新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23(8):122-123.
[2]索朗旦增.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生涯规划中效应浅析[J].魅力中国,2023(19):207-20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