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课程(精选5篇)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第1篇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逐步健全。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学校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不理想,我国部分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明显与文化教育不同步,对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因而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当前,新的时代特点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人才既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而小学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处于基础的阶段,因而非常关键。因此,一定要搞好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近年来,小学的德育教育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小学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逐渐加大了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力度,因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成绩,同时也要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认真分析问题所在。课堂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模式,即将德育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渗透到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德育教育的目地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渗透到小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间接地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小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课与社会课是直面德育教育的课程,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同样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总之,在当前形势之下,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

由以上的分析论述可知,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非常有必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和党的伟大,增强学生的爱国感和归属感。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有优美的山川和水土,无数伟人和科学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各个基础学科中都可以找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痕迹,体会到古今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通过这些增加学生的民族感和自豪感,使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总之,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来确定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

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来确定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为此,教师要在备课中要找准教材内容的渗透重点和切入点。重视课前投入,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理解编者的意图,从教材中提炼出本课道德教育的内涵。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并吃透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思想内容,在讲述道理时,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总之,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来确定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

3、小学教师要身体力行,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

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教师就需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是育人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遵守课堂教学的纪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周密计划,完成所需的教学任务,其态度、言行等各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指导示范作用,学生会不自觉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风尚。故而小学教师要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着装得体,从而充分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总之,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教师就需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

4、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点

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点。小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自我约束力较差,不喜欢被人强制学习,这些心理特点决定德育教育必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增加德育教育效果。为此,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变化点,在最好的时机进行思想教育,给学生充分思考与发展的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从而使德育教育收到实效。总之,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点。

总而言之,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可以采取以上几个方面的对策。

三、结束语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字:新课程教育;小学语文;“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23)-09-0283-01

一、引言

小学语文与初中、高中、大学语文不同,展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记者、作家和天才。作为直接语文和基础语文,小学语文属于儿童语文,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授时不能采用太过复杂化的程序。在新课程教学理论指导下,要想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具备能说会道的能力,这便是小学语文教学和小学语文全部的内涵,同时也是新课程教育里面对小学语文“教”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多读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之时,需做到教无定法,不要使用固定模式去将之框定。而是要使用许多东西来对语文教学进行充实、改变、补充。语文的特性便是读,同时它也是新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读作为能力形成的基础,所读越多,其领会也就越深,将之运用于写作过程中便能更加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在课堂中,需要少一些无效提问和繁琐分析,而要多一些议论纷纷和书声琅琅。由于现在的文章都是白话文,通过读便能得知含义,因而也就无需对其进行分析,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读课文。

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所作出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了有效支撑,证明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正如李白之所以可以“日赋万言,出口成诗”,正是因为他能够“日赋万言,出口成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授时,必须站在“读”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这一传统。需指导读书的过程便是消化、咀嚼、吸收语文知识的过程,通过将课文读透读熟便能让通晓其含义,如此才能使语文学习的真谛得以实现,然而这里的“读”并非“死读”,并非闭着眼睛念经、唱戏,需要具备质量保证,需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需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目标明确,读一次则取得一次进步。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将 行为价值、生理情感、学习认知等因素加入进学习活动,如此才可以将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发展中融入自己的逐渐。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氛围被营造出来,需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如此才能才可以符合新教材理论。课堂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体现民主。现代教学表明,学生与教师间需维持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提高主人翁意识。素以,教师需重视对学生进行言语激励,让学生可以认识自我,并树立起信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起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达到教学课改的最终目的。

(二)创设情境。由于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并且对动感性强、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用课件与否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堂课时,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来对“夏夜美景”予以呈现,能将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对动物语言进行模拟,能使他们兴趣大增,并子主动参与进学习中来。

(三)巧设问题。对悬念和疑问进行巧妙的设置,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需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例如,在教授《司马光》这门课程时,设置如下疑问:掉进缸里的司马光还有救吗?如此一来,学生便会迫切的找寻答案。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仔细的研读,从而使答案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解答出来。

四、小组合作与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应用

目前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便是小组合作,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需为学生创造探究、探讨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彼此合作、互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语文教学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不管是在写作、阅读过程中,还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都无法与学生主体感受相脱离。所以,需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起来,如此才能让学生养成探讨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活跃,并且不满足于一种答案,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五、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站在学生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目标的角度出发,对多种教学策略加以运用,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语文教师需从之时传递者变成学习指导者,使课堂由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起来,让学生能够自主发展,使师生间的关系能够平等。语文的教学需要师生的交流,如此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具备创新意识。新课程表明需注意对学生创造潜能加以开发,以便对学生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创新教育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如果太过因循守旧,那么也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满足课程需求,作为语文教师需创新教育观念,按照时代需求,用新方法来进行教改活动。质疑作为创新的钥匙,在面对新挑战之时,教师的创新体现在有课程意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培养起质疑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变成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教师。文章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进行了大致分析和研究,以便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指明方向,从而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文婷.谈新课程教育中小学语文的“教”[J].才智,2023,07:148.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课程批判力 培育 生成

随着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深入,批判反思型教师的培养也全面展开。批判反思型教师的显著特点是教师要具有教育批判力。所谓教育批判力,是指教师对教育现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运行机制,依据自身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调整和改进的能力。教育批判力包括宏观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批判力、中观的文化批判力和微观的课程批判力。微观的课程批判力做为其底层要素直接决定了教师教育批判力的高低,是影响教育变革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涵义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批判力,是指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中发生的课程现象和对课程中所蕴涵的价值观、理念及课程运作机制,依据自身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调整和改进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批判力,首先要求中小学教师有课程批判意识,改变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下形成的“忠实取向”课程观,具有发现和关注课程现象的能力;其次表现为对课程现象背后所蕴涵的课程理论与哲学思想进行辨析的能力;再次表现为发现可能存在的课程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对课程做出修订和调整的能力。

二、培育与生成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意义

人通过反思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对课程及课程现象的反思与批判,才能发现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及学生发展。

(一)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培育与生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在传统教学中,评判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对教师预设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的灌输与传递成为教师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和学生变成了程式化的机器,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中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是否获得了持续生长和发展的能力看作是课程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从传统的过分关注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随时关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增强教师的反思与批判意识,提高对教育教学现状的反思能力,进而改进教学效果。

(二)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培育与生成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的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而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又使得这种活动具有情景性、个人性、经验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因此就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并不是简单的执行政策或依照别人的做法,而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环境,选择恰当的方式和策略。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那么先决条件是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有批判意识,只有真正对课程有了意识,对教学有了认识后,中小学教师才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接受新理念,并采取相应的教学行为,支持课程的改革。所以,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培育与生成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全面完成的重要因素。

(三)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培育与生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但是在长期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影响下,教师被视为传递知识的工具,教师失去了对课程的主体权和参与权,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从现实来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是中小学教师与课程的以向互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反思课程现象,提炼、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摆脱所面临的困境,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那么这个前提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批判力,只有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才能深入进行。

三、培育与生成中小学教师教师课程批判力的途径

中小学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之一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批判力。但是由于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人们更多地关注课程实施能力的养成,因此忽略了对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培育,导致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缺失。面对新课程及教学活动所发生的转型,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的回归也迫在眉睫。

(一)营造能批的变革性文化氛围是培育与生成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前提

教育的变革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为基础的,要想实现教育与课程的变革,首先需要教师有变革的意识。这种变革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大的变革性文化氛围的支撑。首先表现在中小学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时代,自觉接受教育的变革。其次是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教育的变革中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从忠实的课程实施者的误区中走出来,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智慧,将课程改革看成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而不再是完成规定任务。这种变革性文化有利于唤起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的意识,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批判的激情,从而形成教师的课程批判力。

(二)提升会批的教师专业素养是培育与生成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保证

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是否具有课程批判能力。没有扎实的专业素质,教师就不会产生问题意识,就无从而谈反思和批判行为。因此,要生成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批判力,就必须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不仅包括本体性和条件性知识素养,还包括实践性知识素养。本体性和条件性知识素养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思考课程变革给教师角色、地位和行为模式带来的挑战,更好地理解、把握、解决自身的课程教学现象和问题。实践性知识素养可帮助中小学教师发现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利用生成性教学文化,重新构建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让教师真正会批判课程,从而形成课程批判力。

(三)尊重敢批的教师自主性场域是培育与生成中小学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关键

我们在实施课程改革时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教师与学者之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相互合作、对话协商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中小学教师视为课程改革的忠实执行者。那也就是要承认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地位和作用,尊重教师的自主性场域,让教师有充分的发言权。只有这样才能让让教师在课堂内关注自己的教学,并及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审视,提升自己的课程批判力。

本文系白城师范学院省级课题《基于文化资本理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批判力形成的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23第517号)》的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程良宏,李雁冰.教师的课程批判力及其生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8).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第4篇

一、目前我国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现状

目前,由于网络技术条件、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和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的限制,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

具体表现在: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基本思想与目标方面。

(1)课程过分重视学历培训,轻视有效提高教学能力的多样化培训。

(2)网络课程只重视师范类学科知识的讲授,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的精神与意识。

(3)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如教学设计理论)、素质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形式:

(1)网络课程分课时、系统化,多属课本搬家形式。

(2)网络课程只注重知识的呈现,对学习者缺乏引导。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缺乏联系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缺乏展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内容缺乏现代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二、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从总体上应体现三个特点:

1、 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向教师们传授教育教学理论,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向受训教师传递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与理论,特别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力求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适应改革传统教学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需要。

2、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围绕当前基础教育素质化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提高教师们观摩教学、评析教学的能力。

网络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的构架应以培养一位优秀教师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与知识条件而展开,而不应更多地拘泥于大中小学学科知识点,特别要打破长期以来以教师学历培训,提高教师文凭为特征的局面。

3、中小学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以引导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学科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中心,展示大量具有借鉴价值的优秀课堂教学实例。

网络课程要反映教师职业培训的特点,培养中小学教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密切联系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把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放到中心地位来处理。展现大量优秀的具有实验性、开拓性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

三、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型结构设计

(一)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结构的总体特征:从制作其学历文凭的系统课程过渡为培养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意识与精神、素质与能力的专题学习。

用于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的特点决定了每个专题可直接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表明,没有必要追求其结构的系统完整,可以直接将具体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个分离出来,每个专题只解决一个问题。每个专题展示教育技术的一个理论问题与具体教学过程结合的实例,包含学科教学专家对本教学活动点评,教育技术专家对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的点评。通过虚拟课堂主持人与学习者互动交流的方法来扩展。

(二)每一个专题学习的内容体系结构由虚拟课堂交流、教学活动场景、专家点评三个模块构成,具体如下:

1、根据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一代目标,设计虚拟课堂。

2、通过虚拟课堂和教学设计,实现虚拟课室里主持者与学习者的交互。

3、展示课堂教学范例(这些范例是探索教学新模式的典范)

4、专家对范例的点评。让中小学教师从中学习对新颖的教学活动的评析能力和观 摩能力,从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5、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存在着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客观主义认为: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因而教师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6、从价值观维度来看,同样存在着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个别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个人间的竞争。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集体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发扬团体精神。

7、我们可以将两个维度交叉,得到一个CAI模式的二维分类模型。据此可以将CAI模式分为四类:OI(客观主义—个体主义),CI(建构主义—个体主义)、OC(客观主义—集体主义)、CC(建构主义—集体主义)。

四、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型内容设计的几个指导原则

i、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应注重其目标、内容、对象的单一性和明确性

首先,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目标是明确而单一的:就是增强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的素质与能力,推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化,目标太大、太广、太多、太远都会影响课程内容的设计,这要求我们突出重点。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应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1、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并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2、网络课程的内容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教学活动内容要转变教学要素与结构。

教学过程要素:

教师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教学内容:有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解构:由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知识的过程

(3)探索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i、要想使设计的网络课程超越原来的形式与内容,且迎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在设计与制作前作大量的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

1、大量的关于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当前中小学教师急需的内容:深入各个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彼此都不同的地区,对中小学教师及其基础教学状况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才能设计出得到中小学教师支持的网络课程。

2、做大量文献调查和理论研究,设计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型模式:综合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教育网站,从中吸取优秀的成分:从理论上建立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内容和新形式的基本特征。

ii、对制作出来的网络课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和实际效果研究,改进与完善网络课程设计。这部分研究的内容包括:

1、设计二级模糊综合评估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质量的指标体系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愈发宽泛,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平台来浏览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被这些信息所误导,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小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畏挫折和挑战,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模式建立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应试学科,是以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信赖教师,将心中的烦恼倾诉出来,教师也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学生摆脱烦恼的困扰,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优良品格,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用较为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之间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帮助,并且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有效的控制个人情绪,与同学保持友善的交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会真正的发挥实效。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2.1讲授式教学模式:

无论哪个学科都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讲解理论知识最为常用的模式就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教师要将心理学、健康学的一些知识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增加知识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学会用知识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讲授式教学模式又不单纯的仅是由教师说,学生听,而是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以便教师探查学生的真实想法,随时把握课堂节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无形中就会提高课堂专注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回答预设问题,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应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课堂时间内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讲解知识,更多的是要与学生互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学科化之路。

2.2活动式教学模式:

活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应用该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尤为显著。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情感,把握情绪,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年龄太小,只会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对活动设置的目的往往无法深刻的理解,致使活动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重视加强活动后的理论指导,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模式是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理念进行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做法。比如说心里感到难过、沮丧的时候都是怎么调节情绪的,如何能够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共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当然教师在这期间也要参与到每个组的讨论活动当中,朋友式的与学生“对话”,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与方法,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健康与否都不简单地批评和指正,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利用理性的思维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解决价值冲突。但课堂毕竟是课堂,单纯的讨论避免不了形式过分的单一,不宜过多的采取这种模式。同时,对话式教学模式受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并不很适合。

2.4诱导式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的诱导下,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这就是诱导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训练、参观访问和行为强化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境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尽量选择身边的事例,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第二,在操作体验中,教师要以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第三,在问题感知阶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完成价值观念的思考和价值冲突的揭示,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行为。

结语:

学校不仅是教导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成人的摇篮,如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成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23,(2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